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安徽古籍修复

安徽古籍修复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旧如旧”是古籍修复的最基本原则。而善本古籍在修复的揭裱过程中,须做到不伤一字。

安徽古籍修复

第一节 安徽古籍修复

我国古籍修复技术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守藏室,至南北朝时已日臻精致。唐人张彦远在《论装背裱轴》一文中说:“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宋武帝时徐爰、明帝时虞龢、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编次图书,装背为妙。粱武帝命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等又加装护……”从张彦远的叙述可以看出,从刘宋时代起,图书的装护已受到重视,而且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图书装护专家。修复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典籍保护技术上的一项突破。

一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必然结果,一定时期的技术发展,是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历代图书修复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古籍修复技术得以继承与发展。到明清时代,古籍修复技术已逐渐发展成为保护古籍的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使用至今,成为保护、抢救古文献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专门技术。发展到今天,古籍修复人才辈出、技术日臻完善。正是由于这些图书修复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我国历代珍贵的文化典籍才得以代代相传。

一、古籍修复的基本原则

修复古籍,就是对破损的古文献进行修正,恢复古籍的原貌。修复古籍,特别是善本古籍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确定古籍修复方案,指导古籍修复工作的基本准则。善本古籍修复的原则是:一要最大限度地延长古籍的寿命;二要尽量保持古籍的历史原貌;三是使用的修复方法要经过试验,确有把握后,才能动手修复。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

1.整旧如旧

在修复过程中,必须保留所有原始载体和信息,同时不能增加和篡改任何信息内容,即保持文献原貌。“整旧如旧”是古籍修复的最基本原则。

“整旧如旧”,就是指在修复版本价值较高的善本古籍时通过采用必要的仿古技术,不仅达到修复整齐,而且还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原始面貌和风格,以保存善本古籍在版本和装帧方面的特色。要实现“整旧如旧”,一是在修复善本古籍时要采用必要的仿旧技术;二是要选配相同或者近似的修复材料;三是要尽量保持古籍的旧观。普通古籍的修复,在书籍拆开後,封面、封底一般都不存留,护叶也要换上新的,经过修补,衬纸、裁切、更换旧叶和书皮,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却容易失去古籍的时代风貌,对保存古代文物和研究版本有较大影响。而善本古籍在修复的揭裱过程中,须做到不伤一字。如果原书损坏严重,字迹已经模糊,或者栏线、版框线断续不全,修复时也不能随意补栏、划栏、描字。因为对善本古籍来说,模糊的字迹、短缺的栏线,都是考证版本的重要依据。

2.方法可逆

所有的修复方法必须是可逆的,以便修复后发现问题或更新、更有效的修复方法出现后进行重新修复。

3.修复材料和操作程序安全

修复材料的选择应符合有关的标准,应对文献长期保存有利。在修复的过程中,避免修复对象接触到任何会对其可能有损害的材料。

4.修复方法安全可靠

任何方法都要在反复试验,确定有把握后才可进行实际运用。

二、古籍修复的基本程序

1.文献外观描述

2.文献载体和介质分析

3.修复方案的确定

4.实施修复

5.修复结果分析

三、修复善本古籍的材料要求

由于善本古籍的修复,首先要遵循的原则的是“整旧如旧”。因此,古籍修复所用的材料,如纸张、浆糊等都非常重要。

1.纸张

对于古籍的修复,要想做到”整旧如旧”,使经过修复的书叶看起来像原来的一样。必须把握好古籍修复的第一关——配纸。熟悉纸张的各种性能,特别是纸张的颜色、厚薄、纹路、年代等,是选配修补古籍用纸的关键。古书用纸的种类很多,各个时代印书所用的纸张是不同的。同时,各种纸张由于原料和生产方法不一,质量的差别也较大。因此选择质料、颜色相当的配纸,的确很不容易。如果选配不到色调相宜的纸张时,可以用质料近似的白纸染制。染纸时要按“宁浅勿深”的原则进行。配纸除了掌握质料和颜色以外,还应注意:纸张过厚,修补后捶不平,书叶中间会凸起一块;纸张太薄,则会出现凹陷,都会影响修复质量。修补古籍最好是用旧纸,旧纸配旧书,在色泽、质地、厚薄、纹路等方面容易协调一致。但因旧纸很难找到,主要来源于日常修书时调换下来的旧叶、空白叶和旧衬纸及从废旧古籍书中裁下的天头、地脚或后脑等,再加上年代久远,纸质老化,品种难求齐全。因此在古籍修复中,配旧纸只能解决少量需求,数量较大的古籍修复,完全用配旧纸的办法难以解决问题。运用现代仿古染色技术,将新纸染制成与原书色泽相似的古旧纸,用以代替配旧纸,是大部分古籍修复人员采用的方法。目前,染纸常用的染料是各种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主要有褚石、藤黄、槐黄、栀子、橡碗子、红茶、徽墨、花青等。当然,如果技术不熟练,或者说对于自己染纸的技术没有十分的把握,还是根据配纸要求从其它途径购买。

