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阳光课堂的操作策略

阳光课堂的操作策略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课重感悟、重理解、重品读,教师很难通过当堂练习来检测学生的会与不会,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足够时间品读、思考、讨论的同时,要调控好教学节奏。尤其是古汉语教学中的诗词和文言文教学,“读”应成为课堂的主阵地。学生的朗读热情在一种宽松活跃的气氛中点燃了,经过反复的诵读,在临近下课时,全班同学几乎能把这首不短的宋词背诵出来。

一、时间分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曾说:“课堂上如果一半的时间是学生在活动,那你就是个合格的教师;如果2/3的时间让学生活动,那这样的教师是好教师;如果3/4的时间给学生,那你就是优秀的教师;要是把时间几乎全部给学生,教师只是几句话点到而已,那你就是特级教师。”

40分钟的课堂里,教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时间的分配是很重要的。时间分配合理了,学生才有在课堂上“选择”和“分享”的机会和保障。我校曾对2011年的公开课进行了录像,并统计了教与学时间分配的情况。

表3-1 2011年公开课中教与学时间分配统计表

从录像课的时间分配中可以看出,学生独立主体活动时间明显过少,都没有达到10分钟,教师占据了学生独立主体学习的时间,包括学生的深度思考、自觉操练和消化吸收的时间。学生被迫地听和看,学习效益就会打折扣,作业质量就会出问题,教师只好靠课后时间去弥补,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很疲倦,师生关系不和谐,长期下去势必恶性循环。这显然和以学定教及阳光课堂的要求不相符合。

为此,我们将课堂40分钟时间分成两部分,可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课堂时间(40分钟)=学生主导主体活动时间+学生独立主体活动时间

其中,“学生主导主体活动时间”是指学生在听教师提问、讲解、归纳和看板书、试验等教师活动时的学生活动时间。“学生独立主体活动时间”是指教师暂停活动时学生的活动时间。

我们尝试将课堂时间进行黄金分割,它的分割方法为:将40分钟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

即一部分:40×0.618≈25(分);另一部分:40×(1-0.618)≈15(分)。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在黄金分割时间(25分钟)内完成。

【案例】

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

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要充分利用好40分钟的每一分钟,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难题。按照“黄金分割”原理,“学生主导主体活动时间”约为25分钟,“学生独立主体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语文课重感悟、重理解、重品读,教师很难通过当堂练习来检测学生的会与不会,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足够时间品读、思考、讨论的同时,要调控好教学节奏。

首先,要把握好教学语言的轻重急缓,做到张弛有度。如在教授一些抒情散文时,教师若能播放一段轻柔的背景音乐加上自己深情的朗读,很快能把学生带到文本创设的情境中。

其次,语文课堂的时间分配要因课而议、以学定教。学生唯有自己参与了文本,才能更好地融入课文。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虽然课堂时间很宝贵,但归根到底,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尤其是古汉语教学中的诗词和文言文教学,“读”应成为课堂的主阵地。还记得自己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到诗中豪迈狂放的气势,在播放了课文录音后,我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放声自由读,两人对读,小组互读,学生互评,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师生齐读。学生的朗读热情在一种宽松活跃的气氛中点燃了,经过反复的诵读,在临近下课时,全班同学几乎能把这首不短的宋词背诵出来。

学校教学的调整,经过运用“黄金分割”原理后,现在课堂的变化见下表。

表3-2 2013年教学大赛中教与学时间分配统计表

(续表)

课堂教与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把握,避免了教师填鸭式的无效教学行为,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理解、消化、吸收和反思学习内容,强化了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两年多来,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升,这说明时间分配是阳光课堂的成功策略。

二、学法指导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习得的主要渠道包括个体的实践、反思与归纳以及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学习。

对学生学法指导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对自身业务不断修整和完善的过程。学法指导的过程,是构建阳光课程“5S模型”的有效载体

(一)学法指导的内容

1.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

2.常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

3.学科学习方法:以各科教师特点为内容的学习方法。

(二)学法指导的原则

1.自主性:不强制灌输,重在引导点悟。

2.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3.操作性:不繁琐、不笼统、不抽象,操作方法具体明确。

4.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5.巩固性:不一蹴而就,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

(三)学法指导的方法

1.渗透指导: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2.讲授指导:开设学法指导课,向学生直接讲授学法知识。

3.交流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4.点拨指导:学生在学习迷茫时,教师给予恰当点拨提示。

5.示范指导:有些方法教师讲解不够时要做示范,让学生效仿。

【案例】

巧用拟人法,抽象变具体

生命科学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科学,它着力关注、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和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课堂中的拟人法能使学生很快融入学习情境中,能把抽象的记忆变成直观的理解,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知道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那么一个个小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生命体的呢?在学习八年级生命科学第一章第一节“人体是怎样构成的”时,我们知道:人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描述颠三倒四,于是我引导学生:“在学校这个集体环境中,最基本的单位是学生,由学生组成了班级,由班级组成了年级,由不同的年级构成了学校。由此,学生好比细胞,班级好比组织。”这样学生理解起来轻松多了。

第一章第二节“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中提到,人体的生命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进行的,人体生存所处的自然界叫作外环境,那么内环境又是什么呢?书本对概念的描述为: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主要由血浆和组织液组成。那么血浆和组织液在哪里呢?为方便学生掌握,我把教室比作一个人体,把全体学生比作组成人体的一个个细胞,其中所有的女同学是血细胞,男同学则是其他细胞。把教室内的所有空气比作人体体液,那么学生体内的就是细胞内液,学生之间的空气则可视作细胞外液,其中女同学(血细胞)之间的细胞外液就是血浆,而男同学(其他细胞)之间的则是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课堂教学是情感的课堂、生动的课堂、快乐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就要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运用拟人、类比等方法去教学,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无形物质有形化,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