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升级的新内涵与分类

产业升级的新内涵与分类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产业升级内在表现为要素密集性的变化。产业升级往往与经济发展方式相联系,国家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即表现为产业升级。效率型产业升级相对于要素密集型产业升级是动态的升级,效率提高的过程最终实现了要素密集性的改变。通过资本的溢出效益提高的是资本的使用效率,通过“干中学”往往产生的技术外溢,通过管理人才的引进产生管理的溢出等。

产业升级从普通意义上是指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好的方向包括多个方面,既可以是总量上的扩大,又可以是效率上的提高,或是结构上的优化等。但是,无论是哪一类划分标准,究其根源,都要求产业的收益水平提高。因此,产业升级的实质是产业收益率的提高,又因为所有的产品都由生产要素构成,收益率的提高必然要求生产要素质量的提升。所以,产业升级内在表现为要素密集性的变化。波特指出分析竞争的基本单位是产业,一群相互竞争的企业构成了产业,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水平。产业升级往往与经济发展方式相联系,国家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即表现为产业升级。

1.产业升级内在表现为要素密集性的变化

产业是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构成的企业群,每个企业进行着不同的生产活动,因此,产业实际上是由一项项类似的生产活动所构成的生产集群。一个产业的升级首先体现在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上,从生产投入的要素看,要素密集性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升级程度。传统产业升级的分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就体现了按要素密集性分类的思想。生产要素的密集使用从低端要素向高端要素的转变就是产业升级,比如从劳动力密集向资本、技术密集的升级。不论是要素密集型、结构升级型还是混合式的升级类型,它们都内在体现了产业中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要素密集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生产过程中,资本相对于技术、劳动力而言,参与比例大就是资本密集型,而劳动力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度高就是劳动力密集型。而这个相对比例通常采用对这些要素所支付的报酬来进行衡量,如果生产一个产品的成本中,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最多,就是劳动力密集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本流动和技术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大大增强,生产要素的种类也突变出以前所没有的类型。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在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追求的主题。包括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都认识了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并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的国际投资政策框架。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加大对可持续性要素的投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可持续性要素的增多将带来生产要素的多样化,要素升级的类型比笼统的劳动力、资本、技术会更丰富。按照张幼文(2013)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生产要素可以分为一般劳动力、货币资本、土地与自然资源、技术、品牌、高端人才、经营管理方法和营销网络八个方面。从流动状态上,生产要素可以分为易流动要素(包括货币资本、技术、品牌、管理方法、营销网络等)、不易流动要素(包括一般劳动力)和不流动要素(包括土地、矿产资源等)。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上,从生产要素的形成成本、一定阶段上的供求关系,可以将生产要素分为高级要素和低级要素,这种等级差异既表现在不同要素间,也存在于同种要素间。通常情况下,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那些形成成本比较高、从供求上供给相对稀缺的要素是高级要素,而那些形成成本较低、供求上供给相对丰富的是低级要素。高级要素包括技术、品牌、管理方法等,低级要素包括一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当然,在不同的时期或地区,我们常说的低级要素也可能是高级要素,比如水在中东地区相当于石油,一般劳动力在美国相当于货币资本等。另外,在同一要素间也有高低之分,比如,知识型劳动力高于一般劳动力,新技术高于传统技术,知名品牌高于小品牌等。也即高级与低级要素的划分是非固定的、是有条件的。同时,比如同在上述高级要素中,如果在同一时间空间下,技术在形成成本和供求两个标准上都低于品牌,则品牌相对于技术是高级要素。一个产业初始的生产要素通常和其他产业没有太大差别,大多数是在产业发展中经过开发出现的,这也构成了不同产业的差别。从要素等级角度看,初级要素的重要性在减弱,高级要素的重要性在增强。要素密集型产业升级就是一个产业的主要投入要素从低级要素向高级要素的升级,从同一要素的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升级,即低级要素密集型到高级要素密集型。

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就是要素密集型产业升级中的一类,此外,它还可以包括自然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品牌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向管理方法密集型、一般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型劳动力密集型等。

