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阳光评价的实施策略

阳光评价的实施策略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评选“每日之星”是在六年级三班首先开始尝试的评价策略。可以想象,如果该班没有实施这样的评价策略,也许小辰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被大家认可。为了有效推进以上两种阳光评价策略的实施,学校建立了“每周一星”“阳光少年”评选制度和年度奖学金制度。“班际互动”是指在某个年级组内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评价的策略,其目的是促进同龄人之间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反省自我。

在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中,我校注重条块结合,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评价活动,从中归纳出了多种有效的评价策略。为了表述方便,本书暂且把这些策略按照学校工作中常见的德育和教学两个板块,但这两个板块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德育方面的评价策略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方面的评价策略侧重于关注各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

一、德育方面

(一)撰写“班级日记

撰写“班级日记”是一种充满生命特点的评价策略,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班级、评价同学,通过学生记录自己在某段时间内的感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对改进班级工作的想法。这一评价实践由六年级二班开始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并逐渐普及到低年级的其他各班,从下面的案例中可以了解具体的实施过程。

【案例】

老师拿着一本精美的本子走进教室,对大家宣布:“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写班级日记,每天由一位同学负责写,可以把自己在班里一天的感受写进去,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美化版面。当然,后面写的同学还能给前面写的同学进行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这个好像很有趣呢!”

“不错呀,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还能评价别人的作文。”

“老师已经写好了第一篇日记,谁想要成为第一位写的同学呢?”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举了起来……

这样班级日记成为了同学们每天必修的功课,每一篇都是学生投入真情写的。在学生的日记中,有的会写下自己一天的所见所想,有的同学认为班级日记可以让有些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有机会展示自己,有的认为班级日记可以让有的同学看到别人对自己提的意见,从而使自己能改正错误。

有一本属于学生的日记,它的身上留下了在这个大集体里每一位学生的笔迹,一点一滴地积累着我们的优点与有待改进之处。它虽然普通,但它是我们的宝藏,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反省,也是它给了我们一个不断进取的目标。

“班级日记”,可以作为学生的一面镜子,如实地记录着学生们每天的生活、学习情况,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改正自身的缺点,不断获得进步。[1]

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能充分抓住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同时兼顾了小部分性格比较内向、不善口头表达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班级日记”的形式开展评价活动,突出体现了阳光评价公开、民主、合作的基本特质。这种评价手法关注的是每个学生的生命状态,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渠道在群体中展示自我,充分表现出学生评价活动的主体地位,这对于营造一种具有“阳光”特征的班集体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一位学生犹如一叶生命小舟徜徉在健康、乐群、向上的海洋之中。

实施该评价策略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该策略适合在低年级实施,尤其是在刚入学不久、相互之间还不了解的六年级新生中实施尤为有效,可以促进班级凝聚力和优良班风的形成。

2.班主任要密切关注“班级日记”的最新动态,通过合理的方式及时加以点评,特别是对日记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作出快速反应。

3.当学生对此评价策略出现淡漠情绪时,班主任要对其形式作出适当的更新,比如可以改成以小组为单位记录。

4.对“班级日记”中反映出来的典型事迹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板报、墙报、家长会、作文讲评课等渠道进行剖析,在班级中树立榜样。

(二)评选“每日之星”

评选“每日之星”是在六年级三班首先开始尝试的评价策略。“每日之星”是在班级内部公开设定的一个荣誉称号,获得该荣誉称号的同学必须当天有突出的表现,且要通过同学推荐、讨论后才能被认定。下面的案例提供了简要的操作办法。

【案例】

小辰同学一直都没有获得过“每日之星”这一荣誉,因为他平时比较懒散,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同学不喜欢他。老师经常鼓励他,希望他能不断进步,争取获得“每日之星”。

一天下课铃响后,有学生跟我说:“老师,今天上体育课时小李呕吐了,小辰马上把生病的同学送到了卫生室,并把地上的脏物清理干净了。”

下午放学前,“每日之星”的评比时间到了,各小组都在热烈地推荐候选人。“我们组评选小辰同学,因为他今天帮助了别人,而且不怕脏。”小辰听到有人推荐他,眼睛瞪得好大,有点不敢相信。

“但是,他成绩一塌糊涂,我觉得应该选小王,今天测验她又是第一名。”其他小组有了不同的意见。这时,小辰的头又低了下去,小王是班级的佼佼者,小辰能够战胜她吗?

