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思想、意识、观念及“整合”教学能力等的潜件建设,我校确立的《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正是发挥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从而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其也是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课题组 执笔:刘汝敏

一、课题研究意义

1.素质教育的需要

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说明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2.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由此开始,我校把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事业,建设网络化的硬件环境,开发数字化的软件资源,培养现代化师资队伍的潜件建设,以及开发信息化的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整合”教学研究提到了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

3.学校发展的需要

上海市政府与市教委也明确提出上海市中小学要率先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并对全市中小学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与“校校通”工程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与建设。教师的信息素养被列入了上海市在职教师“240”工程的培训计划中。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都掌握了计算机操作与上网技术。其中部分信息技术学科专职教师,不仅具备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而且还掌握了信息技术网络建设与数字化软件资源的开发与编制技术,并对校园网络环境与数字化资源库进行了建设。为了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思想、意识、观念及“整合”教学能力等的潜件建设,我校确立的《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正是发挥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从而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其也是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课题研究价值

1.应用性价值

我校于1997年12月由国家教委认定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多年来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网络化的校园硬件建设与数字化的软件资源建设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全校教师通过参与市、区两级培训都掌握了信息技术操作与上网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从一年级开始就为学生开设了信息科技课程,从而在全校学生中普及了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十五”期间,学校还承担了教育部的教育技术重点科研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总课题下的子课题《在综合学习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任务,使部分骨干教师初步学会“整合”的教育科研方法,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及资源开发编制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已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初具规模,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

2.推广型价值

按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到2010年基本普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战略目标,回顾我校前阶段情况,特别是“十五”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认为要完成上述任务,关键在于当前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点的教师专业化水平与研究能力,同时开展创建网络环境下优化有效教学的整合研究实践,由此培养现代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这也正如陈至立同志在《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抓紧“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开展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全员培训”,以便“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为此,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组提出的《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实验学校2003~2007年指导工作意见》及中央电化教育馆提出的《“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及其《课题指南》第四、第六条的精神,确定“十一五”课题研究项目为《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力争通过三年努力,着力培养一支具有“明确的主导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信息素养、扎实的科研能力、灵活的教学策略以及丰富的‘整合’经验”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的现代师资队伍,同时创建与总结网络环境下优质的“整合”教学经验,并以骨干队伍为核心,带动全校教师为普及教育的信息化与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同时也为本区以及本市的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作出相应的示范和辐射。这也是本课题研究价值的体现。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主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论述及现代教育文献为指导研究工作的主导思想,统摄整个研究全过程。

2.理论依据

以“整合”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现代教育、多元智能等多种理论优势互补,与实践研究学习紧密结合,指导研究的全过程,做到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以此为依据,使课题研究把准方向、优化整合。

四、课题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

1.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开展综合、系统的理论培训,以理论指导实践等方式,使课题组全体成员树立明确的素质教育思想,运用各种理论,优势互补,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学会“整合”教学的科研方法,创建语、数等学科的优化有效教学的优质实践策略,提高专业化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形成一支创新型、高素质的现代师资骨干队伍,并以推广科研成果方式带动全校教师共同发展提高,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2.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学习了系统的教育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等文献,学习现代学习及教育科研方法等理论,使课题组成员建立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确立素质教育思想。(撰写了理论学习文章20多篇)

(2)通过本课题研究,以现代学习理论为主,先进的多元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开展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全面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整合”教学设计、施教、反思、评价及总结等科研与教学能力,创建优质的“整合”课。(创建了优质课20多节,还创编了作文拓展活动校本课程)

(3)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开发了多专题的网络信息资源,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信息素养及资源开发能力,自力更生地完善了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其中有图形、计算、阅读、作文、美术及信息科技等类)

(4)通过本课题研究,做到常态下的适时推广,运用“整合”研究成果,实现科研成果共建,教学资源共享,加速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推进了素质教育。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根据需要,本课题采用课题引领的指导性研究、教师团队的合作性研究、常态推广的应用性研究的行动研究法。特别强调:课题组的引领式研究和学科组、教研组的推广性研究相结合。

2.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指收集、学习、整理、研讨等,通过对文献的学习研究、论坛交流等,形成科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实践。

3.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选择语、数等主要学科,以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异课异构等课题实践方法,选择相关内容,开发整合资源,形成学习、分析、推广的范例,通过范例与同组、学校及学区共享,优化有效的教与学。

除此之外,辅以观察、调查等方法,使研究结果真实有效。

六、课题研究情况及主要案例

本课题研究以学科专题为引领,积累了20多节“整合优化有效教学”的优秀案例,并在教研组、学校及兄弟学校推广开放了70多节次。典型案例如下:

作文被称为“超级难题”,听说读写能力好坏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题组陆丽秋、严琴、张一等老师选择网络整合的方法,学习整合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实践。从生活中、学生的爱好中选择素材创编情境作文,不仅优化了内容,更优化了网络作文创作的方法,效果极佳。

专题一:在整合中,美轮美奂地写作 从陆丽秋老师执教的《蜻蜓世界的故事》、《产品说明书》、《卡通无敌任我行》等作文拓展活动中可见一斑。

如:二年级作文《蜻蜓世界的故事》,教师以学生美术学科中创作的剪纸、绘画为素材,整合创编网络资源库,让写作与美术、信息科技等学科有机融合。

教师把学生的美术作品作为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欣赏浏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用流利的语言创编发生在“蜻蜓世界里的故事”。

一位学生为他画的蜻蜓取名“小东”,并依自己的绘画在边欣赏边操作中流利地说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小东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准备与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它飞呀飞,飞过小溪,飞过学校,来到花园里,看见小鸟正在练习飞行,就高兴地说:“小鸟,小鸟,让我和你一起比赛飞行吧!看谁飞得又高又快!”“好呀!”小鸟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太阳公公当起了裁判,一场精彩的飞行比赛开始了。

有了直观感知后,学生还可以挑选喜欢的作品,根据画面内容,继续创编故事。网络资源分层次,优化了学生的创作内容,更优化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学生的作文有景可想,有话可说。

如:四年级作文《产品说明书》,师生课前收集各类说明书进行网络化归类整理,开发创编图文并茂、种类颇多的生活化资源。如药品一类中,就有常用的药品说明书(板蓝根冲剂、利巴韦林、西瓜霜润喉片、小儿善存片等),还有食品、日用品、玩具等实用说明书,可以较好地让学生了解说明书的一般构成和写作要点,学写一份产品说明书。教师还在网站上设立“小锦囊”,给学生提供台阶,帮助突破写作难点。就这样,全班33名学生全部当场利用电脑写出了有质量的产品说明书。这样的网络习作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如何看产品说明书,学会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还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五年级《卡通无敌任我行》是以学生观看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片为基础,教师选择部分片段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次实践创作。本次活动运用丰富的网络为学生提供选择方便、视频清晰、配音生动的资源,学生自由选择最喜欢观看的卡通片段,想象欣赏,促进学生在认知、体验、实践等相结合的活动中兴趣盎然地自主想象、主动参与,培养与激发学生积累、运用的创作热情,让网络活动真正成为师生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工具、学习的平台,感受语文写作学习的乐趣,提高语文综合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低、中、高年段学生的写作能力、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等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突破了作文中素材难寻、落笔难写的最大弱点,有效提高了各年段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创新能力。

专题二:灵动数字探究 黄科、汤文华、徐雄等老师在网络整合中创设丰富的生活化情境,自编有趣味、多层次的网络互动游戏,把不同数的枯燥演练,变成灵动的自主探究,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的认知获得、过程经历、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在整合互动中得到了和谐统一。以黄科老师执教的数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大数与凑整》、《循环小数》等实践课为例。

如:灵动的《大数与凑整》,整合在游戏中有智慧地学。教师把公园里的投飞镖游戏资源整合在网络平台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观察、操作、运用资源,在有趣的游戏中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有智慧地学。整个过程学生都感觉好像是在玩,而不是在做练习。因为发挥了网络游戏的自主、互动的特点,把知识难点化成生活中有趣的活动,所以使学生在操练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灵动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整合在情境中有智慧地学。本课的教学,教师非常强调情境的设置,用“猪八戒”和“孙悟空”两个学生耳熟能详的角色,创设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质疑、自主解疑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一次看动画听故事,旨在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质疑中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复习旧知的目的;第二次看动画听故事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收集信息,提出和分数有关的问题,在猜测中引发思维,使预设和生成同步。这两步学习为学生思维发展打下了基础,很自然地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分母分数相加;同分母分数相减;有“1”参与的同分母加减运算。然后验证法则,探究规律。还利用“闯关练习”,实践验证;第三次继续运用动画情境激发学生后续的学习热情,进而实现学习空间的延伸。

