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实施与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实施与策略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因此,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也就涉及对教师和幼儿以及活动设计本身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的,目的在于及时作出反馈性调节,从而调整、修改、补充活动的计划、内容和方法,使教育活动更合理、更完善地开展,促进幼儿的发展。一般说来,伴随着教育活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评价方法来进行。

第六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

学习要点:

1.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概念及分类。

2.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

3.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

4.领会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意义。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概述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对于改进幼儿园各方面工作,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推动幼儿园整体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概念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是指收集教育活动相关方面信息,并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或评价者的立场、观点,对活动过程诸要素及活动效果作出衡量、判定或赋予其价值意义的过程。它涉及对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过程、活动形式、活动环境与材料以及活动效果等方面的评定。由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因此,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也就涉及对教师和幼儿以及活动设计本身的评价。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意义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评价,有助于了解教育活动的目标、计划、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环境、设备、材料等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是否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助于了解幼儿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育目标;有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兴趣、能力、智力、道德行为、情感和态度,发现每位幼儿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教育;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过程、方法等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育活动,以期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激发教师新的工作兴趣,形成教师的成就感。

通过教育活动评价,可使幼儿看到自己已有的进步,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可以使幼儿感到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和信心,激励幼儿继续学习,在教育活动中取得更大进步。

通过评价,还可向家长、教师和社会人士提供可靠的教育信息,以促进社会各界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关心,还可以为教育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资料。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主要类型

(一)按照评价实施作用分类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之前进行的预测性评价或“事实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幼儿的基础情况,包括对幼儿的智力、技能、行为、能力、个性、情感、态度等进行诊断,作出判断,为有效制订教育活动计划或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一般在教育活动开展前或在学期初进行此类评价。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的,目的在于及时作出反馈性调节,从而调整、修改、补充活动的计划、内容和方法,使教育活动更合理、更完善地开展,促进幼儿的发展。一般说来,伴随着教育活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评价方法来进行。通过观察幼儿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表现或积累一定的幼儿作品,了解和获取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状况和信息,以促进教师及时地调整教育活动环境、策略,并为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和支持其深入学习与探究提供依据。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完成某个阶段教育活动之后进行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该阶段教育的结果,对达成目标的程度作出总结性评价,为以后制订教育活动的计划、设计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如在进行一学期的教育活动后,就可通过总结性评价来判断教育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促进了幼儿的发展等,然后分析原因,制订以后的活动计划。总结性评价注重教育活动的结果,基本不涉及过程,是事后的评估。

(二)按照评价参照标准不同划分

1.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依据评价对象的集合来确定评价标准,然后利用这个标准来评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价类型。相对评价重视区分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有助于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发展状况。但是,其评价结果并不必然表示评价对象的实际水平,体现的只是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易于导致激烈的竞争,以致对教育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2.绝对评价

绝对评价是以某种既定的目标为参照,目的在于判断个体是否达到这些目标,而不受被评群体的影响与约束,忽略个体状况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在开展绝对评价时应重视稳定的绝对标准的合理性。

3.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同一评价对象不同方面或同一方面的前后变化进行比较的评价类型。个体内差异评价照顾了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不会给评价对象造成竞争压力,可以动态地考察评价对象的发展变化。其缺点是没有客观标准,也没有外部比较,很难确定评价对象的真实水平。

(三)按照评价主体不同划分

1.自我评价

幼儿园教育活动自我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自我认识和分析,参照某种标准,对自己所设计、开展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的评价。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统一,比如教师在活动开展后进行的自我总结,教师既是被评者又是评价的主动参与者,对自己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分析与反思是一种内在行为,可使评价成为自我认识与提高的途径,能更自觉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

2.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是指除组织活动的教师本人之外的任何人或组织,根据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对活动实施效果所进行的评价。如幼儿对教师的评价、幼儿园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幼儿园园长对活动效果的评价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等都属于他人评价。由于不同评价者的评价角色、评价目的不同,因此会造成评价角度和评价重点不同。上级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的评价偏重于幼儿园的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家长工作等;幼儿园园长、教研组长更多地注重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便于考核评定、选拔人才;而教师的评价侧重于自我展示、研讨教学、分享经验、有效反思等。与自我评价相比,他人的评价更为客观,专业性相对更强,也更为规范;但一般来讲,他人评价的组织工作比较麻烦,花费的人力、时间较多。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中,常常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从而使两种方法扬长避短。同时,为了使评价真正起到导向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用,提倡和鼓励使用同一份评价方案,先给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幼儿园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并改进工作的时间,然后再进行他人评价,并把评价结果恰当地反馈给被评的幼儿园教师,促使其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不足及自评与他评之间所出现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改进工作。

(四)按照评价性质不同划分

1.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评价体系中包含的相应的计量体系,以数量来显示对象的性质或功能,或反映其中的数量关系。定量评价是定性评价的基础,定性评价是定量评价的出发点和结果。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定量评价体现在教育活动中,多表现为上级行政部门、幼儿园管理层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而开展与实施的评价,常见的有各个层次(园内或园间)的教学活动评优等,一般采用量化等第式和分数式的评价。

2.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用尽可能切合实际的语言、文字来描述被评价对象的性质。在教育活动过程和特定活动情境中,不自觉地进行着对学习者的行为语言以及教学活动现象或事件等的观察和评定,它是教师在与幼儿日常接触及互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了解幼儿,进而形成对幼儿的某种判断与反馈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一般很难量化,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隐蔽性,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认知特点等。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要符合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客观规律,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依据评价的具体目的、内容来确立评价标准;要注意以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使评价标准符合评价对象的整体状况,能够对评价对象的特征给予科学而又准确地说明。这样,才能保证收集到能够反映评价对象实际状况的真实材料,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评价的项目要全面,收集的信息要全面,从而使评价工作更科学、准确。教育活动评价的核心是通过获取信息来作出判断,它是以确定幼儿的发展水平、测定教学的效果、调整教育过程、通过反馈激励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因此,评价的内容应反映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仅包括幼儿在认知发展层面上的能力水平,还应包括幼儿的自我意识、集体意识等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三)发展性原则