2.浆糊

浆糊是修补古籍不可缺少的粘接材料,浆糊的质量直接影响书籍修补的好坏。所以修补古书的浆糊必须选用有一定粘性且性能稳定的优质原料。如果浆糊粘性太差,则短时间内粘接作用就会消失,所修补的书叶会自行脱落;粘性太强的浆糊,水分收缩急躁,很容易在纸面上形成核桃状的皱纹,这就叫暴性。暴性浆糊是修补古书的大忌,特别是对那些年代久,书叶弹性差,或者是已经破损的古籍,修补时如果用了暴性浆糊,不但恢复不了古籍的原貌,而且这种被暴性浆糊损坏的古籍,以后再修时就无法揭开,乃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修补古籍所用的浆糊原料,唐人张彦远强调煮糊用淀粉,明人周嘉胄说治糊用面粉。长期的实践证明,修补古籍最适宜用的浆糊原料是小麦淀粉。用小麦淀粉制作的浆糊,浆性柔和,粘性适度,没有暴性。用以修补古书叶,可以取得柔软、平整的效果,尤其适合修补包括善本古籍在内的各种古籍。

要使修复后的古籍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我国古代在调制浆糊时有添加防蠹香料的记载。唐人张彦远在《论装背裱轴》一文中说:“凡煮糊必去筋……往往少细研熏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宋代米芾制作浆糊,必加乳香。明人周嘉胄在《论治糊》中说,制作浆糊“先以花椒熬汤”,并加入乳香等一起调制。后来,又有人在制作浆糊中另加百部除虫菊。这些方法由于加入了植物性和矿物性药物,都有增加浆糊防霉防蛀的作用,直到今天,在古籍修复行业中仍然继续沿用。

四、古籍修复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古籍修复是一项责任心、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古籍修复要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保持古籍的文物价值。古人周嘉胄曾在《装潢志》中提出:“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充此任者,乃不负托。”这就是说,善其事者,必须具有补天的技术,箭穿虱心的眼力,心灵手巧,虚心耐心,精细不苟。因此,要完成古籍修复任务,尤其是修复善本古籍,不仅要具有基本的文史知识、古籍版本知识、图书馆学的基础知识,更要掌握高超的修复技术。

1.古籍修复的方法

在实际修复中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衬纸法:书根有字或天头有注解文字,而又需要衬纸时,绝不可裁切见新,观纸要先裁好,略小于旧叶,颜色要与原书相同。

(2)溜口和书角的修补法:溜口所用纸条的颜色要与原书近似。书角磨圆者,也以同质级补齐,每叶只须补两角,厚度即可同原书。再做一些仿旧装饰。

(3)书皮和护叶的修补法:原书封面、封底、护叶均要保留,破损处要补裱整齐。如残缺过多,可将其粘在里面,外加一层古雅的新书衣,护叶不全,照原纸配齐。

(4)扣皮法及包书角:书籍四角磨圆而不须修补的,包书角和书皮时要随着书角形状随弯剪几道小豁口,做到圆形。

(5)订线及打眼:用红茶或橡碗子染色,做成仿古的米黄色进行装订,使有价值的版本在装订后保持整旧如旧的特点,而不能用白色的新线。订线时尽量用原来的线眼,不要完全改眼,以免眼多伤脑。

2.古籍修复的技术要求

古籍修复的技术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浆糊制作要适宜,视修补内容不同而进行调制;

(2)修补后的书叶平整,补纸的厚薄、正反以及颜色的深浅、帘纹的横竖均与书叶一致;

(3)字迹、栏线、界行拼对整齐、不伤字;

(4)折页不歪斜,书口直齐,书口栏线笔直;

(5)捶书平整,书口不伤,叶面无捶书印迹;

(6)裁书不歪斜,不伤字,不伤原书;上下正反颠倒摆放均整齐一致;

(7)挫书、打磨适度,不起毛茬,不伤书根字,均匀一致;

(8)书衣材料颜色适宜,扣皮四边直齐;

(9)书眼位置比例适当,打眼正反均不歪斜,大小适中;

(10)订线松紧适度,用线精细,质地、颜色协调;

