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链的垂直分离与产业升级

产业链的垂直分离与产业升级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一节,本书对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的内涵和升级的路径作了分析,本节将从全球产业链垂直分离的视角进一步分析产业升级。本书把同一种产品的价值链条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范围内的纵向解构的行为称为全球产业链的垂直分离。本节首先分析影响全球产业链垂直分离的因素。垂直分离的程度在不同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技术和贸易的自由化使生产环节更容易分割,产业组织呈现出垂直分离的趋势。

上一节,本书对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的内涵和升级的路径作了分析,本节将从全球产业链垂直分离的视角进一步分析产业升级。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原来自己承担的许多功能外包给专业化的市场厂商,而专注于自己更擅长的部分,产业组织呈现出垂直分离的趋势。本书把同一种产品的价值链条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范围内的纵向解构的行为称为全球产业链的垂直分离。本节首先分析影响全球产业链垂直分离的因素。

一、产业链的垂直分离的影响因素

(一)产业差异

垂直分离的程度在不同产业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产业的生产可分性程度、竞争激烈程度、知识密集程度、工资水平、规模经济以及所处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等因素。

1.生产的可分性与垂直分离。一般而言,生产的可分程度比较低,需要连续生产的产业如钢铁产业的垂直一体化程度比较高,钢铁产业的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活动往往由一个企业集中在一起进行,从而形成高度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反之,在标准化、模块化程度比较高,生产的可分性较强的汽车、电子产业的垂直分离趋势就比较显著。

2.竞争程度与垂直分离。在竞争激烈的产业中,企业很难同时面对多个“战场”的激烈竞争,垂直分离的趋势会比较明显;反之,在竞争比较温和或者垄断性比较高的产业,企业的一体化程度会更高。

3.知识密集程度与垂直分离。在知识密集度比较高的产业,由于一个企业很难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并且由于知识的“地方性”,企业也很难直接获得其他企业的隐性知识,因此它们会转向市场通过购买产品来间接获得包含在产品中的知识;反之,在知识密集度比较低的行业,掌握价值链多个环节的知识相对比较容易,企业的垂直一体化程度会更高。

4.工资水平与垂直分离。如果价值链各环节的工资水平差异较大,那么该产业的垂直分离趋势会比较明显,例如在服装行业,发达国家的企业会选择将服装加工这一低工资的环节外包到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反之,在价值链各环节的工资水平差异较小的产业,垂直一体化的程度会更高。

5.规模经济与垂直分离。如果价值链的一些环节的规模经济比较低,那么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一些中小企业就能够进入这些环节并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产业组织的垂直分离程度会比较明显;反之,如果价值链各环节的规模经济比较高,那么产业的进入壁垒比较高,垂直一体化会居于主导地位。例如,19世纪末美国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结合的垂直一体化的大公司的出现,就源于大量分配对流通企业的规模有较高要求,中小企业难以满足制造业大公司产品销售的需要,所以制造业大公司垂直一体化进入制造环节。

6.产业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与垂直分离。在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和衰退期,企业的垂直一体化程度较高;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产业组织会表现出垂直分离的趋势(Stigler,1951)。

(二)国别差异

垂直分离的程度在不同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易变程度高,因而垂直分离趋势较早产生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垂直分离程度高。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社会分工程度低,市场竞争相对缓和,因而垂直分离程度较低。此外,垂直分离的程度还受到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社会以及税收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日本的汽车产业垂直分离的时间就要早于美国汽车产业;相对于硅谷,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更长的历史。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讲的“垂直分离”,仅仅讲垂直分离是产业组织发展的一种趋势,虽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更为专业化的方式来组织生产,但并不排除某些行业的某些企业,在某个发展阶段(例如从加工环节向营销或者设计环节的产业升级过程中),垂直一体化程度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所加强;也并非就是说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生产活动完全由不同的企业进行,产业价值链仍然会有某些环节保持一定程度的连续的或者不连续的垂直一体化特征。

二、产业链的垂直分离与产业升级——SCP范式分析

本节将通过传统的产业组织的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分析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对产业的影响,如图3.4所示。技术和贸易的自由化使生产环节更容易分割,产业组织呈现出垂直分离的趋势。传统的产业组织的SCP范式作为一种分析方法仍然适用于分析新的产业组织的特点。

图3.4 全球价值链的结构—行为—绩效

(一)产业链垂直分离下市场的结构特点

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对传统产业组织构成了挑战,这里首先分析新的市场结构的特点,然后分析这种市场结构的新变化对企业行为和产业绩效的影响。

