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刊新闻评论员

报刊新闻评论员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新闻评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生政权需要稳定,新闻评论也需要担负起引导人们转变为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大幅上升,包括新闻评论在内的新闻工作作为宣传工作,被纳入新中国的政治体制之中。围绕姓“资”姓“社”的问题,报刊新闻评论再次隆重亮相,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报刊新闻评论员_为时代留声:电视新闻评论员研究

电视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报刊评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寻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出现和成长轨迹,可以从梳理报刊评论员的形成和发展开始。涂光晋指出:“议论文、说明文与政论,争论与新闻评论,报刊评论与广播电视评论之间经历了一种继承与发展、变化与完善的过程。”[1]先秦时的诸子百家许多都是论说文名家。秦汉时期“纵横之风”兴盛,政论名家佳作迭出。到了唐宋时期,“古文运动”“诗文革新”又推动了论说文的复兴,唐宋八大家世人皆知。下至元明清时期,由于统治高压,论说文渐趋式微。尽管形态差异明显,但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名家文体,与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时评仍然有着血脉上的联系。

进入近代,1874年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被林语堂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为知名的政论家梁启超,其政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时务文体”。由于政论文不像现代的新闻评论讲求时效性,与新闻事件的关联也不够密切,因而也就难以把王韬、梁启超、严复等知名报刊评论家视为当今意义的报刊新闻评论员。1904年创刊的《时报》设置了《时评》栏目,往往注重与重要新闻事件的互动,时效性得到了呈现,开始具有新闻评论的特征,其写作者也逐渐接近今天所谓的新闻评论员。进入“五四”时期,报刊评论有遍地开花之势,地位日益重要,知名评论人纷纷涌现。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有关键影响的陈独秀、毛泽东、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充分利用了报刊评论这一样式,就当时人们关注的国际国内新闻事件发表意见,为“五四”时期的思想浪潮助力。评论体裁的多样化意味着报刊新闻评论趋于成熟,社论、短评、编者按、专论、来论等都在这一时期登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新闻评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报刊评论本身承担的任务、关注的新闻点、话语方式都呈现了新的特点。新中国成立的必然结果是武装斗争不再得到重点偏向,在整个国家的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之后,新闻评论也必然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展开。新生政权需要稳定,新闻评论也需要担负起引导人们转变为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大幅上升,包括新闻评论在内的新闻工作作为宣传工作,被纳入新中国的政治体制之中。新中国的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如在毛泽东批判电影《武训传》以后,各大报刊媒体批判《武训传》的文章也纷纷出现,一改之前普遍的褒扬之声。由于伴随着明显的政治中心任务,这一批判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文艺批评的范畴,可以归属到新闻评论之中。其后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事件的批判等同样如此。“大跃进”时期的新闻评论盛行,但像《大搞土法炼钢》《公共食堂前途无量》等评论,拥护原本错误的政策,假话、大话、空话连篇,换来的是更加浮躁的社会风气。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文化大革命”与报刊新闻评论渊源极深。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而1966年4月18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直接号召发起“文化大革命”。“在这一时期,新闻评论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进行‘革命大批判’、宣传‘个人崇拜’、推行极左思想最为得力的工具。”[2]对于“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动荡,当时的报刊新闻评论员难辞其咎。

报纸新闻评论员再次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焕发光彩,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1977年,全国展开对“两个凡是”的讨论,并于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上,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形式,以众所周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题发表评论文章。这一评论的问世,呼唤并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此后围绕这一主题的论争,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1991年,邓小平来到上海,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这些讲话以署名皇甫平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系列评论传遍全国。围绕姓“资”姓“社”的问题,报刊新闻评论再次隆重亮相,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围绕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制改革问题,新闻评论员也集中撰文发表意见,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此后一些重要新闻事件,如香港回归、1998年抗洪抢险、“远华”走私案、孙志刚事件、“非典”等,新闻评论员都积极发挥作用,为推动法制规范、社会进步民族精神凝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世纪之交,一批报刊新闻评论栏目的推出,让新闻评论员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其构成也更加多元化,不同的思想得以交流、碰撞。1998年11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栏目面世,最初主要由内部人士撰写及向专家约稿,形成影响之后,评论员的身份开始多元化,研究生、大学生也投稿发言。《冰点时评》榜样在先,各大报纸紧随在后,《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文汇报》的《文汇时评》,《人民政协报》的《今日时评》等也纷纷亮相。2001年7月,《南方周末》推出《视点》栏目,鄢烈山、刘洪波等为人们熟知的评论界知名人士在专版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评论在报纸中越来越有分量。2007年,《南方周末》推出四个版面的《评论》专刊。2008年,《新京报》也推出了四个版面的评论周刊。2010年,《人民日报》突出《观点》专版,刊发了于建嵘等知名人士的评论文章,产生了良好反响。《观点》下设的子栏目,如《治理者说》让政府官员参与评论,《旁观者言》让专家学者及其他社会人士发表看法。评论栏目的增多,正是评论员地位提高、影响扩大的表现。许多评论员在报刊历练之后投身电视、网络媒体,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