(11)书签粘贴平展、整齐,位置适当;

(12)书册改装后大小比例适宜,分册段落适当。

五、国外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情况

1.美国

2008年秋,美国国会图书馆实验室进行了扩展和整修,为光学、化工机械研究提供近1万平方英尺的现代化的绿色设施,同时也为研究和历史比较提供了参考样品储备。通过聘用新人,实验室的博士研究员已达到7人,修复研究和检测人员14人。

2008年5月15—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召开21世纪图书保护教育研讨会。会议邀请了近60位美国国内及海外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管理者,对明确图书保护教育在21世纪中的优先地位开展讨论。讨论主题包括:

如何应用教育、技术的革新来改进图书保护。

如何教育新的修复师和保护专家使用新的设备,以满足当今藏品的需要。

哪些人应该被培养为修复师和图书保护专家。

如何更好地与大众保持联系,特别是在服务不周到的社区。

如何更好地确保资源的可及性,使其满足未来图书保护的需求。

研讨会对此进行了四个部分的讨论。每部分都明确了培训需求、教育缺口、训练需要及针对该专题可行的解决方案。每个小组均讨论了以下题目:如何开展图书保护培训;应培训哪些内容;哪些人应该参加培训,尤其要考虑到地理、经济、专业人员分布情况及培训效果、培训经费和基金等问题。专家们建议增加更多的研究生从业者以获得更好的支持;调动资深图书保护学者在保护科研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制定并发布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另外,参加者建议发展新的专业和交叉学科;扩宽图书保护专业课程设置,便于学生的选择;在教学和培训中更多地采用最新技术。

2.加拿大

加拿大图书档案馆也一直致力于文献保护相关方面的培训和交流工作。2004年,曾主要面向图书和纸张保护者举办了图书和绘画文件保护者相关化学基础培训。课程的目标是向学员介绍相关化学基础。

3.欧洲

欧洲有保护师—修复师联盟(E.C.C.O.),现在这个联盟有欧洲l6个国家的超过5000名会员。在联盟的职业准则中,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规定:科学人文的平衡对于理论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理论主题由保护/修复领域的专业分化所决定,它包括:

保护—修复的伦理原则、科学(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矿物学、颜色理论)、人文学科(如历史学、古文字学、艺术史、考古学、民族学、哲学)、材质和工艺史、技术和制造工、衰退过程的鉴定和研究、文化财产的陈列和运输保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制作物件复制品的过程、档案学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保护—修复史、法律议题(如职业法规,文化遗产法律,保险、商业和税收法律)、管理(收藏、职员和资源)、健康和安全(包括环境议题)、沟通技巧(包括信息技术)。在职业准则中对保护师/修复师的职能做了这样的界定:在保护—修复领域开展项目开发、规划设计与调查研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建议与技术支持;为文化遗产准备技术性报告(不包括对其市场价值的判断);进行研究讨论;发展教育项目并教学;传播调查、培训与研究中获得的信息;推进对保护—修复领域的更深入理解。为维护职业的严肃性与崇高性,该准则要求进入保护师/修复师行业的最低学历水平为硕士,或被认可的同等水平,即应在大学(或同等学历)完成不少于五年的全日制保护/修复领域学习,其中包括全面的实践实习期,并且规定,在这样的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应该有继续攻读博士的可能性。

4.法国

目前文化部下属的三个高等学校——巴黎国家遗产学院、阿维尼翁的艺术学院、图尔的美术学院都设有修复师专业。其中,巴黎国家遗产学院设有书籍与图像修复专业。法国文化部规定,只有以上的三个学校以及巴黎第一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才有资格接手法国文化遗产的修复工作。还有一些地区的高等美术学校中设有文物保存与修复专业;一些私人学校也教授文物修复技术。报考公立高等专科学校中的修复师专业的学生必须拥有法国高考成绩,学校面向全世界招生,学生通过入学考试被录取后一般要接受5年的专业训练。

法国高校的遗产保护与修复的训练,其课程设置兼顾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结合实践。著名的巴黎国家遗产学院的书籍修复师专业科目包括:绘画、微生物学、化学、材料技术、艺术史、修复理论与伦理、文献研究方法、计算机、法律等等。学生每年有大量的手工操作,在第四年学生有6个月在国外相关机构的专业实习,第五年需要亲手完成一次文物修复工作,并撰写硕士论文。

