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论报刊新闻失实的成因与规避方法

试论报刊新闻失实的成因与规避方法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国内各界多次对报业新闻失实现象口诛笔伐,但在实际报道中,新闻失实如同烧不尽的野草般成为报业久治不愈的顽疾。寻其根源与探求新闻失实现象的规避良策成为提高报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失实和业务失实两大类。凡新闻报道确实发生差错,就要诚心诚意接受群众的批评,及时作出答复和检查,并立即更正错误,以弥补损失,不应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拒绝批评,回避错误。

试论报刊新闻失实的成因与规避方法

冀晓萍

尽管国内各界多次对报业新闻失实现象口诛笔伐,但在实际报道中,新闻失实如同烧不尽的野草般成为报业久治不愈的顽疾。寻其根源与探求新闻失实现象的规避良策成为提高报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新闻失实的成因及表现

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失实和业务失实两大类。故意失实的主要表现是明知失实偏为之,即新闻工作者个人或者新闻单位捕风捉影、向壁虚构、任意编造所谓的“事实”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或为获取某种利益而有意隐瞒已经采访到的事实。其成因和表现有如下两点:

第一,新闻记者为了满足一些读者对趣闻的特殊口味,增加发稿量,人为地添枝加叶甚至捏造所谓的新闻事实;新闻单位为了产生轰动效应,策划耸人听闻的假新闻。这种严重的新闻失实在中外新闻史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近年来国内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北京青年报》多次转载的关于“换头术”的报道,这种失实报道在国外也并不罕见(“换头术”的假新闻就来源于美国的《每周世界新闻》)。

第二,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导致新闻失实。某些单位或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业绩”,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金钱或刊登广告来收买记者或报社,诱使新闻记者或新闻单位为其撰写、刊登新闻稿,而这些新闻稿件中的所谓的“事迹”往往是夸大的,甚至是胡编乱造的。这种行为的首要受害者是读者,但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稍有经验的读者就可分辨出真假,结果往往是报社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有偿不闻则是指某些单位或个人通过收买报社或记者以使其丑闻不曝光,这种新闻失实较之于有偿新闻,危害性更大。山西繁峙矿难中当地负责人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才得以掩盖一时的。隐蔽性是有偿不闻的最大特点,当事记者都会有“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的侥幸心理,追究起来,顶多算是记者失职,所以很多记者就有恃无恐了。然而,在信息公开化的今天,丑闻是捂不住的,事情终有败露的一天,山西繁峙矿难违纪案中11名受贿记者的结果就是明证。

记者业务水平不高也会造成新闻失实,即业务失实。这种失实虽属失误,其后果却和故意失实一样遗害无穷。事实上,这种失实通过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可以避免的。业务失实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

第一,违背新闻规律,没有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报道从事件自身来考察并不违背真实性原则,但若用来指代整体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仅基于事物的阶段性特征对事物作出定论,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犯了僵化的错误;同时,缺乏对事实本质的深刻把握也会造成新闻失实。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本质隐藏于现象之中,需通过理性思维才可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新闻报道只有同时满足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才是从较高层面上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但是,很多新闻报道虽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却未准确地揭示其内在本质,甚至从现象中得出与本质相悖的结论。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是表面性地分析学历因素而没有深挖大学生和企业本身理念上的问题,这种不科学的报道营造的紧张气氛,也是许多学生盲目加入考研大军的重要原因。

同时,在新闻报道中,一部分记者坚持过去错误的报道方式和思维方式,以“政治需要”为由,不讲客观事实,不计传播效果,任意地制造典型,编造新闻。[1]这也是严重违背新闻规律的表现。

第二,报道“越位”造成新闻失实。新闻媒介具有监督功能,但不可超越法律越权行使行政功能或司法功能。目前,在我国“新闻审判”现象比较严重,所谓的“新闻审判”也被称为新闻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即新闻报道凌驾于法律之上,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和影响司法程序的行为。[2]这最终也会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甚至误导舆论。

第三,在事件发生之前,预制“新闻”稿件造成新闻失实。不少新闻单位为了争时效,事先写好稿子,只等新闻事实一发生就见报,有些还包含一些现场情境的“精彩”描绘。还有一些新闻单位写好框架,只等填空,这样的稿件为读者提供的是假想的新闻现场,同样不符合报纸新闻真实性。

此外,表达不准确,语言含混也易引起读者误解,导致新闻失实。许多新闻官司就是因为记者在撰写新闻时不注意遣词造句导致的。

二、规避新闻失实的几点看法

规避新闻失实首先要从采编人员做起。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并不在于传播内容的多义性、传播技术的不可控性,也不在于受众对信息的误解,而在于传播者人为的因素。这就对采编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采编人员要坚持廉洁自律的良好作风,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坚决抵制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等新闻违纪行为。山西繁峙矿难事件中11位记者禁不住金钱的诱惑,放弃党性原则的行为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整肃新闻界内部的不正之风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编人员还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报道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考察,掌握大量丰富而准确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通过理性分析对新闻事件作出正确的判断;增加知识储备,跳出单一的知识框架,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库,这样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事物本质,从历史根源、现状、发展趋势、前景等各个方面对新闻事实作出全面的报道,从而为读者释疑解惑;在语言上,客观地陈述新闻事实,要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减少读者误解的可能性。

同时,新闻单位要将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严格区分开,新闻单位不应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做广告,搞有偿新闻;报社不得向采编部门下达“创收”任务,记者编辑要专注于采写和编辑新闻,不能从事广告或其他经营活动。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情况在许多新闻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都市报更是司空见惯。长此以往,采编人员的新闻业务水平很难得到提高,报纸的质量也会降低。在报业“内容为王”的时代,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

加强群众监督。首先,要采取有效的奖励措施,鼓励群众监督。其次,新闻单位接受群众监督要有诚意。凡新闻报道确实发生差错,就要诚心诚意接受群众的批评,及时作出答复和检查,并立即更正错误,以弥补损失,不应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拒绝批评,回避错误。[3]

此外,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加强新闻立法和制度建设,这是杜绝新闻失实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自律是难以形成健全的新闻体系的,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改善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使宣传工作切实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冀晓萍:中国传媒大学报刊方向2005级硕士生〕

【注释】

[1]张欣:《当代新闻失实原因分析》,《新闻前哨》2004年第2期。

[2]张玮:《中美两国如何避免“新闻审判”现象之比较》,《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3]郑保卫:《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一——虚假新闻》,《新闻与成才》2001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