经过大家的讨论,多数同学觉得小辰今天的表现更让人感动,老师最后把“每日之星”的称号授予了小辰,小辰兴奋地叫起来:“我成功了!”[2]

在这个评选“每日之星”的案例中,被评价者小辰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激起了他的自我认同感。可以想象,如果该班没有实施这样的评价策略,也许小辰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被大家认可。可见,评选“每日之星”策略对于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亮点、闪光点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塑造健康、正气、向上的班集体文化。

实施该评价策略的不足之处是:在班级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由于名额限制,被评上“每日之星”的机会比较少,有时也会挫伤一些同学的积极性。所以,要求班主任老师加以正确引导,并在适当的时机酌情增加名额数。另外,要注意防止学生滋生骄傲情绪,应教育学生重评选过程,轻评选结果。

为了有效推进以上两种阳光评价策略的实施,学校建立了“每周一星”“阳光少年”评选制度和年度奖学金制度。这些制度侧重于宣传学生的先进事例,涉及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常规表现、文化知识学习、社区活动等方面。荣获“每周一星”荣誉称号的学生,可担任升旗仪式上的升旗手,有主持人对其先进事迹作介绍;学校再从每学期的升旗手中选出四名“阳光少年”,并将其先进事迹与照片张贴于学校的校标——扬帆雕塑上。年度奖学金制度是在每学年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的基础上,根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状况评出奖学金获得者。

(三)“班际互动”策略

“班际互动”是指在某个年级组内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评价的策略,其目的是促进同龄人之间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反省自我。

“班际互动”能有效促进班级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有利于发挥年级组内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能有效形成年级特色文化,形成各班联动发展的态势。

【案例】

“六年级迎新春读书联谊会到此结束。”随着主持人充满激情的声音,朗诵会缓缓地落下了帷幕。选手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优美悦耳的配乐和热烈的掌声让我们倍感欣慰。

参加读书联谊会的选手,是在班级的读书会活动脱颖而出的,有优秀生,也有学习困难生。但无论是优秀生,还是薄弱生,读书联谊会都让他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并进一步发现了自身的潜力。

小杨学习困难,三门功课中有两门不及格。一次次考试的失败,一次次被老师留下单独补差,让他越来越沉默寡言。班级读书会活动让小杨重新找回了自信。

“星期二轮到我读书,老师和同学对我的评价很高,并且让我去参加第一届读书联谊会。我心想:这么重的任务,我能做好吗?从那以后,我便每天留下排练,每次都要排到五点多,可不知怎么,心里渐渐有了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所以特别高兴……”小杨在随笔中写道。[3]

读书联谊会是由年级组长策划和组织,在各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积极支持下开展起来的一项有意义的班际活动,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的舞台,害羞的学生在读书联谊会活动中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迈出了勇敢的一步,锻炼了勇气;学科学习中被忽视的学生,在读书联谊会活动中得到了大家的赏识,又重新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四)“特长技能比赛”策略

阳光评价承认学生之间由于个体差异所表现出的不同智能,同时期望让学生在自己的优势智能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特长技能比赛是由学校学生会在听取同学意见后,由学校教研室负责组织开展的体育、朗诵、绘画、书法、舞蹈、科技等方面的比赛。通过参与这些比赛,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现,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鼓舞,学习也因此变得更积极主动,学业成绩提高较大。

【案例】

小王是外地农民工子女,七年级转来我校,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一次,学校组织书法比赛,评选“书法之星”,小王由于爱好书法也参加了这一评比。没想到,小王因其出色的书法获得了“书法之星”的荣誉称号。此时学校的校牌已经非常陈旧,校长就让小王为学校题写了校牌,并将他的字做成了铜字安装于学校大门上,还在校牌下注上了小王的名字。

