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建设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建设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中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基础设施,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特点。市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是整个工程的领导机构,要加强领导和协调,防止各自为政。信息资源中心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公共基础信息,必须打破行业界限,做到数据库统一建设,共享使用。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其主要手段和措施为标准统一、资源整合、综合利用、机制保障。

5.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成败直接决定着电子政务乃至数字城市整体建设的成败。为此,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十分重视。

5.2.1 建设需求分析、目标和原则

1.建设需求分析

(1)信息互通需求。目前,阻碍信息共享的最根本原因是存储在各部门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虽然已经建成了联合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城域网,但是网络虽然已经联通,数据却还没有在网络上实现互通。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是消除政府信息孤岛、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的最基本要求。

(2)信息整合需求。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各政府部门数据库之间各自为政、独立建设的现状,导致在目前已经建成的数据库中存在着大量不一致的信息,在实现数据互通后,必须将这些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按照数据的不同来源,核实数据中的不真实信息,修改错误和冗余数据,实现数据的高度一致和整合。

(3)信息交换需求。互通的目的是为了共享。然而,由于目前政府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在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之间,有相当一部分数据是非公开的保密数据,只能由政府认定的行政职能部门掌握和使用。因此,完全意义上的共享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现实的,在建设信息中心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共享”信息的尺度和范围,通过安全、便捷的数据交换技术手段实现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

(4)信息发布需求。信息中心的建设不是为了储存信息,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储存在各部门数据库中的各类信息,为政府和公众服务。在实现数据的互通和交换后,必须积极拓展信息中心的职能,解决数据“来”之后“去”的问题。在政府机关内部,可以依托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政务信息查询平台,为政府人员提供工作便利;对企业和民众则可以依托现有的门户网站和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行政信息,及时将政府法规和措施发布给民众,实现“服务型”政府。

(5)信息综合利用需求。数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政府了解全局、掌握全局的主要手段,是制定各项措施的根本依据。将来自各部门的数据综合起来,深入分析和挖掘数据中隐藏的知识,及时发现城市信息化整体发展中所表现出的规律和动态,对于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将数据中心真正转变成信息中心,使其成为政府决策支持的坚强后盾。

2.建设目标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中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基础设施,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特点。其主要建设目标是:分析和整合城市范围内各类信息资源,形成数据丰富、类型齐全、具有高度一致性和权威性的信息资源中心,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实现面向政府和公众的政务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为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1)建设主题突出的政务专题基础数据库,包括人口信息基础数据、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和法律法规数据库,成为政务信息数据中心。

(2)建成能够实现不同平台、异构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的信息交换平台,成为政务信息查询和交换的枢纽。

(3)建成能够分别运行在政务内网和外网上的政务信息发布、查询及决策支持系统,使政府、企业和居民都能得到准确、及时和有效的政务信息服务。

3.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系统建设要按照国家、省、市信息化领导部门的统一部署,制定总体规划。市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是整个工程的领导机构,要加强领导和协调,防止各自为政。各级政府要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各自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加快制订统一的信息资源整合标准,大力推进统一标准的贯彻落实。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涉及党政机关各部门及大量企业,因此要不断地强化对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协调管理,确保进度统一,运转正常,并发挥应有的效果。

(2)分工维护,统一管理。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信息中心也不可能通过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来取代政务业务部门的职能,因此信息资源中心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仍然由各业务部门承担。信息资源中心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从部门数据库中抽取数据对本地数据库进行更新,同时对各部门数据库中存在的错误信息加以核对和统一,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信息资源中心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公共基础信息,必须打破行业界限,做到数据库统一建设,共享使用。要对现有的部门数据库中的数据类型进行详细分类,确定数据项的基本类型是属于完全共享、有限共享还是私有数据,以便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

(4)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系统建设要把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办公、办事效率放在首位,通过广泛的信息技术应用,努力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要遵循经济、实用、先进、可靠的原则,建成可扩展、易于管理和可维护的系统,避免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5.2.2 总体框架、建设内容和任务

1.总体框架

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见图5.1),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img25

图5.1 信息中心建设总体框架

(1)基础数据库建设。除《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指出的建设数字城市所需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和地理空间数据库四大战略性、基础性数据库外,还应当根据本地特色,如根据本地高新企业多的特点,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企业基础数据库和政策法规数据库。

