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会分组会上的发言

年会分组会上的发言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人民日报》列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据统计,本报一年刊登的各类国际言论文章约500篇,新闻分析、国际通讯以及深度报道数千篇。美国第二天作出反应。一张报纸的影响力与其发行量和阅读人数密切相关。

打造世界大报之管见——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二届(2005)年会分组会上的发言

img18

吴迎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人民日报》正在走向国际,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据统计,《人民日报》发行的国家和地区上百个,发行量200多万份,其中对海外发行20多万份(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人民日报》列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人民日报》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原因

首先,由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日报》作为世界各国和国际机构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日益受到重视。据了解,200个外国驻华使领馆和驻华国际机构都订阅了《人民日报》(包括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240多家外国驻华新闻机构家家都订阅了《人民日报》。参加外事活动时,我曾经问过美国、印度、巴基斯坦、越南、俄罗斯、日本、爱尔兰、澳大利亚、巴西等许多国家驻华使馆的外交官或新闻官员。他们表示,每天都看《人民日报》。其中一些重要新闻和评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他们甚至能说出来。外国驻华新闻机构转发、摘发《人民日报》重要新闻和重头文章内容的频率越来越高。

其次,《人民日报·海外版》、《市场报》、《环球时报》、人民网(即《人民日报》网络版)陆续创办,使《人民日报》形成集团优势,向世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往往是主报刊登的新闻,人民网转发,《环球时报》、《市场报》刊登的独家重要报道,主报及其他子报刊转发或者摘发。比如,2003年8月21日,《市场报》海外新闻版在头条位置刊发的《中印经贸有望升温》的文章,全文3000多字,介绍中印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人民网转发。印度驻华使馆注意到此文并将全文翻译成英文报回国内。该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说,在印度总理2003年6月访华后,中国最重要的报纸人民日报社中以报道经济贸易类新闻为主的《市场报》积极评价中印贸易的发展,并对中印贸易额尽快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表示乐观,这是中国对中印经贸关系最有代表性的看法。

其三,人民网开设了中、英、法、西、日、俄、阿等七种文字版本,消除了外国读者阅读的语言障碍,数以千万计的海外读者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了解《人民日报》的主要内容。比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先后成功飞天,海外无数读者能在第一时间阅读升天的实况报道,数以万计的海外读者在网上发帖子向中国表示祝贺。

其四,《人民日报》有国际报道优势。每天,三版、七版以及“国际周刊”和“国际副刊”全方位提供权威国际信息和本报对重大国际事件的看法,一版还安排重要的国际新闻和评论。《环球时报》刊登独家的可读性强的国际大特写、深度报道和新闻分析文章,成为《人民日报》国际报道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民日报》在海外设有30多个记者站,有40多位驻外记者,他们辛勤忘我地工作,为本报及各子报提供大量稿件。由于他们出色的工作,《人民日报》驻法国、意大利的记者曾分别获得驻在国领导人授予的勋章或奖状,以表彰他们为促进中国与驻在国之间的关系所做的贡献;《人民日报》驻巴基斯坦的历任记者受到驻在国的重视,《人民日报》记者的到任和离任均在当地主要报纸上发新闻;许多《人民日报》记者在国外工作期间曾担任驻在国外国记者协会主席或副主席之类的职务,组织协调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一大批外国常驻记者开展采访和联谊活动,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本报在海外的影响力。

其五,《人民日报》的国际评论和深度报道是海外了解中国外交政策及对重大国际事件态度的主要渠道。据统计,本报一年刊登的各类国际言论文章约500篇,新闻分析、国际通讯以及深度报道数千篇。其中很多文章产生重大影响。如:1998年5月,印度先后5次进行核试验,引起南亚核军备竞赛,巴基斯坦随后也进行核试验,本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霸南亚的图谋》予以抨击,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各报和中央电视台均转载和播报。印度驻华使馆注意到这篇评论,全文发回国内,认为这是中国高层对印度核试验的态度。1999年发生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本报连续发表8篇评论,每天一篇,这在本报历史上少见。系列评论抨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国驻南使馆,揭露其公然违背国际法、危害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霸道行径,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各报全文转载,外国通讯社纷纷转发或者摘发,美国驻华使馆将这些评论文章全部报回美国国务院。外交部和外宣办高度评价,说这些评论有力地配合了我国外交斗争。

