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内容和价值

论《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内容和价值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直斋书录解题》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编著的一种著名私目。《直斋书录解题》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编著的一种著名私目,因其著录的图书数量众多和解题精审而受到历代学者的赞誉,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解题》记录登第者百余人,均有裨考证。《直斋书录解题》品评人物之处很多,而且亦较中肯。

张守卫

【摘要】《直斋书录解题》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编著的一种著名私目。因其著录的图书数量众多和解题精审而受到历代学者的赞誉,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书解题言简意赅,涉及内容广泛,大致论及作者、书的价值、内容、取材、体例、真伪、撰述时间、学术源流、图书版本等,为考证、辑佚古代典籍和辨别图书真伪“之所必资”,并有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关键词】《直斋书录解题》 著录 内容 价值。

《直斋书录解题》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编著的一种著名私目,因其著录的图书数量众多和解题精审而受到历代学者的赞誉,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解题言简意赅,涉及内容广泛,大致论及作者、书的价值、内容、取材、体例、真伪、撰述时间、学术源流、图书版本等,但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为考证、辑佚古代典籍和辨别图书真伪“之所必资”,并有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其著录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评介作者,“知人论世”

1.介绍作者

陈振孙所记撰者,通例为:朝代、官职、籍贯、姓名、字号五项连书。

如《解题》卷一易类《周易注》六卷、《略例》一卷:“魏尚书郎山阳王弼辅嗣注上、下《经》,撰《略例》。”《周易正义》十三卷:“唐国子祭酒冀州孔颖达仲达撰。”宋朝人则省去朝代,如《解题》卷二书类《书辨讹》七卷:“枢密院编修官莆田郑樵渔仲撰”等多是此例。

但也有因各种原因省略的,如《解题》卷一易类《周易释文》一卷:“唐国子博士吴郡陆德明撰。本名元朗,以字行。”因以字行,没有五项连写,而补记以足之。有的则因无官职而省略,如《解题》卷一易类《关子明易传》一卷:“后魏河东关朗子明撰。”有的则因承前省略,如陆德明后出之书仅题“唐陆德明”[1];朱熹所著前书题“焕章阁待制侍讲新安朱熹晦庵”,后书仅题“侍讲朱熹晦庵”[2]。亦有因缺乏资料,或暂未查明而缺略的,如卷一易类《周易集解》十卷于作者只提“唐著作郎李鼎祚集”,既无籍贯也无字号;《元包》十卷:“唐卫元嵩撰,”只有朝代和姓名,余则皆不明。但其体例亦有作变通处理的,如《解题》卷一易类《易本传》三十三卷:“隆山李舜臣子思撰……舜臣,淳熙中宰饶之德兴”,其官职没有放在撰者中五项连书。卷四编年类《资治通鉴》条题“丞相温公河内司马光君实撰”,而卷十七别集中《传家集》下,又以其为涑水人。歧出未能画一,为张宗泰所讥[3]。其实体例“未能画一”很好理解,盖因陈氏编《解题》耗时长久,长达几十年,著录同一作者之书前后相隔时间太久,介绍撰人时,体例不可能完全齐一。

陈振孙介绍撰者,还有一大特点:即重点介绍两宋的作者,对于北宋以前的作者,一般只作简单的介绍。如《解题》卷十八别集类下《渭南集》三十卷、《剑南诗稿》、《续稿》八十七卷:“华文阁待制山阴陆游务观撰,左丞佃之孙,绍兴末召对,赐出身,隆兴初为枢密院编修官,乡用矣,坐漏泄省中语,阜陵以为反复,斥远之。后以夔倅入蜀,益自放肆,不护细行,自号放翁,在蜀九年乃归。晚由严陵召为南宫舍人,将内禅,益公荐直北门,上终不用。及韩氏用事,游既挂冠久矣,有幼子泽不逮,为托胄作《南园记》,起为大蓬,以次对再致仕,嘉定庚午年八十六而终。游才甚高,幼为曾吉父所赏识,诗为中兴之冠,他文亦佳,而诗最富,至万余篇,古今未有,故文与诗别行。‘渭南’者,封渭南县伯。”其对陆游的介绍,有可补《宋史》本传者。《解题》对于北宋以前的作者,大都简略称为某之子、之孙、之妹等。如《解题》卷四正史类《史记》一百三十卷,司马迁撰,裴骃集注。《解题》指出:“裴骃即注《三国志》松之子也。”卷五典故类《东家杂记》二卷,右朝议大夫孔传撰。《解题》谓孔传为“先圣四十七世孙也”。卷十杂家类《女诫》一卷:“汉曹世叔妻班昭撰,固之妹也。”用字虽然很少,但却清楚地交代了撰者的家学渊源和身世,可谓简明有法。《郡斋读书志》与之相比,则略显繁冗。如《郡斋读书志》卷一易类《兼山易解》,郭忠孝撰,忠孝字立之,河南人。而《解题》仅云“河南郭忠孝立之”即可,孰优孰劣明矣。