(2)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建立在城域网上,采用XML技术构建,以实现不同部门异构平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

(3)应用系统建设。信息中心的信息系统建设与政务系统中的信息系统有所不同,主要是指在经整合的数据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建立在六大数据库上的城域网内的信息查询系统、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和公众网信息发布门户网站等。

2.建设内容和任务

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其主要手段和措施为标准统一、资源整合、综合利用、机制保障。对其职能的界定和建设内容应当明确以下三点:①信息资源中心首先是数据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政府部门数据库之间的互联互通,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②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③信息资源中心不是数据资源的简单堆积。

因此,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应用系统等建设内容。

1)基础数据库

(1)法人单位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是四大战略性、基础性数据库之一。主要是建设以机构代码为唯一标志的全国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和查询服务系统,向社会提供服务。其他部门在此基础上,根据统一规划和实际需要,建设相应的业务数据库。

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的建设模式,法人单位数据库的建设由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协调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民政局和统计局等部门,以各部门数据库为基础,共同建设完成。建设内容基本概括为“一库一系统二网一平台”,即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内容传递和外部交换网络、法人单位基础信息面向国家电子政务和社会应用的统一应用平台。

法人单位数据库的主要建设任务:一是建设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的标准统一、信息完善、安全可靠的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平台;二是建设基于工商、民政、编制办公室和质量技术监督业务管理系统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建立工商、民政、编制办公室和质量技术监督业务管理系统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群;四是实现工商、民政、编办和质检系统互联互通,整合和统一不同部门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五是建设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标准规范化的运行管理体系,保障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的动态更新。力争通过法人单位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政府和行业部门的业务管理能力、监控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改进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政府对金融、税务、海关等领域的监管力度;推动政务公开,为社会提供广泛、准确、动态的信息咨询服务。

(2)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是四大战略性、基础性数据库之一。以公安局的人口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对比、整合数据项,建立全市“物理分布,逻辑集中”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数据项主要包括公安户籍信息、劳动就业信息、社会保障信息、教育信息、卫生健康信息、计划生育信息、民政信息、住房公积金信息、个人纳税信息、住房状况信息等。依托市政务信息网统一网络平台,通过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进行资源发现、定位及访问等操作。

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的主要建设任务:一是通过建立全市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容纳全市人口的基础信息,为电子政务的业务系统建设、人口普查、跨地域人口信息的资源共享以及宏观决策服务;二是逐步整合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人口信息的资源;三是适应全国换发第三代居民身份证工作以及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的要求,完成现有的派出所、公安局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升级、改造任务;四是逐步建立各级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管理、更新、维护保障机制,保证数据新鲜、准确,系统运行安全、稳定、高效;五是建立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相关标准体系,规范与“金盾”、社会保障、“金税”、“金关”等电子政务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逐步实现互联互通。

(3)宏观经济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是四大战略性、基础性数据库之一。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础性建设,宏观经济数据库是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消除重复采集、减轻企业负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规范政府信息发布、建立服务型政府、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的重要系统,为城市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

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包括宏观经济数据库核心系统和支撑系统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核心系统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宏观经济数据库核心系统;二是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基础架构系统;三是决策支持系统。支撑系统包括宏观经济数据中心和信息发布子系统。

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任务是:根据宏观调控决策、社会微观管理、人民生活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需求,建立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比性的宏观经济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指标体系边界清晰,又能涵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教育、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宏观情况。宏观经济数据库将成为宏观经济基本情况及发展态势的综合信息渠道。

(4)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数据库。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数据库是四大战略性、基础性数据库之一。建立空间地理数据库是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增强政府对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进行宏观监管的能力,提高国土安全科学决策水平的需要。通过本数据库的建设和整合,将形成跨部门、跨地区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组织协调机制,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满足电子政务业务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

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主要建设内容是:通过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立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开发支持电子政务主要应用的综合数据库,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分类目录体系和交换系统,支持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多层次网络共享。其中包括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综合数据库、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标准数据产品库、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系统。

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任务是:完成统一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构建城市空间信息基础框架。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数字城市三维景观管理、城市交通管理、国土资源信息管理、房地产及城市建筑管理、电力管理等专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整合,及时、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基础信息服务。

