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加强天一阁古籍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天一阁古籍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这是由中央政府首次发布并统筹实施的古籍保护方案。国务院通知提出要在全国全面开展普查工作。

虞浩旭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为抢救、保护我国珍贵古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06〕24号),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国务院办公厅1月19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由中央政府首次发布并统筹实施的古籍保护方案。

意见提出,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意见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意见》要求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大古籍保护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根据《意见》要求,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了由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宗教局、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古籍保护重大问题,部署古籍保护工作。

意见提出,从2007年开始,用3到5年时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古籍数字资源库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制度;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通过对古籍进行影印或整理,对古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转移保存和再揭示,通过开展出版、缩微和数字化等工作,使古籍化身千百,永久传承。

天一阁是我国古籍文献的重要收藏单位。目前收藏有古籍30万卷、15万册,全国有古籍3000万册,约为二百分之一。据《全国善本书目》收录天一阁古籍的统计,共收录善本:经部160部,史部1,009部,子部263部,集部645部,丛部22部,计2,099部。其中孤本:经部92部,史部782部,子部121部,集部278部,丛部2部,计1,175部。而天一阁独有的则有:经部36部,史部698部,子部63部,集部135部,丛部1部,计932部。

学习国务院通知精神,结合天一阁工作实际和发展目标,近期天一阁应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基础工作,完善目录体系

国务院通知提出要在全国全面开展普查工作。这次普查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次全面普查,从2007年起全面铺开。文化部负责对全国普查工作统一安排,国家图书馆具体负责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要切实承担本地区普查工作的组织责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具体负责本地区普查的实施工作。2007年普查工作的重点是一、二级古籍普查,建立完善的国家古籍登记制度。2008年至2010年,重点开展二级及以下古籍普查,汇总古籍普查成果,初步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要积极与海外藏书机构沟通合作,摸清情况,时机成熟时建立海外珍贵古籍目录。要在已有的工作成果基础上开展普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普查工作,并及时公布普查成果,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天一阁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藏书七万卷,发展成为现在的三十余万卷。期间,历史上虽然有过不同时期的藏书目录(如阮元的《天一阁书目》、冯贞群的《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等等),这些书目在天一阁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见证了天一阁的辉煌和历史。然时过境迁,天一阁的藏书已今非昔比,不仅藏书量从解放前的1万余卷发展为现在的三十余万卷,而且由于藏书来源都是甬城各藏书家所赠,因此有自己独特的藏书结构。因而,建立、完善天一阁的藏书目录体系不仅是新时代天一阁自身的需要,而且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础工作。近几十年来,天一阁已完成的目录成果有《新编天一阁书目》和《伏跗室藏书目录》,以下是“十一五”天一阁极应关注而且已是计划中的重中之重:清防阁捐赠古籍目录、蜗寄庐捐赠古籍目录、樵斋捐赠古籍目录、别宥斋捐赠古籍目录、天一阁新藏续编目录、新编方志目录、天一阁藏碑帖目录。同时编制专题目录也已列入我们的计划。编制各类专题目录,是全国各大型古籍研究机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体现各单位科研水平和考察科研能力的方法之一。天一阁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同时也具备编制这类目录的专业队伍。针对社会和学者关注的重点,以下是我们“十一五”规划关注重点:天一阁馆藏宁波地方文献目录、天一阁馆藏善本目录、天一阁馆藏孤本目录、天一阁馆藏家谱,目录天一阁馆藏和高丽刻本目录。我们要借全国古籍普查之东风,加快天一阁编目进程,尽早完善天一阁目录体系,积极参加《中华古籍联合目录》的编制工作;加紧专题目录编制,尤其是善本目录的编制,完成天一阁藏善本目录,建立自己的珍贵古籍名录。

二、改善保管条例,建设标准库房

古籍保护可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前者主要是对原书纸张的保护与修复,其中保存环境十分关键。我们常见的古籍损坏状况,如被虫蛀,被水浸或是遭遇火灾等都是由于保存环境不理想所造成的。这些非自然性的损坏都是可以避免且必须避免的。

