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新闻》和其他民办报纸

《浙江新闻》和其他民办报纸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浙江新闻》和其他民办报纸《浙江新闻》1933年4月1日创刊。接到停刊令后,《附刊》负责人钟韵玉赶赴上海,向《申报》、《新闻报》说明原委并商讨对策。《新闻报》却执意按原定方针继续办下去,经致电南京,领到新的登记证,改办《浙江新闻》。《浙江新闻》复出仅3个多月,至8月21日终刊。

二、《浙江新闻》和其他民办报纸

《浙江新闻》1933年4月1日创刊。其前身为《申报·新闻报杭州附刊》,创办于1932年12月,社址杭州新民路(今解放路)。

1932年秋天,全国运动会在杭州举行,上海的《时事新报》、《时报》等乘机来杭扩大销路,这对原本拥有较多杭州订户的《申报》、《新闻报》的发行形成威胁。《申报·新闻报杭州附刊》(以下简称《附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增强报纸市场竞争力而联合创办的。《附刊》自备收报机,收录国内外通讯社播发的电讯,每晚又与上海《申报》、《新闻报》交流新闻,编写成“本报专电”。加之刊有省城以及各县市消息,专栏、副刊等配置也甚齐全,无疑是一份独立的浙江报纸,日出对开二三张。

此份《附刊》本应随《申报》或《新闻报》附送,但因沪版报纸抵杭均在下午,而《附刊》在清晨出版,最迟上午即可送达本地订户,且不另收费,所以订阅者较为踊跃。鉴于《附刊》大有超过《杭州民国日报》的趋势,《杭州民国日报》的许绍棣、胡健中便援引国民党省党部有关会议决议条文,即“各报附刊,只许附同本报发行,不许单独发行。如查出附刊单独发行,准由地方同业提出损害赔偿”,敦请当局依照此项规定出面干预,省党部宣传部遂令《附刊》于1933年3月底停刊。接到停刊令后,《附刊》负责人钟韵玉赶赴上海,向《申报》、《新闻报》说明原委并商讨对策。当时《申报》正着力于内部改革,无意再顾外地事业,决定就此结束与杭州《附刊》的关系。《新闻报》却执意按原定方针继续办下去,经致电南京,领到新的登记证,改办《浙江新闻》。

重新创办的《浙江新闻》,由《新闻报》委派总务王平书为社长,实际仍由钟韵玉负责,职务是副社长兼编辑部主任,另任何治平为总编辑。编辑和广告两部则采用合同承包制。该报无印刷设备,报纸先后由汇商、浙江、建业、青年4家印刷公司(厂)承印。版面安排上,扩大新闻版,增加本报专访和社会新闻。副刊除《千秋》外,另有7种周刊,轮流刊出。《文史》由浙江通志馆馆长余绍宋供稿;《学灯》由学生联合会供稿;《法律》由律师李铁铮主编,律师公会供稿;《医药》由董志仁主编,医药公会供稿;《燃犀》由陈卢后主编;《杭州通》由樊迪民兼编;《教育与体育》由吴季友兼编。樊迪民所编的《千秋》和《杭州通》颇受读者欢迎。报纸起初每天出对开6版,以后扩为12版、16版,又增加了《每周画报》和“艺苑”、“妇女”等专栏,但始终不发社论,这可能是为保持《附刊》身份。经过一二年的努力,《浙江新闻》发行量升至6500份,虽远远不及《东南日报》、《中国儿童时报》,但也不失为当时杭州一大报。

1937年冬,为避日机轰炸,《浙江新闻》编辑部迁入菩提寺内办公。同年11月6日起停刊,直到1947年冬,由《工商报》社长许廑父提出续办《浙江新闻》。当时成立了董事会,许任董事长,钟韵玉任社长,章达庵、何剑松分别为副社长和副总编辑。社址设积善坊巷工商报社内。1948年5月1日,《浙江新闻》正式复刊,每日出版对开1张,不久减版为4开1张。这次复刊后,从内部安排名单看,全是《工商报》人员(钟韵玉此前已在《工商报》任副社长),管理与经营也均自行负责,同上海《新闻报》已无关系。《浙江新闻》复出仅3个多月,至8月21日终刊。

在十年内战时期,尽管国民党浙江当局唯其党政报纸独大,且在报界实行新闻统制,但也难以阻止众多民办报纸和期刊合法出版。这个时期浙江经济社会相对稳定,特别是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全省包括国民党报系在内的报刊业,有着相当程度的发展,不过,各个地区报刊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创办的报刊主要是民办报刊,而且大多发刊于杭州。据《杭州报刊史概述》统计,从1927年至1937年,杭州(含市属各县)共出版各类报刊170多家,其中报纸70家以上,报纸数量虽属少数,但较有影响的还是报纸。

