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同行评议与质量控制

同行评议与质量控制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同行评议机制可能因专家的科学道德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失去公正性,但它仍然是较为完善的数字学术出版质量控制机制之一。同行评议作为一种重要的质量控制机制,一直以来都是STM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研究者认为传统的同行评议机制的必要性被夸大了。利用网络促进同行评议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客观需要,以同行评议机制为基础的创新的质量控制机制相继推出并投入使用。

3.4 同行评议与质量控制

同行评议机制决定着学术界的社会认同、荣誉归属以及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在学术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同行评议机制可能因专家的科学道德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失去公正性,但它仍然是较为完善的数字学术出版质量控制机制之一。

3.4.1 同行评议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同行评议是由同一学科领域或者与之接近的学科领域的专家来评价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的一种机制,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科学评价方法,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被广泛采用。很多科研基金组织都运用这种方法作为优化科研项目立项、评价研究结果、进行资源分配的决策支持手段。美国国会在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同行评议是最重要的方法,其他方法只是在进行打分评审中偶尔作为证实的手段而采用[113]”。传统学术出版机构往往设有数量不多的专职编辑,他们通常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其主要任务是使学术出版工作正常地运转。为了提高学术出版质量,出版机构允许他们挑选和聘请学科和专业领域杰出的专家作为特约编辑,由这些专家具体负责文献的评审工作,并提交评审报告,编辑根据评审报告来决定稿件是否录用出版。

同行评议作为一种重要的质量控制机制,一直以来都是STM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114]1416年,威尼斯共和国在世界上率先实行专利制度。它在对发明者提出的新发明、新工艺等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授予发明者对其发明的所有权时,就采用了邀请同一行业或最接近行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从业者帮助判断的做法。[115]1665年1月和3月,科学史上最早的两种学术期刊《学者期刊》(Journal desS 9avans)和《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相继创刊。前者是由法国议院参事Denys de Sallo在巴黎创办的,后者由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创刊。为了维持期刊的发展,保证期刊的质量,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登伯格开创了将投稿文章送给能够判断其质量的同行专家审查的做法,从而导致了现代科学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诞生。我国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机制始于1792年唐大烈创办的不定期中医期刊《吴医汇讲》。该刊至1801年唐大烈去世时一共出版了11卷。正如唐大烈在卷首“凡例”中所说:“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科,无不辑入”。《吴医汇讲》广纳百家、追求创新,而且唐大烈非常重视稿件的学术质量,不因人抑扬高低。对此,唐大烈的孙子唐庆耆在《吴医汇讲》的跋中写道:“旧存见闻篇杂及诸公送来的佳作,先祖必反复细阅,再商之二三老友,考订尽善,方始付梓。”这其中的“先祖必反复细阅”即相当于编辑审稿;而“再商之二三老友,考订尽善,方始付梓”就相当于同行评议了。

但是,在数字学术出版环境中,是否仍然需要采取传统的同行评议机制呢?对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研究者认为传统的同行评议机制的必要性被夸大了。比如,Odlyzk认为在网络环境中,超链接和引用行为本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可以发挥同行评议的功能;而且数字时代学术资源的可获得性要比资源的质量更加重要。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数字出版环境中,学术出版要获得成功并得到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同行评议这样的机制来保证出版质量。[116]Harnad认为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的资料可能会被怀疑是否值得阅读。他还建议学术出版机构可以建设一个网站供作者在线投稿,但在质量控制机制方面,仍然应该严格地遵循传统的同行评议政策,并将评议人的评议意见附在原稿件之后,提供给作者参考。他称这个过程为“空中学术写作(Scholarly Skywriting)”,或跨越时空的、面对面的学者空中座谈会。[117]DeerWood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指出,有69%的受访者能接受在线同行评议制度,以及评议之后,通过网络化方式进行论文修改。[118]事实上,许多开放存取期刊都沿袭传统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机制作为质量控制手段。著名开放存取专家Peter Suber在《开放存取综述》(Open Access Overview)一文中指出,如果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期刊使用相同的评议过程、标准甚至相同的专家,那么同行评议机制一样可以保障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119]而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Journals)更是把是否经过同行评议作为评判OA期刊的主要标准,其收录的所有OA期刊都是同行评审刊。[120]可以说在数字学术出版中,同行评议机制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同,仍然是数字学术出版质量控制流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同行评议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术。利用网络促进同行评议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客观需要,以同行评议机制为基础的创新的质量控制机制相继推出并投入使用。早在1985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的《期刊的同行评议机制》一文中,作者就呼吁开发一种计算机软件,用于未来的期刊稿件评审。1987年发表在英国《计算机教育》(Computer Education)期刊上的《CAI在大学写作中:若干推荐》一文指出已有40多种软件可用于写作、选题、评审和校对等。1993年,Stevan Harnad在国际电子评议期刊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fereed Electronic Journals)上发表的论文《在互联网上实施同行评议》(Implementing Peer Review on the Internet)中提出应该运用电子化同行评议手段来控制电子期刊的出版质量。Harnad是Psycoloquy电子期刊的主编,该期刊利用网络出版的优势实行同行评议制度来控制出版质量,不仅使学术传播更有效率,而且使学术评议更加公平。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使用了一种叫“FastLane”的网络系统来实现项目的网上申请和评审。[121]该系统极大地提高了NSF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管理成本,并吸引了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在数字学术出版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许多学术组织及学术出版机构就开始使用电子化同行评议来控制学术出版质量,如物理领域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医学领域的《澳大利亚医学学报》(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以及图书馆学领域的《数字信息学报》(Journal of Digital Information)等期刊都采用在线同行评议机制来控制期刊出版质量。在线同行评议已逐渐成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方法和控制数字学术出版质量的关键手段。