幼儿是否得到发展、教师是否得到提高,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唯一的标准。在评价工作的不同阶段以及每一次收集评价信息时,都要有具体的目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信息的交流、反馈,对评价指标、方法、过程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完善,评价自身也不断完善和发展,发挥其最大功效,使其成为内容具体、任务明确的观察与了解幼儿发展的过程。由于发展是不同主体的发展、主体的不同方面的发展,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自然就要求在评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四)激励性原则

幼儿体现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是有差异的,因此,对不同的幼儿应有不同的评价,但无论如何评价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着重评价幼儿的努力和进步,这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以及其他相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上述六个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同样道理,对于幼儿的评价,应重视表扬和鼓励幼儿自身的努力和点滴进步,才是最佳的教育途径。

五、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指对幼儿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促进幼儿发展而组织的活动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收集处理评价相关信息的措施。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主要采用观察、问卷、访谈、成长档案袋评价法四种方法进行评价。在评价时,这些方法是灵活综合使用的。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被评价者言语和行为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基本评价方法之一。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评价者在控制条件下对幼儿的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尽可能客观地捕捉幼儿的心理活动及外在行为。

1.分类

依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观察法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依据观察地点,又可分为在实验环境中观察的实验观察法和在自然环境中观察的自然观察法。

(1)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作为其中一员,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察他们的活动,从而系统地收集资料的方法。

参与性观察主要特点有:观察的情境比较自然;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在参与性观察中,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比较灵活,观察过程存在互动性;操作比较复杂,对观察者要求较高。

(2)非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不直接进入被观察者的日常活动,即观察者通常置身于被观察的世界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主要特点有:操作方便;能够不受被观察者的影响,进行比较客观的观察;观察者较难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可能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被观察者行为改变。

总体来说,参与观察要比非参与观察效果好。因为观察者参与其中,既有自我体验,又能与被观察者建立融洽的关系,对所观察的活动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及时发现一些新的评价信息。

2.观察法的记录

(1)描述记叙法。这种观察记录方法运用最多,所获资料可长久保留而不失其价值,通常是现场实况详录。根据分类有日记描述法、系统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

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分析幼儿行为的一种古老的方法,观察者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的行为追踪观察,持续地记录变化,记录其新的发展和新的行为。它方便易行,把幼儿的发展置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能了解幼儿发展的确切次序和行为的连续性。但是日记描述法往往用于对个别

或少数)对象的日常观察,故只能说明少数幼儿的特点与情况,缺乏代表性,难以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系统记录法是指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观察记录方法。

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一般是观察对象的典型行为或异常行为。轶事记录法也可以没有主题,如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轶事记录法简单方便,记录时要求准确如实地反映情况,不加入主观解释或者把主观判断和解释与客观事实分开来。

持续记录法是指在特定观察时段用笔记录目标个体的所有行为或全部个体的特定行为,或者用录音机、摄像机等连续录下被观察对象的行为过程。一般在持续时间内记录单个观察变量比较容易,例如记录一位幼儿在玩某个玩具的时间段内的行为。如果观察变量不同时发生,观察者可以记录刚入园的幼儿在哭与不哭的时间段内的行为表现。

(2)取样观察法。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分为事件取样法和时间取样法两类记录方式。

事件取样法指观察前选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观察中只注意观察这些选定的行为或事件。记录预先选定的某特定类别事件的发生,持续进行直至某时限(如两小时)选定的某类行为事件。现场判定和记录某事件的发生,只在事件出现时记录。

时间取样法指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时段观察预先确定要观察的行为;辨别与记录预先选定并详细定义的具体行为的发生,或归入已准备好的某种类别。该取样法在一定时间间隔但同等的时间段中进行,选定的行为或变量常需备有长列行为清单或某种分类系统表,现场判定并记录某些行为是否发生,或记入某已预备好的类别。

(3)等级评定法要求观察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行为或事件作出判断和评定。在观察前先确定所要观察的内容,并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项目分为几个等级;观察时只注意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属于哪个等级;观察后按某特性为某人评定等级。等级评定法需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进行,经多次观察,然后根据某人的行为特征对预定的特性作出等级评定。

(4)间接观察法指借助于各种仪器来进行观察,也包括对事发后留下的痕迹进行推测的观察。

3.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是指整理和进一步修补记录材料,如修改明显错误的地方,补充遗漏的资料等。整理的目的是使观察记录完整、清楚、准确,便于进行下一步的材料分析。

(二)问卷法

问卷法是评价者把一系列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组合起来,以书面的形式征询被调查者的意见,通过对问卷的回收、整理和分析,获取有关资料信息的评价方法。

根据要求被调查者回答问题形式的不同,可以将问卷法分为以下6种类型:①自由叙述式。不给被调查者提供任何答案让其按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自由地回答。②多重选择式。让被调查者从提供的互不矛盾的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或几个答案来。③是否式。让被调查者以“是”或“否”二选一的方法回答提供的答案。④评定量表法。让被调查者按规定的一个标准尺度对提供的答案进行评价。⑤确定顺序式。让被调查者对提供的几种答案按一定的标准(好恶或赞同与否等)作出顺序排列。⑥对偶比较式。把调查项目组成两个一组让被调查者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这6种问卷类型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要根据评价的目的、任务和被评价者的特点选择使用。