《直斋书录解题》所记撰者,大多依学术传统只记朝代,但也有兼及生卒年者,共40余人,虽数量不多,以一书而言,也为数不少。又登第之年,向为学者所重,然宋代登科录之有传本者屈指可数。《解题》记录登第者百余人,均有裨考证。有的解题还介绍了撰者的学术传授、家世及有关涉诸人。综计《解题》著录传记162种,宋人著作134种,所述撰人与附及诸人,数逾三千,其生平事迹,有为史传、文集、地志等所不载者,故为后人所重。如四库馆臣撰《四库全书总目》,今人撰《全宋词》等,每遇著者生平事迹不明,多据《解题》以明之。

2.品评作者

《直斋书录解题》品评人物之处很多,而且亦较中肯。如:《解题》卷四正史类《史记》条评左氏、庄子、屈原及司马迁为“豪杰特起之士”。评杜预为“左氏忠臣”[4],颜师古为“班氏忠臣”[5],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学术成就。振孙品评作者有的涉及人物的才、学、史、德诸多方面,如卷十六别集类上《陆士龙集》十卷:“晋清河内史陆云士龙撰。太康平吴,二陆入洛,张茂先所谓‘利获二俊’者也。逊、抗之后,而有机、云,可谓代不乏人矣,然皆不免其身。才者身之累也,况居乱世乎!机好游权门,抑又有以取之耶?”又卷十七别集类中《乐全先生集》四十卷、《玉堂集》二十卷:“参政文定公南都张方平安道撰。……识略过人,知苏洵父子于布衣,恶王安石于考试进士之日,皆人所不能及也。寿至八十五,薨于元祐中。于当时最为耆德,然颇为司马温公所不喜。”又卷十八别集类下《龙川集》四十卷、《外集》四卷,永康陈亮同父撰。《解题》云陈亮:“少入太学,尝三上孝庙书,召诣政事堂,宰相无宏度,迄报罢。后以免举为癸丑进士第一,未禄而卒。所上书论本朝治体本末源流,一时诸贤未之及也。亮才甚高而学驳,其与朱晦翁往返书,所谓‘金银铜铁混为一器’者可见矣。……叶适未遇时,亮独先识之,后为集序及跋皆含讥诮,识者以为议。”

亦有对作者品格作严正批评者。如卷十六别集类上《沈佺期集》十卷,唐中书舍人内黄沈佺期云卿撰。《解题》云:“自沈约以来,始以音韵、对偶为诗,至之问、佺期,益加靡丽。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唐律盖本于此。二人者皆以谄附二张进,景龙中俱为修文馆学士。佺期《回波词》有所谓‘齿录牙绯’者,其为人可知。之问尤反覆无行,卒以罪死。”

由上述可见,陈振孙对于作者,颇能知人论世,而后代提要于作者虽然也加介绍,但仅及里年,仕履、师承、著作之类,很少能像陈振孙这样,致力于评论撰者的品格行为。

3.考辨作者

这包括考辨真实作者和考辨存疑作者两个方面。如:《解题》卷四正史类《后汉志》三十卷:“晋秘书监河内司马彪绍统撰,梁剡令平原刘昭宣卿补注。蔚宗本书,隋唐志皆九十七卷,今书纪传共九十卷,盖未尝有志也。刘昭所注,乃司马彪《续汉书》之《八志》尔,序文固云,‘范志今阙,乃借旧志以补之’。其与范氏纪传,自别为一书,其后纪传孤行,而志不显,至本朝乾兴初,判国子监孙奭,始建议校勘。但云补亡补阙,而不著其为彪书也。《馆阁书目》乃直以百二十卷并称蔚宗撰,益非是。今考章怀注所引,称《续汉志》者,文与今志同,信其为彪书不疑。”此例即为考辨传世《后汉书》八志的真实作者。考辨存疑,如《解题》卷十四杂艺类《法书撮要》十卷:“吴兴蔡耑山父撰,以书家事实,分门条类,亦无所发明。淳熙中人,云绍圣御史之孙,吾乡不闻有此人也,当考。”

