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光评价的研究背景

阳光评价的研究背景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教师开始探索评价的规律,希望通过阳光评价的实践与研究,提升评价的有效性,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而非判定学生好坏的工具。在我校进行评价探索的过程中,上海教育评价经历了大幅度的改革。

上海市自1998年正式启动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即“二期课改”)以来,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布了中小学7个学习领域的20种《学科课程标准(试行稿)》。2005年秋季,“二期课改”新课程方案和新教材在全市初中年级全面实行。上海市教委拟订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要重视过程评价,要将评价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包括基础的学科课程学习成绩及相关记录、个性化学习及其相关记录、思想品德表现和社会实践经历的记录以及各类综合评语。《课程方案》还鼓励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创造性设计。2011年3月,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从追求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发展的价值;在教育质量评价上,从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发展的评价。2011年7月,上海市教委研制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方案,提出分步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一是构建针对学生群体的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简称为“绿色指标”;二是补充针对学校的评价和针对教师的评价,形成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推广到普通高中,形成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引导和推动学校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同年11月,上海市教委正式发布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包括: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学习动力、学生学业负担、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学生品德行为、身心健康以及跨年度进步等十方面的指数,每个方面包含若干个具体指标和观测点。可以说“绿色指标”的发布,是一次变革性的教育观念、评价思想的昭示,推进“绿色指标”的实施,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

十几年前,同济初级中学的教科研团队就将评价作为研究的重点,是因为当时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突出的是甄别与选拔功能,比较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体差异和评价的过程。不够灵活的评价模式使师生之间较难建立起一种和谐、信任的关系,这些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都不相适应。所以,教师开始探索评价的规律,希望通过阳光评价的实践与研究,提升评价的有效性,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而非判定学生好坏的工具。

在我校进行评价探索的过程中,上海教育评价经历了大幅度的改革。在“绿色指标”推出之前,上海主要参加了两个测评项目,一是从2003年起创建的“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并连续六年参加测试;二是2009年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评价结果都显示:上海学生学业成绩非常优秀,但高层次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学业负担较重,学习压力较大。可见,如何构建与新课程体系相匹配的、适合学校特点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有力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确实是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中亟需思考的问题。“绿色指标”的推出,既延续了历年来教育评价改革的进程,又重点揉入了以学业的全面评价取代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以数据式的评价方法代替模糊判断的改革内容,以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客观分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绿色指标”也为我校阳光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面对充满活力、富于幻想、有鲜明特征的群体和个体差异的初中生,面对“绿色指标”浪潮的冲击,我校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探索有效的学生评价策略,在完成了“满足学生差异性发展要求的初中学科阳光评价研究”课题和“‘二期课改’实施中初中生阳光评价的研究”课题之后,不断尝试完善和补充阳光评价理论。

多年来,我们在课题的引领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适合自己的评价活动,初步学习和掌握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并能比较有效地找到改善自己行为的策略;推动各教研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重点开展阳光评价研究,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尝试多角度地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阳光评价策略;构建以多元、宽容、合作、进取、和谐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内涵的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