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园林之父

中国园林之父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盖先生工土木,故以“梓人”称之。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随后他由梓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陈从周坚决反对,但无人回应。方案得到美国认可后,他于1980 年5月把“明轩”搬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让美国人一睹中国园林风采。陈从周寄情昆曲,不下园林。

文/张昌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如是说。如此说来,陈从周就是一位音乐大师,或者说是位卓越的、风格独特的民族歌手——日本人称他是“中国园林第一人”,美国人誉他为“中国园林之父”。就像有的歌手不仅擅歌,且又善舞一样,陈从周不仅是位闻名遐迩的建筑学家,还是位优秀的散文家、书画家和诗人。

陈从周(1918~2000年),浙江绍兴人,生于杭州。为表心迹,他特意刻了四方闲章,将其钤在心爱的书画作品上。这四枚章的铭文彰显了他为人守业行文的操守,含蓄隽永,很值得我们欣赏品评。

陈从周

梓室

“梓室”,乃赵朴初先生为陈从周书斋取的名字。盖先生工土木,故以“梓人”称之。陈从周晚年以“梓翁”自喻。

梓室七平米方圆。“文革”岁月,陈从周白天要进“牛棚”,扫厕所、打杂,晚间归来,或夜读或挥毫,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他的《说园》先后被译成英、日、德、法、西班牙等多种文字。

他是匠人。作为土木匠,他走出梓室,考察、修建古建筑及园林工程,足迹遍中国;作为教书匠,他把梓室作为教室,新生入校,他常把研究生带回梓室,让学生们看他大学时代的作业、笔记,看他的书画作品,看他那《梓室余墨》的蝇头小楷长卷……为他们上一堂无言的“勤奋课”。

在治学上,凡是报考他的研究生,他都要加试“百科知识”一门课。他会对学生提出许多“刁钻”的要求,如记笔记要用毛笔,写字要用繁体,格式还要竖写。上国画课,他不讲技法,先要学生每周画5000个圆圈……尽管如此严苛,学生们仍爱听他的课。上大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有绅士风度,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中“传道”。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既有创见又灵活。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上世纪50年代,他便把昆曲引进课堂,建议学校开办昆曲研究班,请昆曲名家到校园传授昆曲。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他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艺术趣味。

陈从周授课深入浅出。他在谈大园林与小园林的区别时说,“大园林宜动观,如浏览水墨长卷,小园林宜静观,如把玩扇子和册页”;在论述园林由艳丽而至素雅时说,如女孩子“小时候喜欢红皮鞋,大了喜欢白皮鞋”;在讲授园林造型收头处理的重要性时说,比如旧时相亲,“男看皮鞋,女看头发”;称赞朴素的空间效果是“贫家勤扫地,贫女勤梳头”;在阐述保护古建筑与营造新建筑两者关系时,以“土要土到底,洋要洋到家”一言概括,生动、形象。

陈从周提倡做学问要讲究世袭和传承。他在指导学生做学问上,讲究扎实,论文题目宁可小而专,不能大而空。反对什么“通论”“评述”之类的大题目,觉得那是大海中捞鱼,一网下去虽有收获,却多为小鱼小蟹,没有硬货,缺少权威性。他倡导学生既要钻故纸堆,又要走访、调查,掉几斤肉,到小河沟里捉鱼。方法是先筑堤,后抽水,将小河沟里的鱼一网打尽,那样在那条小河沟里你就是权威,大专家、大学者也捉不住你的“板头”。

陈从周独辟蹊径,把诗词、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园林糅在一起,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质,开辟了建筑和园林研究的新境界。随后他由梓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梓室,是他成功的起锚点。

江南石师

江南石师。顾名思义,石师,师石也。他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陈从周在教学之余,探访、考察了江苏、浙江和山东。有人戏称他是“两江总督”(古园林)。1956年,他出版的《苏州园林》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园林专著,“具有划时代开创意义”,引起全国建筑界的关注,继而又出版了《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漏窗》和《说园》。

陈从周教授指导东园建设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要造小高炉,有人要拆苏州城墙砖砌小高炉。陈从周坚决反对,但无人回应。当时北京批判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陈从周也被当作“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遭到批判。又逢他刚出版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中,引用《吴风录》中“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一句,而被批为诬蔑劳动人民为“小民”(下户),从北京批到上海。自此,他成了以后历次政治运动的“老运动员”。

陈从周在豫园 摄于198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联络叶圣陶等8位社会名流提议修复苏州名园。苏州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并付诸实施。

1986年,他作为苏州政府的客人陪同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访问苏州。两年后他考察了艺圃、环秀山庄和拙政园等景点后,发现连园林的外宾接待室都开商店、挂彩灯、立彩人,破坏了园林之美。回沪后,他在上海媒体上发表《苏州园林今何在》,严肃地批评了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

1978年,他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按照苏州园林的风格,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庭院,并起名为“明轩”。方案得到美国认可后,他于1980 年5月把“明轩”搬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让美国人一睹中国园林风采。1999年,苏州古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陈从周功不可没。

苏州人尊重、热爱陈从周,聘他为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顾问。他欣然接受,并题“述古还今”四字,宣扬了他对古园林的继承和发扬并重的理念。