我国同美国在人权领域的斗争是一场长期、重要的外交斗争。美国几乎每年发表国别人权报告,对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品头论足,而对自己的人权状况则一字不提,其中用较大篇幅攻击我国的人权状况。《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和文章予以批驳,配合我国外交斗争,彰显其影响力。如:2004年3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美国的人权镜子照人不照己》,与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2003年美国人权报告》同时在《人民日报》刊登。美国第二天作出反应。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回答记者关于《人民日报》刊登抨击美国人权报告的文章和报道的提问时说,我们注意到中国对美国人权报告作出的反应,国务院是应国会的要求发表国别人权报告的,如同任何国家一样,美国的人权状况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美国有为美国人民实现其人权的有效机制。后面一句话是辩解,前一句承认美国的人权记录不是完美的,这是本报参与斗争取得的成果。一个多月后的4月17日,在日内瓦,我国代表团在会议上成功打掉美国有关人权问题的反华提案,本报又发表了《屡撞南墙该回头了》的评论,这场人权斗争以我方胜利告终。《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

一张报纸的影响力与其发行量和阅读人数密切相关。因而,《人民日报》尽管影响力在增强,但由于海外发行量只有20多万份,而阅读者主要是海外华人华侨,其影响力受到制约。另外,长时间以来国际上形成的“信息鸿沟”没有根本地改变,西方国家凭借先进的科技手段、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了国际舆论阵地,像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媒体要打进去不容易,国际舆论“西强东弱”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和西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要西方主流社会接受我们的报纸和报道不容易。一些戴着意识形态有色眼镜的西方人认为我们的报纸是官方办的,是宣传品,予以排斥。还有语言方面的障碍,方块字难学难懂,影响了报纸在国外的发行和读者队伍的扩大。

《人民日报》如何成为世界性大报

中央领导同志号召我们要把中国的声音传播到世界各地,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媒体传播力量。这是对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中国媒体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和全国报纸的排头兵,《人民日报》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发挥表率作用,作出示范性贡献。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六强之列。2004年,中国外贸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造冲击世界”、“中国拉动亚洲和世界经济增长”这类评论一再出现在西方报刊上。不管这类评论观点准确与否,但有一点不容置疑,中国在迅速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人民日报》走出国门,打造成世界性大报,这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内在要求。举一个例子,笔者在爱尔兰出差期间,遇上一个在当地打工的东北人,跟她聊天时,她说在国外看不到国内的报纸。笔者作为一个报人当时心情很沉重。现在,中国人出国旅游、求学、经商、工作、承包海外工程的很多,每年出国的中国人数以千万计,如何满足他们的读报要求,需要认真对待。在国外,要做到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报纸,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要有中国的外文报刊。总之,要去占领这个舆论阵地,不要造成舆论空白。

国际舆论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我们进军世界舆论阵地。“信息鸿沟”已经引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关切,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国际舆论格局的呼声越来越高。2005年11月下旬,在马来西亚召开的不结盟国家新闻部长会议上,与会的8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官员讨论筹建“不结盟运动新闻网”(缩写为“NNN”)。提出这一建议的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表示,目前信息流通由几个发达国家主要媒体掌控,“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媒体报道,很少被世界主流媒体采用”,有必要采取行动来改变这种不平衡的“信息鸿沟”;苏丹新闻和通讯部长批评西方媒体出于政治目的只报道该国的负面新闻;巴基斯坦和叙利亚新闻部长声讨西方媒体对本国的不实报道,对NNN寄予厚望。与会各国同意将NNN总部设在马来西亚,各成员国提供消息来源,向世界各地发布。这是发展中国家进军国际舆论阵地一个里程碑式事件。此前在拉美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委内瑞拉、阿根廷、乌拉圭和古巴四个国家出资创办了“南方电视台”,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曾指出,建立该电视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强大西方媒体的垄断,发出拉美自己的声音。2005年10月31日,南方电视台开始通过卫星在拉美十几个国家24小时播放新闻、评论、纪录片和电影。据悉,该台的视频信号将来还会覆盖欧洲、亚洲和非洲。俄罗斯开办了“俄版CNN”(CNN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简称),于2005年9月15日开始24小时试播英文节目《今日俄罗斯》,主要是向美国、欧洲、亚洲和非洲正面积极报道俄罗斯。有报道认为,这是俄罗斯对抗西方媒体和“颜色革命”影响的重要举措。诸如此类做法,打破了西方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有利于我国媒体做强、做大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增强主动意识,努力抢占国际舆论的制高点。

几点建议

把创办世界大报作为全党的一个事业来办,要举各方之力。

其一,建议中国驻外使领馆、文化机构等协助介绍、展出《人民日报》,并适时开展《人民日报》报刊节活动,扩大其影响和知名度。

其二,为方便海外读者的阅读,建议创办《人民日报》英文版或中英文双语版,对海外发行。

其三,采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与西方媒体建立关系,形成有利于本报成长的国际环境。《人民日报》已经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和日本的主要报纸建立了交流机制,长期的交流,就会增进了解和互信,密切关系,有助于中国报纸走向世界。当然,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交流中会有斗争,但可通过斗争求得理解。笔者曾同西方记者打交道,不时会围绕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一类问题发生争执。争执时,笔者只讲两点,首先是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反映人民呼声、批评与要求,特别是以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为例子说明。网民就国内外重大事件充分发表看法,自主地表达意见。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处的官员对该论坛的评价是,从跟帖的言论看,中国的言论自由不亚于美国。其次,可以引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根据这些原则,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交流,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同样的,不同的新闻体制同样可以共存、共处,相互交流,同时进行和平竞争。交流看法后双方可以达到谅解。