2.产业升级外在体现为产业收益率的提升

产业升级的目标从经济学意义上应该是在一定成本约束下获取更高的收益,提高收益一是扩大生产,二是提高效率。因此,从产出效率上看可以划分出效率型产业升级,它的要义在于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效率型产业升级相对于要素密集型产业升级是动态的升级,效率提高的过程最终实现了要素密集性的改变。效率型产业升级可以包括多种形式。第一,它可以是由组合带来的效率提高。如果将所有的生产要素从货币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货币性要素与非货币性要素及货币资本(资金)与非货币资本,企业家通过风投、贷款、自筹资金等形式获取资金,然后购买相应的非货币资本组成完整的生产过程,货币资本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其他要素的组合上。一个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体现在这些生产要素的组合形式上,实现了组合的优化,整个生产的产出率就会上升。第二,可以是由创新活动带来的产业升级。在产业发展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是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持久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从依靠牲畜的旧式农业到今天的机械化农业,从用药壶喷洒农药到用飞机撒药除虫,从诺基亚手机到苹果手机等,都深刻体现了创新在一个产业中的地位。创新相对于组合通常需要的时间更长,也有不确定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的五种创新方式——产品创新、方法创新、市场创新、原料创新和组织创新,都可以是创新提高产出率的方式。其中,市场创新是通过扩大需求拉动产出,其他四种是通过生产本身的改进提高产出率。第三,溢出效应、“干中学”等其他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资本的溢出效益提高的是资本的使用效率,通过“干中学”往往产生的技术外溢,通过管理人才的引进产生管理的溢出等。第四,由分工和市场深化产生的技术提高。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分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斯密型增长”即由于分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市场贸易的扩大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分工扩大了市场,同时市场深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分工细化,通过优胜劣汰将低效率企业挤出市场,并激励高效率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保持竞争力。

总之,效率型产业升级强调生产效率提高,通过效率提高获取更多收益。其中,提高生产效率有多种渠道,而上述方式都与要素流入相关,由要素流入带来了生产率的上升,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3.产业升级的分类

在对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生产要素的视角可以将产业升级分为要素型产业升级和结构型产业升级两种。

(1)要素型产业升级。

要素型产业升级是指由于生产要素的改进形成的产业升级。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构成决定了产业的发展程度,该观点认为产业的构成要素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发展的基本面,必然带来产业升级。通常的生产过程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这些要素总量和质量的变化将影响产量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自主创新和引进新要素都是要素型升级的动力。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创新理论,他指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理论,他进一步提出创新的五种模式:一是产品创新,采用一种消费者还不熟悉的新产品或者有新特征的产品;二是方法创新,采用一种在有关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鉴定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建立在科学发现之上;三是开辟新市场,这个市场之前不曾进入;四是取得新材料,创新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供应来源;五是组织创新,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取得或打破垄断。其中,产品创新、方法创新和组织创新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这些技术的创新首先推动企业的发展进而产生扩散效应,推动了产业升级。另外,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1926年提出经济长周期理论,指出世界经济大约每50—60年出现一个从繁荣到衰退的周期。而对长周期比较有力的一个解释是斯科特·埃里克森提出的每隔大约50—60年会出现一次新的产业革命推动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比如纺织机、蒸汽机电力、信息等技术进步分别在历次的长周期中扮演了支配力量。技术创新型升级突出强调了技术因素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通过研发、“干中学”等提高了技术水平,技术的长期积累带来了爆发性的、破坏性的创新,进而影响了一国或世界的产业发展特征即产业升级。这种产业升级以新产业的出现或原有的规模较小的产业迅速壮大为标志。比如,蒸汽机的出现使得铁路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首先在西方国家铺展开来,电报、电话的发明与技术创新使得通信在整个产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等。

另外,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加工工艺升级等升级方式实际上都属于生产要素的升级,功能和工艺升级本身就是生产要素升级,而产品升级建立在要素升级的基础上。因此,要素型升级是从生产投入要素的角度来定义产业升级。这种升级将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产业发展表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移动。实际上要素型产业升级包含着资本、技术要素收益高于简单劳动力的要素收益的思想。

(2)结构型产业升级。

结构型升级是指由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相对于要素型产业升级更加体现宏观性,不同产业的比例变化体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结构型通常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即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一国的产业结构往往经历从农业为主,到工业以及服务业占比上升的结构性变迁过程。本书的研究也延续了这种划分思想,将工业占比增大阶段定义为第一层次的产业升级,将服务业占比增大阶段定义为第二层次的产业升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三次产业的划分需要扩展,王树林(1996)指出三次产业的划分中第三产业的内容过于庞杂,缺乏有充分说服力的科学解说。因此,他提出了第四产业,即精神产品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行业。根据这个思路,产业结构型升级还可以再往第四产业占比提高的方向上推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升级过程内在适应于要素结构的变化,它是要素结构升级的反映。

结构型升级相对于要素型升级是从宏观层面的划分,其划分的依据在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上的不同,而这三次产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在于其用于配置的生产要素构成上有本质的差异。因此,结构型升级也可以认为是从生产要素角度划分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产业本身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产业的划分类型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产业,因此,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对产业进行划分。产业升级不是一个角度就能概括的,它有多种升级类型,但通过深入产业升级的性质,它可以从投入与产出两个层次进行归类整合,产业升级内在表现为产业的要素密集性改变,外在体现为产业的收益率提高。产业升级的内涵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依靠本国要素禀赋进行静态分析拓展到可以利用外国生产要素进行动态分析,产业升级产生的收益既包括本国要素也包括外国要素,产业升级的动力与内涵在要素流动下变得更加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