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纸要有更多的人物新闻

报纸要有更多的人物新闻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纸要有更多的人物新闻人物新闻,就是通常说的人物消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写人物新闻就可写出三四条来。报纸的版面就这么大,要多多地报道先进人物,多发人物新闻实在是最佳方案。为什么有的报纸的要闻版上,一天出现三四条人物新闻?除了他们重视人物报道,也还因为人物新闻这种形式短小的缘故。

报纸要有更多的人物新闻

人物新闻,就是通常说的人物消息。人物消息,连同人物通讯(包括人物专访)、人物特写和写人物的报告文学等,都是人物报道的不同表现形式。

人物报道在当前显得特别重要。我们生活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年代,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各行各业献身改革的有志之士大批大批地涌现出来,呈现出一派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景象。这种景象,应通过大量的人物报道,充分地反映到我们的报纸上来。1982年,《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家报纸,为加强人物报道,先后在记者、通讯员中提倡多写人物新闻;仅几个月光景,报纸面貌就为之一新:人物新闻连续不断地涌现在要闻版上,有不少是引人注目的头条新闻,真是龙腾虎跃,生气勃勃,读了令人鼓舞,催人奋发向上。

记者历来都比较注重于写人物通讯、人物特写、报告文学,这些表现形式,对于人物报道无疑是必要的(当然也有个不断创新的问题)。但是,近年来的实践经验足以说明:人物新闻更能发挥人物报道的宣传效能。正像战士要熟悉手中武器的性能一样,了解和掌握人物新闻的特性,熟练地运用这一表现形式,对于我们搞好人物报道将是十分有益的。

人物新闻的特性在于:

一、篇幅短小,可以多写多编。一般都是五六百字,二三百字也可以写一条,超过千字的已属“长篇”。唯其短小,记者可以多写。现在写人物通讯,一般都有二三千字,洋洋数千字的也常有人写,费时又费力,往往要好几天甚至个把月才能“磨”出一篇来。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写人物新闻就可写出三四条来。从编辑角度看,在同样大的版面内,人物通讯可以装一篇,人物新闻则可以容纳三五条。报纸的版面就这么大,要多多地报道先进人物,多发人物新闻实在是最佳方案。为什么有的报纸很少有人物报道,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一有人物报道,必来长篇人物通讯,占去一大块版面。偶一为之尚可,天天这么来,版面编辑陪不起,广大读者也不欢迎。为什么有的报纸的要闻版上,一天出现三四条人物新闻?除了他们重视人物报道,也还因为人物新闻这种形式短小的缘故。新闻要又多又广,人物报道多用人物新闻这种形式,才能使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每天在报纸版面上崭露头角。

二、时效性强,使先进人物得以及时报道。通讯也应该讲求时效,但毕竟不像消息那样要求严。许多记者写人物通讯是慢条斯理的,慢采、慢写、慢发,一两个月采写一篇是常有的事。消息的时效要求严格,记者写人物新闻不敢慢条斯理,非快采、快写、快发不可了。这种作风,符合今天人才辈出、人物报道务求及时快捷这个要求的。我们不但要看到当今时代先进模范人物在与日俱增地涌现出来,而且要看到:同一先进人物,他的思想、事迹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往往报道过一次,过些日子又有新鲜事儿需要我们去报道。因此,我们不但要力争把尚未见过报的先进人物多多地请到报纸版面上来,还要改变对一个先进人物的报道一次终止的现象。新闻报道的连续性源于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即其不断地运动和发展。有些先进人物的业绩,不必等他大功告成之后再去作总结性的报道,可以而且应该在他成就其业绩的过程中作局部的或阶段性的连续报道。我以为只有这样报道先进人物,才能生动地反映出我们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群众前进的脚步声。而时效性较强的人物新闻,最能发挥这样一种宣传效能。

