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评论是报刊的“招牌菜”

新闻评论是报刊的“招牌菜”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5.1 新闻评论是报刊的“招牌菜”一、体现着报刊的立场和锐气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实在是不用多说。早期的报刊,评论便常常是由报馆主笔即总编辑亲自来写的,成为报刊的旗帜。大部分情况下,评论可以说是报刊版面上“唯一主观”的东西。在21世纪前期的中国市场环境下,评论已经成为新闻竞争的要害场所和制高点。这也是看中了评论的“高端产品”属性。这是报人的基本品质。

10.5.1 新闻评论是报刊的“招牌菜”

一、体现着报刊的立场和锐气

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实在是不用多说。早期的报刊,评论便常常是由报馆主笔即总编辑亲自来写的,成为报刊的旗帜。政治家对报刊评论也格外重视,比如,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就曾亲自撰写了多篇极富特色的新华社评论文章。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先后以新华社评论为名义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等,用力之大,至今仍然是经典名篇。

大部分情况下,评论可以说是报刊版面上“唯一主观”的东西。当然,所有的新闻应该都是有立场的,但是,新闻报道是用事实来说话的,只有评论,才可以毫不隐瞒地把编辑部的观点直接地表达出来。所以,专业化的报刊,也很注意在新闻和评论之间划一道界线。

在目前的多元化的社会中,报刊的评论版也倾向于反映多方面的意见,以求形成不同观点的碰撞,这也正符合当代读者的期待值。

评论的内容,反映了编辑部的政治面目或核心价值;评论的水准,则是编辑部思想高度和深度的综合反映。评论不仅仅体现在评论版,还最终会展现在报道的各个方面,是编辑部思想活跃和开放的表现。评论还反映了报刊的锐度,也就是说,报刊怎么理解它的社会责任?有没有锐度,是决定报刊影响力的一大关键。

一些新创报刊,本身的市场问题并不让人担忧,但在评论尺度上有一种束手束脚的感觉,很多文章欲言又止,让人无可奈何。业内有一种看法:新生的报刊能否成功,关键就看它在初创时期一股气能不能顶起来,锐气非常重要。实践表明,很多报刊最初顶不起来,最后就不怎么成功,比如《国际金融报》,能够顶起来的则有《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评论在这方面有“提气”的作用,它担任着全军的统帅,是灵魂的东西。

在21世纪前期的中国市场环境下,评论已经成为新闻竞争的要害场所和制高点。不少市场化报刊开辟并强化评论专栏甚至专版。有的报刊老总提出,要把评论做成“招牌菜”。这也是看中了评论的“高端产品”属性。

二、对评论编辑的资质要求

评论编辑,实际上也就是言论主笔,要能亲自写作。他是编辑部里真正的大家,有纵论天下大事的本领,是编辑中的编辑。这是非常稀缺的人才。不少社论常由总编辑撰写,非他不能把握大局,使言论切中时弊。因此,对评论编辑的要求很高:

●政治过硬,大局观强。评论编辑需要很强的政治、政策素养和很强的大局意识。一些报刊写手缺少思想积淀与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仅仅从选题上讲,便已难以胜任。

●丰厚的、多学科的知识积累。评论编辑要有学问,有理论素养和功底。哲学历史、逻辑要好。懂经济,知科学,识军事,通中外。要有中国古典文论的修养。一句话,评论编辑一定是个“书袋子”,评论不光是靠煽情、喊几句“关注民生”就能写成的。

●独立性、批判性和思想性。这是报人的基本品质。评论编辑必须善于发现、思考和分析问题,非此也不能够与国内大家对话,纵论天下事,提出令人不读不罢的独到见解。

●调研的基本功。事实上,评论更需要调研,需要比采写一般新闻稿件更加艰苦、细致、深入的调研。只有在大量占有调研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对各种信息和观点的反复比较、研究和消化,才能言人所未言。评论编辑不能与实际有任何脱节。

●见微知著。要有敏锐察觉与把握趋势的能力。对最新的思潮与思想理论,要有足够的敏锐并能及时汲取,在思想上不落伍,保持与时代的同步,甚至走在时代的前面。

●善借“外脑”。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善于听取各路专家学者的意见,利用好各部门的调研成果,建立自己的“智库”系统。对全国活跃的评论作家、自由撰稿人和知名人士,也都要建立约稿档案。

●有“倒采访”的本事。就是请来自第一线的记者漫谈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把记者从第一线了解到的鲜活材料写进评论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