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选》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文章总集

《文选》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文章总集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选》的选录标准,代表了当时人对文学的看法,即对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的认识已趋于明朗。《文选》的选录也有其缺陷之处。尽管《文选》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选本。《古诗十九首》是19首五言古诗的合称,作者为谁,历来说法不一。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将思乡的焦点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与怀内、乡情与恋情交织在一起。

《文选》是怎样的一部书

《文选》共编选了自周至六朝期间130位知名作者和一部分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各种文体的重要代表作品基本齐备,各个时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如屈原、宋玉、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班固、张衡、曹植、王粲、陶潜、陆机、潘岳等作家的有定论、有影响的作品多已入选。从文章分体来说,计分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38类。每类之下尚有子类,如诗分:补亡、述德、劝励、献诗、公宴、祖饯、咏史、百一、游仙、招隐、反招隐、游览、咏怀、哀伤、赠答、行旅、军戎、郊庙、乐府、挽歌、杂歌、杂诗、杂拟等23个子类。在全部作品中,诗歌类有434篇,辞赋类99篇,杂文类219篇。

《文选》的选录标准,按萧统在序里所要求的总的原则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要求入选的诗文,不仅要有独立的见解和精确的立论,还要兼顾情义与辞采并茂。具体说来,其选录标准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书、诸子、史书(除赞、论、序、述外)不选;第二,繁博的记言文不选;第三,记事的传记不选。不选“六经”“诸子”史书,大概因为其翰藻不足;当时盛行的内容空虚的艳体诗与咏物诗不选,大概因为其沉思不足。《文选》的选录标准,代表了当时人对文学的看法,即对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的认识已趋于明朗。

《文选》的选录也有其缺陷之处。子史中许多有文艺性的作品被排斥;两汉、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和一些优秀的文人作品,就有很多没有入选。萧统在理论上虽然主张文质并重,但《文选》的编录实践却显示出偏重辞采的倾向。比如诗歌方面,陆机的诗入选50余首,而文学成就远在陆氏之上的陶渊明诗,仅选8首;对偶严谨的诗选得多,平易自然的诗选得少。而对于那些铺张扬厉夹杂着许多怪字、生僻字的汉赋却选了不少。

尽管《文选》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选本。自唐以后,文人往往视《文选》为学习文学的教科书,并渐次形成了研究《文选》的专门学问,即“文选学”。唐代李善在《上〈文选注〉表》中说“《文选》烂,秀才半”(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及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可见《文选》在后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影响。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19首五言古诗的合称,作者为谁,历来说法不一。近代学者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就其内容、风格,联系到文人五言诗的历史发展、汉末文人的情态及有关史实,可以判定其产生的时代约在东汉顺帝末年到献帝之间,作者为一些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萧统编《文选》时,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后人们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

《古诗十九首》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的闺愁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

游子之作再现了汉末文人追求的幻灭和沉沦、心灵的觉醒和痛苦,是汉末文人的心灵史。

游子的歌吟一般都有浓厚的思乡情结。《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将思乡的焦点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与怀内、乡情与恋情交织在一起。“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心怀故土、情系家园,成为士子的共同情结。《涉江采芙蓉》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游子的歌吟还涉及对功名事业的追求。游子漂泊在外,大多怀着功名事业的追求。“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

汉末乱世,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游宦的士子立功扬名的机会很少。而浇薄的世情却让他们感受很深刻。有感于去者日以疏与来者日以亲,有《去者日以疏》《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等。

感叹于外物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有《回车驾言迈》《青青陵上柏》《驱车上东门》等。由于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仕途坎坷,功名既然难以成就,不免心态颓唐,放荡情志,及时行乐。

思妇的愁思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二大主题。思妇词几乎占到《古诗十九首》的半数。其实这些作品的作者未必是女性,不少是游子揣摩思妇心理写成的。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故而,此等“代言体”诗作,获得了普遍而久远的艺术价值。《客从远方来》写故人有心,赠以花绫,我亦有意,绣为合欢被。虽身隔万里,而爱如胶漆,是一首极具民歌韵味的爱情诗。又如《孟冬寒气至》诗写思妇对三年前的来信倍加爱护,“置于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其挚爱之情何其真切。这些都表现了夫妻情深,珍惜婚姻之情。

还有一部分诗是表现别后相思,自我宽慰之情的。如《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此诗四句一层,先叙初别,次说路远难会,再写相思之苦,后以勉强宽慰之词作结。

还有一些诗是表达相隔愁苦,怨慕哀伤之情的。《青青河畔草》写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思妇心有所感,发出“空床难独守”的感叹。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中下层文人,对民间文学有所接触和了解,从五言民间歌谣和乐府民歌中汲取养料。他们的创作,大抵有感而发,绝无造作和虚情,形成了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日趋成熟,艺术成就很高。其一,长于抒情,善于起兴发端。《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是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转、反复低徊,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

《古诗十九首》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其艺术风格,也成为后人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的一种艺术理想

昭明太子萧统

萧统(501—531年),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县)人,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监元年(502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溢为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五岁时就遍读五经,长大后博学多闻,勤于著述。他把国内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学士引纳在他的门下,讨论篇籍,商榷古今,赏爱无倦,习以为常。当时,东宫有藏书近三万卷,加上梁武帝在位期间,社会较为平静,南方的经济文化较北方发达,这都为萧统的文学事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罪过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萧统“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萧统性爱山水,不好音乐。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萧统不答,咏左思的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