法国档案学院、法国遗产院、全国公务员中心和几乎所有的部级单位都能组织修复工作者的培训。有永久性的培训,有进修学习以及为期1至3天的小型研讨会。

5.意大利

据意大利文化遗产部的统计,截至2005年,意大利拥有专业纸张修复实验室99个,分布在39个公立机构和60个私立机构。在上述机构中,约有200名从事书籍、文献和档案的修复师,以及200名修复技工。意大利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修复中心开设两年一届的文化遗产保护课程,为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们提供了专项平台,交流保护修复知识和相关经验,谈论修复实践政策的制定、概念和工具等内容。

6.波兰

以波兰国家图书馆为例:

·人员配置上:该馆图书保护部有100多名员工,下设三个分部:保护、修复、实验。实验室又分为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等,共11人,其中化学人员4人,消毒人员2人,磁带保存研究2人,微生物室2人,老化室1人。修复也分三个室,由14个高级修复人员和一些辅助人员组成,修复古书的同时,对早期的古籍实行传统的保护修复,对18、19世纪的图书进行规模保养。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其装具采用无酸材料自制,经过修复的藏品置换为无酸装具。其材料控制非常严格,本国材料不合格的不惜从国外进口,如修补的纸浆从德国进口,溜口覆膜的纸浆从日本进口。

·从修复程序看:经过专人登记、组织分析评估、研究、保养、修复去酸。每件藏品,在送修前均进行无损测酸,之后用显微设备进行纤维测试,比对原有的纤维图谱后记录在案,存入档案。

波兰国家图书馆每两周组织讨论,每年开展国际或国内研讨会,参与者大部分是波兰国内从事修复保护的专业人员,员工也有参加国外研讨会的机会。

7.日本

作为负责亚洲文献保护的一个分中心,日本国会图书馆基本上每年开展一次亚洲地区的文献保护培训或研讨会。日本国会馆短期对馆员进行有关保存的基本理论和修复破损材料的基本技术的培训。还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培训,把培训办到国外。

六、进一步加强古籍修复工作

通过以上列举的事例可以看出,在图书保护发达的国家,其投人之大、分工之细,研究之深入,对于古籍修复工作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实现这样工作模式的基础是充足的高学历专业人员的保障。在国外,古籍修复被视为崇高而神圣的艺术创作,从事珍贵古籍修复的人员一般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的教育背景才准予入行。国外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教育在长期发展中,不仅渠道畅通,而且专业设置、知识技能等要求科学而严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波兰等古籍保护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至少有两个以上的高校开设古籍(文化遗产)修复或保护专业,或文物(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也有设置古籍以及纸质文献的保护方向。从业人员都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相比而言,不仅仅是修复保护人员庞大的数量令我们惊讶,从业人员的高素质和高水平更让我们向往。

建国后,我们国家举办过多次古籍修复训练班,培养了不少修复人员,但坚持在古籍修复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寥寥无几。探讨其原因很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修复人员如只经过短期培训,而在修复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涉及到多门学科,又没有继续教育提高,仅有浅薄的知识,遇到的问题就无法解决,也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第二、古籍修复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需要细心、需要恒心和责任心的工作。一张破纸烂叶,修复人员要把它当作宝贝,需要认真的修复,费工大,效率低,单调乏味,又基本上没有机械代替这项繁杂的工作。关键是,修复的古籍都是本单位的,修复人员与从事书画装裱人员相比,收入差距很大,造成国家和单位培养出的修复人员,往往调离岗位,从事其他轻松或收入丰厚的工作。

第三、相当一部分单位的领导对古籍修复这项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能修补就行了,不需要多高的文化,也无需再充电提高,并担心培养会耽误工作,甚至顾虑培养出的人员会跳槽。

古籍修复行业必须及时培养和补充新人,否则就保证不了古籍修复工作的连续性。进入21世纪,古籍修复保护工作应抓住机遇,增强发展自己的基础队伍,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的独特工艺,保护修复古籍,让古籍文献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代代流传。要做到这一点,必须:

第一、各级领导一定要重视古籍修复工作。

保护和延长古籍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寿命,古籍修复工作者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振兴古籍修复这项工作,需要得到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要求各类有保护文化遗产之责的图书馆及有条件保护古籍的单位,都应有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同时把这项工作列入到各地区、各单位的工作计划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古籍抢救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得它用,将经费确切地落实到古籍修复的环境、设备和材料中去,给修复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修复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修复工作的进度。对古籍修复人员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让他们能安心于这一岗位,确保修复工作能得到顺利的进展。

第二、加强对古籍修复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稳定古籍修复队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时代,迫切需要修复专业人员与社会共同发展,同时需要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提高。知识增长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实践证明,经过培养提高的专业人才,更加珍视自己所获得的机会和知识,尽心于所做的工作,希望把更新的知识用于工作实践。要改变对修复人员只重用,不重培养的观念,给修复人员创造机遇。