与传统的同行评议机制相比,在线同行评议机制更加积极、有效,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同行评议机制的不足,所以在线同行评议机制的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出现了许多在线同行评议系统,如英国Salix出版公司的ESPERE(UK-based Electronic Submission and Peer)系统、英国BioMed Central公司的BMC系统、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Bench>Press系统、美国Aries系统公司的Editorial Manager系统等。这些在线同行评议软件功能完善,可以实现文献的网络提交、在线评议和离线评议功能,同时能够把评审结果形成报告和通报,使被评审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评审结果并根据意见进行修改。随着越来越多在线同行评议系统的出现,对这些系统的评价也引起了学者和行业协会的注意,如英国的学术与专业学会出版商协会(ALPSP,Association of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出版的专著《在线投稿和同行评议系统》(Online Submission and Peer ReviewSystems)就客观地评估了当前各种在线评议系统的发展情况,描述了它们的特点,为出版商提供了分析和选择此类系统的标准。同时,它还报告了作者和评议人、编辑与出版商在使用系统方面的经验、偏好和看法,为出版商提供决策参考。[122]

3.4.2 在线同行评议系统的功能

自从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大力发展在线同行评议以来,结合在线投稿和评议功能的出版管理系统可谓百花齐放。其中不乏许多著名机构开发的成熟产品,如Bench>Press、Editorial Manager、Open Journal Systems、Electronic Submission and Peer Review Project等。根据2005年英国ALPSP公布的《在线投稿和同行评议系统》:截至2005年,ScholarOne公司开发的Manuscript Central系统为最具影响力的产品之一。该系统被近100家出版机构的近1 000种学术期刊采用;Aires SystemCorporation开发的Editorial Manager被大约40家出版机构的750种期刊正式采用;而像Open Journal Systems、EJPress、EdiKit等系统也都拥有近百家期刊客户; Cadmus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s开发的Rapid Review系统被75种期刊采用;Bench>Press被53家期刊采用;B-Wild LLC公司开发的Xpress Track系统被32种期刊采用。[123]这些系统功能强大,其推广和使用不仅改善了投稿与编辑出版流程,降低了出版成本,缩短了出版时间,提高了学术出版质量,而且加快了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步伐,提高了科学信息交流效率。

在线同行评议机制的出现和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同行评议机制的不足。它可以通过网络及时选择和联系评议专家,并将专家的评议意见在线公布,实现了对评议过程的监控和快速调整,不仅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同行评议的公开、公正程度。更为突出的优势是,在线同行评议机制可以实现评议专家、评议对象和读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从而促进知识增长。由于在线同行评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同行评议工作的不足,所以在线同行评议的开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线同行评议系统一般包括作者管理系统、编辑管理系统、评议管理系统和出版行政管理系统4个子系统,并具备如下基本功能。

(1)在线投稿说明。系统向作者详细介绍出版物的基本情况、在线投稿的要求以及操作方法,主要包括稿件的学术规范要求、提交稿件的文件格式要求,包括稿件中图表、图片的格式要求等。一般来说,出版机构要求作者提供PDF、HTML、Word等格式文件并上传至在线投稿系统。

(2)自动登记和通知功能。在作者提交相关稿件后,系统应具备自动登记功能,将稿件登记入库,产生相应的稿件处理序列号,并自动发送电子邮件及时通知责任编辑、评议专家或作者有关该稿件的处理情况,以便他们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

(3)评议专家查询分派功能。系统应建立完善的评议专家数据库,提供每位专家详细的基本资料和学科专业背景,包括联系方式、研究重点、以往参与评议的结果等,以方便出版机构在选择评议专家时按照稿件评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评议专家。系统还应能够根据稿件的学科类别自动分派评议专家。

