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党报的民生新闻

试论党报的民生新闻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党报的民生新闻关淼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宣传的重要阵地,“硬新闻”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头戏。党报民生新闻任重而道远。目前民生新闻大多只是一事一报,别无其他。

试论党报的民生新闻

关淼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宣传的重要阵地,“硬新闻”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头戏。而在转型期,党报谋求发展,如何使“硬新闻”“软着陆”,体现“三贴近”,成为党报工作者不断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民生新闻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出路。

一、何谓民生新闻

随着民生新闻的走红,学界专家和业界人士也纷纷将目光投向这里,并试图从各种角度明确民生新闻的定义。例如:

“民生新闻就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及其所思所想所感的新闻。”[1]

“所谓民生新闻其实并没有明确指向性。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样式、新闻体裁,倒不如说是一种新闻操作的理念,是在操作上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或还原,即‘它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2]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3]

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的区别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与百姓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新闻都可以是民生新闻。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自然要顺应时代潮流,与之呼应,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民生新闻现在十分走红,但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不可回避,必须正视。

1.片面理解“三贴近”,定位低俗

目前的某些媒体的民生新闻只是一味地报道群众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居民区垃圾长期堆放无人清理,冬季室内供暖不好,公共设施不健全等。报道不同,事件相似。虽然民生新闻始终贯彻“三贴近”原则,但却只停留在浅层次,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使得民生新闻的报道偏离了正面报道的轨道,使一些毫无意义的垃圾新闻和格调不高的低俗新闻充斥版面,内容肤浅,可看性不强,无法吸引社会主流人群。

2.忧喜比例相差悬殊,造成消极社会氛围

一些都市报、小报的民生新闻“报忧”要远远多于“报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舆论监督和呼吁社会的作用,但往往收效甚微。负面报道集中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造成消极的社会氛围。民生新闻应该本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原则,做大做好正面宣传。对“好人、好事、好政策”的报道能够反映社会新风尚,使群众对社会充满信心,激发斗志,并从中得到启迪,增强社会责任感。

3.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

新闻的时效性无疑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把最新鲜的资讯第一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种经济利益驱动。一些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采访往往是草草了事,只听一家之言,不去与另一方核实,或只是事后听“知情者”娓娓道来,没有找到当事人证实事件原委,这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猎奇新闻时有出现,对新闻事件断章取义,不报前因后果,只把最“精彩”的部分呈现在受众面前,置自身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以“利”取“义”。

4.城乡报道比例失调,区域兼顾意识不强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民生新闻落脚于城市当中,尤其是大城市,中小城市次之,农村报道最少。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是数量上的第一群体,丰富的新闻素材孕育其中,等待着新闻工作者去挖掘。把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民问题解决好,国家才能得到根本的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和谐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应该把城乡报道比例协调好,谱写民生新闻的“和谐之音”。

三、民生新闻——党报宣传新理念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党报最根本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因此,“硬新闻”历来是党报的主体和重点,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报纸的根本标志。“硬新闻”主要是对党的重要会议、重大事件以及领导人重要讲话的报道,经常采取全文(或摘取主要部分)刊发的形式,领导人的讲话结束了,新闻报道也随之结束了。

大部分的党报对每年的会议报道都大同小异,毫无新意可言,年年岁岁“报”相似。事实上,岁岁年年“会”不同。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一年的变化都是巨大的,党的重要会议年年按时召开,可会议的内容和精神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群众不仅关心会议进程及决议,更关心的是这对他们的切身利益和今后的生活有何影响,这才应该成为报道的重点。只单纯地报道新闻事实,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可读性和亲和力较强的民生新闻,群众容易接受。让权威与民生牵手,使“柴米油盐”的民生新闻走进党报,成为群众的“贴心小棉袄”。加强党报与群众的联系,关注群众日常生活的疾苦,成为群众的“意见领袖”,并引导群众关心时事,使群众的思想得到不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党报民生新闻任重而道远。

四、做好党报民生新闻的几点建议

1.加强新闻策划,提高新闻质量

党报民生新闻应求“新”、求“变”以对抗同质化严重的现象,现在的民生新闻往往只是等待新闻发生,然后及时地加以报道,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要求“新”、求“变”就要改变这种现状,主动出击,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进行周密、具体的策划,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最新最好的新闻报道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民生新闻的质量有所提高。

2.加大新闻评论力度

评论性文章可以明确地表明党报的态度和立场,尤其是事关国家利益、民族荣辱的重大事件,更应发挥党报优势,恪守党报职责,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准确到位、切合实际的新闻评论能成为一张报纸的点睛之笔,给人以启迪,使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生硬地说教,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党报的新闻评论也可以民生化,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紧扣主题,结合当前形势,挖掘深层含义,使新闻评论不搞“空”、“虚”、“浅”,做到“实”、“真”、“深”。

3.内容更广泛,报道更深入

党报民生新闻不能只停留在“投诉信息,家长里短”的新闻中,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新闻都应该纳入报道范围,比如经济、科技、教育、医学等等,而这些方面的新闻往往专业性过强,读者在阅读时感到生涩难懂。不妨加大解释性报道的比例,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给以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实现其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功能。

目前民生新闻大多只是一事一报,别无其他。民生新闻不仅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揭示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本质,更要挖掘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干预社会生活,引导社会舆论。

4.“硬新闻”要“软着陆”,走进百姓生活

“硬新闻”表面上看远离群众日常生活,但实际上这些新闻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过去因为过于追求报道的形式,而没有将其挖掘出来。民生新闻可以利用自身的特性完成这个任务,不仅使“硬新闻”“软着陆”,还要“着陆好”,既要增强“硬新闻”的可读性和亲和力,又要坚持党报的权威性。这就要求党报工作者真正地沉下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进实实在在的平民百姓生活中,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将党的政策和精神吃透,掌握其内涵,成为党与群众联结的纽带,使宣传报道生动现实、有血有肉,让群众感到贴心、实在,创出党报民生新闻的品牌。

参考文献

邢映纯:《简论党报的民生定位》,《新闻传播》,2006年第11期。

韩雅琴:《民生新闻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推波助澜》,《新闻传播》,2006年第11期。

张良君、赵新云:《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电视民生新闻》,《新闻界》,2006年第3期。

郑梦熊:《坚持党性原则牢记“以人为本”》,《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4期。

〔关淼: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硕士生〕

【注释】

[1]薛国林、牟晓伟:《民生新闻的叙事观念》,《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期。

[2]高贵武:《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走向》,《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3期。

[3]辛文:《民生新闻》,《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