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

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所处的环境,其核心是以满足人类健康、舒适居住需要为目的。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结果,理想的人居环境应当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美好向往。
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_新世纪城市生活的变迁

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所处的环境,其核心是以满足人类健康、舒适居住需要为目的。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结果,理想的人居环境应当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美好向往。为了推动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我国进行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休闲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人居环境奖城市等多项评比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在城市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改善环境,优化人居。我国在优化人居环境方面,一是对城市今后的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其中把城市生态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城市景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改变了以往水泥森林、建筑拥挤、景观压抑等隐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的“亚健康”负效应,创造了更多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满足了城市居民生理与心理的需要。三是对城市建设中抓住了代谢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效应关系,重点对城市净水、节水、噪声、烟尘排放、垃圾处理、市容、公共交通等进行了管理,使城市人居环境更加和谐、洁净和舒适。例如,四川省自贡市有效遏制扬尘污染对城区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优化城区空气质量,对城区扬尘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项整治,确保了扬尘污染源的有效遏制,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2天。同时加大城区主要街道的维护保洁和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强化街道清扫保洁力度和密度,主要街道每天普扫2次,全天候保洁,垃圾日产日清。规范停车秩序,增设城区临时停车场(点)205处,泊车位4447个,使公共交通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有效地提升了城市人居的质量环境。通过整治,让更多的自贡人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2]城市环境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它是城市人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当今城市经济和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人民的共同心愿。

(二)节能建筑的兴起

我国城市建筑物能耗高、能效低、污染严重。据统计,城市中的土地、能源、水、材料等资源消耗,建筑物能耗占总能耗比例的27%,而污水、垃圾等污染物排放的50%是由建筑引起的。因此,推进发展绿色建筑,把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理念体现到城市规划、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与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将对我国节能减排作出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采用新建建筑将形成45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实践证实城市节能建筑是有效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节能建筑这个突破口,也就抓住了节能减排的关键。节能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初步估算如采取严格的建筑节能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我国当前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且还有利于城市群中在家居后期支付费用的减少和降低生活中的污染。

随着城市建筑中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一批高节能、高智能、高效能的建筑产品应运而生。例如,居民家庭污水经下水管收集,送抵区域内所建的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经过滤、净化成“中水”,再经由单独的“中水”输送管,家庭污水得以二次循环使用。这些“中水”可用来冲厕、浇灌花草、洗车、清洁地面;还可盘活小区水景,无须花更多的钱来更换水池的水。从数字上看,“中水”几乎占到了居民用水的一半以上。有人计算过一个300户的小区,投资30万就可建成一座“中水厂”(可设计在地下,不影响景观),户均摊仅千余元。这意味着,同样一吨水冲洗厕所,用户仅需花目前十分之一的费用。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推广。又如,智能家居节能系统能解决大量家用电器同时而频繁地超负荷使用,容易造成保险丝烧坏或空气开关跳闸等引起停电。智能节电系统除了超负荷控制之外,它还能根据用户设定的定时方案管理电负荷,从而更好地利用低价时间段的特定电能。此外,城市建筑中利用地热泵采暖、制冷技术,充分利用天然光、运用太阳能辅助采暖和公共照明,LED等新光源以及新型导光照明技术等都在创造一个节能、健康的居家环境。

几年来,成都先后涌现出一批以“节能环保、舒适居住”为理念的绿色建筑,例如,凯德·风尚、交大·绿岭、远大·朗朗风景、摩玛城、交大·归谷等一批绿色节能家居。成都率先将“新风系统+空气净化”结合起来的交大·绿岭目前已投入使用。该项目通过持续通风保证室内外空气的均衡,不断排除与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平衡室内外二氧化碳浓度,保证室内空气24小时循环更新。墙体保温系统、雨水回收系统等节能降耗措施的大量运用,大大提升了住宅的保温隔热性能,确保了舒适健康和环保节能。[3]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中央财政切实加大投入,2006—2011年,累计安排216亿元用于建筑节能相关支出,有效推动了城市建筑的各项工作: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推动完成北方居住建筑热计量及节能改造3.1亿平方米,惠及400多万户居民;开展了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城市试点工作;逐步提升新建建筑节能水平,使节能50%标准执行率达到96%;积极推动新生态城等绿色低碳城区建设,拓展建筑节能领域;组织实施城市及县级示范,带动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50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5亿平方米,光电建筑应用1000兆瓦等。

(三)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

据科学家实验表明,每公顷绿地每天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每个城市居民平均需要10~15平方绿地保持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而工业运输耗氧量大约是人体的10倍,因此,整个城市应保持人均60平方绿地。另每公顷绿地绿地1年可以吸收380公斤氮氧化物阔叶林针叶林每公顷1年能脱硫1000公斤。绿地还能调节气温,绿地面积每增加1%,城市温度可降0.1℃。当城市绿地覆盖率超过5%时,城市热岛现象就会明显减弱,人们也会感到适宜的温度。由于城市绿化对吸碳、造氧、除毒、调温有独特的功能,许多城市把扩大城市绿化面积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大力推进城市绿化。

据《2010年中国城市绿化状况公报》称,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149.45万公顷、绿地面积133.81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0.16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22%、绿地率34.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66平方米。同时,各地根据地域特色,建设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公园绿地、城市片林和林荫大道,加强了城市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截至2010年底,共设立了63个国家重点公园和41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绿化先进创建工作,助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2010年,我国表彰了335个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城市21个、县89个、单位225个)。截至2010年,命名了180个国家园林城市、7个国家园林城区、61个国家园林县城、15个国家园林城镇,以及22个国家森林城市。[4]

近些年来,大连市加大了对森林资源和湿地的保护力度,编制了全市湿地保护规划,并付诸实施。目前,大连市共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4处,总面积69万亩,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8处,面积51万亩。[5]虽然大连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大连市覆盖率为41.5%,同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大连市将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努力构筑“城在林中,人在树下,路树协调,四季常青,万壑鸟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体系,力争将全市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41.5%提高到45%左右。

兰州市通过狠抓南北两山环境绿化,使南北两山造林保存面积由上世纪末的14万亩增加到58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5亿株,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和健全的人工森林生态体系、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符合两山实际的管理管护体系和具有南北两山本土景观的生态文化体系;同时,部队、铁路、民航、公路、石化、煤炭、学校等部门行业绿化因地制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园林绿化创建活动,全市共建成“绿化模范乡镇(街道)”、“花园式单位(小区)”、“园林化单位”和“绿化达标单位”近1000家,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另外,兰州市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累计有3700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及树木管护,在城区、南北两山和农村植树1.83亿株。

5年前,苏州还只有13%的森林覆盖率,5年后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33%。对于水域面积占到42%的苏州来说,这样的变化是极为不容易的。苏州市园林与绿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苏州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了36.5%、绿化覆盖率达42%,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也从原来的几个平方米增长至超过14平方米,对于更多生活在苏州的市民来说,“推窗见绿、出门进绿”已成为生活的一大享受。苏州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的荣誉可谓当之无愧。

四川省泸州市城区森林绿地面积已达7万亩(约合47平方公里)并正以每年5000亩速度递增。随着绿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城市大街小巷、各居民小区以及城郊的各种奇花异草,一年四季均吐绿争艳,随处可见,引得小鸟、蜜蜂也流连忘返。在泸州,公园草坪、小区院落玩耍的鸟儿,也从无到有,而且越来越多。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泸州人通过屋顶绿化以及大道小道、小区、楼盘的绿化和美化等立体绿化工程,不断拓展绿地空间,增加绿化面积,力争改善泸州城市热岛效应,把泸州最高气温降低3℃,让泸州的环境更宜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