(5)企业信息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是法人单位数据库的重要补充,数据库中需要收录企业基本信息资料(企业名称、负责人、企业地址、经营范围、联系方式等),以及来源于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企业注册、税务、变更等基础信息,将上述信息经过数据比对、清洗后,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纽带进行重新组织,并通过统计、查询系统为政府领导及时掌握企业的状况提供服务。

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任务是:收集和整理全市所属企业的基本信息资料,了解和掌握所属企业的经营状况,为政府制定针对企业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全面宣传介绍企业、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信息资源支持。

(6)政策法规数据库。宣传、介绍和执行政策法规是政府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的重要内容。企业在城市中具有数量多、更新快的特点;同时,为了招商引资和扶持所辖区域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政府的支持性政策也常常会发展。建立政策法规数据库可以更好地宣传城市的创业环境和招商政策,使更多的企业从中受益,同时对于加大政府施政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策法规数据库的建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建设收录国家、省、市级有关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等信息的数据库;另一部分是建设基于数据库的政策法规查询子系统。

2)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

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政府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政府服务市民、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效率而开发的平台,它能实现异构平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是电子政务不可或缺的工具。该系统通过对各业务系统分散的、不同规范的数据进行集中清理、整合,达到统一数据规范、统一数据库标准、统一数据库接口,消除现实中的“信息孤岛”,减少或避免数据冗余,保证数据规范、准确和完整。

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建设内容包括:建立可实现用户角色管理和授权的用户管理系统;建立能够接纳多源、异构数据格式的数据转换和传递的交换平台;建立能够支持多种接入系统模式的统一接入平台;建立能够记录和管理数据类别属性信息的数据目录和维护系统安全运行的CA认证及防病毒体系。

3)应用系统

信息资源中心的应用系统,包括政务信息查询系统、公众信息发布系统和政务决策支持系统。

(1)政务信息查询系统。通过建设领导综合信息查询系统(信息接入领导桌面,建设领导特色网站),推动跨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最终搭建起围绕决策和领导需求的政务信息服务平台,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服务;同时,通过领导对相关部门重大或决策信息的需求来推动该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政务信息查询系统以六大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可供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用户进行所有共享信息的查询、检索,以及其角色权限范围内的私有信息的查询检索服务。建设内容包括对不同角色用户的查询权限设置以及建设基于政府部门城域网的查询、检索门户网站。

(2)公众信息发布系统。与运行在政府内网上的政务信息系统相对应,公众信息发布系统是建立在因特网上,利用六大基础数据库中的共享信息和数据共享平台,及时将与百姓生活和企业经营息息相关的数据、信息发布在公众网上,以便更好地为全市百姓服务。公众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对共享信息的分类以及基于当前公众信息网的查询、检索门户接口。

(3)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在有充足的数据源的基础上,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对分布、异构知识源进行获取、表达、管理与应用。整个系统应支持多种知识表达方法和推理方法,支持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共存,集成数据仓库(DW)、数据挖掘(DM)和联机分析与处理(OLAP)及其他知识发现(KDD)技术和方法,将各类分布、异构的知识源集成起来,为决策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有效的数据分析,起到决策支持的作用。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数据仓库的构建、模型库建立、知识库建立及联机分析、处理架构和部署等。

5.2.3 建设方案与实施

1.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支持技术、方案与实施计划

电子政务建设已有多年的历史,各个政府部门在统一规划以及各业务直属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一大批应用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实施数字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设数字城市所涉及的六大基础数据库所需的数据绝大部分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政府各部门建立的数据库中找到相应的数据来源。因此,当前建设数字城市基础数据库的主要任务是搭建数据库平台和多源、异构数据的清洗与整合。

1)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支撑技术

在数字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中都面临这样一个基本情况,即所有六个数据库的建设都是从现有的分布在各部门的数据库中检索和抽取有关数据,对其进行清洗和整合,形成新的基础数据库,而这些已经建成的数据库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存在着异构、异平台等问题,如何将这些分布在不同数据库中的不同数据类型整合在一个数据库中,需要借助两项重要的网络集成技术,即XML和Web Service技术。

(1) XML技术。XML代表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缩写,意为可扩展的标记语言。与HTML相似,XML是一种显示数据的标记语言,它能使数据通过网络无障碍地进行传输,并显示在用户的浏览器上。XML是一套定义语义标记的规则,这些标记将文档分成许多部件并对这些部件加以标识。它也是元标记语言,即定义了用于定义其他与特定领域有关的、语义的、结构化的标记语言的句法语言。1998年2月,XML1.0成为W3C的推荐标准。