我国手工造纸的特性使得纸张比机械纸更易保存,这也是像《永乐大典》、《敦煌遗书》等文献保存了成百上千年的原因之一。但若要使保存期变为永久,就面临很多的技术问题。纸张经过长期保存后都会发生老化、变色及变脆的情况。这些自然性的损坏更是要求古籍的保存环境被控制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具备防紫外线、空气净化的装置等。基于认识和投入的不足,目前我国整体的保护技术水平和国际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很多地方图书馆尚不具备条件完善的库房。完备的保存条件终会令古籍的衰老停住脚步。

自建国以来,天一阁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上世纪50年代,政府将“范氏故居”购入作为保护范围;上世纪60年代,政府出资奖励甬籍藏书家捐赠古籍,使天一阁的藏书扩大了近20倍;上世纪80年代,政府投资扩建天一阁东园和书库,将当时城市改造中的明清时期典型优秀建筑迁至天一阁东园进行保护;上世纪90年代,又再次扩建南园和书画馆,建立中国地方志珍藏馆。天一阁虽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库房已不能满足收藏和保护的需要。

下面我们对天一阁博物馆文物库房现状、存在的问题作一简单分析:

1.天一阁博物馆文物库房现状情况如下:

(1)位于天一阁博物馆内的新书库,建成于1981年2月,建筑面积980平方米,为三层楼仿古建筑,收藏古籍、书画为主的藏品。

(2)位于药行街群艺馆五楼的文物库房,建成于1986年,原为宁波市图书阅览室,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收藏陶瓷、青铜、玉石等器物类藏品。

以上二处文物库房合计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

(3)文物库房共收藏古籍文物如下:

古籍文献30余万卷,计22542部,147847册,其中善本孤本4974部,29896册;历代字画4404件,其中一级品22件;器物类藏品共计62169件,其中一级文物33件、二级文物95件、三级文物1019件;新编地方志近万册。

2.现有库房不适应文物收藏的表现:

(1)现有库房容量不能存放所有文物藏品。

由此原因,目前还有一部分古籍和其他藏品放在不符合文物保管基本要求的地点。如不符合防火防盗要求的木结构建筑仍然存放藏书:宝书楼上放着近十年来新增加的古籍共计二十大橱;水北阁楼上存放着新编地方志8000余册。还有数千册新版图书因库容不够只能打包堆放。

(2)现有库房基础设施条件与藏品保管环境要求不相符合。

限于现有库房建设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设计指导原则、设备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足。时过20余年,随着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现有库房已不能满足藏品保护、保管的要求。

A.没有恒温恒湿设施,不能实现古籍保管要求的温湿度控制要求。

按古籍保管环境要求,温度需控制在摄氏18-25,湿度需控制在45-60。据观察,宁波地区一年内湿度达到60%以下的时间仅在盛夏的中午和隆冬晴朗的时候才具备,大多数日子都是达不到要求的。因此库房的湿度控制一直是我们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虽然在库内安放了驱湿机,但只能做到据人工观察决定开、关机、不能做恒定地控制湿度。

由于未安装中央空调没有做到库房内的温度控制。

B.药行街库房原系图书馆的阅览室,经分隔改造后用作文物库房,不具备装置温湿度控制的条件。

C.二个库房均为大开窗,不符合文物保管避光的要求。

(3)现有库房面积和布局不能满足文物保管、整理工作流程的需要。

当年设计库房时没有顾全保管工作构成的诸方面,仅仅考虑了书橱的布放空间,缺少开展保管整理工作必需的周转清毒库、整理编目工作室、修复工场、阅览鉴赏室、接待用房等。

(4)现有库房不敷使用,影响了新增文物的入藏。

不断征集各类文物增加和丰富馆藏,是博物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为考古发掘、民间征集、各方捐赠所获得的文物留有足够的收藏空间,这也需要新增库房的使用面积。

总而言之,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存在所依,保护藏品使之永续利用是文物工作的基本目的,重新建设文物库房,改善文物藏品的保管条件,可使文物藏品延年益寿,可为藏品整理创造工作环境,从而使文物藏品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此,在宁波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下,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直接领导下,我们积极谋划新书库的建设。新建天一阁博物馆库房的基本思路是: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保管条例》、《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月湖西岸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规划》进行天一阁库房的设计。

2.根据天一阁博物馆藏品库房的现状和文物保管环境要求,按收藏现有的全部文物、并预留新增50000件文物,设计藏品库房面积。

3.新建库房时充分考虑藏品保管、整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有足够的工作用房和必要的辅助用房。

