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新闻节目语境与新闻播报风格

试论新闻节目语境与新闻播报风格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新闻节目语境与新闻播报风格——由《新闻联播》要“变脸”引发的思考陈晓鸥2009年6月喻国明先生关于央视要改版的谈话被许多媒体报道,喻国明先生透露,央视将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从事实到新闻,是新闻媒介对大量事实进行选择的结果,即新闻传播主体行使“把关人”职责的结果。

试论新闻节目语境与新闻播报风格——由《新闻联播》要“变脸”引发的思考

陈晓鸥

2009年6月喻国明先生关于央视要改版的谈话被许多媒体报道,喻国明先生透露,央视将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这可能是十多年来央视新闻节目最大的调整。他说:“《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而变得更为亲民。”“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新闻联播》是最具官方色彩、政府形象的节目,反映中国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但在过往时间里也存在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问题。‘罗京作为《新闻联播》的播音,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他承受了很大的角色压力,节目的要求让他必须不苟言笑。实际上,我们现在也明白,一个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节目也可以做得亲民一点。’”(1)喻国明先生关于《新闻联播》的一席话引起了媒体及网友的热议,由于此番言论的发表与罗京的去世及稍后邢质斌的退休在时间上的巧合,甚至有人说罗京的去世和邢质斌的退休预示了《新闻联播》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有媒体也发表了央视前台长杨伟光在任职央视台长期间对《新闻联播》不满意的地方:“亲切度不够,当时个别传统播音员不同意我的意见,说,‘那不行,《新闻联播》就是要字正腔圆。’……总的来说,我们的风格过分严肃。”(2)

应该说,央视要对新闻节目进行改版调整并非只针对《新闻联播》,更不是局限在播音员的播报方式或态度上,但在媒体的有选择的报道中,《新闻联播》要“变脸”的说法被有意无意地放大,从而使播音员的播报风格同以往央视改版调整一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许多媒体的报道看,尽管人们并不是把播报风格的改变作为新闻节目调整变革的唯一标志,但确是一个重要指数。针对《新闻联播》播报风格要改“严肃”为“亲切”的说法,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面对各方媒体和网友的议论,央视在言论上保持低调,而行动上确实印证了喻先生之前所言,2009年7月底到8月中旬对新闻频道的节目进行了较大调整,凸显了“新闻立台”的理念。而人们预期的改革重点《新闻联播》尽管也减少了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但因为在视觉和听觉上没有大的变化,所以并未给人感觉有“大的调整”。

那么,《新闻联播》近期是否还要进行包括播报风格在内的“大的调整”?是保持“严肃”,还是更加“亲民”?本文并不想进行简单的非此即彼的观点陈述,因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变化也是必然的。但无论是已有的存在还是可能的变化,它都必然要符合、适应和反映它所处的环境,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不可能存活、生长和持久,而这个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语境。在此,我们不妨跳出《新闻联播》要不要“变脸”和应该保持严肃还是更加亲切这个具体的话题,从语境角度分析一下新闻播报风格和它所处语境间的关系,也许就有了答案。

语境是话语表达与话语理解所要依据的各种因素。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语境,它包括文章的上下文或说话时的前言后语;一类是非语言语境,即一切与话语表达或理解有关的非语言语境,包括时代、文化、场合、对象等因素。本文重点关注的是新闻传播过程中非语言语境与播报风格的关系。

一般说来,从语言语境到非语言语境中间存在着纵横多个层面或层级,形成了语境多层次的立体结构。从纵向来看,上位语境对下位语境具有指导、制约的作用,而下位语境将反映、满足上位语境的要求。

具体到新闻节目语境,其上位语境至少包括三大层面:一是认知语境,时代、文化语境;二是大众传播语境;三是新闻传播语境。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在此主要对新闻传播语境和新闻节目语境进行分析。