二、评述典籍

1.释书名,绍异名。如:《解题》卷十一小说家类“《甘泽谣》一卷,唐刑部郎中袁郊撰。所记凡九条,咸通戊子自序,以其春雨泽应,故有甘泽成谣之语,遂以名其书”。此即为释书名。绍异名,如卷五伪史类“《金人亡辽录》二卷,燕山史愿撰。或称《辽国遗事》”。

2.述内容,评得失。如《解题》卷七传记类“《西南备边录》一卷,唐宰相李德裕文饶撰,太和中镇蜀所作。内州县城镇兵食之数,大略具矣”。卷十四杂艺类“《泉志》十五卷,洪遵景伯撰。记历代钱货”。这样,通过一书解题,就可大致了解该书的内容,非常方便。有的解题在介绍内容的同时,还对一书的价值作出评价,如卷八地理类“《会稽志》二十卷,通判吴兴施宿武子、郡人冯景中、陆子虚、朱鼐、王度等撰,陆放翁为之序。首称禹会诸侯,而以思陵巡狩陛府配之,气壮文雅,盖奇作也”。而卷四别史类《东都事略》一百五十卷,王称撰。《解题》云“其书纪、传、附录略具体,但无志耳……未得为全善。”

3.考内容,明分类。对历史上学术性质定位不明,分类不当的图书,陈振孙通过考校全书,给予纠正。《解题》卷三经解类《经典释文》三十卷:“案前世《艺文志》列于经解类。《中兴书目》始入之小学,非也。”同卷《五经文字》三卷、《九经字样》一卷:“二书却当在小学类,以其专为经设,故亦附见于此。”又同卷《群经音辨》七卷:“题曰‘群经’,亦不当在小学类。”以上三例为辨经解与小学的归属,即谓上述四种书是皆为释经服务的,故当入经解类。

《解题》卷五典故类《国朝通典》二百卷:“凡通典、会要,前志及《馆阁书目》皆列之类书。按通典载古今制度沿革,会要专述典故,非类书也。”后世亦将通典、会要入典故类或政书类,把这类书从类书类析出归入政书类较为合适。

4.考渊源,明流变。陈振孙在有的解题中,还注重对有关学术渊源、文学流变的考察。如《解题》卷十九诗集类上《杜必简集》一卷:“唐著作郎襄阳杜审言必简撰,工部之祖也。唐初沈、宋以来,律诗始盛行,然未以平侧失眼为忌。审言诗虽不多,句律极严,无一失粘者。甫之家传有自来矣。”《韦苏州集》十卷,《解题》云:“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糜嫚,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谐婉,属对丽密,而闲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这就使解题也具有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5.指取材,示体例。如《解题》卷十杂家类《弟子职》等五书一卷:“漳州教授张时举,以管子《弟子职》篇、班氏《女诫》、吕氏《乡约乡礼》、司马氏《居家杂仪》合为一编。”此即为指取材,示体例。如《解题》卷四编年类《大唐统纪》四十卷,《解题》云:“用荀袁体,起武德,尽长庆,为一百卷。”此即谓《大唐统纪》为编年体也。

6.明撰因。如《解题》卷四编年类《唐年补录》六十五卷,《解题》云:“以武宗后无实录,故为此书。”《五代通录》六十五卷,《解题》云:“以实录繁冗,节略而成此书。”

7.论书之完缺情况。如《后魏书》一百三十卷,北齐中书令兼著作郎魏收伯起撰。《解题》云:“……今纪阙二卷,传阙二十二卷,又三卷不全,志阙‘天象’二卷,收既以史招怨,齐亡之岁,竟遭发冢弃骨之祸。隋文帝命魏澹等,更撰《魏书》九十二卷,以西魏为正,东为伪,义例简要。《唐志》又有张太素《后魏收》一百卷。今皆不传,而收书独行,《中兴书目》谓所阙太宗纪,以澹书补之,阙志以太素书补之,二书既亡,惟此纪、志独存,不知何据也。”

