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别

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别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升级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产业原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后泛指制造或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服务等的企业或组织。经济学中,产业升级通常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从本质上讲,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来提升生产效率。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强调产业升级的综合效果,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强调产业升级的阶段性。

产业升级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产业原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后泛指制造或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服务等的企业或组织。一般情况下,每个企业或组织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一特定产品,生产这类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部门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如“农业”“矿业”“制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因此,产业实际是由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企业群。对产业的划分也有不同的标准,大体上包括以下三种划分方法。第一种是三次产业分类法,产业按产品划分的思想最早源自费希尔1935年提出的依据劳动者对产品的加工程度划分出的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农业是直接取自自然界的,是初级产品;第二产业工业是需要进行再加工的产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是为进行上述活动,包含生产和消费等提供服务。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仍然在研究和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三次产业的划分后由克拉克和西蒙·库兹涅茨分别进行了完善,后者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明确提出了产业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划分。第二种是生产结构分类法,这类划分出现得较早但是目前并没有被广泛采用,主要包括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生产;农轻重产业划分法,即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分类法。第三种是标准产业分类法,包括1971年联合国编制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产业划分为十大类,我国1984年首次发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将国民经济划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苏东水(2010)认为产业包含三次含义:(1)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随着分工而产生,并随分工而发展;(2)产业是具有同类属性的企业的集合;(3)产业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因此可以概括为产业来源于社会分工,表现为企业集合,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经济现象。迈克尔·波特认为关于产业的概念通常比较含糊,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曾指出在很多产业竞争和国际贸易的讨论中,对产业的定义非常笼统,例如银行业、化工业等,这些划分对商战实务并没有意义,因为不同产业有很大的差异。波特以机械业为例,指出其中包括几十种明确的产业,其中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独到之处。由此可见,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都比较复杂,随着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充实。

“升级”指从较低的级别上升到较高的级别,这个概念不仅用在经济学中,也应用在管理学自然科学当中,比如管理升级、系统升级、性能升级等。经济学中,产业升级通常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从本质上讲,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来提升生产效率。Porter(1990)指出产业升级是通过产业间的要素转移,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得充裕的资源禀赋,并依托比较优势的发展过程。从价值链角度,Gereffi(1999)认为产业升级是企业开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来提高盈利能力的过程,同时价值链内部的增加值也从低到高发生转变。Poon(2004)也认为产业升级是从低价值的劳动密集型向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Humphrey和Schmitz(2002)将产业升级分为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其中前三种是产业内升级,后一种是产业间升级。Ernst(2001)将产业升级划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产业间升级:在产业层级中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二是要素间升级:在生产要素层级中从“禀赋资产”或“自然资产”向“创造资产”移动;三是需求升级:从必需品、便利品向奢侈品移动;四是功能升级:在价值链层级中从销售、分配向最终的组装、测试、零部件制造、产品开发和系统整合移动;五是链接上的升级:在前后链接的层级中,从有形的商品类生产投入到无形的、知识密集的支持性服务。丁焕峰(2006)提出产业内技术创新首先激发了对新产品的需求,然后需求的上升又将导致其他企业向该产业延伸,生产要素同时向该产业流动,促进该产业发展与升级,即创新引起需求的扩张并带动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转移,促进了产业升级。这种升级由创新引发,并通过需求刺激,形成良性循环。Hausmann和Rodrik(2003)认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多样化是一个不断“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Redding(1999)提出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国家采取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隆国强(2007)认为产业升级主要是推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比重的提升。

国内学者研究产业升级往往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入手,主要观点包括两类:一类认为产业升级等同于产业结构优化。周振华(1992)认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点。苏东水(2001)也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过程中,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调整产业结构变化的供需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政府对于产业结构优化有积极影响。其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上是指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它包括产业供给能力和产业需求的调整,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进而在产业供求的要素变动与供求结构之间实现动态均衡,最终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并取得较好结构效益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度水准向高度水准的发展过程,通常具体反映在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和主导产业的变迁上。例如,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演进就是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为主演进及从初级产品为主向中间品、最终品为主的演进也都属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强调产业升级的综合效果,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强调产业升级的阶段性。李悦(1998)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即产业升级,喆儒(2006)也认同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等价的观点并指出影响中国产业升级的根本因素在于需求结构和技术进步。与此相对,有一些学者认为产业升级除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外,还包括产业链的升级、产业发展等。李晓阳、吴彦艳、王雅林(2010)认为产业升级包括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在宏观层面上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了产业的协调发展,在微观层面上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实现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但是,宏观的结构改善与微观的效率提升实际上有内在联系,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是产业结构改善的基础。宋国宇、刘文宗(2005)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实质是实现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合理配置、促进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以及具有较强的结构转换能力。实际也是从结构和效率两个方面定义产业升级,同时仍然考虑产业结构和要素效率之间的关系。因此,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产业升级既是产业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了产业总产量的上升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升级的微观基础在于生产要素效率的提升和优化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