1.进入与退出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进入或退出某一市场通常指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在国际分工深入到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后,则变成了进入或退出某一生产环节。进入壁垒最高的环节或区段,通常也是对供应链整体运行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环节或区段,占据这些区段的厂商通常会在价值和利润分配上处于有利地位,会形成对链的垄断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市场结构的某一产品的买方双方的数量变成了这一产品某一生产环节的买卖双方的数量。

垄断方式与传统垄断方式相比更隐性化,体现为垄断企业对高附加值垄断与对产业链的控制,而不是对产品的垄断,往往通过技术创新、渠道控制和品牌运营提高市场势力,提高进入壁垒。但是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哪些工段具有较大支配性,哪些厂商或角色影响力较大并获利丰厚,不同的产品对象又各自具有不同特点。

2.产品差别

由于分工深入到产品的不同环节,所以产品差别变成产品同一生产环节上的差别。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随着分工的深化,此原则依然适用,只不过变成发达国家生产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环节,发展中国家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环节。相应的,竞争表现为同一生产环节竞争,不同生产环节互补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当处于产业链的不同生产环节时互补性较强,贸易摩擦较少,处于同一生产环节时,贸易摩擦较大,如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较大,而机电产品贸易摩擦较少,原因在此。全世界“工人阶级”不是一家: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不喜欢发展中国家的工人阶级,而现在发达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施反倾销的频率没有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多,原因是不同国家的同一阶层之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之间大多处于同一生产环节,相互之间是竞争关系,存在经济利益的冲突。

新的产业结构的特点要求企业在某一环节上做精做细,不断提高用户的规模,提高讨价还价的能力,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与原来不同,竞争表现为某一特定环节的竞争力,而不是过去某种最终产品的竞争。标准模块化的产品竞争表现为低成本、高质量;无法标准化(核心模块)的产品竞争表现为产品差别化。因此标准模块化的产品往往在低工资国家生产,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竞争表现为低成本竞争;而核心模块化产品往往在高工资国家生产,劳动力的高素质保证了核心模块能够通过产品开发和营销实施差别化战略。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可以看出,服装的加工制造往往在中国等低工资国家生产,核心业务包括研发、设计、营销、供应链管理往往在发达国家。

3.分工与协调

由于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分工深入到产品的不同工序,跨国公司把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外包,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处于不同生产环节的协调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垂直一体化阶层式的协调方式和比较松散的市场化的协调方式,针对外包的现象出现了一种新的协调方式,理论界称为网络型,网络型又根据交易的复杂程度、交易的可编码程度和供应商的能力区分为俘获型、关系型和模块型。

(二)产业链垂直分离下企业的行为

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对市场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市场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处于此种市场结构中企业的行为。如果企业处于低端的价值链,提高竞争力的方式就是低成本和高质量,竞争方式通常是价格战,如果成本提高,除非提升到更高附加值环节,否则就会被迫退出低端环节。如果企业处于高端价值链,企业的行为表现为制造产品差别的设计、营销和物流管理,一旦其创造差异化的能力或努力下降,或者沿着价值链高端降为中低端,或者从价值链高端退出价值链。不论是高端环节企业还是低端环节企业一旦处于全球价值链下,其后的发展路径必表现为升级行为,升级包括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

1.经济升级

产业链垂直分离下企业的经济升级指由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环节和技术密集型环节攀升,或由一种价值链向另一个价值链飞跃,包括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的升级四个阶段(Humphrey和Schmitz,2000a)。具体为通过对工艺、生产流程的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工艺流程升级;通过引进新产品、改造老产品以提高产品更新能力的产品升级;进入产业的高附加值环节(如设计、研发和营销环节)的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或称为链的升级),它是企业把从一个特定产业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到新的产业领域或转向一个新全球价值链中,Humphrey和Schmitz(2000a)认为升级一般是遵循从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到链的升级这样一个渐进过程。

2.社会升级

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下的行为除了经济升级之外还表现为企业的社会形象的改善,本书称之为社会升级,包括员工的工作权力、体面劳动、企业的社会责任等。与原有的被动的“企业办社会”不同,现在企业的社会升级通常是企业的一种主动的行为,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对于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经济升级与社会升级是一种相互促进关系,本书主要分析的是企业的经济升级。

(三)产业链垂直分离下产业的绩效

产业组织的垂直分离趋势起源于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以期提高长期利润和核心竞争力的动机。本部分将使用扩展的传统比较优势模型分析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对企业利润和全球福利的影响。

1.假设

我们把李嘉图比较优势传统模型的2×2×2的假设条件扩充为2×2×2×2。即假设世界上有两种要素: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生产两种产品:X和Y;每种产品都分为两个价值链环节:劳动力密集型价值链1和资本密集型价值链2。就是说,资本密集型产品中有劳动力密集型工序,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中也有资本密集型工序。假设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