这一下,小王成了学校的名人,大家都知道他的字写得好,对他刮目相看。更没想到的是,这个故事竟被中央电视台知晓,央视特地派摄制组来上海拍摄了专题片《校牌的故事》。2005年6月1日,小王和校长被请到了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六一”儿童节联欢晚会,小王受邀书写了晚会的名称——“感动未来”。在央视,小王见到了以往只能在屏幕上看见的朱军、鞠萍、豆豆等著名主持人和演员,他们都赞扬小王的字写得好,纷纷与他合影、交流。一开始,小王登上舞台还手足无措,慢慢能够自如地表演了,最后在向全球直播时,他表现得非常出色。大家都对他的进步感到高兴,也对学校让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题写校牌的事感动。

这件事以后,小王从一个腼腆、自卑的孩子逐渐变得善于与人交流,同学们也都以成为他的朋友为荣。这一些改变都让他自信满满,他的书法进步更大了,在学习上也不断进步,现在已是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了。[4]

以上这些德育方面的评价策略,是在“二期课改”所倡导的“以德育为核心”“改进德育方式,强调‘行在知前,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等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

这些评价策略主要是以班级、年级组为单位,由班主任老师和年级组长负责组织对学生实施评价活动。这些评价策略很好地体现出其公开性,它对参与活动的每个学生都是公平和公正的。在这样平等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这样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他人的长处和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使其快速地融入班集体中;另外,这些评价策略都反映出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关怀,他们在努力创造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关心、帮助、协作和支持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整个班级、年级学生情感的融合。

二、教学方面

教学方面的阳光评价策略比较丰富,本文主要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等方面加以介绍。

(一)课堂评价策略

课堂是开展学习活动的主渠道,教师组织实施阳光评价的机会有很多,方法和形式也很多样。由于篇幅有限,本书着重介绍以下几种评价策略。

1.“主讲点评”策略

“主讲点评”策略是在课堂教学的某个阶段,以表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特殊成就的形式,来判断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的一种评价策略。

【案例】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会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通常,我会有选择地让学生来主讲某一具体事件、人物和对人物的简单看法。

小黄同学容易怯场,很不自信,轮到他所在的小组主讲历史故事时他总是插不上嘴。怎么给他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呢?

一次,轮到小黄小组主讲,我选了他做主讲人,他十分紧张,脸变得通红。我知道,他是担心答不好,怕被同学嘲笑,但是错过今天的机会,他可能变得更不自信,怎么办?我特地挑选一道相对简单的问题“比较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历史课本里的玄奖有何异同点”,让他来主讲,并一边鼓励一边引导他:“请你结合电视剧和书中的内容,把书中相关内容仔细看一遍,我们相信你一定会回答得很好。”

工夫不负有心人,小黄同学开始主讲了,虽然语言不太流畅,却讲得头头是道,为小组和个人挣来了分数,同学们的掌声给了他最大的鼓励和最好的评价。

从那以后,他主讲的次数越来越多,学习历史的劲头更大了。由于我把平时学生参与主讲的次数和水平高低综合起来作为平时成绩,并占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这使他受益匪浅,他的历史总成绩获得了高分。[5]

“主讲点评”策略比较符合多数初中学生乐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对少数胆怯和不善表现的学生有很强的鼓舞作用,能有效地激活主讲学生及其同伴的思维,并通过教师或学生点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主讲学生提供反观自我的机会,实现较大范围内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和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情况能高效地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控和组织课堂教学。该策略在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普遍。

2.“冠名代言”策略

“冠名代言”策略是指在探究某个问题的过程中,当学生有创造性地发现或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教师冠以学生某个能满足其需求并体现其个人或小组价值的名称,在适当的时机可授于学生在某个领域内代表教师发言权利的一种评价策略。下面用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

数学课上小陆总是坐不住,动来动去就是不动笔,但他其实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十分喜欢数学,所以我就想方设法让他动脑和动手。