XML具有以下优点:第一,XML允许各种不同的专业开发与自己的特定领域有关的标记语言。第二,XML具有较好的保值性。第三,不同应用间交换数据。

(2) Web Service技术。在Web Service出现以前,实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跨库访问和检索主要依赖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数据库接口软件与不同的数据库直接连接,如ODBC和JDBC等。二是不同数据库间的格式转换。三是运用元索引擎的基本原理,利用数据库的Web客户端进行访问。

Web Service技术的出现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Web Service是DCOM/CORBA等分布式计算体系的发展,它使用基于XML的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作为平台无关的通信机制,通过统一描述、发现与集成机制(UDDI)进行定位。

使用Web Service技术实现跨库访问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通用性更强。第二,异构数据库访问结果信息处理能力更强。第三,强大的二次开发能力。第四,完善的信息源标识功能。

2)基础数据库建设方案与实施计划

(1)法人单位数据库建设。法人单位数据库建设目标:将建成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的标准统一、信息规范、查询快捷、动态管理、安全可靠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及相关应用服务系统。该数据库将集聚、整合质量技术监督、工商、民政、编制办公室、税务和统计等参建部门管理系统中涉及法人单位的基础信息,实现各参建部门业务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最终目标是实现集法人单位基础信息采集、处理、更新、交换、服务为一体的、规范化的政务信息运行管理共享体系,以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基础信息应用效能,为政府建立“信息共享、业务联动、交叉稽核、统一监管”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内容主要来源于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税务、编制办公室等部门的法人单位数据库,包括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两个部分。

法人单位数据库以组织机构代码作为数据库中所有单位的唯一的代码标识和主索引。

法人单位数据库功能设计。各个数据项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索引,将分布在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国税、地税、统计及编制办公室部门的法人单位数据进行清洗和融合,其需要具备以下功能:①数据抽取;②数据整理;③数据查询;④数据检索;⑤报表生成及打印;⑥数据发送。

法人基础数据库实施计划:按照分期分步、稳步推进的策略进行。

第一步,制订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技术标准规范,编制法人基础数据库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完成项目的立项审批;着手第一期参建单位信息的整合与入库工作,争取实现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国税、地税、对外经济贸易、海关六部门的法人基础数据入库。

第二步,完成法人库第一期建设任务,建成法人基础数据库及查询服务系统,并向相关业务系统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服务。

第三步,在总结第一期法人基础数据库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增加数据项,扩大数据量,组织第二批建设单位数据入库,完成法人库第二期建设任务。

(2)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基本信息来源于公安、民政、教育、计划生育等多个部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部门相继建立了适合自己业务需求的人口数据库,因此,在进行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时应当遵循以整合为主的基本原则,强调部门数据库之间的协调及信息的共享和交互,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各个部门原有业务系统的无缝整合。

建设目标。通过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分布在不同部门之间人口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实现各部门数据的清洗、核对、整合,为与人口信息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翔实的人口基础信息,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信息内容。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的信息内容主要来源于公安部门、计划生育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的人口数据库,分为基础信息和专题信息两个部分。基础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及家庭基本信息两个部分,专题信息则根据各业务部门的需要设立专门数据项予以管理。所有人口信息统一按照身份证编码作为索引。

功能设计。通过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实现数据交换、数据维护和请求服务三大功能。数据交换: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公安、社会保障、国税、地税、司法等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数据维护:本系统的核心是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在建设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时将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对各部门人口数据的核对、清洗、整合以及对各部门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数据请求: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部门对人口信息的请求服务。

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第一步,制订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技术标准规范,编制法人基础数据库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

第二步,调查现行政府部门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现状,确定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数据项设置和数据入库策略。

第三步,以公安人口数据库为基础,实现参建单位信息的整合与入库工作。

第四步,建成人口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并向相关业务系统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服务。

(3)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建设目标。按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要求,以服务于宏观经济决策为目的,以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手段,以整理历史数据及资料、整合各部门分散的信息资源、及时汇总动态信息资源为重点,根据制定重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和加工处理机制,开发动态交互式政务信息汇总及处理系统,建立共享的信息平台和各种分布式数据库,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动态、及时、全面、翔实的决策依据。