三、针对性强。人物报道思想性强是不言而喻的,但人物报道的针对性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的。当要宣传某项政策或要克服某一错误倾向时,我们常常去抓某个单位、某个领导班子的报道,而且往往是经验性的报道,很少想到去抓个典型人物来报道。因为一写人物,又是大块的通讯、报告文学来了。不能说通讯、报告文学没有针对性,但终究比不上人物新闻那样机动灵活,能够敏捷而又明快地报道客观事物,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事实证明,学会熟练地掌握人物新闻这一形式,有助于我们的新闻宣传搞得更生动有力。农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基层干部应该怎么办?自己敢不敢富?自家致富与群众致富的关系怎么处理?这对于每个农村基层干部来说,都是一个回避不了的急待解决的问题。《辽宁日报》1983年8月29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一条人物新闻:《“丢掉大伙自己富,还叫什么共产党员!”———张殿奎领富的三部曲》。这位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思想和行动是:当群众对党的政策还有疑虑的时候,他带头走勤劳致富的道路;当群众想富还不会富的时候,他主动把自己收入可观的承包项目让给社员;当他自己成为“万元户”之后,又慷慨支援集体,帮助群众。这不是很有说服力地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问题吗?!抵制文艺工作中的精神污染,许多报纸先抓文艺团体的思想工作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人日报》则在同年10月12日的一版首要位置组发两条人物新闻,一条是报道曲艺演员董湘昆全心全意为职工演出,做到“不健康的曲目不演,来路不明的钱财不收”;另一条报道评剧演员马泰金钱面前不动心,自觉抵制“私演私分”的错误做法,还在配发的短评《人民欢迎这样的好演员》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艺术家、演员“眼珠绕着钱转,到处搞私人营利的演出,表演一些庸俗、低级的曲目,不仅造成对社会的污染,对艺术的亵渎,而且毁坏了演员的人格和演出团体的声誉”。这组人物新闻的针对性很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一些昏昏然的艺术家敲了警钟。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采用人物新闻这种形式,可以使人物报道又多、又快、又富有针对性,因此,人物新闻应该成为人物报道的一种主要形式。

我们的论点是否站得住,不能不问问广大读者。读者爱不爱看人物新闻呢?回答是肯定的。何以见得?这里讲两点:

从人民群众的新闻传播活动看,被称为“新闻”的事,总有人的活动;关于某个“人物”的新闻,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用新闻工作者的话说,是最有新闻性)。假如一个记者问一个农民:“你们村里最近有什么新闻?”农民答道:“有一桩新闻。”那么,这桩新闻必然牵涉到张三或李四,不是张三或张三家里最近有什么新鲜事,便是某个轰动四周的事件同李四王五有关。而这个张三,往往是在他们村里本来是有一点名气的人,或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或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专业户。人物新闻中所报道的“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平常常的“人”,而是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才能的人。这些人在我们报道之前,一般都在群众中有所传闻,或已遐迩闻名;一经报道,就传得更快更广。因此,报纸人物新闻多,特别是要闻版登上三五条,群众一看就感到这张报纸新闻多,争相传阅。

其次,群众爱看短(几百字)、快(最近几天发生的)、准(群众最关心的人和事)的人物新闻。洋洋数千字的人物通讯、报告文学,即使先进人物的事迹很突出,写得又很生动,对于许多读者(不是一切读者)来说,往往“爱莫能读”。为什么?忙啊,没有那么多时间读报。忙人爱读短新闻,这也是一条规律吧。而我们新闻工作者服务的对象,恰恰是以“忙人”为主的。有一位老同志,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讲他读新闻的心境:当看到当天报纸上有一篇长通讯,内容好,写得也好,很想一读,可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完它,且放一边,明天再读;可是第二天,报纸又来了,又有更新的新闻吸引他读,哪里还顾得上去找隔天的报纸读那篇长文章呢!我们看报,也常常有这种心情。短短的人物新闻,在有些记者看来也许是不起眼的,但在读者看来却往往是显眼的,也便于他们阅读。

在我们新闻工作者中,许多人多年来形成这样一种观念:消息不是用来写人的,而是报道机关、单位的工作情况的;写先进人物么,自然得有通讯这种形式了。如果组织一批记者同时去采写一个事迹生动感人的先进人物,那么,十之八九写出来是通讯,而且是长篇的。在新闻改革中,这种观念,这种工作方法,也需要改一改。提倡多写人物新闻(写法也要不拘一格,多姿多彩),这不仅对于众多先进人物的报道是适宜的,对于被称为“重大典型”的先进人物报道,也并非不适宜,或者可以一试。这种“大典型”,难道非写成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不可吗?新华社最初报道刘胡兰英勇就义,就是一条消息,而不是长篇通讯。刘胡兰的光辉形象永垂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青年;关于刘胡兰事迹的报道也载入我国新闻事业的史册,成为我们新闻业务学习的一个范例。

加强先进人物的报道是我们时代的要求;记者多写人物新闻,报纸多登人物新闻,是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也是当前新闻业务改革的重要一环。这,就算是本文的结论吧。

1983年11月

(刊于《新闻业务学习》1983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