图12-1

一次数学课上,我出了一道求阴影部分面积的题(如右图12-1),按照常规方法,都是通过先求出S 1的面积(S 1=S-S),再通过S=S-S 1-S 2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这种方法大多数同学都能够理解。小陆在课堂上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法,只用一步S=2S-S就可求出,他认为阴影部分的面积,即两个扇形的面积之和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我当即在班里表扬他:“这种方法比前面一种方法简单多了,这是小陆自创的,我提议把这种解法称为‘陆氏解法’”。小陆一听用自己的姓命名,开心极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用‘陆氏解法’把这道题完整地解出来。”我提出新的要求。

小陆一听,马上拿起笔开始解题。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我想,如果我当时对他说“上课不许动来动去”“不许转过头去说话”之类的话,小陆可能还是我行我素。“冠名代言”策略的应用,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成功,是靠成功推动的。[6]

“冠名代言”策略的应用有利于形成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独立探究或小组协作能力的培养,对创建班级踏实、钻研、民主、创新的学风以及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积极的意义。这一策略在理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很普遍、很有效。

3.“分权担责”策略

“分权担责”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合理的任务驱动,把掌控课堂的权利分给学生,让他们承担教学活动责任的一种策略,它能使学生在尴尬、挫折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使教师在驾驭课堂的过程中达到似“无为”实“有为”的境界。

【案例】

“什么?我们讲?上讲台?”

“老师,我们不行的!”

学生们面对我的建议一脸茫然,有些不知所措,也有不少兴奋和期待。

“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PPT文件,来介绍你们的读书心得。”我继续布置要求。

交流会如期举行。学生第一次用PPT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伟人周恩来的“走近恩来”的学习成果。每组学生神情各异:有的学生十分自信,口若悬河;有的学生很紧张,直喘粗气,手忙脚乱;有的学生脸色通红,一时语塞,好不尴尬。交流会如我预期,学生还没体会出什么滋味就混混沌沌过去了——毕竟是第一次上讲台,能讲完就不容易了!

“老师,你说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电脑操作得最好的小程同学很期待我的表扬。

“你们说呢?”我把球踢向了全班。

班级里这下炸开锅了,不少小组都认为自己讲得不错,越说越急,一副剑拔弩张的态势。

“大家体验过了一次制作PPT演示文稿的艰辛,感受了初上讲台的紧张,也看到了十个小组的展示,我们是不是可以来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评价标准呢?”

“对,先制定游戏规则,再比试也不迟!”小何首先响应。

“演示文稿的张数至少要10张。”

“内容不能太多或太少,色彩搭配要协调。”

“字体大小应该不一样,这样重点才突出。”

“要图文并茂,不能乱插图片,不伦不类。”

“语言要优美流畅,要脱稿。”

“神态要大方、自然,声音要响。”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不仅讲出了许多评价标准,还对课件的链接功能的运用,讲课的思想性、创造性,作品的艺术性等都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这么多要求不可能都达到呀,是不是应该分分级别啊!”课代表比较理性,她的提议又使同学们讨论起评价标准分级别。

学生们将十几个评价标准,分成由易到难的达标型、优良型、卓越型三类,并拟定了相应的分值,不同层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

又一个单元学完了,学生们主动在组里开展了汇报交流课的准备工作,小组自由组合后明确分工,找资料、设计方案、制作、准备讲稿等,将语文学习演绎成了一次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和合作的经历。第二次“我的读书观”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演讲自如多了,看到自信心的增长与学业的进步,学生心中充满了快乐与自豪。

在成果展示交流中,每个学生根据已经拟定的标准给每小组评分,统计之后取平均值,作为学生作品评价80%的权重计入总分,教师则对每个小组的作品及表现进行打分,并以20%的权重计入总分,然后评出一、二、三等奖。[7]

应用“分权担责”策略,是教师对学生享有学习过程评价权的尊重,是发挥学生才智的重要举措。教师有尺度的“无为”,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而且促使学生在任务的进程中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承担责任的意识和求真、尚美的价值观。