(4)在线评议功能。系统应该为每份稿件提供一个独立的评议环境,使评议专家能够在此环境中对稿件进行评议,同时还应及时存储评议专家的评议结果及建议,允许作者、出版机构、责任编辑或读者在线浏览这些评议结果和建议,以及未经修改的原稿和经过修改的全部稿件。

(5)进度管理功能。系统应建立一个进度管理系统,让出版机构、编辑和作者随时掌握稿件的处理进度和状况,以便进行有效管理。同时系统还应具备时间控制与提醒功能,及时提醒相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出版时滞,加快科学信息交流的步伐。

(6)接受读者在线评论功能。系统能够为每份出版的稿件提供单独的读者论坛,供读者在线评论,进一步提高出版质量。这样能够真正实现读者和作者的双向学术交流,有利于读者进一步发现论文的不足之处,并让作者及时修改、更正,从而提高论文质量。

(7)评议方式选择功能。系统应根据不同出版机构采取不同评议方式的需要,提供包括单盲评议、双盲评议、开放式评议在内的评议方式,供出版机构或编辑选择,以方便作者、评议专家和编辑之间的讨论和沟通,促进出版质量的提高。

(8)稿件质量分类和提示功能。系统应具备稿件质量分类和提示功能,将稿件按照不同出版阶段分成预印版、评议版、修改版、正式出版版本4个质量等级,并在网站上正确标示相应的质量标签,方便读者正确引用。

(9)保障系统安全功能。系统应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系统,以确保相关资料的安全。

3.4.3 Bench>Press系统

Bench>Press系统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所属的高线出版社(HighWire Press)开发的具有在线投稿和同行评议等功能的期刊在线出版系统,目前已经有67种学术期刊采用Bench>Press作为其在线稿件处理系统。[124]Bench>Press系统的设计理念来源于1995年《生物化学学报》(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一个在线投稿与编务管理系统。如同其他同类系统一样,Bench>Press为学术期刊出版者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在线投稿与评议平台,它具有在线投稿、追踪、评议和出版等全部功能,不仅方便作者、编辑和评议专家之间的交流,而且能迅速准确地在线跟踪稿件处理进度,提高期刊出版效率。

3.4.3.1 Bench>Press功能模块

Bench>Press系统具备在线投稿和评议系统的全部功能,并将这些功能划分为4个模块。它们分别是:

(1)作者模块。该模块允许作者在线提交原稿或修订稿,验证修改稿和继续提交稿件,并允许作者检查所提交稿件的处理状态。作者进入该模块后,可以查看提交稿件的数量、修订稿数量、初校样批准数量、需要作者验证稿件数量、作者以往的稿件提交情况、作者信息和作者的研究领域等相关信息。

(2)评议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对稿件进行同行评议,编辑和作者都可以通过该模块的专家数据库查询和选择合适的评议专家对稿件进行评议;评议专家通过该模块接收评议稿件和上传评议报告。作者在进入该模块后,可以查看本人需要评议的稿件数量和正在接受评议的稿件数量,还可以查阅以往的稿件评议情况。

(3)追踪模块。该模块主要为出版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在线工作服务,追踪稿件的处理状态,并将工作人员分成主编、副主编、特约编辑和一般编辑人员4个级别,不同级别的人员享有不同的稿件处理权限。作者也可以通过该模块查看本人稿件的处理进度。

(4)个人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提供作者和专家进行在线修改个人信息的功能,包括修改登录密码、更改个人联系信息、修改个人研究领域等。

Bench>Press系统正是通过这4个模块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完善、高效的在线投稿和评议系统。

3.4.3.2 Bench>Press工作流程

Bench>Press系统一般按照如下流程运作:作者登录、在线投稿、同行评议、进度追踪、结果处理报告。

(1)作者登录。Bench>Press系统要求所有用户必须注册才能够使用该系统,用户只需要提供用户名和电子邮箱地址就可以进行注册,注册后用户就可以通过注册时电子邮箱地址和注册密码安全登录Bench>Press系统。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省去作者记忆多组账号和密码的麻烦,Bench>Press系统允许作者采用同一组电子邮箱账号和密码申请注册多种学术期刊,更加方便作者投稿;当然,系统也允许作者在同一期刊注册多个账号。

(2)在线投稿。作者只有在注册登录后方可在线提交稿件,系统可以在线检查和确认作者身份。作者可以向Bench>Press系统提交论文原稿、修改稿或书评等特约稿件。系统虽然可以处理各种常用的文件格式,但Bench>Press系统要求作者提交的稿件(包含全部表格和图片)最好是Word或PDF格式文件,提交的图片是GIF、TIF、EPS、JPEG等格式文件。作者在提交稿件前自行检查稿件质量以符合所投期刊的要求。为了提高论文评议的公平性,系统允许作者享有建议或拒绝采用某位评议专家或责任编辑的权利。