假设A国是发达国家,资本要素相对丰富,B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要素相对丰富,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传统的产品分工格局中,A国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X,B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Y。

假设A国生产X的单位成本为CX。CX可分解为资本密集型价值链1的成本CX1和劳动密集型价值链2的成本CX2。CX=CX1+CX2。B国生产Y的单位成本为Cy。Cy分解为资本密集型价值链1的成本Cy1和劳动密集型价值链2的成本Cy2,Cy=Cy1+Cy2

2.建模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资源全球配置的制度壁垒和价值链全球布点的技术“瓶颈”被不断削弱,产品的价值链生产突破了国家界限,相应地分布在全球最有成本优势的区位。这样,X的劳动密集型价值链2就转移到了劳动力要素相对丰富的B国,Y的资本密集型价值链1就转移到了资本要素相对丰富的A国。这时, A、B两国不再按照比较优势分工生产一种产品,而是按照比较优势分工生产两种产品的同一种要素密集型价值链:资本要素相对丰富的A国生产X、Y两种产品的资本密集型价值链1,而劳动要素相对丰富的B国生产X、Y两种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价值链2(如表3.2)。由于在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生产,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后的X的劳动密集型价值链2、Y的资本密集型价值链1的单位成本肯定比分工前要低。假设产品X的价值链2转移到B国后单位成本为C*X2,Y的价值链1转移到A国后单位成本为C*y1,有C*X2<CX2,C*y1<Cy1,CX1+C*X2<CX1+CX2,Cy1+C*y2<Cy1+Cy2。显然,与垂直分离前相比,产品X、Y的单位成本都下降了。

表3.2 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前

在价值链垂直分离后,各国不再生产整个产品,而是依据自己的相对丰富要素,生产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价值链环节(表3.3)。

表3.3 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后

在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前,A、B两国的生产建立在本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产品类型和各自的要素禀赋相一致,国家的比较优势表现为产品上的比较成本优势。但是,各国的要素禀赋与各国生产的产品中的每道价值链的要素类型并不都相一致,换句话说,两国的要素禀赋和各自分工生产的产品的要素类型大体一致而不是完全一致。而在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后,两国的生产不仅建立在本国的比较优势基础上,还利用了别国的比较优势,两国生产的价值链环节和本国的要素禀赋不再是大体一致而是完全一致。此时,国家的比较优势表现为产品价值链上的比较成本优势。和传统的国际分工相比,新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世界的生产量、企业生产以及国家的福利水平都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

3.产业链垂直分离对世界生产量的影响

下面,我们从全球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后的变动来看一看产业链垂直分离对世界生产量、福利水平的影响。如图3.5所示。

图3.5中,横坐标是X的产量,纵坐标是Y的产量,曲线CC是全球价值链分工前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由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导致X、Y的单位成本降低,在分工前后世界资源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分工后X、Y的产量必然扩大,全球生产可能性曲线CC向外扩展到C'C'。在生产总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世界产量明显扩大。如果从分工前后总产量不变而总生产成本变化的角度说,就是在世界总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资源使用量减少了。由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全球价值链分工节约了世界资源,提高了全球福利水平。

图3.5 产业链垂直分离扩大了全球生产可能性曲线

4.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后,国家只能决定产品的一部分成本,而无力控制整个产品,能够控制整个产品成本的是超国家的微观组织——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布点使产品价值链环节由统一分布在一国之内变成了统一组织在一个企业之内,其生产的每一个产品中都融合进世界各国的比较优势。在这里,我们假设在全球组织生产X的跨国公司为a企业,在全球组织生产Y的跨国公司为b企业。我们以a企业为例来说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产量的影响,如图3.6所示。

图3.6中的横坐标是a企业生产X需要投入的劳动要素,纵坐标是需要投入的资本要素,曲线AA'是a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前的等成本线,即a企业在一定的成本下生产X需要的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不同组合。曲线Ⅰ是a企业的等产量线,即生产X的一定产量需要的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不同组合。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E就是a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前的最佳生产点。在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后,X的资本密集型价值链1的单位成本保持不变,劳动密集型价值链2的单位成本下降。因此,在垂直分离前后企业总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a企业可支配的劳动要素增加了。反映在图中就是等成本线AA'以A为原点往右旋转到AA″的位置。垂直分离后的最佳生产点从E点移到了AA″与等产量线Ⅱ的切点E'。在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a企业生产的X明显增多。同理,b企业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可支配的资本要素也增加了,Y的产最也相应增加。如果从价值链垂直分离前后产量不变而成本变化的角度来说,就是在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后,a、b企业在X、Y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X、Y使用的要素成本下降了。如果全球价值链垂直引起的交易费用、运输成本等小于分工可节约的生产成本,那么,a、b企业将选择产品价值链的跨国生产。这样两家企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于采用全球价值链组织生产,每一家企业的成本均下降,利润均增加。