萧统的著作,除《文选》外,还有《文集》20卷、《正序》10卷、《文章英华》20卷,已不传。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文选》的编撰究竟有哪些人参加,已很难考知,当时著名文学理论家刘舞很有可能协助萧统进行选编的工作。

有关萧统的小故事

(1)萧统与红豆

红豆树生长于南国。但江阴市的顾山红豆树却以古老、奇异、珍稀著称于世。备受各地史学家、生物界的关注。

顾山红豆树是一千四百多年前梁代著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编纂《昭明文选》时亲手种植的。萧统为什么要种植此树呢?这里还有一段太子与尼姑相爱的动人故事。

当时南梁武帝笃信佛教,在国内兴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顾山兴建的是“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楼阁,名为“文选楼”。太子萧统代父出家来香山寺,一则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精心修编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的,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跟踪到草庵,又就释家经义深谈而不舍,以后多次去草庵谈情说爱,但由于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终难成眷属,尼姑相思成疾而终。太子闻讯,痛哭不已,含泪种下双红豆,并将草庵题名红豆庵,满怀相思悲苦离去。此树历经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败成枯树,但到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枝,一直长到现在,犹如虬龙老树了。

(2)萧统读书招隐山

镇江市的南郊,有座招隐山,山上有一处坐北朝南的三间平房,窗明几净。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涧。这就是梁太子萧统的读书台。

传说萧统自幼就喜爱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到了十几岁,已经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了。他在宫里什么事都不问,只知道埋头读书,再好的东西他也不要。在他住的宫里,光藏书就有三万卷。

然而梁太子并不满足,他想出去以博览天下群书。于是他离开建康,来到了京口。他找到了远离城市的招隐山。刚进山里,他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一眼望去,一峰靠一峰,一山连一山,山里有山,山外还有山,峰峦叠嶂,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幽静得很。他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吩咐地方官,派遣工匠,就在这里造房砌屋,读书选文。

太子刚到招隐山,山上只有几间东倒西歪的破房子,这是东晋末年音乐家戴颙在这里隐居时留下的。除了这破房子外,什么也没有。环境十分简陋。梁武帝知道后,心疼得很,就派了不少宫娥彩女、太监侍从,带着珍珠古玩和山珍海味来到招隐山。可是,昭明太子什么都不要,对派来的大臣吟起西晋诗人左思的著名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只留下八个太监,并且叫大臣回禀梁武帝只要把东宫的三万藏书运来就够了。

过了几个月,读书台造好了。在读书台边,还造了一座雕栏画柱、宽敞明亮的五开间小客厅,起名叫“增华阁”。房子造好后,太子和当时一班文人:刘孝绰、殷钧、明山宾等在增华阁里读书谈心,编选文章。那时候,《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徐州刺史的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梁太子最喜欢同他讨论文章。他还常常在山下的听鹂山房,接待四面八方来访的文人。

(3)太子钓鱼

相传,昭明太子来到石城开粮仓,救庶民,居秀山,编选,垂钓玉镜潭。

昭明太子坐在郎山崖脚下一块平平展展3米见方的牯牛石上,垂青纶,扔金钩,在明净似镜的秋浦玉镜潭钓鱼消遣。忽见一轮明月在水中浮动,太子暗暗称奇,忙抛下金钩,明月化作了万点碎银,飞溅而尽,可是钩子却像垂进了无底深渊,一团丝线全部放完,仍不见沉底,只好丢开钓竿,钓竿“吱吱”地沉入水中,复又漂浮出水,在水面上晃动,太子捞起钓竿一拽,怎么也拉不动了。突然间,潭水沸腾,“哗哗”之声,似钱塘潮起,太子大惊,急忙提竿收约,金钩上钓了一条肥大的银鳞香鲫鱼,足有七八斤重。

原来,太子的钓钩是掉进了牯牛石下的神鹅洞,神鹅得知是贤明、孝顺、爱民的昭明太子的金钩,便伸头一口叼住,潜水游进神仙濠,把太子的金钩银线一直从秋浦玉镜潭拖到了大王洞龙厅的龙湖,将一条龙鱼挂上金钩,大王说不可,太子素来爱吃秋浦沉香鲫。于是,神鹅将金钩挂在龙厅龙柱上的挂钩石,立即飞往香鲫荡,捉了一条银鳞大香鲫,挂上了金钩。昭明太子钓得偌大的香鲫,欣喜若狂,当即命烹调下酒,味道无比鲜美,赞叹“水好鱼美”“天下贵池也”。因此,后来改秋浦县为“贵池”之名,沿用至今。后人又把他垂钓的郎山崖下的牯牛石,誉为千古名胜:“昭明钓台”。

不容错过的经典

亭亭山上柏,悠悠远行客。行客行路遥,故乡日迢迢。迢迢不可见,长望涕如霰。如霰独留连,长路邈绵绵。胡马爱北风,越燕见日喜。蕴此望乡情,沈忧不能止。有朋西南来,投我用木李。并有一札书,行止风云起。扣封披书札,书札竟何有。前言节所爱,后言别离久。(《饮马长城窟行》)

公子远于隔,乃在天一方。望望江山阻,悠悠道路长。别前秋叶落,别后春花芳。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怅望情无极,倾心还自伤。(《有所思》)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乌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首》(之一))

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屐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漱,固亦有焉。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呜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北山移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