岂止苏州!上海的龙华塔、豫园,嘉定的孔庙、真如寺,绍兴的应天塔,松江的唐经幢,宁波的天一阁,扬州的个园,连云港的青海寺,以至山东聊城和云南昆明安宁的名胜都有他劳作的汗水。

——江南石师,一个崇尚、热爱自然园林专家的心声。

有竹为家

陈从周擅丹青,在松、梅、菊、竹中,尤喜绘竹。他的画竹小品或孤枝独竿,或竹叶一蓬,题字为“清风之竹”“清风过后一帘青”之类。下钤的闲章是“有竹为家”,典出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欣赏竹的操守:性直(外形)、心虚(内竿)和情柔(竹叶)。

工作中的陈从周

陈从周热爱大自然的生灵万物。他画的小动物富灵性,为小乌龟的题词是“风雅长寿惟此物”;他的书画《一丝柳,一寸柔情》的柳枝上,两只脉脉相视的小鸟并栖着,恩爱无比,柔情万丈。陈从周寄情昆曲,不下园林。他在《园林美与昆曲美》中,提出“以园解曲,以曲悟园”。某年,在陪贝聿铭在苏州听曲时,惊悉苏州昆剧团因经费难以为继,以致一些专业人员改行流失了,他忍不住向陪同的苏州市领导大声疾呼“救救昆曲。”当时,社会对他的声音很不以为然。他撰文预言:“如今国外自‘明轩’建成后,掀起中国园林热,我想很可能昆剧热不久也便到来的。”历史验证了他的预言: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名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到上海郊县考察古建筑,坐小火轮、二轮车(自行车后绑块木板),没有分文报酬,充其量是几角钱的伙食补贴,他都在所不辞。在日本讲学时,日本人问他中日园林的区别,他脱口而出:“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

他为人风趣,看到某风景点胡乱以杂石驳江岸,讥为“满口金牙”;某著名景点边的盆景园,自称为“万景山庄”,他嘲之为“大言不惭”,是“真山下面堆假山,宾馆门口摆粥摊”。一次到扬州一家饭店吃包子、干丝,饭店的食品质量、服务水平都差,他在意见簿上幽一默:“皮似铁来肉似钢,一碗干丝没有汤。”(干丝本应有汤)在学生面前,他平易随和。他与学生谈旅游经验时说:“旅要快,游要慢,急匆匆走景点,不如行军拉练。”

三老合影。左为郑孝燮,中为陈从周轻抚孙女陈媛媛,右为罗哲文,都是建筑界著名大家。 摄于1982年

陈从周温文尔雅,但疾恶如仇,喜欢放炮。新年学校开茶话会,大家都谈新年如何发财,他最后举手发言,提醒领导不要光想发财,要注意培养人才。领导要在教工宿舍院内一块绿地上盖房子,他坚决反对,弄得领导下不了台,说:“老陈啊,你现在是名人了,我的话你也听不进了,那你就看着办吧!”陈从周还好管“闲事”,连学校附近的饮食摊上大饼涨价、分量不足,他也过问,故而有人喊他“大饼教授”。

交谈中的陈从周

1986年,苏州请他对拙政东花园的改建提意向性方案时,他提出一个条件,要求设计、改造方案,一切由他说了算,“不允许领导们画圈定调”。真是一个老天真。

1986年,他的夫人蒋定去世,爱子陈丰在美国被害,他悲痛欲绝。那时,他正在上海豫园的修建工地上。他悲伤地对弟子们说,这以后他只能是“书妻笔子了”,豫园就是他的家!

——有竹为家,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操守的写照。

阿Q同乡

“阿Q同乡”这方闲章,尽显陈从周的幽默、智慧与风流。

1942年,陈从周于之江大学国文系毕业,1952年调至同济大学。他创办了同济建筑历史学科和教研室。

陈从周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他四方奔走、八处呐喊,将对古园林的保护视为生命,戏称 “我是消防队,到处救火”。正是他的拳拳之心,救护了不少名山名园。

他对故乡山水更是呵护有加。

浙江杭州湾北岸海盐县境内的南北湖,三面环山南临海,自然风景优美。上世纪80年代,当地民众炸山卖石,山体千疮百孔,树木横遭砍伐,禽鸟几乎绝迹。陈从周得知后,带着记者明查暗访,面对生态环境的灭顶之灾,他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中国城市导报》等报纸发表文章,呼吁拯救南北湖,并频繁出入各级领导机关,劝止炸山采石这种吃子孙后代饭的恶劣行径。尽管他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但有令难行,有禁不止。1991年,当他读到报纸上《南北湖风景区炸山捕鸟何时了?》一文时,他坐不住了,愤而疾书,“告御状”,给江泽民总书记写信:“浙江海盐南北湖都是名风景区,自从周呼吁后略有好转,但地方破坏风景太甚,民情忿怒,附上《中国环境报》印件一张,公可抽空一阅,给浙江省与海盐一批示,望还我自然……”最后含泪补写一句“敬恳泽公开恩,救救南北湖”,落款是“小民陈从周”。江总书记阅信后立即批示,南北湖始得救,现已成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后花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陈从周书法

陈从周去世后,南北湖人民和当地政府为纪念这位造福乡梓的乡贤,于2001年建陈从周艺术馆,介绍其生平,陈列其书画,展示其热爱、保护自然的业绩,成为教育后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基地。

——阿Q同乡,一个幽默而令人深省的沉重话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