在中国,档案、文博的保护专业已经有了正规的学历教育,也针对需要有一些理科的课程设置和应用,而针对传承中国古老文化的中国古籍,如此正规的学历教育还没有真正起步。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已经深切地体会到,古籍修复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学科,一门艺术,从事古籍修复不仅需要心灵手巧,需要技能、技术,更需要中国书籍史、目录学、版本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也需要有与古籍修复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基础,从而对纸张等建立分析,使古籍修复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是,囿于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目前我们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还远远无法达到古籍修复行业必须的要求和标准。从业人员的数量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

条件成熟时,可在有关高校设立“文献修复保护专业”,开设有关古籍与修复技艺方面的相关课程,如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书史、古代汉语、化学、生物学、植物学、书画装潢学以及修复专业技术课。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具有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选拔耐心细致、不怕吃苦、爱岗敬业的青年骨干进行培训,使这批新生力量既有文化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相应地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从而稳定古籍修复队伍并促进其发展。

内容丰富、有的放矢、多渠道的在职进修在职培训一直是古籍保护人员知识、技术更新的重要途径,国际图联也专设了继续专业发展和实践学习小组(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Workplace Learning Section),研讨社会及职业培训教育问题和方向。该小组经常与其他专业小组或核心项目合作,召开研讨会,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国外很多的收藏、研究机构对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时间和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在一些国家的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的教育培训也多作为常规工作,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进行研讨并规划实施。

第三、加强对古籍修复材料和设备的改进。

古籍修复保护,千百年来一直沿用继承老祖宗所留下的传统技艺方法,仅限于师傅带徒弟的口传手教方式。尤其是涉及到关键的技术问题时,全靠经验和主观行事,缺乏科学的、具体的资料记载。我们要在总结吸取民族遗产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将古籍修复技艺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对古籍修复材料和设备进行改进,促进古籍修复工作的发展,使修复工艺向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方面发展。

七、安徽古籍修复情况

古籍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坏就不能重现。“残破情况十分严重”是全国现存古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古籍修复是对破损古籍进行原生性保护的最主要方法。

安徽古籍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同全国其它地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保存环境恶劣,保护意识不强,保护知识欠缺,相关制度和管理工作跟不上。就修复来说,古籍修复工作严重滞后,目前从事修复工作的单位只有3家,分别为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和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还有另外3家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修复人员,但工作还未正式开展。总体来说,安徽古籍修复工作还比较滞后。

从1984年开始,省图书馆陆续对破损古籍和书刊进行修补、装订,如1984年装订修补古籍、书刊约12658册,1986年修补、装订古籍、普通图书14066册。这项工作持续到1996年,由于各种原因,省馆修复工作终止。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省馆专门引进一位古籍修复专业人才,还派一名人员先后2次到国家图书馆培训学习古籍修复技艺。2008年8月,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支持下,配置了专门的古籍修复工具及修复设备,成立专门的古籍修复室。到2009年6月,完成古籍文献修复17种204册,同时对每种文献都建立详细的修复档案。

安徽省博物馆在对文物字画进行修复的同时,对古籍文献也进行修复保护,多年来,也修复了一定数量的古籍。

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收藏有大量中医古籍,目前馆藏新安医籍的各类版本已近200种,居全国馆藏前列。其中《医说》、《婴童百问》、《备急千金要方》三部中医古籍,于2008年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安徽中医学院领导一直重视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工作。2004年夏天,学院人事处长、图书馆馆长及古籍部主任一行3人,专程前往南京莫愁职业专科学校古籍修复专业,挑选了2名毕业生,筹建了我省第一家古籍修复室,并购买了古籍修复专用补纸等古籍修补设备。目前古籍修复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除古籍保护工作者自身努力外,主要有:一是经费投入。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尽快提供古籍保护的专项经费,改善古籍保护的基础设施,并能保证设施的常年正常有效运转。二是提高古籍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了解古籍、关心古籍的氛围。三是争取政府和单位领导对古籍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四是通过政府行为将私人和存量少的单位的古籍寄存或调拨到符合保存条件的单位,这样既保证了古籍的安全又能减少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附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WH/T23-2006,2006-10-01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古籍修复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技术规范及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古籍修复行业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技术业务交往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2.1 古籍

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1.1 影印古籍

指用照相制版的方法印刷并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1.2 仿古籍

指内容不属于古籍范围,但采用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

2.2 常见装帧形式

2.2.1 卷轴装

按顺序将书叶粘接后,末端粘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粘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2.2.2 梵夹装