一、新闻传播语境

(一)真实、新鲜——新闻传播的核心语境

无论对新闻的定义有多少种,但有些认识是共同的:第一,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真实的,惟其真实才具有可信性。第二,新闻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唯快捷、讲时效才能称作新闻。真实、新鲜既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传播的核心语境。对于传者来说,从新闻采访到最终的传播(包括播报风格)也就是“说什么”和“怎么说”都要符合、满足新闻真实、新鲜的语境要求。以《新闻联播》为例,不断提高时效性,满足“新鲜”的语境要求,是其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新闻联播》从1978年开播到1985年,一直存在信息量少、时效性不够强的问题,“《新闻联播》的许多内容没有时效性,根本就不是最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一些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没有及时捕捉到”。(3)当时对《新闻联播》的改进就是“从新闻不‘新’抓起”。现在《新闻联播》的时效性已大大加强,当天的重要新闻都会出现在《新闻联播》中,在节目进行中播送“刚刚收到的消息”也成为常态。而加强新闻时效性也是本次新闻频道调整改版的重点,从新闻节目数量到节目形态都突出了新闻性,大量的新闻资讯和现场连线,成为新闻频道调整后的一大亮点,提升了频道的吸引力。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对新闻是真实的和新鲜的语境的默认是他收听收看新闻的前提,也是他理解和接受新闻的依据。可以说,新闻要真实、新鲜是新闻传播活动传受双方共有的语境,是传受双方沟通的基础,是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媒体获得信任的前提。新闻传播的这个语境特点,无疑对新闻播报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对新闻的认知——新闻传播的重要语境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面对大量的事实,我们不可能做到有闻必录。从事实到新闻,是新闻媒介对大量事实进行选择的结果,即新闻传播主体行使“把关人”职责的结果。如何对事实进行选择,取决于“把关人”对新闻的认知,包括对新闻的定义,对新闻传播功能的认知,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判断,对新闻社会价值的预期,对新闻传播对象地位的认知,等等。一般来说,不同的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的认知既有共识也有区别。其区别,宏观上表现为对新闻属性认识的不同,微观上体现为不同栏目因其定位的差异对事实选择的倾向和报道方式的不同。在对事实选择的过程中反映了传播主体的新闻价值取向,体现了传播主体的传播态度、与传播对象的关系和对传播目的的追求。总的来说,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的认知不同,对事实选择的结果和报道方式就会有差异。在我国,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尤其在新闻报道中强调要坚持党性原则。这一点从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创立至今始终没有改变,这是我国新闻传播主体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下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准则。这一准则的坚持与实施,对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播报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对新闻的认知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政治的加强,市场经济的深化,以民为本思想的提升,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媒体自身也在时代的催动下不断发生变化。坚持党性原则,弘扬主旋律,不只是唱赞歌,也表现为加强舆论监督,发出批评之声;坚持舆论导向,不只是报道上层的声音,更要强调“三贴近”,反映民生,满足民众的多样化需求。我国近年来民生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的发展势头,可以透视媒体和受众对新闻认知的变化,反映了新闻报道在规定性下的多元性特点。而新闻播报风格的多样化也由此应运而生。

仍需强调的是,无论是中西方,作为大众媒介中的“把关人”并不是指某一个人,他(们)是由许多环节上不同的传播个体共同构成的。作为大众媒介的“管理部门,凭借着对各种职责的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人员培训,和传统的做法,则负责协调数以百计的人员的工作,使他们像一个传播者那样行动起来。”(4)“它把各个人的个性都淹没在整个组织的个性当中。”(5)也就是说,作为大众媒介中各个环节的“把关人”,其个性要服从“组织个性”,所以,我们上面所说的新闻传播主体或“把关人”不是指个人,而是一个“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个人观点或行为应该与所处“组织”的观点或要求保持一致。在这样的语境中,新闻播报的风格也要服从所处“组织”的要求。

二、新闻节目语境

新闻节目语境是新闻传播语境的下位语境,它一方面包含了新闻传播语境,成为新闻节目的共性语境,另一方面由于新闻节目是由众多新闻栏目及新闻特别节目构成的,因此,不同的新闻栏目或节目又会有自己的个性语境。