问卷法的优点是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能在短时间内调查很多对象,取得大量的资料,能对资料进行数量化处理,经济省时。缺点是被调查者由于各种原因(如自我防卫、理解和记忆错误等)可能对问题做出虚假或错误的回答;在许多场合对于这种回答要想加以确证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做好问卷设计并对取得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必须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三)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即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收集客观、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访谈法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评价方法。尤其是在分析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

访谈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有逐一采访询问,即个别访谈,也可以开小型座谈会,进行团体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尽管谈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经常在交换,但归根到底访员是听话者,受访人是谈话者。访谈以一对一为主,但也可以在集体中进行。为了追寻受访人更深层的信息(如无意识动机或遭受过的挫折等)还可做投射法访谈。这种深入到受访人自我深层的访谈称为深层访谈,深层访谈在临床幼儿心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访谈的一般步骤为:

(1)设计访谈提纲;

(2)进行恰当提问;

(3)准确捕捉信息,及时收集有关资料;

(4)适当地作出回应;

(5)及时做好访谈记录,一般需录音或录像。

为便于接近受访者,使访谈顺利进行,访员应该注意:

(1)穿着干净整洁;

(2)发出邀请时应热情,语气应该肯定和正面;

(3)以适当方式消除受访者的紧张、戒备心理;

(4)使受访者有轻松愉快的心情(访员当然也应如此);

(5)创设恰当的谈话情境;

(6)不使受访者感到有社会压力;

(7)应具备正确的预备知识;

(8)应具备细致的洞察力、耐心和责任感;

(9)对相同的事情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10)能如实准确地记录访谈资料。

访谈的技巧包括以下几方面:

(1)谈话准备。避免只凭主观印象或访员和受访者之间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交谈;关键是要准备好谈话计划,包括关键问题准确措辞以及对受访者所做回答分类。也就是说要事先做好准备:谈话进行的方式;提问的措辞及说明;必要时的备用方案;规定对受访者所做回答的记录和分类方法。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访谈时访员总想跳过制订谈话计划这一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事先准备不充分,因而不能收到预期效果。一个不愿思考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的访员,在访谈工作中是很难成功的。

(2)收集材料。要分析受访者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要考虑如何取得信任和合作。另外,在访谈时要掌握好发问技术,善于洞察心理变化,善于随机应变,巧妙使用开门见山或间接方法等。

(3)所提问题要简单明了,易于回答;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受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谈话内容要及时记录。

(4)做好调查。为了给受访者留下良好印象,要善于沟通,消除误会隔阂,形成互相信任融洽的合作关系。访员还要注意自己行为举止,要以诚相待,热情、谦虚、有礼貌。

访谈法的优点是运用面广,能够简单收集多方面资料;由评价者亲口叙述,具体而准确;使评价者了解到短期内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情况,有助于发现问题;有助于与受访者沟通,缓解工作压力。其缺点是需要专门技巧,访员需接受专门训练;费力费时,工作成本较高;收集到信息的已扭曲和失真;记录困难;处理结果难。

访谈法有灵活的一面,但也增加了这种调查过程的随意性。不同的受访者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答案,这样,对访谈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就比较复杂,由于标准化程度低,就难以做定量分析。

(四)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

1.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涵义

档案袋评价是20世纪80年伴随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所出现的一种质性评价方法,是一种强调“动态”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也被称为“成长记录档案评价”“历程记录评价”或“学生学习成果记录评价”。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是对幼儿成长过程的档案式记录,通过幼儿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记录幼儿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性、兴趣、态度、能力等表现,是对幼儿发展中的真情实景以及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是体现幼儿发展“动态评价”的最佳形式之一。

在教育活动评价中,无论是量化评价或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内部评价或外部评价,评价者都旨在通过适当的方式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因此,“适当的评价”就成为教师共同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而在这场讨论中,一种倡导以幼儿实际表现为基础的真实的评价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它认为对幼儿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幼儿实际任务的基础上,而将任务标本——项目、表演、作品、实验、日记等与教师的观察记录一起放进文件或档案中,成为该种评价的基本成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中,这种突出“真实的评价”的一种典型代表就是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

2.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基本内容

幼儿成长档案袋所收集的内容既可以覆盖幼儿的身体、动作、认知、言语、情感、个性及社会性能力等多个发展领域,也可以特别围绕某一领域的发展长项或短项)收集内容。其具体形式是灵活而丰富多样的,也是充分体现个体需要和差异的。一般来说,幼儿成长档案袋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幼儿生长发育方面。这部分材料主要反映对幼儿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状况的评价与记录,如身高、体重、视力、牙齿、动作、血色等方面的指数。其来源主要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的身体健康状况测查以及幼儿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对该园幼儿进行的健康状况抽查的数据。

(2)幼儿认知活动方面。幼儿认知活动方面的材料收集和评价来源比较丰富,主要反映和记录的是幼儿在集体、小组或个别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语言、想象、观察、思维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对幼儿的语言讲述、同伴交流、问题对答等原始记录来分析和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和其他日常活动中的认知表现。

(3)幼儿动手能力方面。在教师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幼儿动手参与操作的活动是最多见的。因此,幼儿成长档案袋中的这部分材料是最容易收集的,教师可以把幼儿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操作活动(如插塑、积塑、小型积木等建构类操作,自制玩具等创意性操作,集体活动中的探索性操作等)的作品有选择地通过拍照或文字描述等方式收集归入幼儿成长档案袋中。