这一时期在杭州市区出版的民办报纸,除上述《中国儿童时报》以及《浙江新闻》之外,先期有《浙江民声报》、《杭报》、《三五日报》。大量民办报纸的出现,则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阶段,计有《国难报》、《商务日报》、《杭州人报》、《新报》、《浙江时报》、《大中报》、《东南晚报》、《西湖日报》等等。另有《战时生活》创刊于1937年7月,为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王闻识、陈叔时、翁植云、沈沙戟等集资创办,王闻识主编,旬刊。内容有时事分析、战地通讯、政治军事评论、救亡运动报道及木刻漫画。同年11月5日,当侵华日军逼近杭州时,撤至金华继续出刊。1938年底。王闻识去浙西创办《民族日报》,《战时生活》并入《东南战线》。

宁波自1927年“四一二”后,民间报业一度萧条,30年代始见民办报刊面世。1931年春,李匀之等创办《宁波商报》,出刊至109期曾停版。次年3月,李梦麟、洪宸笙集资复刊。1934年,陈伯昂接办时间不长,即因经济拮据,又转给宁波商社主办。当时由俞佐庭等10人组成董事会,金臻庠为常务董事,经理朱酒仙,总编辑陈伯昂。日出4开4版,内容除商情外,载有时事电讯、地方新闻等及广告,设“商情行市”、“经济新闻”等栏目,还有副刊《杂货店》、《十字街头》和周刊《技击》、《戏剧》。期发3000份,发行范围为宁属各县和上海等地。1937年10月开办“短波电讯”一栏,凡抗战消息和国内外要闻,均与沪杭各报同日刊出。1938年二三月间成立中共宁波商报馆支部(抗战初期宁波中共组织恢复后城内第一个支部),更大力宣传抗日救亡。至1941年3月宁波沦陷前停刊。30年代上半期,在宁波出版的各种民办报刊,多为专业性报刊和休闲小报。其中,专业报刊有《鄞县教育周刊》、《儿童时事画报》、《中医新刊》、《温炙灸医报》、《农趣》,以及《绿野》、《春光》等多家文艺期刊;休闲性报刊有《社会》、《宁波闲话》、《大晚报》、《紫光报》等。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促使温州一批旨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民办报刊应运而生。除了上述的《葱茏晨报》,主要还有省立十中学生办的《明天》、永嘉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办的《铁血》、动荡文艺社办的《铁铲》。另外有《温州新报》、《民声报》、《商报》、《民众报》等,都是在这时期创办的。《温州新报》约创刊于1932年底,社址五马街高公桥。主办人杨少佛、沙迦耶、姚止戈,经理林梓仙。日刊,4开4版,有关国内外时事和民生新闻多有报道。1935年10月,黄河泛滥成灾,淹没大片房舍,灾民流落四方。该报以大量篇幅反映灾情、呼吁救灾,并组织人员上街募捐以赈济灾民,同时将捐户姓名、银数在报纸上公布。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次日,《温州新报》便加黑框发表上海专电及悼念文章。

嘉兴、绍兴地区这时期出现的民办报纸,在全省各地区也相对较多。在嘉兴,据《嘉兴市报业志稿》列表显示,先后创办的有《嘉兴民报》、《新塍日报》、《嘉兴农报》、《嘉兴大公报》、《嘉兴新报》、《嘉兴新闻报》等共21家。较具代表性的是《嘉兴民报》,发刊于1928年,系陈宝善等筹资创办。社址初在县城大落北,数次搬迁,最后移至集街44号。1930年冬曾停刊,1932年复刊。社长姜维贤,历任主编唐天真、陈颂周等。日出对开1大张,期发2000份,销嘉兴地区各乡镇。1937年10月,侵华日军攻占嘉兴时终刊。绍兴地区,继1930年《儿童时报》问世,即有《嵊新民报》、《新上虞报》、《剡声日报》等出版。过后于1933年9月15日,《绍兴商报》创刊,日出对开8版。社址绍城大善桥后街。社长金林,总编辑吴锦斌。这家民办报纸标榜“直笔而书,为民喉舌”,事实上常受制于国民党地方派系。1935年5月和12月,又有《绍兴晚报》、《绍兴午报》开始发行,每天各出4开8版(后为10版)和4开4版。《绍兴晚报》由国民党绍兴县党部改组落马者,还有脱离《绍兴民国日报》的采编人员,共同筹资创办,发行人兼社长曾寿昌,总经理韩志刚,总编辑宋孟君。报社自设印刷所,备有短波收讯机,重大新闻当日或次日见报。绍兴锡箔工人为反对专卖同盟举行大罢工,该报进行较客观的报道,迫使当局停办专卖,这在当地曾产生一定影响。1937年8月,因内部不和停刊。《绍兴午报》社长章天民,主编沈季刚,原拟以报道当天上午杭州商情作为卖点,出版后因当地其他报纸也有此类内容,并不被读者特别看好,倒反是附刊《小友林》与半月1期的画刊比较俏销。该报出刊不及3个月,由于内讧而停刊。另在金华、衢州、舟山等地,此际也有新的民办报纸出现,如《婺报》、《衢民日报》、《清白日报》、《衢报》、《舟报》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