该策略适用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的班级学生,适用于教学内容比较综合的专题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学生的准备工作都应比较充分。

4.“辩论抗衡”策略

“辩论抗衡”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辩论活动,营造一种“反向”和“抗衡”的氛围,让学生在对话中评判他人和自己长短得失的一种评价策略。

它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捕捉信息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能让学生在争辩和互相批判的过程中成熟起来。

【案例】

在讲《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时,根据课文需要我精心设计了一道辩论题“如何看待宋辽、宋夏议和”,要求每班组织男女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并让大家根据辩论选手的表现选出最佳辩手。要想在辩论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首先学生要熟读有关历史,收集并组织有关资料,根据事实撰写辩论稿。其次,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认真听取本方辩友的论点以外,还要分辫对方辩友的观点。

学生在辩论时,气氛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正方认为“议和合理”,围绕“生命是无价之宝”展开辩述;反方认为“议和有损国威”,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和平故,二者皆可抛”进行反驳。一方话音未落,另一方就反唇相讥,不甘示弱,每每对方被暂时驳倒时,本方那种得胜之情就溢于言表。再往下,各组的发言渐渐远离了主题,但创新思维的火花却不断迸发,从宋、辽、西夏的关系联想到今天的中外关系,直至下课双方还难分难解。[8]

在辩论和相互抗衡的过程中,学生会绞尽脑汁、无所畏惧地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对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都有积极意义,他们合理而富创造性的发言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掌声,这是对他们莫大的肯定和奖赏,能被大家评为“最佳辩手”,比考试分数得第一更显光荣。

“辩论抗衡”策略要求教师在对辩论内容、技巧和纪律等方面作出精心的安排,在课堂上,教师应参与辩论活动,掌控辩论节奏,切不可抱听之、任之和撒手不管的态度,否则,容易出现无序和混乱的局面,影响课堂教学和评价的质量。

5.“赏识与指正并举”策略

“赏识与指正并举”策略是针对不同个性的同学,倡导教师在开展赏识评价的同时,以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学生自信心为前提,巧妙地使用指正性、否定性评价,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案例】

小吴是个不太守纪律的女孩,平时上课喜欢随意换座位。一次上课,我让全班读一段课文后,说:“刚才的集体朗读中,我听到一位同学的声音特别好听,现在我们就请她为我们再读一遍下面这个故事,好吗?”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并互相转头观望,猜测究竟是谁。当我点到小吴的时候,大家都愣了,她自己也愣了。在大家的鼓动下,她才慢慢站起来,一字一句地开始读。渐渐地,她越读越流畅,声音也非常优美,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也吃惊地看着她。当她读完合上书时,我带头鼓掌,同学们马上呼应。我说:“朗读就是要像她这样动情地读。”小吴的脸通红的,有些不知所措。

“小吴,看来平时你是深藏不露,希望你以后能够多展现自己的本领,少做些老师和同学们不喜欢的事情,那你一定可以成为大家的好朋友。”我乘机对她提出了要求,小吴连连点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运用这一策略需注重把握评价的时机,在运用指正和否定性语言的时候,切不可带有讽刺或挖苦的语气,语言尽量温和幽默,语调应委婉真诚,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接受评价者的意见或建议。

(二)作业评价策略

1.“小组批改”策略

“小组批改”策略是对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一种改革,它是教师破除作业评价中“定势”的一种策略性评价。它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业质量的关注程度,能促使学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自主地实施纠错活动。它是开展生生互评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理性评价他人的有效途径。

【案例】

与往常的英语辅导课一样,我把批改好的作业本先发下去,同学们拿到作业本后,有的往抽屉里一扔,有的随便翻了翻,立刻塞进书包,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真地看了一下,并若有所思……

“同学们,请把老师刚发下来的练习本打开,认真看一下,这次老师的作业批改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同学们这才发现,老师这次没有仔细改他们的练习,只是写上一个日期而已。