(3)同行评议。作者稿件提交完成后,系统将自动生成稿件的处理批号并进入同行评议流程。Bench>Press系统采用双盲制进行同行评议,评议专家可以在线接受或拒绝对来稿进行评议。与对作者的要求一样,评议专家也必须注册登录后方可开展评议工作。新的评议专家通过电子邮箱地址和密码进行注册并提交相关个人信息,以方便编辑检索。系统允许编辑查看评议专家过往工作的统计资料,如该专家当年参加评议稿件的数量、每份稿件的平均评议时间等;系统将保存稿件评议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文件,编辑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以前稿件的全部评议记录。

(4)进度追踪。稿件一旦进入该系统就会被按照工作流程规范正确归类,不同使用者对稿件享有不同的处理权限。Bench>Press可以自动执行稿件处理和进度追踪工作,如自动分派稿件、选择评议专家、向专家催要评议报告、向作者催要修订稿等。作者和编辑人员可以通过关键词、作者姓名或稿件识别码等检索途径来查看稿件的处理进度,并根据进度需要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以加快工作步伐,提高出版效率。

(5)结果处理报告。全体编辑人员都有权接受、拒绝或在线提交评议专家的评议报告。稿件的责任编辑或主编可以根据评议专家的意见来确定对稿件的处理结果。处理结果一般分为接受出版、拒绝出版、修改后出版、修改后再评议4类。其中接受或拒绝出版意味着该稿件修订工作的结束;“修改后出版”则要求作者根据评议专家和编辑的修改意见修改稿件并及时提交修订稿,编辑在收到修订稿后会评阅作者的修改结果,直至符合要求;“修改后再评议”则是对稿件进行重复评议,需要说明的是,重复评议的过程和结果处理方式与稿件接受初次评议时一样。系统将保存所有的稿件处理结果,供使用者查询。

Bench>Press系统将在线投稿、评议专家选择、稿件处理流程控制、稿件评议和最终出版等每一个工作环节都纳入其中,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数字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但Bench>Press系统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同行评议是评议人、作者、编辑之间发生的科学信息交流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保证稿件的学术质量,但是该系统实行双盲同行评议模式,这与同行评议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原则有所背离。因此,Bench>Press系统可以考虑设立多种评议方式供学术出版机构选择,以便使在线同行评议真正成为一种双向的科学信息交流活动,从而促进科学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3.4.4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质量控制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创立于1914年,是世界上引用率最高的科技期刊之一。PNAS印刷版目前是半月刊。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一直以发表和发布生物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展报告、学术评论、学术前瞻、会议论文以及科学院学术活动报道等内容为己任。为了增进科学信息交流速度,进一步提高PNAS的学术影响力,从1997年1月开始,PNAS发布了PNAS Online系统提供在线服务。目前PNAS Online的每月访问量高达1160万次,而且可以提供PNAS自1990年以来出版的全部期刊的所有文章的在线检索服务。从2002年6月开始,被PNAS采纳的文章还可以每天通过PNAS Early Edition系统实现提前在线出版。PNAS的在线出版比印刷出版提前1~5个星期。[125]

3.4.4.1 PNAS的质量控制措施

PNAS以前要求作者投稿时必须获得一名科学院成员同意才能将稿件投寄到PNAS,以此来控制投稿数量和质量。但这种做法随着1997年该刊“Tract II—DirectManuscriptSubmission”在线投稿系统的开通而有所改变。目前,作者可以通过“Tract II”系统直接将稿件投寄到PNAS编辑部。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投稿方式,它不仅加快了论文出版速度,而且减少了相关出版费用。据PNAS统计,有80%的PNAS来稿是通过“Tract II”系统直接在线投稿的,而PNAS期刊录用的稿件中也有40%是通过该系统投递的。[126]PNAS所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执行严格的编辑审稿制度。PNAS编辑部在收到作者投稿后,工作人员会对稿件进行分类,然后针对稿件学科的不同,指定一名相关学科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家作为该稿件的责任编辑,由该科学家对稿件进行初审,以确定该稿件是否值得请同行专家评议。如果该科学家认为该稿件不值得审议,则编辑部会直接退稿,并说明原因;如果该稿件值得评议,则由该科学家确定该稿件的评议专家对论文进行严格的评议和修改,直到其符合出版质量要求为止。