4.文物库房系重点保卫部位,应部署在天一阁景点之外,有利于库房区单体开展保卫工作,又要考虑区内技术防范设施的合理安装与统一使用;文物流动既要避开密集的人流,又要保证顺畅的流动路线

5.采用现代技术设施,创造文物藏品保管的良好环境。

拟建项目初步方案已定,包括:

(1)项目选址

天一阁古籍库房建设工程拟建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的西北侧地块。该地块占地面积5509平方米,需拆迁房屋总建筑面积为4988平方米,需拆费用约4346万元。

(2)建设内容

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

A.新建收藏用房和辅助用房,及相关设备的添置;总建筑面积为3600平方米,其中,收藏用房面积2700平方米,辅助用房901平方米。

B.建设天一阁收藏善本数字化工程;数字化工程的处理对象为天一阁藏书中的4974部(并计29896册)善本。

C.现有库房改建为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管理用房。现有库房改建成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的管理中心。

(3)建设规模:本项目总投资6420万元。本项目所需资金6420万元由宁波市财政全额拨款。

作为宁波市文化重点建设工程,天一阁新建古籍书库奠基仪式于2006年11月9日在天一阁博物馆现有书库北侧举行,这是天一阁创建440年来第三次新建藏书楼。藏书楼将根据国家善本古籍保管条件进行设计,注重温度、湿度控制和防光、防尘、防虫、防菌、防火、防盗、防空气污染等方面的要求,同时采用智能化管理,集古籍文物之收藏、修复、研究、整理、阅读、接待诸多功能于一体。此外,在此项工程中,还针对古籍保护,将配套建设古籍数字化工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古籍阅览要求。此次新建古籍书库,将是天一阁发展史上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新古籍书库的建成必将全面提升天一阁博物馆保护、管理水平,为把天一阁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专题性博物馆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务院将把古籍收藏量大、珍贵古籍多、管理制度完善、保护条件较好的单位,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天一阁要积极争取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三、加快古籍修复,建立文保中心

国务院通知提出,对珍贵古籍的抢救、修复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集中资金,有计划地对各地馆藏破损古籍进行修复,尤其是抓好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濒危古籍的修复工作。修复要科学、规范,建立修复档案,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修复质量。在具备条件的单位可以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古籍保护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验。

去年是宁波天一阁建阁440周年,也是天一阁创始人范钦诞辰500周年。以“双纪念”活动为契机,天一阁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方向,找准定位,从博物馆的性质和功能出发,从天一阁在中国藏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收藏文献资源的特色出发,从天一阁的现有人才和研究基础出发,从作为中国唯一的藏书文化专题博物馆出人才、出成果、上档次、上台阶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四个中心”建设的新目标,即把天一阁建设成为中国特色文献收藏中心、中国藏书文化的研究中心、中外藏书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纸质类文物保护中心。天一阁提出“四个中心”建设,既符合博物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天一阁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规律,更是天一阁博物馆上档次、上台阶的必然要求。虽然“四个中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努力实践,有序推进,我们相信,天一阁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前三个中心的建设我们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近年要着重建设古籍保护中心。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藏品的保管和保护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基础。作为国内唯一的藏书文化专题博物馆,它以收藏古籍等纸质类文物为主,抓好古籍文物的保护、修复是它的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国内外一流的博物馆都有自己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古籍文献修复保护是天一阁古籍工作的重点之一,自建国以来,就有师傅专事古籍善本修复工作,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天一阁在古籍保护和修复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初步的,保护和修复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目前馆藏古籍需要修复的量极大,需要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修复。而目前古籍修复人员严重不足,要数百年才能完成。古籍修复人员的学历也不理想,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要求有大学或研究生学历的专业人员从事修复工作。而天一阁古籍修复人员的学历均在大专以下。对纸的鉴定也采用经验判断、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缺乏科学依据。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传统修补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更多的珍贵古籍文献能够得到长久保存;如何培养新一代古籍修复人才,是我们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題。