“每天我花大量的时间改你们的作业,但是,同样的错误在你们的练习里反复出现,觉得效果不好,可以说是事倍功半。所以我想改变一下角色,由你们来当老师,批改自己的作业。”

听了我的这番话,同学们的脸上流露出惊讶和茫然的神色。

我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个组,由同学推荐出四名组长。四名组长必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一是英语基础较好;二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及较强的组织能力;三是要乐于助人。其次,把每个大组按四个人一组分成三个小组,由推荐或自愿报名的形式产生小组长。

同学们热情很高,很快按要求将组长及小组长选了出来。我对全班同学进行动员,讲明这次小组批改作业的要求及操作规则,特别提出要以严谨的态度批改。

“批改之前,每位同学可以再检查一下自己的作业。”同学们仔仔细细地进行订正,有的在用橡皮擦,有的在用修正液涂……十分认真,他们生怕被同学找出自己作业中的错误。

这时,四名组长先将上次的作业交给我面批,我耐心地给他们讲解,让他们当场订正。然后组长回去负责批改本组三名小组长的作业,发现错误及时辅导并督促其订正。小组长以同样的方式给自己的组员批改作业并令其订正。他们有的在问,有的在答,有的在讲,有的在听……同学们好像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地对待过他们的作业。

在小组批改过程中,出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及时反馈给我。我在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批改情况时,注意典型的错误,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为了便于检查,我要求各组长和小组长,在批改过的作业后面写上成绩、日期及批改者的英语名字。

最后,我请小组长把本组作业最认真的同学名单写上来,及时给予表扬。接着评出作业批改最认真的组长及小组长予以表扬。

采用小组批改法,46人中有44人全对,占95.5%;而教师统一批改作业,46人中只有36人全对,占80%。两次批改的正确率相差15.5%。由此可见,采用小组批改法,对控制学生作业中重复出现错误的次数有较大作用。[9]

“小组批改”策略并不适合于每天都使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有选择性地运用。

2.“因材施评”策略

“因材施评”策略是指教师在布置作业和实施作业评价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不同的作业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等第的一种策略。

首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情况,把全班同学分为三个等级:A级(优等生)、B级(中等生)、C级(学困生)。A级学生要求书写规范且无任何错误,评定等级为“A”;书写规范且有一个错误,评定等级为“A”;两个以上错误为“B+”。B级学生要求书写规范且不超过两个错误,评定等级为“A”,然后类推为“A”“B+”。C级学生要求独立完成作业、书写整齐、错误不超过四个,评定等级为“A”,然后类推为“A”“B+”。

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突出表现在英语作文作业中。以前英语作文无处下笔、无话可写的现象,在B类以上的学生身上已经看不到了。作文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小红帽、灰姑娘、白雪公主的故事,纷纷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个别A级学生的作文中,妙语警句纷至沓来,进一步充实了文章,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而C级的学生也能写出一两句完整的语言,其中稍好些的学生敢于尝试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做作业的能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3.“救失纠错”策略

“救失纠错”策略是指教师或学生把每次作业、测验中容易做错的题目记录下来,编写成册的一种策略。具体地说,“救失”是教师把学生在作业、考试中容易做错的题目进行统计、分类和汇总,并详细分析错误的原因,最后将其汇编成册,以备教学使用。“纠错”是学生把作业、测试中做错的题摘录在同一本本子上并加以订正。“两集”是师生记录教学过程,总结教与学经验的有效载体,是师生常备的评价工具。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讲,可以在纠错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学习内容,配备好与错题相关的经典例题;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常看“纠错”集,在以后的测试中就少犯或不犯同类型的错误,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救失纠错”策略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4.“书面评语”策略

“书面评语”策略是教师在作业本上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情感交流和评价的一种策略。它的优越性在于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重视,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尤其适用。它可以给学生提供比较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有利于学生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和改正错误,对于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有积极的作用。