其次,进行在线同行评议。PNAS原则上要求同行专家通过“Tract II—Direct Manuscript Submission”系统的评议模块进行在线同行评议,如果评议专家喜欢离线工作,那也是可以接受的工作方式。无论是采取在线同行评议还是离线同行评议方式,PNAS都要求评议专家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评议工作,并用文字处理软件将评议结果张贴在相关论文评议表格的“对作者评论”栏目。作者可以随时登录系统查看专家评议意见,并根据评议意见对稿件进行修改。作者修改后再将稿件上传至“Tract II”系统,接受专家审阅。如此反复,直至评议专家认为符合出版要求为止。一旦被PNAS接受,稿件在平均7周内就可以印刷出版。

3.4.4.2 PNAS的同行评议流程

PNAS要求评议专家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评议工作,并按照如下流程开展工作:

(1)在线登录。PNAS在线投稿和评议系统要求评议专家使用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当专家正确登录后,系统将直接进入专家的个人主页,主页上列有用红色箭头标注的该专家同意进行评议的所有原稿。

(2)查看原稿。点击每篇原稿旁的超链接,就可以进入该原稿的操作页面查看原稿的处理状态。系统主要通过3个栏目来标示每篇原稿,分别是原稿汇总栏、原稿条款栏和原稿任务栏。原稿汇总栏主要汇总原稿的信息和状态;原稿条款栏提供到原稿、原稿中的图形以及与原稿相关材料的超链接;原稿任务栏则汇总目前需要对原稿进行处理的所有工作任务。

(3)评议原稿。点击原稿任务栏中的“评议原稿”链接,系统就可以进入在线评议状态,评议专家就可以开始对原稿进行在线评议。当进入原稿评议界面时,页面将显示5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是原稿一览表,主要显示原稿的处理状态;二是回答质量评估问题,评议专家必须用是或否来回答针对原稿进行质量评估的7个问题,如原稿是否具有创新性等;三是向作者提交评议意见,评议专家必须将对原稿的评议意见张贴在“对作者建议”区域,供原稿作者查阅;四是向编辑或编辑部提交评议意见,评议专家可以将不想让作者看到的评议意见张贴在特定区域,只供编辑或编辑部人员查阅,如果并无秘密意见,评议专家可以不提交;五是上传证明材料,专家可以选择是否上传证明其评议意见的相关材料。

(4)完成评议。当专家完成评议时,可以点击“保存”按钮保存评议信息完成对原稿的评议。需要说明的是,在评议过程中专家任何时候都可以点击评议表格底部的“保存草案”按钮保存已经完成的相关评议工作。

PNAS正是通过采取编辑审稿和同行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来对稿件进行严格的评审以控制学术出版质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其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直维持在10左右,处于同类期刊的前列。具体数据见表3-10。

表3-10 2001~2006年PNAS影响因子[127]

img37

【注释】

[1]转引自:刘桂珍.日本电子出版研究的现状与特色[J].出版发行研究,2004(10):77-79.

[2]转引自:刘桂珍.日本电子出版研究的现状与特色[J].出版发行研究,2004(10):77-79.

[3]参见:Britannica CD2000(Deluxe Edition)之“electronic publishing”词条。

[4]陈玲.网络出版:从概念到行动[N].中华读书报,2005.5.10(17).

[5]李斌.未来出版……无“网”而不胜[N].电子出版,1996(9):8-10.

[6]王越.网络出版:目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出版方式吗?[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5):109-111.

[7]杨祖彬.高科技条件下出版业的发展[N].渝州大学学报,2000(2): 124-126.

[8]杨志锋.网络出版的形式、特征及管理分析[J].中国出版,2000(1): 60-62.

[9]高明星.出版业的网络化革命[J].出版发行研究.2000(10):19-20.

[10]却咏梅.数字出版:路在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5.5.16.

[11]谢新洲.数字出版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辛广伟.台湾出版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3]Kenneth Arnold.The Scholarly Monograph is Dead,Long Live the Scholarly Monograph[OL].The first ARL/AAUP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Washington DC,1993.http://www.arl.org/scomm/symp2/Arnold.html(访问日期:2006-3-4)

[14]http://www.people.fas.harvard.edu/~mpoe/StatBK.pdf(访问日期: 2006-6-16)

[15]Marshall Poe.Note to Self:PrintMonograph Dead,Invent NewPublishing Model[J/OL].The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Vol.7(December 2001).http://www.press.umich.edu/jep/07-02/poe.html(访问日期:2006-3-4)

[16]Clifford A.Lynch,Joan K.Lippincott.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De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of Early 2005[J/OL].D-Lib Magazine,2005,Vol.11,No.9.http://www.dlib.org/dlib/september05/lynch/09lynch.html(访问日期: 2007-8-5)

[17]Lucia Snowhill.E-books and Their Future in Academic Libraries:An Overview[J/OL].D-Lib Magazine,2001 Vol.7 No.7/8.http://www.dlib.org/dlib/july01/snowhill/07snowhill.html(访问日期:2007-5-17)

