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阐释,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所以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重点,是由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两方面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或出发点。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有明确说明:“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可见,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阐释,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何以作为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所以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重点,是由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两方面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根据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在理论上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二是根据这一历史观去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恩格斯由衷地赞叹道:“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1]确实,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以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和分析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这样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发现和理论贡献之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学,必须突出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反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或出发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深刻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但在理解列宁该文的基本思想时,有两点应当注意: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它的全部,马克思主义还涵盖了政治、文化、史学、军事等众多学科领域。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就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理论发现基础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走向所做的带有预见性的理论分析。列宁曾指出:“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2]马克思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就是因为他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理论基石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亦有较为深入的说明:“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钥匙。将此作为教学重点,对于引导教育对象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是青年学生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首要而基本的目标。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毛泽东所说的“德育”、“有社会主义觉悟”,即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5]这一时期邓小平曾多次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出发,要求青年学生具有这两个方面的信念,强调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200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第一条便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我们的高等学校要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之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志愿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贡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后继有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而它理应将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为首要任务和目标。我们所倡导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理论形态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内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承担有更为重要而直接的责任。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作为整个课程的重点内容,以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实现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重点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当人们将这种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用于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用于引领自己的实践活动时,世界观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和功能,因而方法论与世界观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其教学重点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根本观点三个方面。

就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世界的看法而言,在教学中应重点阐述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唯物论观点。生机勃勃、千差万别的世界有其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就是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运动是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物质世界与运动不可分割;时间与空间是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其具体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属性以外,什么也不存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

第二,社会实践的观点。社会生活过程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促使社会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决定因素是原始人的劳动;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的基础,是人最本质的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因而,只有用实践的观点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第三,辩证发展的观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状态之中。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源及动力,因而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或者说可以从中引申出一系列重要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结论,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予以强调的,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会运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其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要求人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注意把握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其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要求从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去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和根源,而不是以人的主观意识、用少数英雄人物的主观动机去说明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的观点,要求人们用联系和发展观点看世界,善于运用矛盾的观点去观察世界、分析问题。

就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思维)过程的看法而言,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可能,推动认识不断发展。人类认识从本质上说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反映,且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选择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二,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观点。人对某一客观对象的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将理性认识放回到实践之中去接受验证。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们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无限推进,这即构成人类认识活动的总规律。

第三,两种把握世界方式的观点。探求真理和价值评价是人类在认识中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探求真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首要目标;真理有其发展过程,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价值评价是人对外部客观对象是否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认识活动,因而主体需求的差异必然导致价值评价的差异乃至矛盾。人类认识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根本观点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可以从中引申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其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要求人们牢固树立尊重实践的理念,注意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其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运动发展规律的观点,要求人们不断注意克服主观和客观、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一劳永逸地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或“终极真理”。其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观点告诉人们,把握真理不仅需要有实践基础,而且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就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看法而言,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三者构成社会存在基本内容,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社会精神生活领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第二,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一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进程的总趋势。

第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因。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第四,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特殊作用,但不足以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为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总结和强调。其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要求人们从社会存在、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去揭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重迷雾”,而不是从社会意识、以少数“英雄人物”的个人意志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观点,要求人们以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为依据来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而不为其一时的停顿甚至倒退所困惑;以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为依据确定自己的行动纲领和方针政策,而不为一时的需求或冲动所掣肘。其三,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要求人们用阶级分析方法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注意把握社会各阶级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要正确区分和处理阶级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要求人们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努力维护、实现、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历史地、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包括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反对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