【案例】

“小叶,你怎么又有一题空着不做?是留给我做的?”午饭后,我拿着作业本走进了教室。

“老师,我不会做。”小叶有点不安,又有点无奈。

“不会做,会问吗?”我的语气加重了。

“我……”小叶的脸红了。

“老师,她不敢来问你。”边上的同学替她解释。

原来是因为她内向的性格,是我错怪她了。从此,我再也没有因为她空着不做或错得很多去批评她,而是在她的错题或空题旁写上“哪对三角形全等?”“证三角形全等时,已知两边对应相等后还要找什么条件?”“利用逆推方法试试看!”“数形结合,奇迹就在你眼前!”“请利用特殊位置或特殊元素寻找解题途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中要注意什么条件?”等评语向她指出思路,她也总能在我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改正。有一次她还在作业本内夹了一张纸条“老师,谢谢你!”

我想:对于内向的她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我便常常利用“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语言组织短小精悍、恰到好处。”“解法简洁,书写流畅。”等评语,来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强化她的学习动机;有时会写上“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很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等鼓励的语句调动她的积极性。慢慢地,小叶作业本上的错题、空题逐渐减少了,小叶也变得乐于问问题了。[10]

5.“加权评价”策略

“加权评价”策略是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通过设置多项评价指标,并通过对每项指标赋值的加权方法确定学生作业等第的一种策略。这一策略适合于非中考类学科。例如,在美术学科里,有的教师将作业分为技巧、态度、创新三项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有一定的分值,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突出学生的长处,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的目标更加的明确。在运用这一策略时,注意不能有太多太细的评价指标,否则会导致评价的繁琐和复杂,最终无法实施。所以,建议运用这类评价方法的指标不要超过三项(如表12-1)。

表12-1 美术作业评价表

(三)考试评价策略

阳光评价倡导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攀比,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为此,学校在考试评价策略方面作了如下实践。

1.“分层考试”策略

将期中、期末考卷分成A、B、C卷,其中A、B卷为一张卷,C卷另出一张。A卷适合成绩较好的同学考,B卷适合成绩中等的同学考,C卷适合学习困难的同学考。考卷以B卷为主,B卷满分100分,难易度比为9(基础):1(中等难度)。A卷在B卷的基础上增加20分附加题。数学学科在考卷的最后增加两题附加题。语文、英语学科,则是增加一篇有一定难度的阅读分析(附加题得分不计入总分)。C卷从B卷中提取出75分最基础的题目,另再加上25分的最基础附加题(这25分题放在考卷最前面,作为第一部分),合并成100分的考卷(在考核成绩时只计算B卷中提取的75分题目的得分)。

这一策略在六年级开始实施,它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能使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在能力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获得发展和进步。

2.“多次评价”策略

“多次评价”策略是指当学生的学业目标达成度不高或学生自己对评价结果不满意时,暂不作为评价成绩,给学生再一次(甚至多次)接受评价的机会,并将评价结果最好的一次作为评价成绩。

“多次评价”策略利用了学生向往好成绩的心理,在考试后及时给予学生再一次的机会,使其对于先前掌握不牢固的知识进行及时的补习。学生往往注重考试而不注重订正,二次或多次评价恰恰将“要我订正”变成“我要订正”。而且,换分考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可以给予其更大的加分幅度,对于这些同学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又有警示的作用,因为如果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有可能被倒扣分。所以学生变得喜欢考试,不畏惧考试了。

3.“分数借贷”策略

“分数借贷”策略是指当学生对当前的考试评价结果不满意时,教师可以先“预支”给学生满意的成绩,但学生要承诺在一定时间达到“预支”后的成绩,能实现诺言就将“预支”成绩作为正式评价成绩。

【案例】

一次单元测验后,我照例要求大家订正并让家长签名。放学时,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办公室门口徘徊,探头探脑地张望,原来是小A。我请他进来,他支支吾吾说明了情况,原来他这次没考好,担心回家没法交代,希望能网开一面不找家长签字。我半是告诫半是安慰说:“小A啊,一次考试成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不逃避现实的决心,只有拿出实际行动,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以好成绩来获得爸爸妈妈的谅解,对吗?”小A抬起头,眼里竟然布满泪水,欲言又止,半晌才点了点头。“好了,早点回去吧!爸爸妈妈会担心的。”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目送他离开办公室。可我眼前始终有一双泪眼在回荡着,挥之不去。小A的爸爸非常严格,这次考得这么差,家长肯定非常恼火,他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已经宣布要签名……我边走边想,心头始终难以释怀。