(一)栏目定位——新闻节目的个性语境

栏目定位主要包括:栏目理念,栏目内容、受众、形态的定位,栏目风格定位,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栏目定位体现了新闻节目各自的个性,是确立栏目播报风格的依据。一般来说,新闻节目的共性语境存在于个性语境中,个性语境包含和体现了共性语境的要求。但由于共性语境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具体到栏目中,就会存在侧重点的不同。其中,新闻传播的核心语境存在于所有新闻节目语境中,其制约力是一致的,所有新闻节目的报道内容和方式都必须符合真实、新鲜、快捷的要求。而新闻价值、新闻传播目的等,在不同的新闻栏目里会有不同的取向和要求,这样也就形成了不同栏目的不同定位,形成了各自栏目的个性语境。

具体来说,侧重点的不同主要体现为我们对新闻的所有认知并不一定在每一个栏目中均衡呈现,或者是同样要求。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报道要坚持党性原则,具有宣传引导的功能,但同时新闻报道也具有传播信息、提供知识和娱乐的功能。具体到栏目里,不同栏目的功能实现侧重点是不同的。

如《体育新闻》、《每日文娱播报》等栏目,虽然这类节目也要坚持党的领导,但“喉舌”功能相对较弱,更主要的是满足受众获取信息、愉悦身心的需要,在新闻选择上有自身的新闻价值取向,更关注本领域新、奇、特的事情,而通常所认为的“国内外大事”却并不在它们的视野之内。

相对来说,综合性新闻的“喉舌意识”更强,导向意识更为自觉。但它们所承担的分量并不完全相同,表现形式也有一定区别。正如喻国明先生所说,“《新闻联播》是最具官方色彩、政府形象的节目,反映中国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比起央视其他新闻节目,它的“喉舌”功能被凸显,舆论引导意识更强。在新闻价值取向上,《新闻联播》更关注国计民生方面的大事,以硬新闻为主。如国家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政策法令、经济形势、改革方向、典型人物等,是《新闻联播》报道的重点。“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成为《新闻联播》的基本定位,也因此形成了它的栏目风格:庄重沉稳,权威大气。在新闻传播渠道多样化、信息泛滥的今天,《新闻联播》成为人们获取重要信息、权威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而《朝闻天下》尽管在传播主流声音上与《新闻联播》有一致的要求,但在内容选择上更突出服务性和趣味性,其定位是“从内容上着力于拓展选题范围,确保原有重大国内、国际新闻报道权威的优势不丢,加大观众收视意愿更强的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和天气出行资讯、生活服务资讯的报道量;在形态上,从主持人表达、节目包装、演播室设计等元素入手,改进节目的形态,使节目形态更趋时尚”。(6)即使报道一些硬新闻,导语也经常用软新闻的语体特点进行引入,由此形成了自己栏目的风格:清新、亲和、明快。

需要说明的是,近些年一些媒体引进国外类型台的运作模式,更强调频道风格,央视新闻频道改版也体现了“淡化栏目,强化大时段新闻”的报道思路,突出了频道特色。不过,就目前来说,打造品牌栏目,依然是提升媒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新闻节目语境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新闻节目的语境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一方面要保持新闻节目整体语境的特点,即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迅速,杜绝假新闻,避免非新闻;另一方面应保持栏目语境的个性特点,以形成栏目品牌特色,增强栏目的影响力。保持稳定是为了保持栏目个性,保持受众的忠诚度。如果不断改变,想迎合所有人的需要,反而会失去特色,失去受众。此次央视新闻频道调整改版,除增加新栏目、调出某些新闻性不强的栏目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仅保留原有品牌栏目名称,重新进行栏目定位,如《东方时空》、《共同关注》为体现新闻频道“淡化专题、强化新闻”的方针,都变成了“资讯类”新闻节目。之所以要保留名称,应该是希望借助原有品牌栏目已有的影响,留住原有的受众群。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保持栏目语境的个性稳定是必要的。