其四,要改变《人民日报》不宣传介绍《人民日报》的状况,尽力将《人民日报》打造成国际著名品牌。作为该报的任何编辑、记者,都应从自己做起,为增强《人民日报》的国际影响力增砖添瓦。笔者每次到国外出差,都带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以及《人民日报》中英介绍资料,向新闻界同行、接待单位推介《人民日报》。这些年,在国内采访一些外国领导人和公司总裁,向他们介绍《人民日报》,结果不仅能扩大《人民日报》知名度,而且对采访本身很有好处,因为被采访者也很想了解《人民日报》。本人采访澳大利亚外长唐纳,拿着刊有江泽民同志会见他的消息和照片的《人民日报》给他看,他说,好极了!他聚精会神地看《人民日报》的照片存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和人民日报社外事局的档案资料中。采访厄瓜多尔总统古铁雷斯时,他听本人介绍《人民日报》每天发行200多万份后,高兴地说,《人民日报》的读者多,是大报;中国是大国,但是中国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中国是小国家的好朋友。古铁雷斯总统称赞我国的外交政策,我把这段话写进报道中,增加了报道的新闻价值;采访巴西总统卢拉,他认真看《人民日报》刊登的有关他本人的图片,听笔者介绍《人民日报》,表现出强烈兴趣,滔滔不绝地说,采访效果非常好。我们一有机会就介绍《人民日报》,时间长了总会有效,这就是“滴水穿石”的作用。

其五,在报道方面要做一些改进,使西方人能够接受我们的报道,包括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改变写作手法等等。这就是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所说的讲话要看对象,要用事实讲话,生动活泼,亲切自然,润物无声。对外报道的外文表达要符合外国人的思维、阅读和欣赏习惯。

其六,世界大报的编辑记者要有国际眼光。《人民日报》的版面有多年形成的风格、特点。近年来,版面编辑吸取了一些外国平面媒体的版面长处,丰富了《人民日报》的版面语言,这就是一种国际眼光。再如:《人民日报》报道国产民族品牌汽车的成长时,一方面给予肯定,同时与国际著名汽车品牌做对比介绍,顺便讲到中国民族品牌汽车的差距和努力方向,这也是一种国际眼光。还有科技报道,介绍中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升空,同时也介绍美国的火星探测车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火星以及俄罗斯和欧盟发射航天器探测宇宙等等,把这一切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成就呈现给读者,同样具有国际色彩、全球视野。在报道国内新成就和新发明时,要和世界水平对比,不能关起门来吹喇叭,自我陶醉。道理很简单,中国日益开放,大步走向世界,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关系更趋密切,中国市场是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世界市场是中国市场的延伸。现在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是国际竞争。我们的报道讲竞争力也要讲国际竞争力,要为增进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服务,报道要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服务。

其七,作为世界大报的编辑记者,知识面要宽。搞国际报道的记者要了解国内;搞国内报道的记者要了解国际。站在天安门前考虑问题,应该说是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是正确的;但是考虑问题的眼光应该再远一点,应看到纽约、巴黎、柏林,总之,要身在中国看全世界。《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不仅是政治家(办报上)、也应该是外交家(交流上),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能正确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包括外交方针和政策,遇到诋毁我国形象和歪曲我国政策的言论,能马上作出反应并与之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维护我们国家的利益和形象。举一个例子,笔者曾参加一个国际讨论会,一个外国记者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什么意思?中国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重要思想?我给他做了解释后,反问他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他说,这是中国的新理论,现在国外很多人关注诸如“在中国资本家是不是可以入党了?这对中国的权力结构有什么影响?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有没有影响?”等问题。显然,如果我们没有理论、政治素养,不经受外事训练,就无法回答好上述问题,更谈不上批驳对方有可能趁机散布的谬误言论。

《人民日报》现被外国称为中国最有影响的主流媒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国际舆论环境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舆论宣传已成为各国开展政治外交、经贸外交和文化外交以及推行政策主张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有的提出学习)我国的愿望更加强烈,国际舆论对中国更加关注。为完整、准确、全面、真实地介绍中国的情况,消除外国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种种猜疑和误解,充分展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良好愿望和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信任,《人民日报》的报道承担重大责任,真所谓任重而道远。同时,这也为《人民日报》走向国际,成为世界性大报,觅得了不可多遇的新契机。当然,《人民日报》走向国际的道路不会平坦,但我们坚信,通过方方面面不懈的努力,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吴迎春: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