信息内容。宏观经济基础信息主要来源于统计、银行等部门的专业数据库,数据内容主要包括:①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②地区经济数据;③投/融资项目数据;④部门行业信息数据;⑤专题应用数据。

功能设计。包括:①信息共享功能;②业务协同功能;③民意调查及公共服务功能;④信息安全功能;⑤维护扩充功能;⑥决策支持功能。

具体的计划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制订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技术标准规范,编制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

第二步,调查现行政府部门宏观经济数据库中所涉及的数据项的建设现状,确定数据库数据项设置和数据入库策略。

第三步,以统计部门经济统计数据库为基础,实现参建单位信息的整合与入库工作。

第四步,完成数据库建设任务,建成宏观经济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并向相关业务系统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服务。

(4)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数据库建设。建设目标。作为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力争建立尺度适宜、类型齐全、资料齐全的数字城市空间基础数据框架,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全市宏观规划、资源管理、重点项目建设等提供空间地理信息支持;通过加强对空间地理信息的开发利用,使各部门、企业和居民广泛深入地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使其享受到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加大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深度与广度,建立完善的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带动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地理信息产业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信息内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土、规划等部门的专业数据库,信息内容包括空间定位控制数据、基本地形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其他与空间位置相关的自然人文信息等数据集,具体的包括元数据、控制测量数据、基础地图数据库、正射影像数据、高程数据库、三维模型、交通数据、水文数据、综合管网数据、地理编码和地名数据、经济社会基本单元数据等。

功能设计。空间地理与自然环境数据库系统从功能上要覆盖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基本生命周期,亦即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发布、数据应用、数据更新,其中数据更新又和其他几个过程结合在一起。

计划实施步骤。当前,大多数城市建有地理空间数据库,但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数据覆盖面积不能涵盖全境,数据种类偏少,数据量不足,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储格式与现有政务部门办公系统中的空间数据不一致,不能实现业务应用系统处理结果与数据库数据之间的无缝集成,难以实现同步更新,等等。因此,地理空间与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第一,改造现有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完善地理信息软件的功能,实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国土、规划等部门业务应用软件之间数据格式上的无缝集成,从技术上解决地理空间数据的实时更新问题。

第二,丰富和完善地理空间信息库中的数据,逐步建成具备系列比例尺基础数据和关系到招商引资、居民生活等方面的专题数据的综合型地理空间数据库。

第三,积极拓展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研制和建设虚拟城市、城市智能交通等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系统,通过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带动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地理信息服务产业的示范区。

(5)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建设目标。在数据交换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统计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达到以工商部门的企业登记信息为基础,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机构代码为标准,建立城市所有企、事业单位基础情况的全面、准确,完整、统一、动态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最终实现城市经济发展、财政金融、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资料,为建立决策信息数据库和系统打好基础。

信息内容。主要包括20多项内容,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企业登记注册基本资料、变更、注销和奖惩记录等信息;国家税务、地方税务机关提供企业税务登记、纳税免税、欠缴税款、偷逃税款和奖惩记录等信息;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强制性产品认证、产品执行标准、国家免检产品、质量检查结果和奖惩记录等信息。其他行政机关提供政府规定的有关企业信息等。

功能设计。企业信息数据库是法人单位数据库的重要补充,二者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内容。从数据库功能上讲,其与法人单位数据库大致相同,但是从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上讲,企业信息数据库是对法人单位数据库中属性为企业单位的记录的细化和补充,通过企业信息数据库可以实现对企业产品信息、经营信息、奖惩信息,纳税信息以及获取政府支持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检索、分类和统计等。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在已建成的法人单位数据库中抽取企业的基本信息数据。

第二步,以企业注册号码为信用统一编码,以工商行政管理局所掌握的企业经济户口数据库为基础平台,充分发挥工商登记数据库、企业年检管理系统现有系统的作用,调研、统计企业产品信息。

第三步,整合银行、技术监督、税务、海关、保险、公安、法院及相关社团单位的企业相关数据,形成较为完整的企业法人数据库。

(6)政策法规数据库建设。建设目标。通过全面收录全市各级行政职能部门各个时期出台的文件、政策、法规、司法解释、案例、合同范本、国际条约、公约和惯例,包括已对外发布和已废止的宏观经济决策、法规等,建立全市政策法规管理数据库。数据库依照不同职能部门和不同时期进行分类存储,并提供强大的查询功能,为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政策法规服务。