按顺序将写好文字内容的贝叶或长方形纸叶摞好,上下各用一块板夹住,再打洞系绳。这是我国古代对从西域、印度引进的梵文贝叶经特有的装帧形式的称谓。

2.2.3 经折装

按顺序将书叶粘接后,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再粘贴书衣的装帧形式,这种装帧源于折叠佛教经卷,故名经折装。

2.2.4 蝴蝶装

将写、印好的书叶有字的叶面对折,折边朝右,形成书背,然后把折边逐叶粘连在一起,再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翻阅时书叶时版心居中,形同蝶翅,故名。

2.2.5 包背装

将写、印好的书叶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再打眼,用纸捻把书叶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的装订方式。

2.2.6 线装

将写、印好的书叶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叶连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2.2.7 毛装

用纸捻把书叶连同书皮一起装订,天头、地脚及书背处的毛茬任其自然。

2.3 修复工作宗旨

修复工作的主要目的和意图。

2.3.1 修复原则

修复工作所依据的规则。

2.3.1.1 抢救为主 修饰为辅

根据文献纸张的保存现状,分轻、重、缓、急进行重点修复。

2.3.1.2 整旧如旧

经过修复,尽量保持书籍原貌和装帧特色,并注意保存与原书文物价值、文献价值有关的信息。

2.3.1.3 整旧如新

仅限于衬纸及全部托、裱后需裁切的书藉,修复后书籍呈现全新的面貌。

2.4 修复方案

针对图书破损情况而制定的修复计划和措施。

2.5 书叶

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

2.5.1 版框

书叶正面图文四边的围栏,一般指印刷的书。

2.5.2 版心

书叶左右对折的正中、在折叶时取作中缝标准的条状行格。雕版印刷的书籍版心通常印有书名、卷次、叶码,有的还印有一版文字总数、刊刻机构以及刻工姓氏等。

2.5.3 字迹

2.5.3.1 跑墨

墨迹遇水后或在外力作用下使墨洇染出字迹以外。

2.5.3.2 烘色

颜色遇水后泅染出原有区域。

2.5.3.3 褪色

颜色因水和光的作用及其他原因消褪或变浅。

2.5.4 天头

图文或板框上方余幅。

2.5.5 地脚(下脚)