[18]Brian Lavoie,Lynn Silipigni Connaway,Lorcan Dempsey.Anatomy of Aggregate Collections:The Example of Google Print for Libraries[J/OL].D-Lib Magazine,2005 Vol.11 No.9.http://www.dlib.org/dlib/september05/lavoie/ 09lavoie.html(访问日期:2006-6-23)

[19]John MacColl.Google Challenges for Academic Libraries[J/OL].Ariadne,2006(46).http://www.ariadne.ac.uk/issue46/maccoll/(访问日期:2006-9-6)

[20]Elinor Mills.E-books,Has Your Time Come?[OL].http://news.com.com/E-books%2C+has+your+time+come/2100-1025_3-6057814.html?tag=st.num(访问日期:2006-9-6)

[21]Nancy K.Herther.The E-Book Industry Today:A Bumpy Road Becomes an Evolutionary Path to Market Maturity[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5,Vol.23,No.1:45-53.

[22]WilliamE.Kasdorf.The columbia guide to digital publishing[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3.

[23]Jeffrey R.Young.Book 2.0:Scholars Turn Monographs into Digital Conversations[J/OL].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6.http://chronicle.com/free/v52/i47/47a02001.htm(访问日期:2006-7-19)

[24]Esposito Joseph J.The Processed Book[J/OL].FirstMonday,2003 Vol.8 No.3.http://www.firstmonday.org/issues/issue8_3/esposito/index.html(访问日期:2006-9-11)

[25]Dru Mogge.Seven Years of Tracking Electronic Publishing:The ARL Directory of Electronic Journals,Newsletters and Academic Discussion Lists[J/OL].Library Hi Tech 17,no.1(1999):17-25.http:/db.arl.org/dsej/2000/mogge.html(访问日期:2006-9-11)

[26]http://www.doaj.org/(访问日期:2006-9-11)

[27][英]贝尔纳.J.D.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02.

[28]http://www.nature.com.

[29]The History of Nature[OL].http://www.nature.com/npg_/company_info/timeline1.html(访问日期:2007-11-9)

[30]The History of Nature[OL].http://www.nature.com/npg_/company_info/timeline2.html(访问日期:2007-11-9)

[31]http://www.nature.com/siteindex/index.html(访问日期:2007-11-8)

[32]The History of Nature[OL].http://www.nature.com/npg_/company_info/timeline1.html(访问日期:2007-11-9)

[33]The History of Nature[OL].http://www.nature.com/npg_/company_info/timeline1.html(访问日期:2007-11-9)

[34]Nature Journals Publishing Primary Research[OL].http://www.nature.com/authors/author_services/about_nature_family.html(访问日期: 2007-11-16)

[35]Peer-review Policy[OL].http://www.nature.com/authors/editorial_policies/peer_review.html(访问日期:2007-11-16)

[36]Peer to Peer[OL].http://blogs.nature.com/peer-to-peer/(访问日期: 2007-11-15)

[37]根据JCR2002~2006数据整理所得。

[38]根据JCR2001~2006和http://www.nature.com/npg_/company_info/ timeline3.html(访问日期:2007-11-15)整理所得。

[39]License to Publish.http://www.nature.com/authors/editorial_policies/license.html(访问日期:2007-11-16)

[40]Nature Publishing Group Announces Change to Self-archiving Policy.http://www.nature.com/npg/servlet/Content?data=xml/05_news.xml&style= xml/05_news.xsl(访问日期:2007-11-16)

[41]NPG in the new millennium[OL].http://www.nature.com/npg_/company_info/timeline3.html(访问日期:2007-11-16)

[42]Open Access[OL].http://www.nature.com/msb/about/oa.html(访问日期:2007-11-16)

[43]http://www.nature.com/advertising/resources/pdf/naturemediakit.pdf(访问日期:2007-11-16)

[44]http:/secure.nature.com/subscribe/nature(访问日期:2007-11-16)

[45]具体的订阅价格请参见在线订阅系统http://secure.nature.com/subscribe/.