8.记撰述时间。如《解题》卷四正史类《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熙宁十年,诏修仁宗、英宗正史,宋敏求、苏颂、王存、黄履等编修,吴充提举。元丰五年,王珪、李清臣等上之。”此例即详细地介绍了编修《两朝国史》的起止时间。又《解题》卷五典故类《历代年号并宫殿等名》一卷,《解题》云:“丞相饶阳李昉明叔在翰苑时所纂。”

由上述8条可以看出,《解题》评述典籍,多能述内容,论短长;考源流,明流变;明撰因、指取材、示体例、论完缺、释书名、绍异名、明分类,并能说明一书撰述的时间。这对于我们了解、考证古代典籍无疑具有“必资”的作用。

三、考辨伪书

陈振孙生于辨伪空气浓厚的宋代,塑其风气影响,亦颇重辨伪。综观《解题》一书之著录,辨伪成果丰硕,方法科学、全面。其辨伪方法和成就主要有:

1.根据历代书目著录的情况来考辨古籍的真伪。又可细分为:

(1)从旧志不著录,而定其伪。

如《解题》卷一易类《子夏易传》十卷:“考《汉志》,初无此书。有孙坦者,为《周易析蕴》,言此汉杜子夏也,未知何据。使其果然,何为不见于《汉志》?其为依托明矣。”

《关子明易传》一卷:“后魏河东关朗子明撰。唐赵蕤注。隋、唐《志》皆不录。或云阮逸伪作也。”

(2)从前志著录,后志已佚,而定其伪或可疑。

如《解题》卷九道家类《关尹子》九卷:“案《汉志》有《关尹子》九篇,隋、唐及国史《志》皆不著录,意其书亡久矣。徐藏子礼得之于永嘉孙定,首载刘向校定序,篇末有葛洪后序。未知孙定从何传授,殆皆依托也。序亦不类向文。”

(3)从今本与旧志所说之卷数、篇数不同,而定其伪或可疑。

如《解题》卷一易类《子夏易传》十卷:“案隋、唐《志》有《卜商传》二卷。残缺。……其为依托明矣。隋、唐时止二卷,已残缺,今安得有十卷?”

卷三春秋类《春秋繁露》十七卷:“案隋、唐及国史《志》卷皆十七,《崇文总目》凡二十八篇,《馆阁书目》止十卷,萍乡所刻亦财三十七篇。今乃楼攻媿得潘景宪本,卷篇皆与前《志》合,然亦非当时本书也。”

(4)从前志明言其为伪书,而信其说。

如《解题》卷三谶纬类《乾坤凿度》二卷:“……晁氏《读书志》云:‘《崇文总目》无之,至元祐《田氏书目》始载,当是国朝人依托为之。’”

2.根据彼时人未见此书,而断其为伪。

《解题》卷七传记类《飞燕外传》一卷:“称汉河东都尉伶玄子于撰。自言与扬雄同时,而史无所见。或云伪书也。”

3.从书之来历辨伪。

其书不问有无旧本,凡今本来历不明者,即可定其伪或可疑。如:

《解题》卷二书类《汲冢周书》十卷:“晋五经博士孔晁注。……相传以为孔子删书所余者,未必然也。文体与古书不类,似战国后人依仿为之者。”

《古三坟书》一卷:“元丰中,毛渐正仲奉使京西,得之唐州民舍。其辞诡诞不经,盖伪书也。《三坟》之名,惟见于《左氏》右尹子革之言。盖自孔子定书,断自唐、虞以下,前乎唐、虞,无征不信,不复采取,于时固以影响不存,去之二千载,而其书忽出,何可信也?况皇谓之‘坟’,帝谓之‘典’,皆古史也,不当如毛所录,其伪明甚。人之好奇,有如此其僻者!晁公武云张商英伪撰,以比李筌《阴符经》。”

4.根据书中所载内容与史事不符来进行辨伪。若书中出现与其时代不相符的内容,即可断定其书为伪。可分以下几点:

(1)从用后代之地名辨之。如:

《解题》卷十二历象类《星簿赞历》一卷:“《唐志》称《石氏星经簿赞》。《馆阁书目》以其有徐、颍、婺、台等州名,疑后人附益。今此书明言依甘、石、巫咸氏,则非专石申书也。”

(2)从用后代之朝代名辨之。如:

《解题》卷十六别集类上《蔡中郎集》十卷:“后汉左中郎将陈留蔡邕伯喈撰。《唐志》二十卷,今本阙亡之外,才六十四篇。其间有称建安年号及为魏宗庙颂述者,非邕文也。卷末有天圣癸亥欧阳静所书《辨证》甚详,以为好事者杂编他人之文相混,非本书。”

按:考《后汉书·蔡邕列传》、《王允列传》、《董卓列传》及《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谢承《后汉书》,蔡邕死于初平三年(192),建安纪年在初平、兴平以后,而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故《蔡中郎集》中有称建安年号及魏宗庙者应为好事者续撰,非蔡邕之作。陈氏考订甚确。

(3)从用后代之事实辨之。如:

《解题》卷五杂史类《越绝书》十六卷:“无撰人名氏,相传以为子贡者,非也。其书杂记吴、越事,下及秦、汉,直至建武二十八年。盖战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又附益之耳。”

(4)从用后代之法制辨之。如:

《解题》卷三春秋类《春秋左氏传》三十卷:“自昔相传以为左丘明撰。其好恶与圣人同者也。而其末记晋知伯反丧于韩、魏,在获麟后二十八年,去孔子没亦二十六年,不应年少后亡如此。又,其书称‘虞不腊矣’、‘见于尝酎’及‘秦庶长’,皆战国后制,故疑非孔子所称左丘明,别是一人为史官者。”

5.从抄袭旧文处辨伪。如:

《解题》卷十四杂艺类《兰亭考》十二卷:“……此书累十余卷,不过为晋人一遗帖,自是作无益,玩物丧志,本无足云。其中所录诸家跋语,有昭然伪妄而不能辨者,未暇疏举。”此从剽窃前文处辨伪。

《解题》卷二十二文史类《诗格》一卷:“题魏文帝,而所述诗或在沈约后,其为假托明矣。”此从抄袭晚出之文处辨伪。

6.从佚文上辨伪。

《解题》卷二书类《尚书》十二卷、《尚书注》十三卷:“……凡杜征南以前所注经传,有援《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诸篇,皆云逸《书》,其援《泰誓》者则云今《泰誓》无此文,盖伏生《书》亡《泰誓》,《泰誓》后出。或云武帝末民有献者,或云宣帝时,河南女子得之,所载白鱼火鸟之祥,实伪书也。”此从前已为明言为佚文,现反有全书,而认定后出《泰誓》为伪。

《解题》卷三春秋类《春秋繁露》十七卷:“……其最可疑者,本传载所著书百余篇,《清明》、《竹林》、《繁露》、《玉杯》之属,今总名曰《繁露》,而《玉杯》、《竹林》则皆其篇名,此决非其本真。况《通典》、《御览》所引,皆今书所无者,尤可疑也。”此从《繁露》未佚之前,《通典》、《御览》有引用,而《繁露》今本却无《通典》、《御览》所引之文,而怀疑《繁露》今本为伪书。

7.根据古籍文辞、文体和文法来进行辨伪。

各个时代文体、文法不同,措辞亦异,后人假托前人,在文辞、文体和文法方面难免有疏漏。据此可判定一书真伪。如:

《解题》卷一易类《子夏易传》十卷:“……其为依托明矣。……其文辞浅俚,非古人语,姑存之以备一家。”

卷十二兵书类《六韬》六卷:“……其辞鄙俚,世俗依托也。”以上二例即从文辞上辨伪。

《解题》卷二书类《汲冢周书》十卷:“晋五经博士孔晁注。……相传以为孔子删书所余者,未必然也。文体与古文不类,似战国后人依仿为之者。”此从文体上辨伪。

《解题》卷十二神仙类《列仙传》二卷:“汉刘向撰。凡七十二人。每传有赞,似非向本书。西汉人文章不尔也。”此从文法上辨伪。

8.从思想系统及传授家法方面辨别伪书。

《解题》卷一易类《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德统论》一卷、《略例》一卷、又《易数钩隐图》二卷:“太常博士刘牧长民撰,黄黎献为之序。又为《略例图》,亦黎献所序。又有三衢刘敏士刻于浙右庾司者,有欧阳公序,文浅俚,决非公作。其书三卷,与前本大同小异。案敏士序称伯祖屯田郎中临川先生志其墓,今观志文所述,但言学《春秋》于孙复而已。当庆历时,其《易》学盛行,不应略无一语及之,且黎献之序称字长民,而志称字先之,其果一人耶,抑二人耶?”