图文或板框下方余幅。

2.6 封面

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

2.7 护叶

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

2.8 书芯

指书皮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

2.8.1 书头

书籍上端切口处。

2.8.2 书脚

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

2.8.3 书口

与书背相对,可翻叶展阅的开口。

2.8.4 书脑

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

2.8.5 书背

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度。

2.8.6 书眼

贯穿全部书叶用以穿线的洞眼。

2.8.7 书角

天头和地脚右端。

2.9 书衣

俗称书皮,也称封皮。

2.10 书签

一般贴在书衣或书套正面左上方用以题写书名的签条。

2.10.1 标序签

贴在书签右侧标明某册书或某几册书在整部书中次序的签条。

2.11 补纸

补书用纸。

2.11.1 搭口

补纸与书叶破损处相接的部分。

2.11.2 镶料

书叶上下或四周接镶的纸或丝织品等。

2.11.2.1 镶口

镶料与书叶相接部分。

3 古籍修复

将破损的书叶修补好,再重新装订使书品完好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3.1 揭

把粘连在一起的书叶分离。

3.1.1 干揭

在书叶干燥状态下分离粘连在一起的书叶。

3.1.2 湿揭

在书叶浸湿的情况下分离粘连在一起的书叶。

3.1.3 蒸揭

用蒸汽先使书叶湿润,再分离粘连在一起的书叶。

3.2 脱酸

用碱性物质与纸张中的酸性物质中和,以延长纸张的寿命。

3.3 补

用与书叶质地、厚薄及颜色相近的材料修补书叶破损处。

3.3.1 手工补书

以手工方式用与书叶质地、厚薄及颜色相近的纸修补破损书叶。

3.3.1.1 溜口

用裁成长条、厚度为0.02—0.04毫米的薄皮纸修补破损、断裂的书口。

3.3.2 机械补书

用纸浆作为修复材料,使用纸浆补书机修补破损书叶。

3.4 托

用与书叶质地、厚薄及颜色相近的纸粘贴在整张书叶的背面。

3.5 镶

在已经托好的书叶背面再用纸粘贴加固。

3.6 喷水压平

书叶背面喷洒少许清水,按顺序捶列在铺平的吸水纸上,再盖上吸水纸和纸板,用重物压平。

3.7 衬

在书叶的背面垫纸加固。

3.7.1 单叶衬

衬纸面积为书叶的一半,单张衬在折好的书叶中间。

3.7.2 双叶衬

衬纸面积与书叶相同,对折以后,衬在折好的书叶中间,折口紧贴在书叶背面中缝处。

3.7.3 错口衬

用于版心部分经过修补溜口、书叶对折以后书口较厚的书籍。衬纸宽度同书叶,长度为书叶横长减去0.5cm,按书叶的尺寸对折,衬在对折后的书叶中间。衬纸折口处与书背齐,纸边错开的一端紧贴在书叶中缝背面。

3.7.4 接书脑

衬纸面积比书叶大些,余出部分对折后接在书脑外面。

3.7.5 “惜古衬”

俗称“穿袍套”、“金镶玉”。以白色衬纸衬入对折后的书叶中间,超出书叶天、地及书背部分折回与书叶平,以使厚薄均匀,再用纸捻将衬纸与书叶订在一起。

3.7.6 镶衬

在书叶四周粘接宽度为3—5cm的宣纸条,将书叶加长加宽,然后再在书叶的背面衬纸。

3.7.7 挖衬

用于规格不一的小幅拓片或信札类文献的装订。先用宣纸制作书叶,书叶的规格要大于面积最大的拓片或信札。将拓片或信札展平贴在书叶适当的位置,然后衬纸。衬纸的薄厚要和粘在书叶上的文献薄厚一致,然后挖去文献下面的衬纸,使整张书叶保持平整。

