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曲靖”

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曲靖”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主、法治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围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把加快推进曲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立足点,全面从严治党。
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曲靖”_曲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

民主、法治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推进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科学管党、治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管党、科学治党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一)把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二)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紧密联系实际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规律,推进工作。一是要围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把加快推进曲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立足点,全面从严治党。二是要根据党员干部思想的实际,把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前提和关键。三是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四是要根据社会阶层变化的新情况,把探索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重要内容。五是要根据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新考验,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三)坚持以制度为导向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创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加强整体规划,着力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把握客观规律,着力增强制度建设的合理性;注重配套衔接,着力增强制度建设的协调性;坚持务实管用,着力增强制度建设的可行性,努力使各项制度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结合基层实际,我们要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健全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健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制度、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方面着力,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同时,要强化各级干部的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增强遵守执行的自觉性,抓好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维护制度、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

(四)坚持运用科学方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坚持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随着党情、国情的发展变化,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方法,凝聚力量,确保党的建设与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一是要以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凝聚力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党的各项执政活动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二是要坚持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前提保障。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及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坚持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保障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三是要以严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解决党内团结问题的基本方法。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解决矛盾、促进发展,不断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

2.创造性运用传统的好方法

一是要创造性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要正确处理好党的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发挥党的建设服务保证作用;处理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使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有机衔接、相互促进。要统筹整合党的政治资源,通过强化党执掌政权的功能、代表人民利益的功能、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的功能、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等,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功能;统筹整合党的组织资源,发挥党组织对其他各类组织的领导和带动作用,凝聚和调动各方面力量;统筹整合人才、教育、信息、场所等社会资源,发挥相关资源为党的建设服务的整体效能。二是要创造性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深入群众,直接听取群众诉求,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为契机,综合运用科学方法,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用整风精神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治奢树威信。三是要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认识和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重点、抓关键,坚决纠正和克服片面性。

3.探索运用现代管理新方法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更好地组织起来。加强互联网运用管理,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引导和管理信息网络能力,提高网上话语权,抢占党建工作制高点。科学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技术方法,真实反映群众的感受度。借鉴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测评技术,实现对党员干部的深入认知和关怀服务,形成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科学任用、关心爱护党员干部的良好环境。

二、发展完善的基层民主政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可见,发展基层民主,是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一)健全民主参与制度,保障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规范性

1.拓宽民主选举渠道,保障群众的选举权

人口流动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对以户籍标准、居住标准为基础的基层选举模式带来了较大挑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曲靖市流动人口总量达146.4万人。其中,流入人口共55.8万人,占38.1%;流出人口共90.6万人,占61.9%。从流动人口的居住地来看,流入人口多数居住在城市社区或居委会,流出人口多数来自农村,进而形成了农村人口空心化与城市人口密集化的现状。针对这一问题,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老化、弱化现象日益突出,要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吸收中老年回乡定居人口、提高户代表选举比例等手段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在城市社区,要吸收在本社区居住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社区志愿者经过民主程序参与社区居委会选举。

2.规范民主决策程序,保障群众的决策参与权

村(居)委会要制定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规则和村级民主决策程序等制度,对代表职责、决策的内容、时间、程序等进行统一规范,从提出议案、“两委”研究、党员讨论、形成决议、决策公布、组织实施、过程监督、结果公开等八个步骤来完善村级事务的决策程序,实现“村级事务公开透明、还村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的决策目的。要创新民主议事形式,如召开社区协商议事会、议题征集制度、听证会、民生座谈会等,发挥村(社区)成员代表和驻区单位的作用,在决策前统一思想,沟通问题,达成共识,共同解决社区事务。针对村(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引入社会工作方式,如开放空间讨论、居家养老论坛、专题论坛等形式,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共同协商解决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3.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保障群众的管理权