图3.6 a企业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增加

模型的分析是建立在各国的要素可以自由使用的前提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要素比较容易,发展中国家使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要素或技术要素往往比较困难,由于发达国家通常限制本国核心技术的转让,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就不一定能从全球化中获益,关于这点,本书将在下一节的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中详细论述。

三、产业链的垂直分离与产业升级——要素结构变动分析

Feenstra(2001)以资本和技术的变动为例,分析了要素结构变动对价值链攀升和产业升级的影响。假设了发达国家的资本回报率是小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回报率的差异导致资本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他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连续投入品模型,画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两条价值链成本曲线。

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首先,资本的流入最终将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业务区间的扩展,而新增加的区域更加具有技术含量,但是依然比在发达国家完成的业务的技术含量低;其次,由于资本的流入,发展中国家向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发生了扩展,对技术型劳动的需求也就增加了;而这部分转向发展中国家的业务在发达国家又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因此发达国家对技术型劳动的需求也相对增加了。也就是说,由于资本的转移,使得两个国家对技术型劳动的相对需求都增加了。最后Feenstra(2001)认为,不论资本是否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只要发展中国家资本存量出现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增长,或者技术水平出现了相对增长就会带来发展中国家向更具有技术含量的价值链环节的攀升,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在价值链上的产业功能的升级。

四、产业链的垂直分离与产业升级——产品内分工的视角

如果变化的不是资本、技术等要素结构,而是分工的细化,那么又会对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里先从较为简单的一国价值链成本面的比较静态分析出发,逐步过渡到复杂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动态比较分析。

(一)基于一国的价值链成本面比较静态分析

产品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会使得工序范围不断扩大。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即垂直分离,给价值链成本面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由前面的分析,一方面,分工会使得原有的各工序的单位成本出现下降,这会使得价值链的成本面曲线出现下降;另一方面,分工的细化带来了新的生产区域,这些新增的生产区域会带来新的成本投入,导致成本面的增加。

如果价值链延伸所节约的原有各工序的成本大于由新的工序产生而附加的成本,产品内分工细化后专业化生产节约的成本大于增加的协调生产的交易成本,则产品内分工增强了该国在该产品上的价格竞争力,反之,产品内分工细化削弱了该国在该产品上的竞争力(曾铮和张亚斌,2005)。

(二)基于国家间比较的动态分析

基于一国的比较静态分析所考虑的是所有生产阶段都集中于同一国内进行时,垂直分离对该国竞争力的影响。由于所有的生产区段都集中在一国之内完成,因此也就不存在全球价值链。而当这些工序被分配在不同的国家之内完成时,形成了全球价值链,一国在价值链上处于何种位置,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生产区段会有不同的增值效果。

根据曾铮和张亚斌(2005),考察两种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它们分别从事同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假设由于某种原因,比如交易费用的降低或者交通运输效率的上升等,发展中国家在自己所从事的生产工序内实现了进一步的分工细化,假设发达国家不变化,产品内分工不断细化带来其价值链成本不断下移,则发展中国家所从事的生产工序增加,并向高附加值生产工序攀升,发达国家所从事的生产工序减少,从事更高附加值工序的生产。当发展中国家在所有的工序上的成本都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最终将发达国家完全挤出了该产品的全球生产体系,实现了该产业的完全升级。

五、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启示

由以上的全球产业链垂直分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的经济学模型可以看出,一国的生产要融入世界生产体系,只有嵌入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中。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原则仍然是比较优势原则。基于经济变量变动的价值链攀升模型表明,经济基本变量层面的变化会诱导一国在某产品上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攀升。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技术能力的提高,带动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进而逐步提高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实现产业的升级。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近几年的增加资本存量的引资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科教兴国”战略,延伸了我国国内价值链网络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实现产业升级的正确的发展战略。

由此,可以得出中国现阶段的纺织产业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取向。以现实的要素结构、技术能力和分工状况为前提,以比较优势原则为准绳,正确定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区段,积极优化经济变量,扩大引资,尤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实现东西部分工衔接,促成已有优势的动态演进和新兴优势的加速生成,同时,基于已有优势的动态演进和新兴优势的生成,辅以政策诱因变量,最终形成中国纺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动态攀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