以修复保护国家珍贵典籍为目的的“中国古籍善本修复工程”,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即将实施。工程的核心是古籍善本的抢救性修复工作,争取在几十年内,修复完成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珍贵文献,再逐步扩展到其他古籍中去,做到年年有成果,年年见效益;在修复过程中,还计划建立文献保护修复国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几个修复基地;在高等院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在全国图书馆开展古籍保护状况调查和监测工作。这项工程的实施,将对全国古籍修复保护行业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天一阁博物馆要利用全国古籍保护的大好时机,加快纸质类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建设,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通过与国内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在继承优秀的传统修复方法的基础上,争取在科技保护方面有所突破,在修复机制上有所创新。2004年12月13日,由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博物院联合研制的南宋经折加固材料与修复工艺正式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新型FC-100纳米胶液成为我国纸质文物修复、加固的又一位“保护神”。FC-100将正式应用于南宋经折《妙法莲花经》的保护工作,并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纸质文物的保护应用中。2007年,我们在古籍保护中心的建设上力争有所突破。

四、建设数字天一,实现载体转换

国务院通知提出,积极利用古籍保护成果。各级文化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有效地利用古籍保护的成果,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服务,充分发挥古籍在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上的积极作用。要建立面向公众服务的门户网站,发布中华古籍联合目录数据,方便公众利用古籍;制定古籍数字化标准,加快古籍数字化工作,逐步为公众提供古籍全文数字化阅览服务;继续实施中华再造善本二期工程;继续采用缩微技术复制、抢救珍贵古籍,并为读者提供方便的阅览服务;积极开展古籍整理研究出版工作。

我国古籍可分常规古籍和特殊古籍两大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古籍数字化成为可能并迅速发展。用现代手段整理、开发、保存古籍文献,是古籍发展的趋势,也是其唯一出路。中文古籍数字化在20世纪后半叶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在特殊古籍数字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随着古籍数字化向纵深发展和用户要求的提高,古籍数字化又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古籍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除纸质的古籍(以下简称常规古籍)外,还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竹简、帛书、石刻、砖文、印章、题记(以下简称特殊古籍)等。据不完全统计,公共图书馆系统收藏的纸质古籍善本即有220万册左右,普通的纸质古籍约2640万册,至于特殊古籍仅甲骨文一项即有大小刻辞卜骨10余万片。利用古籍并使这些凝结着古代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宝贵精神财富世代相传是古籍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过去很长时间内,学术界主要通过两方面的工作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组织人员编制书目、索引、撰写提要类工具书,如王重民编撰的《中国善本书目提要》、杭州大学图书馆编印的《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系资料室编的《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等。1993年正式启动的《中国古籍总目》工程更是使古籍编目达到高潮。二是直接复制或影印出版现有古籍或选择历代较好的点校本,如中华书局影印的院刻本《十三经注疏》等:或直接组织当代学者整理,如张宗祥精审校订的《洛阳伽蓝记》、《三辅黄图》。古籍整理和出版受到了1981年我国政府发布的《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的直接推动。据有学者统计,仅20世纪末的最后10年间,我国即整理出版了3500余种古籍。除此之外,许多图书馆还仿照国外同行的做法采用缩微与影印的方式来保存古籍。文化部1985年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缩微与影印了大量的古籍文献。

上述办法对提高古籍的查询效率和保护古籍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我国的古文献浩如烟海,依靠影印出版,犹如杯水车薪,而制作缩微胶卷,其阅读、抄录又有着诸多不便”。另一方面,手工编制索引则费时费力且局限颇多,而且不同的查询目的,需要编制不同的索引。因此上述办法并不能满足保护和利用古籍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一种新的古籍保存方式应运而生。这一新方式即古籍的数字化。古籍数字化,就是将古籍的载体形式(包括文字与图像)转换为可以用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处理的数据,制成电子图书以达到存储、检索、传递、再现,最终广泛为社会所用的目的。电子图书“体积小、容量大、检索快、不失真”,它通过文献数字化改变了文献的集合形态和使用方式。用现代手段整理、开发、保存古籍文献是古籍发展的趋势,亦是古籍整理、开发、保存的唯一出路。天一阁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在天一阁古籍书库的建设中,包含了古籍数字化的项目,根据天一阁的藏书特色,将投资五百余万元,对天一阁所藏善本书进行数字化处理,目前正处于项目前期调研究阶段。我们相信,随着天一阁书库建设的开展,天一阁数字化工作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天一阁的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国务院的通知是我国古籍保护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预示着我国古籍保护的春天已经来临,天一阁必将借此东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