新闻节目语境的动态性表现为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的态势。有人说,在中国,广播电视最流行的词语是“改版”。我们看到,每年都会冒出许多新栏目,消失一些旧栏目,即便是已有栏目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应该说这既是广播电视转型期的必然反映、栏目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受众的期待。从这一点上来说,任何栏目的语境都在动态变化中,都需要调整变化。因此,《新闻联播》要“变脸”也是自然的事情。实际上,《新闻联播》从栏目创立到现在,中间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但无论怎样变,《新闻联播》的主流性和权威性,及其“报道国内外大事”的定位,都应该坚持和加强而不是削弱,更不必去“娱乐”,否则,《新闻联播》就不是《新闻联播》了。

三、新闻节目语境与新闻播报风格

新闻播报风格简单说是新闻报道过程中有声语言的独特风貌,是新闻传播主体为了适应语境需要,更好地达到传播沟通目的在新闻播报过程中运用有声语言表现手段所呈现出的一种格调。区别于访谈类、生活服务类等节目的语言特点。与一般语言风格一样,新闻播报风格的形成与它所处的语境有密切关系,它是有声语言适应新闻节目语境的结果,反过来又构建并呈现特定的节目语境。

(一)新闻报道核心语境对新闻播报风格的共性要求

1.真实——庄重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维护和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不仅事实本身要真实,写得要真实,表达上也要真实可信。在新闻播报中,庄重的语气态度、庄重的行为举止,反映了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的认真严谨,对传播对象的尊重和呼应,是受众对信息真实性认可的前提。沃尔特·克朗凯特在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主持人时“始终保持着沉稳、自信、忍耐、执著、持之以恒和严肃认真的品质”,(7)这应该是他得到受众信任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庄重不是刻板,不是呆板,庄重的反面是轻浮、随意、虚夸。应该说,新闻播报风格必须庄重是一条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基本要求。

2.新鲜快捷——积极明快,新鲜感强

新闻播报要积极明快、新鲜感强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它既能满足新闻报道内容新、速度快的语境要求,也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新鲜快捷的语境特点除要求语言传播主体播报状态要积极,要有较强的新鲜感外,还要求语言表达要言简意赅,明白准确,不啰唆,不渲染,节奏紧凑明快。由此形成了新闻播报的基本样式——播报式。

节奏紧凑明快表现在播报速度上有这样的特点:横向看,新闻播报的语速一般比非新闻节目的语速要快;纵向看,新闻播报的语速“提速”最快。20年前为每分钟200字左右,现在为每分钟300字左右,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节奏、生活节奏、人的心理节奏的不断“提速”,同时也反映了新闻播报对社会语境动态变化的适应。然而,播报语速加快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在新闻播报中存在重量轻质的现象——追求单位时间内传播信息的数量而忽视传播的质量。新闻播报速度过快,吐字不清,表意不明,情感处理不恰当的情况大量存在,影响了受众的收听收看意愿,干扰了传播效果。此次央视新闻频道的调整,加大了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建设力度,单位时段内信息数量大,内容更新快,较强的播报能力更是成为对新闻传播主体的普遍要求。对此,一方面要注意语速适当,保证信息传播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语言基本功,避免因吐字不清、语流不畅而降低新闻传播的质量。

(二)新闻节目的个性语境要求——播报风格多样化

播报风格多样化是新闻节目语境的个性要求。播报风格多样化源于新闻认知的多元化、栏目定位的差异化和受众需要的多样化。

1.表达样式多样化:播报式、播说式、播评式

播报式是新闻播报的基本样式。十年前曾热烈讨论过新闻要“播”还是要“说”的问题。“播”被妖魔化,“播”就是照本宣科,正襟危坐,高高在上。“说”则是口语化表达,亲切自然,个性突出,易于沟通。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照本宣科”依然是新闻播报的主要形式,语言简洁、节奏明快仍是新闻播报的风格特点,为了口语化和亲切自然而硬塞进去“呢”、“吗”的现象现已销声匿迹。播报式在当今以传播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传播活动中,依然是最有效率的表达样式。当然,“播”“说”之争对新闻播音的理论与实践有积极的影响,它推动了新闻播音的发展,强化了传播主体对受众和传播效果的重视,对新闻播报风格的多样化亦有积极的作用。应该说,现在的播报式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是在不断与时俱进的。

