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环境

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环境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只有充分掌握有关信息,才有可能了解和认识物质、能源等自然资源存在和变化的特点,进而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党和国家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国家为促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各项政策,也必将为信息资源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国家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建设、先进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大大推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政策有:

(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和政府从我国新的实际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一,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建设从主要依赖自然物质资源的消耗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战略重点,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作为突破口。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资源是开发利用物质资源、能量资源的基础。人们只有充分掌握有关信息,才有可能了解和认识物质、能源等自然资源存在和变化的特点,进而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因此,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总体任务,提出了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05年11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明确提出将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要求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节约资源、能源和提高效益的作用,发挥信息流对人员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由此可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经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党和国家信息政策的重要内容。

图书馆文献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丰富程度,是一个国家信息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开发利用,激活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中蕴藏的知识信息,使其作用于物质生产,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作用于人,可以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智力水平,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因此,党和国家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面对全球涌动的知识经济浪潮,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究知识经济的规律和特点,制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科学院于1997年向国家最高决策层提出重大建议: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一建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从国外引入的概念。各国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架也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在结构上一般认为主要由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国际互动五大部分组成。创新执行机构指企业、大学、国立科研结构、中介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国家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源和资金;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国际互动包括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国际贸易。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清楚地表明,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通常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应用和知识传播四个系统。从四个系统的主要功能可以看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每一组成部分都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有直接的关系。首先,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知识信息的重要基地。图书馆不仅提供已有的信息和知识,它还通过对文献的深层次加工,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提供专职增值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图书馆通过对知识信息载体的选择、收集、组织加工,使无序的信息变为有序,使固化的知识得以活化,并且借助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知识信息跨时空传播,这不仅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而且为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提高广大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创造了条件。再次,图书馆还针对用户需求,运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鉴别、加工和组织,开发出市场需要的信息产品,通过科技咨询、科技转让、技术中介等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图书馆及其信息资源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国家为促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各项政策,也必将为信息资源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部于1998年12月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性文件。

《行动计划》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等12个方面50条。这是我国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教育功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中,图书馆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作用。比如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这就要求图书馆提供丰富的、健康的、能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需要的课外读物。从近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来看,许多学校的学生们利用图书和图书馆的热情空前高涨,说明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比如说,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已发展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它鼓励人们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的知识。而图书馆作为在职学习的理想场所,是实现知识更新的重要课堂。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永不枯竭的资源。可以这样认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将为图书馆,特别是高等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一次难得的机遇。

(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尤其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是指导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

2006年9月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文件。《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是“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利”。并具体提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中心)建设。”《纲要》的制定并实施,将大大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从实践来看,近年来,国家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如2004年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238 141万元,比1995年的65 829万元增长了3.6倍。2004年公共图书馆文献收藏总量为46 152万册,其中图书与期刊的文献收藏总量为40 891万册,较1987年增长了19 069万册。[2]2002年,由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始启动,目标是5年内实现网络互联的“135”计划,即实现1个国家中心、30个省级分中心、5000个以上的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的联网,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和“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即完成100万册(件)文献、1000台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音乐作品、1000部优秀美术作品、1000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并提供网上服务。[3]由此可见,国家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和政策,已经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可以看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关联的整体,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必须与其他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及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存在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这种关系必须用政策来协调。因此,国家关于经济建设及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和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依据与重要的环境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