(4)幼儿艺术活动方面。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具体直观,教师可以将幼儿在美工活动中的作品用拍摄照片的呈现方式加以收集,如绘画、纸工、泥工等创造性表现作品;还可以将幼儿在歌唱、韵律动作表现、文学戏剧表演等活动中的表现和创作进行照片或声像记录,以反映和评价幼儿在艺术能力方面的兴趣、态度和创造性表现。

3.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一般记录方式

幼儿成长档案袋的记录方式一般有原始作品呈现、照片记录、文字表述、录音录像等方式。

(1)幼儿作品记录。幼儿作品记录是表现幼儿的成就与努力过程的最佳载体,是一种最为直观的评价记录方式。幼儿的作品既可以是幼儿园的原始作品,如用纸笔方式呈现的绘画作品、书写的算术练习等,也可以是幼儿对自己作品的口述记录。这种记录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认知世界,准确把握其最近发展区。

(2)文字记录。文字记录是档案记录的常用形式,包括与幼儿的交流记录及教师的观察记录。交流主要是与一位或多位幼儿在教育活动开展以及日常生活中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记下幼儿的想法和需求等信息,了解幼儿的个别需求,并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幼儿反馈。而观察是实施幼儿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系统地记录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从中分析发现幼儿的成长需要;或者对观察到的幼儿比较复杂的行为或情境进行记录,也可以在文字记录中配上照片以添加真实性、生动性、可读性。

(3)声像资料记录。声像资料记录是一种生动有效的记录形式,其主要是指照片、录音带和录像带等。这种记录方式能够呈现幼儿成长与发展中的许多丰富有趣的信息,也能够极大地调动家长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一份由自己幼儿复述故事、大声朗读与歌唱,独自表达的录音带或录像带能够使家长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幼儿的生动表现与表达。教师在为幼儿参加各类活动进行照相或摄像时,也需要辅之以简单的文字记载所拍的日期、内容、场所及一些需要特别说明的地方。[1]

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记录方式是丰富多样的,需要结合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及测验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档案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实施与策略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要想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鉴别功能和导向功能,全面提高办园水平,就必须重视和利用教育活动的评价。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既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评价,也包括对教育活动的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决定着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对教师的评价应着眼于教师是否具备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教育活动的内容、策略、环境的设计是否来源于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发展的需求,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标,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幼儿自主、有效地学习;是否在研究幼儿的基础上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订教育目标与计划;是否及时记录幼儿的行为,并在观察评价之后进行反思与总结;是否给每位幼儿提供全面的发展机会并注重个别差异;是否有利于师幼互动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教师的素质是否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等。关键的评价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它是在感知理解和思考分析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一项高级知觉活动能力。观察既是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把握幼儿已有经验、了解幼儿发展状况、解读幼儿行为表现的基本途径。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迅速而准确,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客观。

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评价,可以从观察意识和观察水平两个层面进行,主要评价以下五个方面的观察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即明确观察对象、观察要求、观察的步骤和方法。这些内容可以在观察计划中以书面的形式明确出来,进行观察时,还要做好记录。

(2)观察的条理性。无论长期观察还是短期观察,都需要全面系统、有条不紊地进行,需要处理好观察的顺序、主次和详略,以获取有价值的观察结果。

(3)观察的理解性,即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有效地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最终形成观察结论。

(4)观察的敏锐性。这是观察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评价教师能否捕捉到幼儿一些典型的、本质的、具有代表性的言行,形成“一叶知秋”的判断。

(5)观察的准确性,即能正确地获得与观察对象有关的信息,既能注意到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能觉察出比较隐蔽的特征,关注细节,谨防一叶障目,以假乱真。

(二)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心理学家波丝纳(Michael I.Posner)曾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说明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思或反思性实践作为优秀教师的标准及其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已被大家所公认。

《纲要》中关于“教育评价”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核心策略是自我反思,这种反思能力能促进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纲要》所提倡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并促进了理念向行为的转化。评价幼儿园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看其能否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能否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能否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能否思所难,化难为易,水到渠成;能否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幼儿园教师的反思行为,既可以在自我评价中进行,也可以在他人评价中进行;既可以对幼儿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也可以对活动结果进行反思。常见反思问题有:

(1)本次活动满足了幼儿的哪些心理需要?(反思优点)

(2)哪些环节忽视了哪些幼儿的哪些心理需要?(反思不足)

(3)在本次教育活动过程中,每位幼儿都快乐吗?何以使然?(反思过程)

(4)今后应该如何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反思决策)

(三)记录能力

观察记录可以收集幼儿丰富而有用的多种信息,用以评价幼儿在多方面的学习结果和发展;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幼儿的个性心理特征,利于因材施教,使教育活动趋向合理和科学。因而,记录能力是幼儿园教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内容。

评价教师的记录能力,主要是评价教师的观察记录是不是符合要求。幼儿园教师在观察记录中要注意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方法科学,手段灵活多样,重视结果的分析和探讨。记录方式一般有原始作品呈现、照片记录、文字表述、录音录像等几种方式。教师的观察记录一般要求做到以下五点:

(1)观察记录要有核心事件、核心人物和要反映的集中问题。因此观察记录要有侧重点,繁简适当,围绕中心问题细致描写;还要适当简练,与主题无关的记录尽量简化,重点突出。

(2)观察记录要采取白描手法客观记录。观察记录要尽量客观,再现幼儿表现的真实情况。因此,观察记录中不必过多阐述,更不能加入教师对幼儿的主观评论。

(3)教师的分析要有依据。观察记录中分析到的幼儿性格、行为、年龄特征、发展水平、制约因素及相关理论知识等,这些要素不是孤立的,是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