[46]Other Service[OL].http://www.nature.com/reprints/other-services.html(访问日期:2007-11-17)

[47]http://journal.hep.com.cn(访问日期:2007-11-17)

[48]Frontiers in China系列期刊全文下载量显著提高[OL].http://journal.hep.com.cn/webpub/cipub/messagedetail?objectid=C127F130-3B13-11DCB130-AD223DF95DCF&type=(访问日期:2007-11-5)

[49]PLoS Journals[OL].http://www.plos.org/journals/index.html(访问日期:2007-10-16)

[50]PLoS Core Principles[OL].http://www.plos.org/about/principles.html(访问日期:2007-10-16)

[51]http://www.plos.org/about/faq.html(访问日期:2007-10-17)

[52]Definition of Open Access[OL].http://www.plos.org/oa/definition.html(访问日期:2007-10-17)

[53]Will PLoS Now have Annual Substantial Price Rises just like Traditional Publishers?[OL].http://www.plos.org/about/faq.html(访问日期:2007-10-17)

[54]Publication Fees for PLoS Journals[OL].http://www.plos.org/journals/pubfees.html(访问日期:2007-10-17)

[55]PLoS Members[OL].http://www.plos.org/support/members.shtml(访问日期:2007-10-18)

[56]Join PLoS and ShowYour Support of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OL].http://www.plos.org/support/donate.php(访问日期:2007-10-18)

[57]PLoS Institutional Membership[OL].http://www.plos.org/support/instmem-bership.html(访问日期:2007-10-19)

[58]The Public Library ofScience,PLoS InstitutionalMemberships:Background Information.2005:3.

[59]http://www.plos.org/support/instmembers/northamerica.html(访问日期:2007-10-20)

[60]http://www.plos.org/support/instmembers/europe.html(访问日期: 2007-10-20)

[61]http://www.plos.org/support/instmembers/australia.html(访问日期: 2007-10-20)

[62]http://www.plos.org/support/instmembers/asia.html(访问日期:2007-10-20)

[63]Become a PLoS Sponsor[OL].http://www.plos.org/support/sponsorship.html(访问日期:2007-10-20)

[64]Grants Awarded[OL].http://www.moore.org/init-grants-awarded.aspx?init=116(访问日期:2007-10-20)

[65]Declan Butler.Open-access Journal Hits Rocky Times[OL].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1/n7096/full/441914a.html(访问日期:2007-10-20)

[66]Infrastructure Awards in Other Programs[OL].http://www.ellisonfoundation.org/awrds.jsp?program=other&type=infrastructure(访问日期:2007-10-20)

[67]Open Access ProjectsSupported by the OSI Information Programas of April 2005[OL].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grants-awarded.shtml(访问日期: 2007-10-20)

[68]Subscribe to PLoS in Print or Purchase Single Copy back Issue[OL].http:/www.odysseypress.com/plosmedicine/plos_medicine_subscription.html(访问日期:2007-10-20)

[69]PMC Overview[OL].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bout/intro.html(访问日期:2007-9-27)

[70]牛津期刊和国家医学图书馆达成公开获取新合同[OL].http://www.oxfordjournals.org/china/news/new_openaccess_agreement_for_ox(访问日期:2007-9-27)

[71]根据PubMed Central Journals:Full List整理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fprender.fcgi?cmd=full_view(访问日期:2007-9-27)

[72]UK PubMed Central Launched Today[OL].http://www.jisc.ac.uk/news/stories/2007/01/news_ukpubmedcentral.aspx(访问日期:2007-9-27)

[73]How to Join PMC[OL].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bout/pubinfo.html#startup(访问日期:2007-9-27)

[74]BioMed Central Open Access Charter[OL].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about/charter(访问日期:2007-9-20)

[75]http://www.biomedcentral.com/browse/journals/(访问日期:2007-9-20)

[76]http://www.biomedcentral.com/(访问日期:2007-9-20)

[77]Peer ReviewPolicy for Jurnals Published by BioMed Central[OL].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about/peerreview(访问日期:2007-9-20)

[78]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OL].http://scientific.thomson.com/media/presentrep/acropdf/impact-oa-journals.pdf(访问日期:2007-9-20)

[79]Malaria Journal Ranked No.1 for Tropical Medicine in Ltest Impact Factor Rankings[OL].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about/announcements(访问日期:2007-9-20)

[80]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about/permanency(访问日期: 2007-9-20)

[81]Charles J Greenberg.Biomedical Digital Libraries[OL].http://bmc.ub.unipotsdam.de/1742-5581-1-1/1742-5581-1-1.pdf(访问日期:2007-9-26)

[82]Article-processing Charge FAQ[OL].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about/apcfaq(访问日期:2007-9-26)

[83]Open Access Membership[OL].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libraries/imemberpricing(访问日期:2007-9-20)

[84]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st/(访问日期:2007-9-20)

[85]Supporters Membership[OL].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about/supportersmembership(访问日期:2007-9-20)

[86]Product Pricing Information.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libraries/pricing(访问日期:2007-9-26)

[87]Open Repository Editions.http://www.openrepository.com/products/(访问日期:2007-9-26)

[88]Pricing-Peoples Archive.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libraries/papricing(访问日期:2007-9-26)

[89]Jill Lambert.Developments in Electronic Publishing in the Biomedical Sciences[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03(1):6-15.