信息内容。政策法规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科技、农业、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数据库以及国家、省、市级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业务部门关于政策法规的解释。内容以涉及企业、农民根本利益的行业性政策法规为主。

功能设计。相对于其他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收录的数据类型较为单纯,主要以文本信息为主,数据库应当具备信息录入、全文检索、打印输出功能。

实施计划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行业划分,由科技、农业、金融、税务、工商等业务部门收集本部门国家、省、市、区四级部门历年来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并进行分类整理。

第二步,制订分类编码标准,确定索引数据项,将分类后的信息统一编码,整理入库。

第三步,研发基于政务外网及因特网的政策法规查询平台,实现政策法规的网络发布。

2.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方案

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部件,是连接六大基础数据库和部门数据库之间的纽带,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关键。

1)建设目标

建设电子政务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这一平台的构建,实现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统计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建设数字城市所需的六大基础数据库;二是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构建,探索出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交换的运作机制,整合政府部门内部各种应用系统,实现“一网式”政务工作环境和“全市统一的政分信息处理平台和系统”的有效融合,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资料,为建立领导决策信息数据和系统打好基础。

2)总体框架

根据数字城市建设的总体需求与数据资源现状,在本方案中提出集中式信息交换系统的体系结构(见图5.2)。信息交换平台为信息交换提供数据转换、业务流程定义与运行、消息封装、路由、传输等具体业务服务。总体框架中主要包括安全服务平台、交换平台、目录平台和用户管理四个部分。

(1)安全服务平台。整个信息交换平台是建立在底层的基础安全服务平台之上,基础安全服务平台作为基本的应用安全服务,提供数字签名、加/解密,实现各种安全服务,其上的信息交换平台负责整个信息交换过程的控制、排队、建立信息交换通道、信息封装、随时添加所交换消息的种类等服务。

(2)交换平台。交换平台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交换平台主要包括交换监控系统与数据交换系统(见图5.3)。

如图5.3所示,交换管理和系统监控功能主要是对业务流程管理服务器的监控和流程的变更,对平台的监控和日志管理,对应用适配器系统配置的部署和更改以及运行状况的监控。交换系统主要指在交换管理监控系统发送指令的前提下,按指令内容进行数据抽取、数据发送、数据接收、过程执行等相应操作。

(3)目录平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平台作为政务数据中心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服务中心,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描述、处理、展现、应用和管理,为分布异构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提供基础性支撑,实现对政府信息资源的识别、导航和定位服务,从而更加有效地管理、利用和合理开发政务信息资源,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工具。目录平台具备编目、注册、发布、查询和维护等功能。

img26

图5.2 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总体框架

img27

图5.3 交换平台体系结构

(4)用户管理。根据用户来自政务内网或外网以及用户的级别,对用户进行角色权限管理,确保数据库内容的安全性。

3)实施计划

数据共享与交换中心的建设与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密切相关。一方面,不可能脱离基础数据库单独建立数据交换中心;另一方面,也不可能脱离数据交换中心构建基础数据库。因此,本着稳步推进的策略,数据交换中心的建设应当与六大基础数据库中最先建立的法人单位数据库同步推进。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构建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访问程序,实现政府各部门数据库之间的互联互通。

第二步,结合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实现数据抽取、数据接收、数据装载等基本功能,将来自各部门的地理空间数据加载入数据库中。

第三步,实现数据对比、核对、编辑等数据整理功能,整合所获取的数据信息。

第四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及元数据管理功能,实现数据的网络发布和共享。

3.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基于信息资源中心六大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交换中心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面向政府部门内部的政务查询系统、面向百姓和企业的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和面向决策部门的政务决策支持系统。

1)政务查询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通过政务查询系统建设,使政府各部门用户能够通过办公自动化网络实时访问六大基础数据库及其他部门的数据库,获取准确可信的政务资源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以便更好地为企业和百姓服务。

建设方案。政务查询系统是建立在基础数据库与数据交换平台的基础上,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一部分,其逻辑结构如图5.4所示。

img28

图5.4 政务查询系统体系结构

政务查询系统要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访问控制、授权管理、目录项管理、单点登录、子网站安全接入、Web Service及其他管理和展现功能。