9.用文献互征的方法证其伪或可疑。

《解题》卷八地理类《至道云南录》三卷:“左侍禁知兴化军辛怡显撰。李顺之乱,余党有散入蛮中者,怡显往招安之,继赐蛮酋告勅而归,遂为此录。天禧四年自序。或云此书妄也。余在莆田视壁记无怡显名字,恐或然。”

由上可见,《解题》所采用的辨伪方法,具体而又全面,完全可与晚近以来梁启超等学者所总结的辨伪方法媲美。对照梁氏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归纳的十二种辨伪方法[6],其核心内容都没有超出陈振孙辨伪方法论的范围。陈氏虽不以辨伪名家,但他在辨伪学史上的成就,应该得到正确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四、版本目录的滥觞

把传统的目录学和新兴版本学相结合,丰富了目录学内容,促进了目录学发展。在这方面,尤袤的《遂初堂书目》被认为是代表作。叶德辉说:“自镂板兴,于是兼言板本。其例创于宋尤袤《遂初堂书目》。目中所录,一书多至数本。”[7]但其版本著录“以正经正史为多,大约皆州郡公使库本也。”王重民先生进一步指出:《遂初堂书目》所记板刻过于简单,“连刻本的年月和地点都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到了“陈振孙时代……对于刻本的记载,方才较详细。”[8]仔细披览陈书,可知王重民的观点是正确的。《直斋书录解题》记载板刻,经初步统计多达二百三十多条。若将丛刻诸书,如图经、唐六十家集,百家词等加以分析,当逾五百条。记有宋一朝刊书资料之富,没有超过《直斋书录解题》的。陈振孙著录板本的体例,至为详备,远非尤袤、岳珂、晁公武、赵希弁各家所能比拟的。其主要内容,除张积《直斋书录解题与宋代出版史》[9]一文归纳的记版本异同、记善本信息、记劣本信息之外,尚有以下数端:

1.记刻本的年月、地点及刊书人所据底本是否完善。

《解题》卷九儒家类《荀子注》二十卷:“淳熙中,钱佃耕道用元丰监本参校,刊之江西漕司,其同异著之篇末,凡二百二十六条,视他本最为完善。”又《解题》卷十二释氏类《石本金刚经》一卷:“南唐保大五年寿春所刻。乾道中刘岑季高再刻于建昌军。不分三十二分,相传以为最善。”

2.记旧本与今本的不同。

如《解题》卷八地理类《高丽图经》四十卷:“奉议郎徐兢明叔撰。宣和六年路允迪、傅墨卿使高丽,兢为之属,归上此书,物图其形,事为之说。今所刊不复有图矣。”

3.考版本源流。

如《解题》卷四正史类《五代史纂误》五卷、《杂录》一卷:“吴缜撰。宇文时中守吴兴,以郡庠有二史板,遂取二书刻之,后皆取入国子监。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藏经》有余板,以刊二史寘郡庠。中兴,监书多阙,遂取其板以往,今监本是也。”在这里,陈振孙不仅详细介绍了这部书的不同版本的出版人、出版年、出版地,实际上也考察了一书的版本源流。又同书卷十七别集类中《东坡别集》四十六卷:“坡之曾孙给事峤季真刊家集于建安,大略与杭本同。盖杭本当坡公无恙时已行于世矣。麻沙书坊又有《大全集》,兼载《志林》,《杂说》之类,亦杂以颍滨及小坡之文,且间有讹伪勦入者。有张某为吉州,取建安本所遗尽刊之,而不加考订,中载《应诏》、《策论》,盖建安本亦无《应诏集》也。”亦详考了版本的源流、系统。

4.记抄本、写本。

南宋虽盛行刊书,但仍有不少写本,现将《解题》中记写本特殊者摘录如下:

《解题》卷五典故类《三朝训监图》十卷:“顷在莆田有售此书者,亟求观之,则已为好事者所得,盖当时御府刻本也。卷为一册,凡十事,事为一图,饰以青赤。亟命工传录,凡字大小,行广狭,设色规模,一切依其旧,敛袵铺观,如生庆历、皇祐间,目睹圣作明述之盛也。“又《解题》卷十四音乐类《皇祐新乐图记》三卷:“图其形制,刊板颁之天下。虎丘寺有本,用苏州观察使印,长贰押字。余平生每见承平故物,未尝不起敬,因录藏之,一切依元本摹写,不少异。”

