首页 百科知识 韦伯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韦伯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文最初发表于1904年,但是,历时一个世纪以来,它不仅在西方社会科学界引发“韦伯热”,而且在中国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人的致富欲望与道德完善的关系,韦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尽管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文最初发表于1904年,但是,历时一个世纪以来,它不仅在西方社会科学界引发“韦伯热”,而且在中国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人的致富欲望与道德完善的关系,韦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第一,韦伯的研究促使我们从伦理、宗教和文化的层面关注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的视野。

稍微了解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对于东方民族而言,是一部痛苦的殖民掠夺的历史。从这个角度看,卡尔·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本质的分析和批判,更符合我们对于资本主义的认知。但是,迄今为止,人们不得不面对和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即资本主义不但没有腐朽没落乃至退出世界历史舞台,反而还不断地生成演变,甚至成为当今诸多国家和地区效仿和追求的目标。这一现象促使人们不断地思考资本主义的特点与本质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够存在与发展?其背后的动因是什么?资本主义的精神价值是什么等等。作为独立思考的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绝不能回避它们。

韦伯从新教伦理的角度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原因。在他看来,正是新教伦理的尽天职、蒙恩、勤奋、劳动、守信、克制、俭省、节欲的精神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尽管在某一社会中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伦理、宗教或信仰的作用不无片面性,但是,毫无疑问,韦伯独辟蹊径,从伦理和经济的关系出发,探讨二者的因果联系及其动态关系,从而促使人们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探讨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或动力,这是他的一个贡献,为后人开辟了新的视角。

第二,韦伯通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传统文化必须向现代文化转变的重要性。

从基督教发展历史看,早期教会坚持《圣经》及教父们的教义,强烈谴责一切不利于“诚实”经济的活动和行为。当时普遍流行的观点是“用高利贷和利息玷污了大地的人不劳而获,不散财而敛财,不播种而收获,他的富裕生活不是靠耕种土地而得,而是借穷人无衣无食而获”。圣利奥大教皇(?-461)曾把基督教的教义概括为“金钱的利息,就是灵魂的毁灭”。[86]

然而,在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市场扩大造成的贸易增长,现实与早期教会的道德理想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面对新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不难发现一种把神学教条与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现状加以调和的倾向。中古后期教会对商人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实际上承认了商人作为社会有用成员的地位。15世纪神学家枢机加耶坦(1469-1534)甚至认为,拥有非凡经营能力的商人可以升到社会顶层,这是对其“美德”或成就的报偿。

这表明,教会的经济伦理本身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它一方面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撑,另一方面,也必须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韦伯认为这种调整是近代西方社会经济变化的文化基础。总之,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当然,一种特定社会的伦理观念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而不是限制。以保护文化传统为名,拒绝文化更新与变革,只能导致两种结果:要么是陈旧的伦理观念禁锢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突破原有伦理的界限,使社会陷于混乱和无序状态。

由此,我们联想到了中国。在中国传统思想与学说中,毫无疑问,存在着许多糟粕的东西,例如“存天理,灭人欲”,“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等级观念”,“不患寡而患不均”,“长官意志”等等。这些落后的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阻碍社会的进步,抑制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有许多深刻而有价值的思想,例如“取予有度”、“生财有道”、“用财有制”、“勤俭节约”、“信则人任焉”等等,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可以通过现代化的转换,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通过深入研究韦伯的著作,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伦理问题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客观地说,我们也承受着市场化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的冲击。或许我们过去穷怕了,太渴望致富,太急于致富;或许物质诱惑的力量太大,在我们身边,追逐利益的人犹如扑火的飞蛾,前赴后继地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向堕落的陷阱涌去。总之,出现了严重的拜金主义、纵欲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例如,相互欺诈、坑蒙拐骗、以假冒真、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骗税逃税、走私贩毒、嫖娼卖淫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它表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选择现代化的道路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内在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和伦理道德的问题。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伦理道德作为基础,没有合理的价值体系作为支撑点,势必陷入混乱甚至崩溃。

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密切合作的基础之上。对于订立契约的双方而言,能否遵守契约,成为该经济运作方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中,对一个“经济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出于获利目的而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弄虚作假欺骗他人,必将破坏经济信用关系,使契约双方均无法达到获利的目的,从而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

因此,我们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和法律建设的同时,一定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道德和伦理基础的建设,为市场经济体系寻找到它的支撑点或基石,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体系,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迅速、持续和规范地发展。

第四,尽管韦伯的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人为地拔高或无限地美化也是极为错误的。韦伯的研究也有局限性,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分析和批判。

首先,阶级局限性。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其社会而独立地存在。马克斯·韦伯毕竟生长和活跃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德国俾斯麦时期,他是一个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因此仍然不能脱离其时代打上的阶级烙印。从其被誉为“有时代代表性的哲学家”来看,他仍然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学者,为资本主义竭力辩护,其学说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道德理念。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人们不难发现许多美化“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的言论,他反复强调资本家具有艰苦奋斗、勤俭自律、自立自强、坚韧不拔、量入为出和严守规则的一面,完全忽略了资本家在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的贪婪无度、残酷剥削、血腥镇压和无情掠夺的一面。毫无疑问,这有悖于历史事实,有失历史的公正。难怪丹尼尔·贝尔对韦伯提出的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禁欲苦行主义”加以补充,认为还有另外的一面,即“贪婪攫取性”。