(4)对幼儿重要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生理变化、情感变化等要做精确的分析。

(5)记录要及时,最好选在活动区活动时进行记录,这样便于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专注某一位幼儿的表现,对幼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做细致观察和翔实记录。

(四)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是指幼儿园教师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的活动、幼儿在教育中的受益和所达到的水平做出判断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具备相应的评价能力,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教育活动的整体情况和效果,以便总结经验或改善工作。

幼儿园教师的评价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幼儿进行正确、合理、全面及客观的评价。幼儿的自我认识尚不健全,对教师的评价非常敏感,并且常常把教师的评价结果作为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重要依据,因而幼儿园教师的评价会对幼儿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时,一定要坚持客观公正、鼓励肯定的原则。有的幼儿园教师对那些平时不太聪明或比较淘气的幼儿抱有偏见,经常在他们回答不上问题或不遵守纪律时缺乏必要的耐心,评语失当,如“你太笨了”“就你不听话”等,给幼儿的自我评价造成了错觉;有的教师在评价中是非不分,一味肯定,使幼儿失去判断是非的标准;还有的教师评价是非不明,模棱两可,容易导致幼儿价值观念上的混乱。凡此种种,都是评价能力欠缺的表现。

教师评价能力的核心是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全面认识幼儿,充分接受幼儿的情感和个性特征,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发展现状和学习方式去探索世界,能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幼儿产生消极作用,不断强化工作责任心,善于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关注幼儿的点滴进步,深信每位幼儿都是有充分发展潜能的独立个体。

二、对幼儿的评价

幼儿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既是对象,也是目的,因此,“从幼儿出发”“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发展为本”应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及评价的重点,也是评价幼儿的出发点和归宿。

幼儿发展评价的内容应是多元化的,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主要包括健康与动作(生长发育、身体适应能力、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习惯与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自我保护)、认知与语言(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力、知识经验、言语表达力、言语理解力)、品德与社会性(自我概念、社会规则、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亲社会行为、交往能力、个性发展)。

(一)对幼儿参与活动主动性的评价

主动性是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它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就是幼儿不用外力推动而自觉参加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外界事物或活动有积极的反映,主动自觉地去参与、探索和发现。具有这种行为品质的幼儿对外界事物好奇,充满兴趣,积极探索,是自信心和创造性品质形成的基础。

幼儿年龄特征中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决定了他们对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十分外显,很容易被观察。对幼儿参与活动主动性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在理解了活动内容和活动要求后所表现出的好奇程度;幼儿在领会了活动方式后企图尝试参与的积极性高低;在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幼儿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期遵守活动要求;幼儿在活动中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表现出创造性;幼儿参与活动是自身的兴趣和好奇使然,还是源于外部力量的推动(教师的提醒、安排或同伴的建议、邀请);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能全身心地投入。

对参与活动主动性不强的幼儿,教师要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分析原因,并和家长积极沟通,排除各种制约因素,统筹家园教育力量,保护和激发幼儿好奇心,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乐趣。

(二)对幼儿与他人互动状况的评价

幼儿与他人的互动,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理解自己和外界关系,形成一定行为规范,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多变的互动交往空间是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的动力。互动交往空间为幼儿提供了不断变换的交流对象和交流环境,能有效促进幼儿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对幼儿与他人互动状况的评价内容包括:

(1)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与同伴的互动。这是评价的主要内容,主要考察幼儿能否主动参与其他幼儿的活动,是否愿意遵守活动规则,是否接受幼儿加入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能否和其他幼儿分享玩具,能否和大家友好相处,能否较长时间与同伴一起完成预定的主题或任务,能否采取商量、让步、轮流、解释、说服等与同伴交往互动的技能等。

(2)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与教师的互动。主要评价幼儿能否理解教师的社会角色,能否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是否愿意听从教师的指导,是否信任教师,在有困难的时候是否向教师反映或求助等。这些内容关乎幼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3)评价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主要评价幼儿与家长相处时间的长短,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幼儿对家长的态度,如喜欢、依赖、无所谓等,幼儿与家长一起活动的内容与性质,家长对幼儿各种需求的态度,幼儿和家长能否耐心听完对方的讲话等。

(4)评价幼儿与社会规范的互动。主要评价幼儿是否接受各类社会行为规范,并依此约束自己的言行。例如排队讲秩序,不乱扔垃圾,过马路要注意红灯信号,不能把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占为己有,不能打骂别人,要讲文明懂礼貌等。

(三)对幼儿情感态度的评价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可见,情感态度在幼儿发展内容上是首要的。随着年龄增长,幼儿情感不断丰富,体验层次不断增加,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从表面向更内在的特点发展,情感日益深刻。因此,评价幼儿情感态度,必须准确把握幼儿情感态度在发展完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点:第一,情感态度由不稳定性向稳定性过渡,其不稳定性或多变性特点在年龄越小的幼儿身上表现越明显;第二,情感态度的控制力比较弱;第三,社会情感开始发展并逐渐丰富和深刻。

良好的情感态度应该包括关心和同情他人,表达和理解情感,控制情感,自尊、自信、有独立性,适应能力强,能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受到别人的喜爱,坚持不懈,勇敢坚强、善良友爱等。因此,评价幼儿情感态度主要是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包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语言、动作等。例如,当幼儿想加入他人正在进行的活动而被拒绝时,他是以破坏他人活动的正常进行、骂人、哭闹等方式来发泄不满情绪,还是克制自己,说服自己,采取耐心商量、自我安慰等方式来积极解决,这是评价中值得关注的重点。

作为幼儿园教师,要以真诚关怀、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使他们形成安全感,用规范的教育行为创设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用积极的评价发展幼儿的自尊,促进幼儿健康情感态度的良好养成。