[90]Microsoft Research Sponsors BioMed Central2007 Research Awards[OL].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about/pr-releases?pr=20070905(访问日期:2007-9-26)

[91]John Willinsky.Scholarly associations and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open access publishing[J].Journal of Digital Information,2003(2).

[92]根据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mediainformation/kitandrates内容整理所得(访问日期:2007-9-26)

[93]http://www.oxfordjournals.org/oxfordopen/(访问日期:2007-9-20)

[94]Oxford Open participating titles[OL].http://www.oxfordjournals.org/oxfordopen/open_access_titles.html(访问日期:2007-9-21)

[95]http://www.oxfordjournals.org/oxfordopen/(访问日期:2007-9-21)

[96]http://www.oxfordjournals.org/china/news/jxb_free_oa_publication(访问日期:2007-9-21)

[97]http://www.springer.com/east/home/open+choice?SGWID=5-40359-0-0-0&SHORTCUT=www.springer.com/sgw/cda/frontpage/0,11855,1-40359-0-0-0,00.html(访问日期:2007-9-20)

[98]Springer Open Choice Announced[OL].http://www.library.yale.edu/~llicense/ListArchives/0407/msg00034.html(访问日期:2007-9-21)

[99]http://www.springer.com/east/home/open+choice?SGWID=5-40359-12-115393-0&teaserId=55557&CENTER_ID=115394(访问日期:2007-9-21)

[100]www.acml-egypt.com/Electronic%20Databases/Blackwell.php(访问日期:2007-9-21)

[101]http://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pdf/OO_list_May_11_07.xls(访问日期:2007-9-21)

[102]AndrewAlbanese.BlackwellOffersOpen Aaccess Plan[OL].http://www.libraryjournal.com/article/CA512200.html(访问日期:2007-9-21)

[103]http://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static/onlineopen.asp(访问日期: 2007-9-21)

[104]袁水仙.网络环境下国外学术期刊新趋势[N].中国图书商报,2001.12.11(10).

[105]彭伟.网上电子期刊研究[J].情报科学,2000(4):296-300.

[106]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Rationale for Tiered Pricing[OL].http://librarians.aip.org/tiers.html(访问日期:2006-3-4)

[107]The announcement of this innovation is noted in APS Introduces Multi-Tiered Pricing for Journals,Press Release,Newsletter on Serials Pricing Issues 246(2000),http://www.lib.unc.edu/prices/2000/2000-246.html(访问日期:2006-1-19)

[108]资料来源:Richard Ekman and Richard E.Quandt.Berkeley,Calif.Technology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M].Bo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109]Computation of AIP Tiers.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OL].http://librarians.aip.org/tierAssign.html(访问日期:2006-1-19)

[110]Kenneth Frazier.The Librarians'Dilemma:Contemplating the Costs of the“Big Deal”[J/OL].D-Lib Magazine,March 2001.http://www.dlib.org/dlib/march01/frazier/03frazier.html.(访问日期:2006-3-4)

[111]“用户”两字为本文作者所加。

[112]Encyclopedia Britannica[OL].http:/safe.britannica.com/subscribe/(访问日期:2007-9-28)

[113]王凭慧.科技项目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9.

[114]徐丽芳,刘锦宏.数字学术出版研究综述[A].出版学研究进展[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73.

[115]胡明铭、黄菊芳.同行评议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5(4): 251-253.

[116]A.M.Odlyzko.The Rapid Evolution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Learned Publishing,2002,Vol.15,No.1:7-19.

[117]Stevan Harnad.The Self-archiving Initiative:Freeing the Refereed Research Literature Online[J/OL].Nature,2001(410):1024-1025.http://www.nature.com/nature/debates/e-access/Articles/harnad.html(访问日期:2006-2-6)

[118]邱炯友.学术电子期刊同行评阅之探析[J].教育资料与图书馆,2003(3):309-323.

[119]Peter Suber.Open Access Overview[OL].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overview.htm(访问日期:2007-10-29)

[120]潘琳.OA期刊的来源、分布与质量分析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51-54.

[121]徐彩荣、李晓轩.国外同行评议的不同模式与共同趋势[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5(2):28-33.

[122]Online Submission and Peer Review Systems[OL].http://www.alpsp.org/ngen_public/searchResults.asp(访问日期:2007-9-14)

[123]MarkWare.OnlineSubmission and Peer ReviewSystems[M].Association of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2005(6):19.

[124]Current Sites[OL].http://benchpress.highwire.org/sites.dtl(访问日期:2007-11-28)

[125]About PANS[OL].http://www.pnas.org/misc/about.html(访问日期: 2007-12-13)

[126]About Track II—Direct Manuscript Submission[OL].http://www.pnas.org/misc/submiss.shtml(访问日期:2007-12-13)

[127]根据JCR报告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