各部门建设的子网站按照综合查询系统提供的功能、接口和服务要求,建设和完善信息推送和页面收藏、检索功能、页面打印、系统异常控制、动态页面注册、内容管理等功能,实现安全、稳定、快捷的访问和有效的管理。

实施计划。政务查询系统以数据交换平台作为系统与数据库之间的连接纽带,技术实现简单,在建设时间上应当安排在数据交换平台及相关的元数据库和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后进行。第一步首先在信息资源中心内部实现对本地数据库查询和跨库查询的基本功能;第二步将查询系统与当前运行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连接,实现政务查询与其他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

2)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通过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使政府网之外的用户能够通过因特网了解地理环境、人口信息、经济信息、企业信息以及政策法规等准确的数据,丰富政府门户网站的功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从而达到扩大宣传力度,方便企业经营活动和百姓生活的目的。

建设方案。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的体系框架如图5.5所示。

img29

图5.5 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的体系框架

公众信息服务系统以门户网站为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对基础数据库中共享数据项的访问。与政务查询系统相比,公众信息服务系统需要提供严格的访问控制与安全接入功能,访问的数据仅限于基础数据库中的共享信息。

实施计划。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在技术路线上与政务查询系统基本一致,因此在实施建设时可与政务查询系统同时进行或稍晚些进行。其建设过程分为两步:首先设计访问页面,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数据访问技术;然后将访问页面嵌入门户网站,使其成为门户网站中的一个特色栏目。

3)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六大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大量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高级应用的应用系统。通过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力争发现和挖掘出隐含在大量数据背后的信息,为高层复杂决策管理问题提供支持。

建设方案。政务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如图5.6所示,它主要包括数据仓库、模型库和知识库等的建设。

img30

图5.6 政务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

数据仓库建设。同任何信息系统一样,政务决策支持系统需要基础数据的支持。其不同的是,以往的信息系统都是以数据库系统为背景,而决策支持系统则需要一种更高级的数据组织形式——数据仓库。面向主题的数据仓库的提出,为支持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数据环境。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按面向“政务”这一主题组织数据,所用数据来自办公文档及六大基础数据库。同时,数据仓库的特点在于能保存大量以往的静态数据,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经常需要历史数据和综合数据,因此数据仓库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平台。

模型库建设。模型库管理系统是模型库系统的核心,主要负责模型的构造、维护、装载等全面管理和调度的操作。模型在计算机中的表达与存储通常采用以下3种形式:一是作为数据的模型,即将模型分解、划分成可以用数据结构进行表示的模型单元,对于模型的构造、存储、操作等,需要用一套完善的数据管理与操作方法来完成;二是作为语句的模型,采用构模语句,通过构模语句来表达模型,从而构成具有使某些构模功能易于执行的特征:三是作为子程序的模型,每个模型是一段能够完成某种功能的子程序。

知识库建设。知识库是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基本依据,政务决策支持系统中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各种工作预案,通过模型描述出来并存放在数据库中,通过知识库管理系统加以管理。知识库管理系统负责实现对记录的增加、修改、删除和查询功能,包括:规则的增加,即将一条规则加入到知识库中,其包括在规则表和事实表中添加记录;规则的修改,即修改规则的前提或结论,以及对事实表中的相应记录进行修改或添加;规则的查询,即根据查询条件查询到符合条件的规则的详细内容,包括前提、结论及置信度等。

实施计划。决策支持系统代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是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的有效工具,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成功的案例还不多,主要原因在于系统建设目的不明确,需求不清楚,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此外,在技术方面,对于模型库、知识库的构建和管理以及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算法的不成熟也为这项工程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因此,在建设数字城市的过程中,应当将决策支持系统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建设中的中、长期目标,本着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一般的基本原则,稳步推进,争取建立可靠,实用的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具体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根据基础数据现状和工作开展情况,确定政务决策中的某一简单主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抽取相关数据建立面向这一主题的数据仓库。

第二步,研究政府部门以往对这一简单主题进行决策的基本方法和工作预案,分析解决问题的影响因子,研制解决这一问题的模型库和知识库,确定数据挖掘的技术体系,实现针对特定主体的决策支持,并在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

第三步,完善模型库及知识库,总结在决策支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决策过程,并将简单模型逐步拓展到更多的业务工作中,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