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应有的立场和方法

研究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应有的立场和方法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6]由此可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的正确方法应该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出发,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深入解读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文本论述,从而得出分配正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本真状态。

纵观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这场“马克思与正义”之争,其研究路径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首先,分析马克思主义者,企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的分析﹑解读,重建马克思主义,但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过程中,运用的是分析哲学的方法,注重形式上的逻辑严密,在内容上则陷入实用主义的文本解读法,故此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断章取义,甚至对同一段文本的解读都有互相对立的观点,比如上文提及的伍德和胡萨米“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的不同解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解读方式得不到当代解释学的辩护,因为他们的‘文本方法’是根本错误的。其错误之处在于:教条主义的态度;实用主义态度;只重分析,不要综合;忽视了文本中的修辞手法。”[45] 由此可见,在梳理和解读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时候,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尤其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即要牢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上去解读。

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者拒斥辩证法。分析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会在文本解读上出现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拒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因此,在关于正义,道德等事实性与价值性辩证统一的概念分析上,都陷入了形而上学。伍德等“反对派”认为,正义内在于特定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相对的标准,从而在正义观上陷入了道德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而胡萨米等“赞成派”则通过寻找正义的绝对标准去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寻找后资本主义的分配正义标准,抑或按劳分配,抑或按需分配,抑或自由平等,抑或人的自主性等等去分析马克思的正义观,从而在正义观上陷入了绝对主义的错误。而实质上,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是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是事实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而这一系列的辩证统一都是建立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最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其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既包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也包括对资本主义剥削奴役和不正义的价值评价,与此同时,对于未来社会的建立和分配正义所采取的方式也是从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事实角度与符合无产阶级的一定的正义标准相统一的分析,且将分配正义的价值分析置于社会生产历史的规定之下,因此,在分析分配正义时既避免了主观的思辨正义,也避免了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而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由于缺乏唯物史观的基础和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而割裂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从而在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上,并不能很好的说明正义在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本真状态,也不能很好地辩驳对方。

“对于马克思如何理解‘正义’概念,如何理解‘应得’原则的内容,乃至于如何理解‘道德’的实质,我们并不能停留在他关于道德问题的直接断言上,而必须进入马克思关于经济关系和分配方式的论述中。”[46]由此可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的正确方法应该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出发,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深入解读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文本论述,从而得出分配正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本真状态。

【注释】

[1]马俊峰.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向度及方法论原则[J]. 中国社会科学,2010(6)

[2]李君如. 我们应当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研究[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

[3]汪盛玉. 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基本内涵[J]. 教学与研究,2010(5)

[4]刘鹏,陈玉照. “正义之争”与马克思的“非道德论”问题——“塔克尔—伍德命题”引发的争论与思考[J]. 社会主义研究,2010(4)

[5]林进平. 马克思的“正义”解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王广. 对分配正义的批判与反思——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视角[J].哲学研究,2009(10)

[7]高兆明. “分配正义”三题[J]. 社会科学,2010(1)

[8]顾肃. 论市场经济下的分配正义原则[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

[9]程恩富. 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建设[J]. 中国社会科学,2007(1)

[10]刘国光. 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J]. 经济学动态,2005(4)

[11]黄有璋.论当代中国分配正义[D]. 中央党校,2010:26

[12]转引自杨国荣.中国传统“公”“、正”“、公正”观念的析义和扬弃[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8):33

[13]姜义华.“公平”、“正义”古今谈[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8):39

[14]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24

[15]亚里士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40

[16]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M]. 邓正来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2

[17]吴忠明.关于公正、公平、平等的差异之辨析[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11):15-17

[18]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14

[19]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

[20]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14

[21]段忠桥.关于分配正义的三个问题——与姚大志教授商榷[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1):18

[22]郑杭生.社会公平与社会分层[J]. 江苏社会科学,2001(3):29-34

[23]转引自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67

[24]转引自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25]转引自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26]同①,12

[27]同①,13

[28]同①,18

[29]转引自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

[30]同①,20

[31]同①,23

[32]转引自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5

[33]同①

[34]同①,99

[35]林进平.正义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遭遇[J]. 哲学研究,2009(6):17

[36]段忠桥.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正义问题[J]. 哲学动态,2010(11):11

[37]转引自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2

[38]转引自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3

[39]同①,45

[40]同①

[41]同①,47

[42]同①,59

[43]同①,72

[44]转引自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4

[45]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5-208

[46]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