灵动的《循环小数》,整合在问题中有智慧地学。首先选取《用计算器计算》在网络平台中对部分内容——循环小数的知识进行课外衍生。同时学生运用网络资料自主探究,了解循环小数转换成分数的方法,用循环小数的基础问题、经典问题、拓展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如: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循环小数如何转化为分数;循环小数如何分类;img1是否等于1?把课本上的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与问题相结合,有选择地转化为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计算机的介入为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如:引入“计算器”中的小奥秘,在网络中整合探究。循环小数如何转化为分数,教师引导学生在网络中自主探究。学生有趣地发现0.9·是否等于1是循环小数中一个经典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并对其产生疑惑和兴趣,激发学生想去查阅资料的欲望。教师适时地介绍网站。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解疑提供了方便,循环小数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留下了中长期作业,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延续,智慧得到共享。

专题三:趣味想象绘画 陈博宇老师执教的美术课《火火的向日葵》、《蜻蜓》等在整合、多元智能,“发现”等理论指导下,创设了丰富、美观的网络素材,培养学生欣赏美、想象美,进而创造美。以《蜻蜓》为例,其学习内容主要通过欣赏、感知自然界中的蜻蜓,了解“对称”的概念,学会用对称剪纸的方法来绘制蜻蜓,并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添画完成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蜻蜓的背景,形成一幅剪纸创想绘画的美妙作品。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以猜谜的方式导入新课,并结合学生所了解的蜻蜓知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欣赏、感知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蜻蜓。接着,教师以一只红蜻蜓为例,请学生通过圈画出身体各部分(头、胸、腹、眼睛、翅膀),通过观察,感知可以用圆形和椭圆形来概括绘画蜻蜓身体的各个部分。而后的以横竖不同的构图方法来展示各种蜻蜓的形态美感,学生的创想丰富多彩。有的横构图,突出翅膀;有的竖构图,突出腹部。学生运用对折剪纸的方法,在画画、剪剪、贴贴中变化不同造型蜻蜓的体态美感,还为它添上了各种美观的服装等。看了学生的画,教师借助网络,创设了“蜻蜓大舞台”的背景,展示学生的作业。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力,他们的想象令人惊讶。每只小蜻蜓都争抢着展示在舞台上,蜻蜓大舞台也因为有了这一只只小蜻蜓的登台演出而显得熠熠生辉。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共享智慧,互动评价,人人都获得最大的成就感。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表现形式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迁移。学生在丰富的资源整合中,感受了美,创造了美,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专题四:奇异图形探究 余爱椿、徐雄等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奇妙的图形密铺》、《条形统计图的应用》等均是运用网络的互动操练,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兴趣,从奇异多变的图形中思维、验证。

四年级《奇妙的图形密铺》是余爱椿老师利用网络环境,依据学生的特点,自行选编的优化教学内容。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了解平面图形组合的知识,了解基本平面图形的密铺规律和特点,培养空间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猜测、记录、质疑。在网络中操练、实践、验证知识,师生共享资源,思考特点,发现新知:“用一种平面图形能密铺,用两种甚至更多的图形也能密铺成一个美丽的平面。”设计师们正是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用密铺的方法设计了各种美丽的图案。学生在网络中欣赏,家校互动、延伸拓展。

此外,还有诸如网络积累阅读,网络实践操练等专题案例,都详细阐述了运用整合的方法,优化教材、优化方法及优化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所有课例均撰写了详细的案例(见表1)。

表1 《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实践课汇总表

img2

续 表

img3

七、课题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经过多年实践,已取得了显著效果。

结论一:学习理论引领转变观念,加速教师群体智能的共享与建构

学习整合理论,运用系统的方法,在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相关理论的互补中,整体协调教育系统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先进技术等诸多元素,使系统各要素能发挥最大、最好的效益,从而优化有效教学。教师自学《中国电化教育》等学术论著,在多次网络论坛交流中,多种理论互补,把教育理论的内涵融入课题研究中,引领教师成为新技术的操作者,新课程的实践者,进而获得跨越式发展。

教育理论深层蕴含的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价值规范。因此,教育理论改变教师的教育图景,变革教师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合理的价值观念,使我校教师感受到教育世界的“新鲜生命力”。

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整合,使本课题研究事半功倍,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教师们多次参与网络论坛交流,撰写了20多篇学习论述,其中十多篇参与“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的论文评选并获奖。

结论二: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题研究已使教师成为网络整合优化教材的主人。我校课题组积累的20多节实践课中,分三阶段创编优化学习内容:从源自教材重组、依托教材拓展、注重能力创编的不同角度达到对教材的信息化选择和调控,并把这一指标作为优化有效教学的重要“参数”,教师多角度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再创造,使课堂有效教学达到了优质高效(见表2)。

