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天一阁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的思考

关于天一阁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就如何做好天一阁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工作作一初步探索。天一阁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自古至今,无数藏书家和学者对天一阁进行了多次研究,与这座古代藏书楼相关的论著刊载迭现。天一阁藏书楼的存在,被认为是一种兼悲怆与艰难俱存的奇迹,既是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又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一种象征。人们常把文物修复工作者称为医生,古籍修复工作者也不例外。

于美娜

【摘要】天一阁在经历了440年的风雨考验之后,藏书依旧丰富,藏久不散。但是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侵蚀和损害下,许多珍贵的古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危害。本文就如何做好天一阁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工作作一初步探索。

【关键词】藏书地位;古籍破损;保护工作

一、天一阁的藏书及历史地位

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自明代嘉靖末年,兵部右侍郎范钦创阁以来,至今已经有440年了。历经风雨之后的天一阁,藏书依旧丰富,藏久不散。馆内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的刻本和钞本为多,其中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著名,如地方志明代正德《姑苏志》孤本(图1)、明刻本《名马记》孤本、清影抄明汲古阁本《沧螺集》孤本等。地方志《弘治上海志》、科举录《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图2)等。

(图1)

(图2)

此外,明天一阁刻本《元包经传》、《竹书纪年》(图3)等被誉为“奇书”,更是稀世珍宝。

(图3)

不仅如此,馆内藏书版本多样、内容丰富。如明刻四色套印本《南华经》(图4)、明铜活字本《高常侍集》(图5),明嘉靖兵部刻本《营规》(图6),清嘉庆间摹绘《彩绘天象图》(图7),清影元抄本《隶续》(图8)等。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天一阁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自古至今,无数藏书家和学者对天一阁进行了多次研究,与这座古代藏书楼相关的论著刊载迭现。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缪荃孙《天一阁始末记》、余秋雨《风雨天一阁》、骆兆平《书城琐记》、袁慧《范钦评传》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天一阁进行了研究。

天一阁藏书楼的存在,被认为是一种兼悲怆与艰难俱存的奇迹,既是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又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不但收藏保存了丰富的善本典籍,而且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藏书文化。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传承了三千多年的藏书文化,孕育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甚至可以说,没有博大的藏书文化,便没有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天一阁的藏书及历史地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甚至世界文明,都有着重要意义的。

二、天一阁古籍破损的原因

(一)天一阁破损古籍数据

据统计,天一阁有善本30615册,其中虫蛀的6491册;水渍、霉变、粘连、焦脆、破碎的1303册;断线需换封面副页的1902册;合计破损书9696册,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科举文献421册中,不同程度的虫蛀383册,在此基础上伴有水渍、霉变、粘连现象的有31册。破损现状令人触目惊心,破损数据令人心痛。

(二)古籍破损原因

1.自然因素

影响古籍破损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阳光、温湿度、水火、有害气体、微生物、生物等。

(1)阳光

阳光不仅可以抑制和消灭细菌,还可以去除潮湿。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长时间照射古籍,会使古籍纸张褪色、变色,甚至脆化。原因是:古籍纸质属植物纤维,受到阳光照射后,纸张会枯燥从而失去韧性。当纸张长久曝于阳光下时,纸张纤维断裂发生“光解作用”。另外,空气中的氧在阳光的作用下变成游离氧,与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产生过氧化氢,发生“光氧化作用”产生氧化纤维素,从而使古纸褪色、变色、脆化,甚至一触即碎。

(2)温湿度

温湿度的变化是影响古籍的又一个自然因素。据化学分析,温度超过正常温度(23℃)10℃,纸张内含有的酸碱杂质对古籍的损伤会增加三倍。尤其是在温湿度变化频繁的气候下,纸张收缩膨胀剧烈,对古籍的损伤更为严重。此外,空气中的湿度过重,为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很好的繁殖环境,如此一来,加速了古籍的损伤。

(3)水、火

常言道水火无情。少量的水浸渍古籍,干后形成大小不一难看的水渍,还会使纸张起皱;大量的水浸渍古籍,使书页粘连形成板结难揭的书砖,为修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我们伟大的祖先早在原始社会便能够熟练地运用火。火能够烤熟食物,还可以取暖。但是火,给古籍造成的危害确是无法弥补的。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焚毁了大量有价值的古籍,部分史料已无从考证,为后人了解研究秦朝以前文化历史,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加之战火硝烟的年代,同样给古籍造成了无情的毁灭。火,给古籍带来的损害是不可逆转的,完全烧毁的古籍无法复旧,就是半烧毁的古籍书页也是变得焦脆,一触即破。

(4)有害气体

笔者认为有害气体是古籍的“慢性杀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氨、硫化氢、臭氧等,对古籍都有危害作用。由于全球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排放量逐年增长,造成臭氧空洞,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空气质量逐年下降。特别是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形成硫酸,侵入古籍中,加速纸张纤维的酸化,使纸张纤维断裂,失去韧性。氨和臭氧还可使古纸变色。古人讲,纸寿千年,但是大量的古籍在这样的慢性损伤下,百年间便半路“夭折”,粉化在空气中了。

(5)微生物

破坏古籍的微生物,有细菌和真菌。细菌的繁殖对水分和温度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对古籍的影响不大。然而真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却十分强,在湿度60%以上,温度23℃以上的环境下,真菌便能够大量生长繁殖。它对古籍造成的危害是腐蚀性的,被真菌腐蚀后的古籍,往往纸张变湿粘连,纤维撕裂,酸度甚高,腐烂变质。