上述二例为影写书籍之事。北宋已知影刻旧本,影写本也为藏书家看重。如《解题》卷四编年类《神宗实录朱墨本》二百卷:“其朱书系新修,黄字系删去,墨字系旧文,其增改删易处则又有签贴。”同书卷十三医书类《大观本草》三十一卷:“嘉祐中掌禹锡、林亿等重加校正,更为补注,以朱墨书为之别,凡新旧药一千八十二种,盖亦备也。今慎微颇复有所增益,而以墨盖其名物之上,然亦殊不多也。”

以朱墨笔钞书,对于套色印刷术的发明有着启示的作用。

5.记拓本。

雕版印刷之后,仍时有卷帙不多的小书刊于金石,《直斋书解题》除记写本、抄本之外,亦兼及拓本。如卷三孝经类《御注孝经》一卷:“唐孝明皇帝撰并序。今世所行本也。始刻石太学,御八分书,末有祭酒李齐古所上表及答诏,且具宰相等名衔,实天宝四载,号为《石台孝经》。乾道中,蔡洸知镇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学宫,云欧公《集古录》无之,岂偶未之见耶?家有此刻,为四大轴,以为书阁之镇。”由此可见他对金石拓本的重视。为此,不惜笔墨详细地介绍了《孝经》的作者、序跋者、刻石经过、摹拓本末及其在家藏书籍中地位。除此之外,尚有卷十二释氏类《石本金刚经》一卷:“南唐保大五年寿春所刻。乾道中刘岑季高再刻于建昌军。不分三十二分,相传以为最善。”《六译金刚经》一卷:“此经前后六译,各有异同,有弘农杨皋页者集为此本。太和中,中贵人杨永和集右军书,刻之兴唐寺。”《遗教经》一卷:“佛涅槃时所说。唐碑本。”《阿弥陀经》一卷:“唐陈仁棱所书。刻于襄阳。”《金刚经》一卷:“唐邬彤所书,在吴兴墨妙亭。”以上三种亦均为“唐碑本”。

除了处处留意征访图书,陈振孙也随时留意石刻。《解题》卷十七别集类中《蔡忠惠集》三十六卷云:“余尝官莆,至其居,去城三里。荔子号‘玉堂红’者,正在其处。矮屋欲压头,犹是当时旧物。欧公所撰《墓志》,石立堂下,真迹及诸公书贴多有存者。”又卷八地理类《至道云南录》三卷:“左侍禁知兴化军辛怡显撰。……天禧四年自序。或云此书妄也。余在莆田视壁记无怡显名字,恐或然。”卷十五总集类著录宋敏求“以四方碑刻诗文”,集为《宝刻丛章》三十卷,多有别集中所逸者。卷十九诗集类上《秦隐君集》一卷云:“此本南安所刻,余又尝于宋次道《宝刻丛章》得其逸诗二首,书册末。”这是陈振孙利用石刻资料作为校勘、辑佚的依据。此种做法,至今仍有其借鉴意义。

6.鉴赏善本。

宋人已形成了“善本”的概念和收藏、鉴赏“善本”的风气。受时代风气的影响,陈振孙也大讲善本,并加以鉴赏。

由上可知,《直斋书录解题》所记版本,条别源流,剖析异同,“把传统的目录学与版本学结合起来”,这是陈氏的“《解题》之功”[11],实为版本目录之滥觞。

综上所述,笔者对《解题》著录之内容,均一一举例加以说明,并有所考论。由此亦可见该书在辑佚、辨伪与考证等方面之价值,故《四库全书总目》称《直斋书录解题》:“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12]其评价正说明了它的价值所在。

注释:

[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尚书释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易传(卷二)·书古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7页。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资治通鉴下所附案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4]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106页。

[7]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古今藏书家记版本.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4页。

[8]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0页。

[9]张积.直斋书录解题与宋代出版史.载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历史文献学论集.武汉:崇文书局,2003年9月第1版,第568-595页。

[10]张积.直斋书录解题与宋代出版史.载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历史文献学论集.武汉:崇文书局,2003年9月第一版,第574-576页。

[11]拓夫、段欣.从目录学名著看宋代目录学的成就——宋代目录学研究之三·“考证之所必资”的私家目录《直斋书录解题》.见:天一阁博物馆.天一阁文丛.第2辑,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第26页

[1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30页。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