其次,理论局限性。西方社会之所以能够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经济之所以获得长足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因素、法律因素,也有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等等。从伦理和宗教的角度对社会进行观察与研究毕竟只是一个角度,绝不能代替其他研究角度、途径和方法,否则就会导致偏颇。可以说,从文艺复兴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更新,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城市的兴起、贸易的扩张、社会需求的扩大、利益的驱动、观念的更新等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酝酿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单纯从伦理和宗教的角度很难全面解释为什么西方社会现代化发轫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由蒸汽机引发的工业革命,也很难解释由于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反过来要求抛弃陈旧的传统道德和伦理原则。新的社会形态强烈呼吁进行新的道德文化、伦理精神和宗教信仰的建构,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无疑起决定的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讲,韦伯最多不过探讨了上层建筑特别是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再次,时代局限性。如果说韦伯在其书中重点分析了16世纪的欧洲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对于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对贴近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某些情形,那么,其观点和结论已经很难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运行轨迹和演变趋势。例如,韦伯一再强调新教伦理之一——勤奋俭省的重要价值,但是,清教徒式的禁欲主义和苦行主义仅仅适用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即通过“节制欲望”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发生了180度的变化。如果说过去是消费与积累成反比关系(消费越少,积累越多;消费越多,积累越少),那么,现今在某种意义上是消费与积累成正比关系(消费越多,积累越多;消费越少,积累越少)。同样,二战后的日本经济之所以迅速发展,东南亚“四小龙”经济的腾飞等等,其内在动力就绝不是用新教伦理可以解释得通的。而中国经济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举世瞩目的发展,也很难单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以诠释。总之,我们切不可将韦伯的分析简单地套用于当今中国社会。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99.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05.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

[4]王锐生,程广云.经济伦理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

[5]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22.

[6]〔美〕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0.

[7]〔美〕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9,55.

[8]J.M.Keynes,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New York:Harcourt,Brace &Would,Inc.,1936:351-352.

[9]〔美〕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9,55.

[10]〔美〕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3.

[11]王亚南.政治经济学史大纲[M].上海:中华书局,1949:244.

[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74-675.

[1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3-14.

[14]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译者序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2.

[1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

[1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3.

[17]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

[18]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01-102.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2-103.

[2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3-14.

[2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7.

[22]陈其人.当代经济研究[J].2003(1).

[23]陈其人.当代经济研究[J].2003(1).

[24]陈其人.当代经济研究[J].2003(1).

[25]陈其人.当代经济研究[J].2003(1).

[26]陈其人.当代经济研究[J].2003(1).

[27]滕铭予.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18.

[28]〔印度〕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1.

[29]转引自:李华新.别让经济学和伦理学再分离——读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有感www.66wen.com.

[30]转引自:李华新.别让经济学和伦理学再分离——读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有感www.66wen.com.

[31]转引自:李华新.别让经济学和伦理学再分离——读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有感www.66wen.com.

[32]〔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杨砾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18.

[33]〔印度〕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8.

[34]〔美〕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M].陈建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4-35,35.

[35]〔美〕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M].陈建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4-35,35.

[36]〔美〕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M].陈建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5.

[37]〔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陈光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48.

[38]〔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04-205.

[39]〔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06-207.

[40]〔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1.

[41]〔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3.

[42]〔印度〕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9.

[43]〔荷〕汉斯·范登·德尔,本·范·韦尔瑟芬.民主与福利经济学[M].陈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3-34.

[44]〔英〕凯恩斯.劝说集[M].谢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42.

[45]〔英〕J.R.沙克尔顿,G.洛克斯利.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M].陶海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01,102.

[46]〔英〕J.R.沙克尔顿,G.洛克斯利.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M].陶海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01,102.

[47]〔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政治哲学家[M].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0.

[48]〔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0.

[49]〔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5,13.

[50]〔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5,13.

[51]〔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5,13.

[52]〔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政治哲学家[M].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39.

[53]〔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M].赵月瑟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64.

[54]〔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M].赵月瑟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71.

[5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3.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2-203.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7.

[58]〔美〕李普森.民主的基本原理[M].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522.

[59]〔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2.

[6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6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5,15,16,17,20,23.

[6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5,15,16,17,20,23.

[6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5,15,16,17,20,23.

[6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5,15,16,17,20,23.

[6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5,15,16,17,20,23.

[66]〔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5,15,16,17,20,23

[6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5,15,16,17,20,23

[68]〔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

[69]〔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

[70]〔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2.

[7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7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3.

[7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3.

[7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102.

[7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5,15.

[76]〔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5,15.

[7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5,15.

[78]〔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

[79]〔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23.

[8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23.

[8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26,26.

[8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26,26.

[8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26,26.

[8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101-102.

[8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101-102.

[86]〔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4-1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