(四)对幼儿学习风格的评价

学习风格是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受此影响,不同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他们往往在学习时间选择、学习速度快慢、学习过程中偏好的知觉通道(如视觉、听觉、操作)等方面表现出独特性和相对稳定性。

幼儿学习风格种类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但对学习风格的评价必须充分考虑不同风格的特质。可以把幼儿学习风格分成模仿型、认知型、逆思型和开放型四种,每个类型幼儿所需要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对幼儿学习风格的评价也要有所不同。

第一类,模仿型幼儿的原则性不强而模仿能力强,易受外界影响。促进和帮助模仿型幼儿的发展,要及早告诉他们是非标准,引导他们慎重选择玩伴,及时鼓励夸奖正确的言行,指导纠正错误的言行,同时劝导幼儿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切忌在幼儿面前有不良表现。第二类,认知型幼儿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比较固执,喜欢争辩和探究,学习比较主动。促进和帮助认知型幼儿的发展,要以朋友的方式平等对待他们,注意以理服人,多用征询的语气进行沟通。第三类,逆思型幼儿以否定别人为快乐,看事物的角度独特,常常用成年人意想不到的视域考虑问题,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评价和促进这些幼儿,要尊重他们的“反常”想法,切忌强迫幼儿顺从成年人的思想和做法。第四类,开放型幼儿能比较轻松地吸收消化大量知识,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要善于挖掘这些幼儿的学习潜能,加大培养的力度和广度,促进这类幼儿获得最大发展。

三、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

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幼儿学习方式的开放和多样,教师设置的活动内容、采用的组织指导策略、创设的环境条件要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因此,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过程、活动环境创设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一)对活动目标的评价

活动目标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方向,是教育活动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教育活动的预期效果,是教育活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效果评价的依据和准则。对活动目标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1)活动目标是否具有系统性。教育活动目标应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阶段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知识、技能发展的循序渐进性;下位目标与上位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每个层次的目标都应该是上位目标的具体化,以保证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都朝着总目标前进一步,都成为实现上位目标的有效环节。

(2)活动目标是否具有全面性。目标的构成应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且重点或核心目标要突出。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讲,教育活动目标一般包含三类,一是情感态度、兴趣、倾向性方面,如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人交往的喜好等;二是能力、方法方面,如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三是知识、技能方面,如幼儿知道走丢了应该怎么办,如何加入别人的游戏等。

(3)活动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活动目标应当具体、明确、可操作,便于评价者的观察、鉴定和评价,易于衡量。如在小班社会活动“认识交通标志”中,将目标设计为认识三种常见的交通标志和知道按照交通标志行动,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便于操作。

(4)活动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策划活动要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所制定的教育活动目标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过低或过高要求的目标,都会使教育活动失去应有的引导、促进发展的价值和功能。

(5)活动目标是否具有时代性。即培养合格社会公民,帮助幼儿养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尊重他人、善于合作、时间观念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人类环境等良好习惯。

(二)对活动内容的评价

活动内容是活动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幼儿经验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因此,对教育活动内容的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活动内容是否与目标一致。所选活动内容能最大限度地包含各类活动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且活动内容的多少应最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第二,活动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呈现和解释给幼儿的知识应该是准确的,给幼儿提供的知识和概念不能影响幼儿进一步的学习,应选取那些能被幼儿所感知的内容,例如云的形成、植物的生长过程等自然现象。

第三,活动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生活。选择的内容应该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适合特定的地域和文化,着眼于帮助幼儿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其关系的经验。如农村幼儿园可以帮助幼儿体验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城市幼儿园可以通过“认识红绿灯”活动,帮助幼儿巩固交通安全意识。

第四,活动内容是否具有综合性。活动内容的设计既应整合各领域间的关键经验,又应注意某一领域逻辑主线的贯穿。各领域之间只有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认识树叶”的主题活动中,既可以对“树叶”进行科学探索,也可以通过制作标本、绘画、语言表达、观看影片和图片来拓展认识与理解。

第五,活动内容是否具有开放性。活动内容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不仅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更强调将学习内容与幼儿的多方面经验结合在一起,将幼儿现实生活演绎为教育活动内容,引发幼儿愉快、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三)对教育活动环境创设的评价

教育活动是教师对一定的目标和内容进行预设下的活动。其中,对环境和材料设备的预设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教育活动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既包括室内环境也包括室外环境。因此,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创设包括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材料设备等方面的创设和选择。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能够满足幼儿探索、操作与合作交往的需求。教师对活动环境和材料的创设与提供,首先必须与活动目标、内容相适应,即环境和材料的提供能够为目标的达成和内容的学习与体验服务。

其次,应对幼儿的学习具有启发性。环境与材料的呈现方式与幼儿的年龄特征要保持一致,能对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发挥启发作用。

最后,活动环境应该具有多样性。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和布置多种资源与环境,更加多样而开放地设计和利用环境与材料。如当学习内容远离幼儿的生活经验时,可以利用录像等展示实际情境;当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时,可以采用照片、图片来引发幼儿对经验的回忆。

基于以上认识和要求,对教育活动环境创设的评价内容主要有:第一,是否和活动目标一致,适合活动内容,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第二,是否具有趣味性、典型性,数量上能否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第三,是否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教师是否尊重幼儿;第四,活动中是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材料设备所具有的功能;第五,活动区的规划是否科学恰当,各区域有无相互干扰现象;第六,活动区内的各种材料是否便于幼儿自由选用;第七,幼儿在参与活动中是否有安全感;第八,材料的布置与收拾整理是否容易进行,是否引导幼儿参与布置与归置整理。