4 古籍装订

4.1 折叶

将书叶对折,折好的书叶通常称为“筒子叶”。

4.2 剪齐

用剪刀沿书叶边缘将书叶四周剪齐。

4.3 锤平

用锤顶边长3—4cm、锤高5—6cm的铁锤在书叶上轻轻锤打,将修补过的地方锤平。

4.4 齐栏

对齐书口下方的栏线。

4.4.1 齐下脚

对齐书叶下脚。

4.5 压平

用压平机将书芯压实。

4.6 下纸捻

在书脑靠近书背的1/3处打眼、穿入纸捻。

4.6.1 纸钉

一端尖细的纸捻,用于装订书芯。

4.6.2 纸锔

两端尖细的纸捻,用于装订书芯。

4.7 包书角

用丝织品包裹书背上下的两个书角。

4.8 装书皮

4.8.1 扣皮

书皮的长、宽都超出书芯3cm左右,超出部分折回与书芯齐。

4.8.2 上皮

书皮的一边折回对齐书口,其余三边以书芯为准剪齐或裁齐。

4.8.3 筒子皮

书皮与书叶规格相同,对折后与书叶同时装订。

4.8.4 包背

书皮长度为书芯宽度的2倍加书背的高度、再加3cm,书皮宽度为书芯长度加3.0cm。书皮正中与书背粘贴,超出部分折回与书芯齐。

4.9 打书眼

装订时应尽量使用原来的书眼。原来的书眼确实不可再用,方可另打书眼。用锥子在书皮右侧适当位置打眼。

4.10 订线

将丝线用针引导依次穿过书眼使书衣和书芯连在一起。

4.11 贴签

把修补好的书签上墙靠近书头,粘贴在书衣适当位置。

5.1 核查

检查登记待修书叶的顺序和数量。

5.2 登记

登记待修书题名、卷册及版本。登记待修书破损情况,记录书叶厚度及ph值等数据。

5.3 标本

制作纸张纤维标本。

5.4 影像资料

摄制修复前、修复中及修复后的影像资料。

6 修复工作单

6.1 修复要求

标明书籍送修单位对书籍修复的要求。

6.2 修复方案

记录修复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6.3 工作单

工作单一式两份,负责人与操作人各执一份,以备查考。

7 工作间基本要求

8 修复材料

在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

8.1 补书材料

修补书叶时用的纸。

8.1.1 麻纸

以麻类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手工纸。

8.1.2 皮纸

以楮皮和桑皮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手工纸。

8.1.3 竹纸

以竹类茎杆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手工纸。

8.1.4 草纸

以草类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手工纸。

8.1.5 混料纸

以几种植物纤维按不同比例棍台在一起制成的手工纸。

8.2 丝线

以蚕丝或其他材料纤维制成,主要用于线装书的装订。

8.3 浆糊

用小麦淀粉制作,浆糊使用时的浓度一般控制在1%~5%之间。

8.4 镶料

用于制作书皮或添加在书叶四周的丝绸制品。

9 修复机械

修复常用机械。

9.1 书芯压平机

用于压平书叶的机械。

9.2 切纸机

裁切纸张或纸板的机械。

9.3 纸棠补书机

使用纸浆修补书叶的专用机械。

10 质量要求

10.1 书叶修复质量要求

10.1.1 书叶修补质量要求

叶面平整,栏线正直,无死折。修补过的地方不缩不皱,平整洁净,无浆糊痕迹和水渍。浆糊使用适量。

10.1.2 折口要求

位置准确,折缝子直。

10.1.3 补纸要求

补纸颜色、质地、厚度及帘纹与书叶相仿,边缘必须有毛茬,补纸与书叶粘连处控制在2mm以下。

10.1.4 纸浆补书质量要求

使用纸浆修补的书叶,纸浆投放适量并与书叶结合紧密。书叶正面干净,无多余的纸浆残留。

10.1.5 霉变、老化书叶的处理

霉变面积≤60%的书叶,一般只做局部修补,不可托裱。

10.2 书芯修复质量要求

10.2.1 字迹修复质量要求

字迹完整,不跑墨、不掉色。

10.2.2 书口修复质量要求

书籍平放时书口呈90°直角,不歪不斜。书叶折口垂直码放允许误差±0.1mm。若有衬纸,折口(或边缘)与书口紧贴。

10.2.3 叶码要求

无颠倒书叶,叶码顺序正确。

10.2.4 栏线的要求

书口处栏线整齐划一(或下脚齐)。

10.2.5 纸捻的使用

纸捻粗细、松紧适度,位置恰当。

10.2.6 “金镶玉”天地镶料的比例

在书叶天地两端以外衬纸镶出部分的长度之和不得超过原书的五分之一,天地的比例为3:2。

10.3 书籍外观修复质量标准

10.3.1 天地两端质量要求

天、地两端整齐(毛装除外)。

10.3.2 书口与书背质量要求

书口、书背平、直,厚度一致,允许误差±2mm。

10.3.3 包角质量要求

包角严紧,边缘垂直,不松、不皱,平齐。

10.3.4 书皮质量要求

书皮平整,无皱折、无浆糊痕,无指甲划痕。面积大小合适,把书芯四周盖严,不露白边,误差±0.lmm。

10.3.5 书眼位置要求

书眼位置、距离适当,订线后各线段连在一起成为一条直线,不歪斜,误差±1mm,两股线互不缠绕,不露线头。

11 常见各式装帧书籍修复质量要求

11.1 卷轴装书籍修复质量要求

书叶平整,镶缝一般小于2mm。补纸、镶料色调协调,浓淡适宜,天、地比例为3:2。天、地两端加装的轴、杆粗细适当,轻圆、平直。书籍柔软,展阅时平整,不卷不式翘,卷收后天、地两端平齐。

11.2 梵夹装书籍修复质量要求

补纸与书叶基本平,不凸不凹。书叶四边整齐。

11.3 经折装书籍修复质量要求

书叶折叠整齐,不歪不斜。书皮软硬适中,面积大小合适。折口部分不高、不翘。

11.4 蝴蝶装书籍修复质量要求

书芯平整,压实。折口平直,每张书叶折口处都要粘有浆糊。书皮包裹严紧,误差小于±0.1mm。

11.5 包背装书籍修复质量要求

书芯修复质量要求见10.2,书皮修复质量要求见10.3.4。

11.6 线装书籍修复质量要求

书芯修复质量要求见10.2,书皮修复质量要求见10.3.4。

11.7 毛装书籍修复质量要求

书叶修复质量要求见10.1.1。书皮上面的单个纸捻长度≤1/5书长,纸捻数量一般为两个。

12 质量等级

12.1 优秀

完全达到本标准第10章质量要求的,修复质量为优秀。

12.2 良好

80%以上修复指标达到本标准第10章质量要求的,修复质量为良好。

12.3 合格

50%以上修复指标达到本标准第10童质量要求的,修复质量为合格。

12.4 不合格

40%以上修复指标达不到本标准第10章质量要求的,修复质量为不合格。

13 检验

13.1 检验条件

室内,室温22℃,±2℃,相对湿度55%,±5%,自然光或灯光条件下。

13.2 检验形式

逐册、逐叶检查。

13.3 检验工具

500mm钢直尺、2m钢卷尺、直角尺。

13.4 检验方法

13.4.1 目测法

通过直接观察,确认书籍经过修复后各方面符合修复质量标准。

13.4.2 专家鉴定法

若修复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其质量等级的认定须经过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鉴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