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普通人”贝聿铭

“普通人”贝聿铭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贝聿铭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祖父是一位书法家。“远东第一楼”的奇迹是留在贝聿铭上海记忆中最朴实、最深刻的印记。聘任贝聿铭的人是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他打破了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为建筑师。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

贝聿铭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祖父是一位书法家。他出生在1917年的广州,童年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他的母亲通晓音律,也是虔诚的佛教徒,给他起名“聿明”寓意光明。他的父亲贝祖诒在美国学成回国创建了中国银行。在他10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到了上海。

1927年的上海,已经是远东第一大都市。她是冒险家的乐园,南京路上的“十里洋场”标志着这里的繁华程度。这时候的上海,完全属于外国人和富人,法租界、英租界、日租界等等“威严整肃”的租界区,以及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象征着特权和财富。而隐藏在这个城市阴暗角落里的,是无数的穷人。

因为家境殷实,贝聿铭被送到了上海青年会中学,学了一口流利的英文。在学习以外,他的娱乐活动并不比其他富家孩子更多。至今保存良好的南京路上的大光明电影院,曾是贝聿铭最常光顾的地方。在当时,大光明电影院是时尚青年消遣的好去处,最新的好莱坞电影都在这里上映。不过,尽管处在富裕家庭之列,贝聿铭却无法加入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网球俱乐部,这由此也激发了他之后力争上游的雄心。

没有太多娱乐活动的贝聿铭,周末的活动只是看电影和打弹子(台球),打弹子的地方刚好与大光明电影院一路之隔。也在这个地方,他看到了百米以外一座新建筑的崛起——上海国际饭店。

位于南京西路170号的上海国际饭店,1932年8月动工,1933年10月竣工,1934年12月1日开业。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米,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远东第一楼”,雄姿拔地而起,气势非凡,保持上海之最达半个世纪,保持“远东第一高楼”记录近30年。

“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一天天去看,越来越高,结果差不多20多层,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我觉得这个事很值得研究一下。”贝聿铭说。当时盖一座20多层的高楼是几乎是一件不敢想的事情,贝聿铭感到不可思议,周末的时候他总会到南京路上看着它一层一层往上长。

“远东第一楼”的奇迹是留在贝聿铭上海记忆中最朴实、最深刻的印记。在他必须选择自己的前途时,父亲曾建议他从事金融或者学医,但父亲的经验告诉他:银行家一直在承受压力,且不快乐。他选择了自己的兴趣,要攻读建筑,要去建摩天大楼。

贝聿铭说:“对于我为什么走到建筑这条路,一半是因为兴趣。但是直到美国后,才明白建筑是什么东西。因为在中国谈建筑,建筑是可以分三种:一个在艺术方面的建筑,一个是在工程方面,还有一个是承包商,这三个有什么分别我并不太明了。到了美国以后,才知道这三个大不相同,所以在艺术方面的路是我自己走的。”

在他成名多年之后,再回望曾经少年,他觉得“远东第一楼”根本不稀奇。同理,如果再过50年,他相信普通人看他的作品也会觉得简单。“我们(未来的一代)现在比他(贝聿铭)还做得好,做得高,做得美,很可能,免不了的。”贝聿铭说。

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到宾西法尼亚大学学建筑,但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让他大失所望,还没有开学他就离开了那里。在对自己绘画基础并不自信的情况下,他来到波士顿报考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工程学专业,系主任基于他画画的基础,建议他重新考虑。但贝聿铭坚持自己的选择,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头。

当时,欧洲正兴起一种新的建筑风格,他们开始拒绝以往的纯粹审美化的理念,转而注重建筑的技术和功能性,这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开端。面对建筑设计新潮流,贝聿铭还只是一个“修行”路上的探索者。后来,他认识了建筑大师Busier,学到了“自由”的概念,这一点对贝聿铭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如果你只想到建筑,你就无法成为大时代思想发展的一部分,你就失去很多东西”。

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贝聿铭到美国空军服役三年,“学习的是轰炸和摧毁,而非建设”,1944年退役。在这期间,他与刚刚到美国时认识的气质高贵的陆书华(Ellien Loo)女士结为连理。也是在陆书华的引荐下,贝聿铭进入哈佛建筑系读研究生。在哈佛大学,Mareel Breuer教授对贝聿铭的影响极为深远。Mareel Breuer提出光线对建筑是最重要的,光线使得建筑有了生命。Mareel Breuer天生会喝酒,一杯接一杯,不用吃任何东西,贝聿铭说:“我没有学他喝酒,我学他的建筑。”

1945年贝聿铭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但讲台显然不是他释放聪明智慧的最佳舞台,1948年他投身建筑界。从此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开始了卓越之路。

聘任贝聿铭的人是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他打破了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为建筑师。贝聿铭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也有7年之久。

战后的美国,商业和住宅建筑需求极为旺盛。贝聿铭遵从一个设计思路,要知道每个城市、每个地方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环境是怎样的,历史又是怎样的,然后才会下笔。这也成了他此后几十年走遍世界各地进行建筑设计的基点。为了兴建适宜的平价房,他走遍城市每个角落,在深深震惊于贫民窟的破败、混乱时,也对他的设计经验的积累是难得的一段经历。

从纽约到华盛顿到费城,贝聿铭设计的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广受赞誉。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荣誉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