(四)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

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主要是指评价教师在教育活动方法、手段及情境创设上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是否满足幼儿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性,是否能够促进幼儿在已有水平上的有效学习,活动形式是否适宜于教学内容,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等等。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活动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方法应该直观、生动、形象、简练,便于幼儿参与。如组织小班数学活动“5的计数”,可以采用点数实物、图片的方式进行,也可以让学生摸出相应数量的物品等形式组织开展。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兴趣高,活动效果好。

第二,是否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师可以利用录像、网络、数码相机等收集、积累资料,给幼儿展示形象直观的学习材料,这样既降低了活动难度,也丰富了幼儿感性经验,扩大了幼儿知识视野,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

第三,活动方法是否具有适宜性。教师在选择与运用活动方法时,要充分了解每种方法的特点、功能、局限性以及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幼儿年龄特征的适应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使用,促使幼儿已有经验和新经验的认知碰撞,推动幼儿自主建构知识。

第四,活动方法是否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应该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做活动的主人。幼儿的学习不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实现的,更是通过幼儿自己的交往及其他实践性活动实现的。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幼儿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五,总结和评价是否具有全面性。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及活动结束要及时开展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针对个别幼儿,也可以针对小组或全班幼儿;可专门集中评价,也可以在情境中进行评价,但应侧重活动过程中的、情境中的评价。评价一定要坚持鼓励原则,尊重事实,有很强的针对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五)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活动过程是指师幼共同实现活动目标所呈现的状态及状态的变化轨迹,是教师的组织行为和幼儿的参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活动过程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活动步骤是否严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活动中的每个步骤之间应该密切联系,前一个步骤要为后一个步骤做铺垫、打基础;后一个步骤是在前一个步骤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避免活动内容的生硬罗列和简单相加。所有活动步骤始终围绕完成活动任务,实现活动目标展开,且有序推进。

第二,是否充分接纳和尊重个体差异。每位幼儿都有独特性,在发展优势和兴趣爱好上不尽相同,原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也有差异,活动形式要丰富不能单一,要注意采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相结合,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让每位幼儿都能感受到自由、合作与分享的乐趣。

第三,教师是否对活动时间进行弹性控制。活动预设后,根据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考虑幼儿的活动愿望和接受水平、各个活动步骤的进展、各种活动形式的衔接等。在实现活动目标的前提下,灵活把握各活动环节的时间分配,从而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活动兴趣,也能全面完成活动任务,实现活动目标。

第四,活动过程中师幼是否互动充分。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观察者及帮助者等多种角色,既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确保活动朝既定方向进展,又能在和谐融洽的师幼互动中激发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第五,活动时空的设置是否丰富。根据活动时机的需要,活动可以集体进行、分组进行,也可以先分组后集体或先集体再分组进行;从活动空间来说,可以室内也可以室外;从活动场地布置来看,可以是马蹄型、自由结伴型、秧田型、直条型等等。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一般步骤

作为一项完整的教育活动评价,一般有四个重要步骤:确定评价目标、制订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处理评价结果。确定评价目标是评价活动的起始环节,体现评价意图;制订评价方案决定着教育活动的要求和导向;实施评价方案是评价的核心内容;处理评价结果是落实评价目标,实现评价功能的具体体现。评价活动的四个步骤紧密相连,相互制约。

(一)确定评价目标

确定评价目标是评价教育活动的第一步,关系到评价的导向,是成功开展教育评价的前提,直接影响评价的质量和评价功能的发挥。确定评价目标主要是明确以下重要问题:

1.明确评价目的——为什么要进行评价

评价者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开展评价活动,是衡量活动效果的优劣,还是探讨活动方法的运用;是了解幼儿现有发展水平,还是对幼儿进行比较和鉴别;是为了考评教师,还是为了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联系,保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等等。教育评价目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诊断、改进、促进提高和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二是以分等、鉴定、区分优劣为目的的评价。因为评价目的不同,评价时机、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的渠道、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使用等都有所不同。

2.明确评价主体——由谁来实施评价

评价主体是指评价者,即评价的组织和实施者。在幼儿园,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都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参与者,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其他人员参与评价的制度。在所有的评价主体中,教师与幼儿是核心主体。

评价目的不同,评价主体随之不同。例如,对幼儿园进行评估定级,评价的主体一般是专业的评价机构或者上级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对幼儿园内部教育效果进行检查评价,评价主体一般是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及有关教师;教师本人可以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对自己的相关方面作出评估或者进行诊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幼儿也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对家长、教师、同伴及本人作出各种评价。

3.明确评价对象和内容——评价教育活动中的哪些因素

在教育活动评价中,由于评价目标比较笼统,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和概括性,所以评价时必须把评价目标分解成一系列项目,即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目标的具体化,具有行为化、可测量的特点,是直接具体的评价内容。

评价目标具体化的表达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指标系统,一种是概括性问题。如果评价是为了鉴定、评比,则评价项目常用指标系统体现;如果评价是为了评价对象改进工作,或者是了解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有关问题,则评价项目一般用概括性问题表述。

(二)制订评价方案

制订评价方案是指根据评价目的,对整个教育评价的过程进行总体规划。

1.明确评价标准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对事物进行评判的具体尺度,它规定了被评对象在各评价指标或项目中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或水平,才符合什么样的等次。教育评价标准的表达方式有评语式标准、数量式标准和量尺式标准三种。

(1)评语式标准是将末级指标的每个因素都以评语式的语言进行叙述。例如在某教育活动质量评价中,对活动目标一项的评价分为四个等级,其分等标准为:很好(A)——符合大纲要求与幼儿特点,并能体现于教学过程;较好B)——基本符合大纲要求与幼儿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于教学过程;一般(C)——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得到明确反应;较差(D)——教学目标不明确。