我骑车在林荫道上,心头的结越勒越紧,几乎使人窒息。在特色班中的学生,心理压力比较大,没考好对他们来说不亚于一场灾难,教师有责任设法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尊。我的严格如果负面作用大于激励作用,就应该改变。想到这,我跑了几步,终于在拐角处赶上了小A。他感到十分惊奇,转而闪过一丝期盼。“小A,这次考试,你的成绩不太理想,但你学习的热情有目共睹,我看这样吧,这次你可以不必签名了。”小A听了,睁着一双大眼睛,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时说不出话来。我顿了顿,庄重地说:“虽然老师破例允许你隐瞒一次成绩,但作为你向老师的一次‘借货’,你必须在下次考试中用你认为可以达到的分数来回报老师,不知你是否愿意?”看他似乎不解,我重复道:“这是我俩的约定,下次你用成绩来兑现这份约定!”只见他眼中再次噙满泪水,狠狠地点了点头。我如释重负,长出了一口气,微笑着目送他走出我的视野。

又是一次考试,小A果然有了进步,我在班级郑重提及这件事,我提议为小A的诚信及进步表示祝贺,小A在如雷般掌声中抬起头,笑容灿烂。从此,我教的这门课多了一项制度,不时有学生主动提出这样的约定。“我们和分数有个约定”成为班级中一句颇为流行的话语。[11]

“分数借贷”策略的应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尊重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幼小心灵中如果时刻牢记,并兑现“我们和分数有个约定”的承诺,长大后则会兑现“我和家庭有个约定”“我和社会有个约定”“我和国家有个约定”等承诺,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自信、责任感、恒心和毅力,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标。

以上在教学方面所运用的策略,遵循了“二期课改”提倡的“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展,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的理念,尝试了从不同的角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求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的目标。

(四)其他评价策略

1.“跨学科选课”策略

“二期课改”要求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加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和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学校开设了30多门校本课程,内容覆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草药、艺术科技、人文历史、体育健身等,每学期开始,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跨学科选课学习。

学校教研室尝试了对学生的跨学科选课的学分制管理,即用学分作为学习量计算单位的一种教学管理体制,它是阳光评价中的重要一环。课程学分设定为,年级兴趣活动类课程为2分,校级兴趣活动类课程为4分,其他校本课程如完成出色,有相应研究报告或作品则得1分。学分制管理还与毕业生推优制度相结合,并与奖学金制度挂钩。

校本课程的学分制的建立和跨学科选课策略的应用,使学生学会了选择,促进了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它改变了以往仅以中考学科成绩评价学生的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在自己擅长和喜爱的学科中获得成功。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跨学科选课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多方评价”策略

“多方评价”策略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教育评价活动的一种策略。它可以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不同类别人群对他的评价,从而多角度地、客观地认识自我,也可以使教师获得比较综合的信息,有利于教师比较准确地评价学生。

【案例】

在教授地理课时,我采用了制作地理小报的方式进行教学。我要求把做好的小报交给家长点评,并按“优、良、合格、须努力”评定等级。作品交上来后,我发现许多家长写下了中肯而感人的评语,诸如“字可以再写端正一些。”“颜色可以再明亮一点。”“你的小报做得不错,有个错别字,把‘岛’写成了‘鸟’,给99分吧。”“你的小报排版太挤,爸妈相信你会一次比一次好。”……上课时,我当着学生的面,感谢了家长又夸奖学生。

家长对孩子的点评,不但鼓励了学生主动学习,还鞭策了我的教学。[12]

这种评价策略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重视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关注和关怀,能较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约束自我的意识,比较适合一些非中考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