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生成逻辑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在于批判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分配正义理论,阐述和论证了作为无产阶级价值诉求的分配正义理论。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方法在于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去分析分配正义问题。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研究方法不同于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的研究方式,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立足于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本体地位,马克思实现了正义理论从思辨性向实践性的科学转换。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见,马克思有属于自己的分配正义理论,尽管马克思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去论述它。通过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两大视域的分析,可以得出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生成逻辑:从整体上来看,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法运用到分配正义理论中,其形成的逻辑前提就是将分配置于历史规定性下的社会再生产中,并在此逻辑前提下,得出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分配理论。将这个分配理论运用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实质不公和建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两个视域中,论证了对劳动者“得所应得”分配正义伦理,对劳动者的产品所有权的维护和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归属的价值规范。与西方契约论的思辨传统不一样的是,马克思由于确立了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通过把分配置于社会再生产的历史规定性下和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的现实之上,马克思实现了对分配认识的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将分配的正义原则的渐进实现置于科学的现实基础之上——从此,分配正义的实现不是理性演绎的结果,而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在于批判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分配正义理论,阐述和论证了作为无产阶级价值诉求的分配正义理论。这个基本立场体现在资本主义批判视域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对无产阶级的剥削的揭示。马克思通过商品的价值学说,劳动力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既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也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的“自由、平等、所有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出发,论证了“自由、平等、所有权”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并进一步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历史规定性下进行分析,指出其虚伪性和形式化。这个基本立场在共产主义的构建中,就体现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通过这样的生产分配方式的构建来确保劳动者的自由、平等、所有权和劳动者的应得。而建立在社会发展更高层面的共产主义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则是全人类的解放,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个性的丰富完善基础上的正义。由此可见,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的价值诉求上的,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而其最终的目标则是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方法在于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去分析分配正义问题。在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场域的社会历史中,分配正义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分配正义理论中价值规范的产生和实现,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物质性。因此,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方法是立足于实践逻辑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辩证法理论,其研究的路径是从社会生产实践的事实出发去论证分配正义的相关问题,而不是从抽象的或奠基于人类理性契约的价值原则出发去论证分配正义的相关问题。立足于实践逻辑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并将分配正义理论中的价值规范的产生置于社会生产实践事实的规定性之下,比如自由、平等和所有权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人类的理性和契约。由此,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研究方法不同于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的研究方式,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立足于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本体地位,马克思实现了正义理论从思辨性向实践性的科学转换。

立足于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在于:其一,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分配的基本性质,分配首先是生产资料的分配即生产关系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性质;其二,由于分配的性质和方式受到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关系的性质的影响,故此,分配正义理论中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的事实基础,受生产实践事实的决定性影响,具有实践性、历史规定性;其三,分配正义理论是基于一定生产实践事实和历史规定性基础上,具有对正义价值规范和应然的分配正义目标的期许,是事实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具有很强的内在张力,此为分配正义理论的辩证性;其四,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最终价值诉求在于人的解放,在于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于人在实践中价值主体性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