表2 整合优化教材汇总表调查节数:24节

img4

从表中可以看出,源自教材的重组占8%,依托教材的拓展占37%,注重能力的创编占55%。教师在“嫁接”中创新,从中看出优化教材是教师对整合研究的挑战,是教师对实践最新理念的挑战,也是体现和锤炼教师专业判断的绝佳平台。优化教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只有教师成为教材的生产者和主人,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本课题研究使我校的整合体现了静态教材和动态学习资源的和谐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和谐统一;预设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的统一。现在全校100%的教师都能实施优化教材后的有效教学。

2.整合优化教学方法

本课题研究均从多学科、多专题、多层次等方面探究网络环境中师生共同学和教的方法。教师从“教教材—用教材—编教材”的专业拓展中,给予学生的并不完全是书本知识,而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支点”,发展自己的“杠杆”,开拓自己的“自由天空”。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参与者”、“主角”。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以书本为中心,转向“资源”、“开放”,“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整合学习(见表3、表4)。

表3 数学课堂实践问卷调查汇总表   调查人数:138人

img5

本表选择了参与研究实践的三个班学生,从中可以看出,数学课中不论是图形探究,还是数字探究都得到100%学生的认可和赞同。

表4 语文课堂实践问卷调查汇总表   调查人数:93人

img6

从表4参与研究实践的三个班学生中了解到语文拓展创作活动最受学生欢迎。在本课题研究中,选择优秀的实践课案例创编了“作文拓展活动”校本教材,推广至面上应用。

3.整合优化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有利于实施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更能定时、定量、定性,发挥激励、监督、思维调整的功效。以张一老师的网络作文,黄科老师的灵动数字探究,陈博宇老师的趣味想象绘画为例,均充分说明网络平台,家校互动,不仅成为促进课堂高效教学的资料来源、交流平台、认知工具,更成为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管理手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价值。

本课题研究有15人次撰写了40余篇论文,其中有36篇分别参加全国各类评比,获奖或发表(见表5)。

表5 研究论文参评或发表汇总表

img7

续 表

续 表

img9

续 表

img10

结论三:整合优化师生的信息素养,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

随着教师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信息资源的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骨干教师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开发制作了一系列适用于“整合”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成为支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现有效整合最有力的保证(见表6)。

表6 课题组教师运用信息资源开发

创编网络教材统计表   调查人数:23人次

img11

由表中可以看出,从课题研究开始时由专业技术帮助开发教材到结题时100%的教师做到纯自主地收集资料,优化拓展教材。

我校从“十五”开始,就已经把信息科技课列入课表,所有学生普及信息技术。经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我校师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见表7)。

表7 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汇总表   调查人数:231人次

img12

续 表

img13

从被调查的231人次中看到,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均为100%。

“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技术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师培养服务,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是新的历史时期、新的起点上,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课题研究开了个好头,为推进我校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目标加快了脚步(见表8)。

表8 学校信息化设施调查表

img14

在“十一五”课题研究中,学校硬件不断完善,软件不断补充,潜件不断提升,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推进学校现代化发展。

八、本课题特色与创新

特色一:行动研究法的多阶段多反思(见图1)

以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研究与资源开发结合,运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异课异构等多种方法,选择有关专题,开展课题研究。

img15

图1

特色二:多渠道选择优质资源,多层次提升创编能力(见图2)

img16

图2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突破教材束缚,着眼学生的需求;突破灌输式束缚,着眼学生的能力培养;突破标准答案束缚,着眼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突破课堂计划性束缚,着眼学生的思维发展。

特色三:汇师小学课题研究、专业发展、信息化进程轨迹如下(见图3)

img17

图3

特色四:创编多专题、多学科、优化有效教学的立体资源(见图4)

img18

图4

九、本课题成果

1.出版《优化整合的有效教学》近20万字的专著;

2.编制《作文拓展校本主题活动》;

3.积累研究论述40多篇,精品案例30多篇;

4.创编资源库近30个,积累优秀课例近30个;

5.参评获奖36篇,发表论文十多篇,学生获奖近百人次。

十、努力方向

虽然已经结题,但是研究还会继续。后续研究中,继续以理论学习引领课题发展,以小专题研究,聚集各类教师的智慧和能力,力争形成有特色、有亮点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为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累更多的成果。

结束语

我校十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说明:教育技术不仅能直接提高教育的投入产出水平,而且能显著提高教育质量。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变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掌握并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广泛采用先进而成熟的技术,不断优化信息化环境,快速有效地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深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提高了,才能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在迎接建校14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会沿着“崇尚科学,各科并重,中西交融”的办学传统继续努力。在教育科研中,抓住教师自我发展的契机,做到“深下去,沉下去”;在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并举中,不断反思,以创新求发展。在中西交融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