(6)生物

我们现在修复的古籍中,大多是在修补被生物(蠹鱼、蛀虫、苍蝇老鼠等)蛀坏的书页。它们将古籍蛀食得千疮百孔,古籍中很多珍贵的文献记载被蛀食后,不仅修补困难,而且部分文字内容已经无法识别,甚至缺失,对后人的考证、鉴定无疑带来了很多的遗憾。明代文人张岱有《讨蠹鱼檄》,文中说:

惟此蠹鱼者,赋质轻微,存心残忍……恣蚕食以忘休,肆鼠伤而无忌。比火焚更惨,何异于坟典于秦坑;较土掩犹凶,谁复发周书于汲豕?罪真难挽,死有余辜。

可见,古人对书蠹鱼这种蛀虫危害古籍的愤恨是十分痛彻的。

2.人为因素

如果说,自然因素是造成古籍损伤的内因,那么人为因素则是造成古籍破损的外因——“杀手锏”。同自然因素一样,人为造成的古籍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有些古籍翻阅的次数多了,部分书页会被撕裂,偶有断线、掉页、中缝开裂、书口断裂等。有时由于阅读者的粗心大意,将书页抓伤,甚至使古籍受到汗渍、油渍、墨汁、羹汤、果汁、饮料等的污染。更有人为了截取古籍中的部分资料文字,将书页撕下或用刀割下,造成古籍书页的残缺,直接影响了古籍的版本价值和使用价值。

此外,由于展览、陈列的需要,在布展时,由于部分从业人员(保管员、修复人员、陈列人员、摄影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缺乏保护性操作常识,也给古籍造成了诸多不必要的破损,甚至是不可逆转性的破坏。因此,强调正确的操作常识和科学保护方法至关重要。

三、如何做好天一阁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

人们常把文物修复工作者称为医生,古籍修复工作者也不例外。之所以这样比喻,是因为如医生看病要了解病因、病症、制定治疗方案一样,修复古籍也应如此。有些古籍,往往不止患有一种病症,而是多种病状并存。甚至,有些病症潜伏于古籍内部,表面是观察不到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古籍医生们,不仅要了解多种病症的病情、病因、病理,而且还应对潜伏的病症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从而制定多个治疗方案以备辨症施治,进而达到从容应对突发病症的目的。

(一)古籍修复工作应细致耐心,持之以恒

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要求修复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修复技术,而且应对工作细致耐心,不厌其烦。由于我馆古籍破损程度之大,破损数量之多,往往年代越久远的古籍,越不加以修整,越难修整。如不修整,将造成更大的损坏。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说,古籍书画类的珍贵文物,“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可见,若要修复古籍,必须是技艺精湛的从业人员方可进行修复。此外,由于我馆古籍破损数量甚多,一部书少则数册,多则几十册,每册的数量由几十页至几百页不等,修复工序与数量的繁多,容易使人感到厌烦。因此,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工作者,前提是必须要有为古籍修复事业献身的思想准备,细致耐心,不厌其烦,持之以恒,方可从事此项工作。

(二)古籍修复工作及从业人员应与时俱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文物、博物馆事业日渐重视。2001年,有关部门组织召开了一次研讨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的会议。此后,有关这样的会议在社会上频频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并做出了许多成绩。随着时代的进步,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工作不断趋于严格化、规范化。《古籍定级制度》、《特藏古籍破损的定级标准》、《古籍修复人员任职资格标准》等古籍保护规定的出台,体现了新世纪、新时期对古籍修复工作及从业人员的新要求、新标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要求。古人对从事古籍、书画修复工作者的要求是:“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充此任者,乃不负托。”([明]周嘉胄《装潢志》)可见,古人对修复工作者的要求是十分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样的标准仍然适用,并且仅作为从业人员的最根本素质。新时期的古籍修复保护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和过硬的修复技术,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新仪器、新设备的操作能力。新时期的古籍修复保护人员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古汉语水平,广泛涉猎物理、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学、造纸学、美学、装帧学等相关的知识。随着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新时期的专业人员还要具备与国外同行交流的本领。

(三)古籍保护工作应着眼于古籍保护环境

笔者认为,古籍的保护工作与古籍的保护环境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如何改善古籍的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笔者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了影响古籍破损的几点因素,在此不再进行说明。正是由于这样的环境因素影响着古籍的寿命。因此,我们要抓住问题的实质,从问题产生的根源着手,方能更好地做好古籍的保护工作。笔者有过这样的思考,即世间所有的文物无论我们用何种办法来保护,也只不过是在延长其寿命罢了,我们今天所作的古籍保护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延长古籍寿命的工作。也许,随着未来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将它们变为永恒。

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前人遗留下来的这门专业技艺,将传统与现在的科学有效的方法、经验加以总结,使我馆的古籍修复保护技艺在新一代的修复人员手中进一步传承、发扬、提高。

结论

宁波天一阁作为我国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历经440年的风雨考验,依旧巍然屹立在美丽的月湖西畔。在人们心中,它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藏书楼,而是作为一种藏书文化的载体传承着我国悠远的历史文化。天一阁作为国家AAAA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藏书的丰富、藏书的独特,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专家、学者驻足游览与研究。

笔者作为新一代的古籍、书画修复人员,任重而道远,有义务、有责任做好我馆的古籍、书画修复与保护工作,希望在不断学习积累过程中能够将我馆的古籍、书画修复保护事业继承发展下去。

近年,我馆将成立纸质类文物保护中心,决心抓好古籍、书画等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在继承我国传统修复技艺的同时,争取在传统修复、科技保护、修复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创新。恳盼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给予鼎力支持,提出宝贵意见,使我馆的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跨向更高一层台阶。

参考文献:

[1]潘美娣.古籍修复与装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大东.关于对天一阁藏书破损及保护措施的探析[J].

[3]骆兆平.书城琐记[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年,(3).

(作者工作单位:宁波天一阁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