播说式、播评式,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播报过程中融进了讲解、谈话、评议的语气特点,在以报道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为主的节目中被经常使用。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在承上启下串联节目时经常会转换表达样式:播+讲或播+说或播+评,即对上下节目的承接转换根据需要或评议或介绍或交谈,但对新闻本身还是以播报为主。在电视新闻中,有的栏目新闻主播集串联、口播和配片于一身,不同环节表达样式经常转换。具体运用怎样的表达样式,与栏目的内容、栏目的形态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2.表达格调多样化:庄重严谨、平实正规、轻松灵动

表达格调多样化满足了不同新闻节目的风格定位,换句话说,一个栏目以什么样的表达格调为主,不仅体现出该栏目的风格追求,同时这也是对受众多样化需要的满足。尽管庄重严谨、平实正规、轻松灵动是几种不同播报风格的基本格调,但它们并非水火不容,何况每一种格调本身也具有多个层次。在以庄重严谨为主要格调的栏目里,同样可以加入一些轻松灵动的色彩。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我们提到新闻播报风格的庄重性是新闻播报风格的共性要求,但具体到不同的栏目、不同的内容,对庄重性会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庄重严谨的格调对庄重度要求最高;平实正规的格调对庄重度要求适中;而在以轻松灵动为基本格调的栏目中,庄重度以不轻浮、不随便为底线。

表达格调的确立与内容本身有密切关系,但又不完全对应,而是取决于这个内容存在于哪个栏目。比如同样是宣读一个决议,在《新闻联播》里就会更庄重严谨,不仅要准确传达决议内容,还要体现决议的重要程度,进而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一般的整点新闻里恐怕就要平实得多,主要是传达表层信息。所以说,表达格调主要受栏目整体风格的制约。

喻国明先生在谈及《新闻联播》的问题时,认为《新闻联播》存在“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问题,并以罗京因承受压力必须“不苟言笑”,说明《新闻联播》可以再亲民些。确实,《新闻联播》的“变脸”,成为许多媒体、专家、受众的期待。但是“亲民”是不是就要“活泼”值得商榷。从媒体报道看,对《新闻联播》的“变脸”主要寄希望于三个方面:一是减少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二是加强舆论监督和舆论批评;三是加强新闻性,关注社会热点。但是,即便这些期待真能实现,《新闻联播》是否就可以“活泼”?加强舆论监督和舆论批评不能活泼,关注社会热点恐怕大多不宜活泼。“亲民”的关键是新闻报道要符合新闻传播规律,要更多承担媒体责任,要满足人们对重大事情的知情权,如果做到了这些,无论怎样“严肃”都会很“亲民”。

《新闻联播》承担着“党和人民的喉舌”的重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播报风格:庄重大气,严谨正派。播报风格与栏目风格达到了高度一致,展现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在播报风格多样化的今天,坚持庄重严谨,坚持高品位,既是栏目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树立国家权威媒体的需要。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说到《新闻联播》的播报风格,往往少不了用“字正腔圆”这个词,但在不同语境中“字正腔圆”的意义却大相径庭,处于褒贬两重天。“字正腔圆”在肯定者那里代表着庄重、大气、正派;在否定者那里则代表着刻板冷漠、不亲切自然。限于篇幅,本文不在此做深入分析,只想说,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字正腔圆”是信息得以有效传播的基础,是新闻价值得以体现的有力保证,是提升有声语言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那些刻板的、僵化的语言表达不是“字正腔圆”的专利,进入不了风格的范畴。

行文至此,也许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已有了答案。《新闻联播》要改变,但庄重大气、严谨正派的播报风格不应改变。在具体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期待:

避免把无动于衷错当为端庄;

避免把固定腔调错当是字正腔圆;

避免把引导当做命令;

避免把实事虚化;

避免把大事弱化;

避免语言僵化。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注释】

(1)摘自《重庆商报》2009年6月8日第11版。

(2)摘自《重庆商报》2009年6月8日第11版。

(3)刘世英:《杨伟光的央视岁月》,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4)〔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64页。

(5)同①,第165页。

(6)http://space.tv.cctv.com/podcast/zhaowentianxia

(7)王纬:《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