(2)数量式标准是对末级指标以数量的大小为标准判定其等级的高低。数量式标准可以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点式标准和区间式标准。所谓点式标准,是指以某个数量点值为标准,判断评价对象水平高低,如学生成绩60分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分即为学生成绩评价的数量点标准。所谓区间式标准,是指以明确的数量区间为标准,给被评对象评定等级。例如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一般规定,优秀90~100,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 69,不及格59以下。

(3)量尺式标准是以平均数作为零点,以标准分数作为刻度。评价时只要把各评价要素的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则可以在标准分数量尺上标出每个要素的位置水平。图6-1是利用量尺式评价标准确定的某个学生在语文和数学两科多次考试中的成绩比较图。

图6-1 量尺式评价标准成绩比较图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中,要评价教师的教学、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等,应该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和五大领域目标作为依据和标准。

2.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把评价内容中各个有关因素按照一定的层次和权重组成的指标体系(表6-1)。

评价表把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细化成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效果和教师素质五个方面,并给每个方面设置了不同的权重系数和评价标准,以便评价人对照指标体系,逐项展开评价和评分。评价表还采用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评语和评分同时进行。

3.选择收集资料的方法

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如问卷法、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文献法等,不同的评价内容应该选择不同的方法。对同一评价内容,有时也需要综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然而,各种方法既有优点,也有不足,需要评价者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来优选(表6-2)。

4.准备评价的书面材料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需要在评价前准备一定的书面材料,并在评价

中进行记录。如运用观察法,就要做好观察记录的表格和评价标准;运用问卷调查法,要事先设计好调查问卷;运用访谈法,就要准备好访谈提纲等。

表6-1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表

表6-2 各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比较

(三)实施评价方案

实施评价方案是指实际进行评价活动的阶段,它是整个评价程序的中心环节,也是评价工作的重点。

1.宣传动员,充分沟通

评价正式实施之前,评价的组织者要对评价所涉及的对象做必要的解释,以争取评价对象的支持和协助。例如,有的教师担心自己班上的幼儿成绩低于其他班级,对幼儿进行事先演练或者强化训练,甚至变相泄题等,从而干扰评价方案的正常进行,影响评价的真实性。评价者在评价方案实施前一定要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合作,也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解释,消除其可能产生的紧张情绪。

2.收集评价资料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探索行为,如专心致志地观察小动物、制作科学玩具,而对周围其他事情不感兴趣。这些其实都是有价值的资料,评价者应加以重视,耐心、细心地进行收集。收集评价资料是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进行的活动,这就要求评价者认真负责,按照程序,抓住时机勤观察、勤记录,努力提高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评价者对文字资料的记录要保证客观性,避免使用一些带有主观色彩的词汇。比如,“她很喜欢唱歌”是带有主观的推断,而“她每天课间都会独自唱歌”就比较客观。

3.评议评分

根据收集到的有效资料,对照评价指标,逐条逐项进行评议或评分。要特别注意分项评判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对评价资料进行汇总和整理

在获得评价资料以后,要及时、认真、精确地分析资料,用统计方法将评价资料加以整理。资料汇总和整理应迅速且准确。教育评价信息资料整理的一般步骤和要求是:第一,归集信息资料;第二,审核信息资料;第三,对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汇编、建档。

此外,对评价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也是落实评价方案的重要任务之一。培训内容包括理解评价目的、学习评价方法,掌握评价技术等。评价者要懂得教育科学理论,掌握学前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规律,具有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要掌握教育评价的方法、技术,能解决评价中所产生的问题;要作风民主,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为人正派,公正廉明,组织纪律性强。

(四)处理评价结果

实施评价方案以后,评价者要针对汇总和整理的结果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作出评价结论并形成评价报告。在这个阶段,有以下重点工作任务:

1.评价结果的检验

教育活动评价是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是否准确可靠,不仅反映教育评价工作的质量,而且对评价对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教育评价结果必须经过验证。教育评价结果的检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要检查评价程序的每个步骤,看是否正确、全面地贯彻了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否真正把握了教育评价指标和标准,从而确认教育评价结果的正确性;二要运用教育统计学的检验方法,对评价结果的统计量进行检验。

2.评价结果的分析诊断

分析诊断指根据评价目的,对评价结果和评价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诊断,帮助被评对象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为被评对象总结经验教训提供资料。分析诊断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即以静态分析诊断的背景(如评价对象现有条件,已取得的成绩等)来作动态分析诊断,看评价对象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可以运用因果分析法,即分析影响达标程度的原因及其结果,要在影响达标的诸因素中,分析促进或干扰因素以及带来的后果;也可以运用效果与过程统一法,即在分析教育评价结果时,既要看评价对象的工作成绩,又要看这些成绩的取得过程。

3.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

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评价结果应向有关方面反馈。一是要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评价结果,为其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评价结果,使同行相互借鉴;三是向评价对象或被评园所反馈,必要时要对有些结论作出慎重解释,并向被评价者提出今后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全面总结评价工作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评价的最后一步便是总结评价工作的经验教训,探寻评价活动的规律,提高教育评价工作效率,使教育评价走上科学化轨道。一方面,可以开展评价工作总结会,总结评价工作,表彰、奖励教育评价开展好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建立教育评价资料档案,将教育评价过程中的各项文件、计划、方案、数据和总结等立卷建档,建立教育评价档案管理制度,以备查阅和研究。

思考题

1.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概念及意义。

2.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应遵循哪些原则?

3.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4.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可以分为哪几类?

5.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评价教师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6.简述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一般步骤。

【注释】

[1]黄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8-1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