一是要通过民主方式形成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充分调动城乡社区居民参与制定《村(居)民自治章程》《邻里互助公约》《村民节水节电公约》《文明户公约》《文明养犬公约》等,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修订,进而实现不同利益群体通过自律对城乡社区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二是要不断提高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村(居)委会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承诺制,统一规范财务管理、印章使用、档案管理等工作程序,广泛推行“村账托管”,建立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参与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的制度,将民主理财与审计监督有效衔接。三是要充分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民主管理。组织建立专业社会事务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组织、农村地区社工协会等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及时将意见和建议收集反馈给村(居)委会,努力化解各种不和谐的因素,有效维护城乡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4.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保障群众的监督权

一是要统一公开程序。各县(市、区)要出台《村(居)务公开指导意见》和《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程》,统一编制村务公开目录,规范公开的内容、时间、形式和具体程序。村(居)委会要在恰当的地点设立公开栏,采取明白纸、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开。二是要组织实施民主评议和勤廉“双述”制度。村(居)委会成员要定期向村(居)民会议报告工作情况,接受质询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与奖惩情况挂钩。三是要建立“下评上”制度。要组织村(居)委会参与对街道、乡镇和派出站所的工作评议,并作为考核政府部门工作的主要指标,强化基层组织对政府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工作的监督。

(二)创新民主参与载体,拓宽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

1.培育社会组织,拓展民主参与主体类别

在城市社区,实行在民政部门登记和备案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积极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老年人组织、残疾人组织、群众性文体教育组织等,将社区工作理念和专业工作方法引入社区建设,吸引广大居民参与城乡社区事务。在农村地区,引导村民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以促进基层民主自治为主要内容,在城乡社区之间大力开展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救助等交流与合作活动,推动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新局面。出台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和不同类别的社区群体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2.完善治理结构,拓宽民主参与范围

建立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各共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理顺村“两委”关系,加快农村社区服务站建设。根据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做好“村改居”的规划工作。出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三)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发挥各级政府推动基层群众自治的主导作用

1.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一要制定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指导意见,明确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工资待遇、服务协议、考核评议、教育培训、档案管理、职业资格、表彰奖励等措施。二要加强教育培训,健全完善村(居)委会成员的教育培训制度,切实提高队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三要用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为基层自治组织输入高素质人才。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重点解决农村治理中的“难点村”问题。四要健全村(居)委会干部的薪酬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进社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相关政策,切实保障高素质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充分保护和调动村(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基层自治组织服务条件

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研究并建立城乡社区工作经费稳步增长机制。统筹解决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的保障经费和办公服务用房,确保社区工作正常运转。加强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的项目式管理,减少街道、乡镇层面的统筹使用比例。明确村(居)委会工作职责,减轻村(居)委会的行政负担。

3.搭建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

要推动建立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四个层级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充分发挥社区信息网络在政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联结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居民个体在内互动交流的畅通通道,让城乡社区居民通过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反应诉求、化解矛盾,参与社区治理和民主决策。

三、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一)强化权利制约权力

充分发挥党内纪检监督的作用,切实履行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责任,把“一案双查”“一岗双责”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责任制的始终。要积极支持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发挥工作监督职责,创新监督形式,提高监督实效。切实保障司法机关、专门(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监督机关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把权力制约机制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坚持依法监督,着力解决个别领导干部观念上“权大于法”的问题,把权力置于法律的监督和制约之下,保证权力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二)让权利监督权力

在强化自上而下、左右制约监督的同时,要加强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构成完整的监督链条,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完善权利监督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和法律保障畅通权利监督渠道,提升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三)加强制度建设

一要建好的制度。要结合权利制约权力、权利监督权力的要求,清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织密制度的“笼子”,使其既能够关住“老虎”,又能够关住“苍蝇”。二要健全改进作风的常态化机制。法律不是纸上的教条,而是行动的真理。要通过反“四风”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把制度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变成铭刻在领导干部的心上,贯彻落实在领导干部的行动上,真正让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互衔接,凝聚成监督合力。

四、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一)健全司法监督机制

我国对司法的监督有明确的法律和制度规定,但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加之受司法裁判高度专业化的影响,权力机关对司法的监督长期处于监督异化和虚化状态。因此,首先,要健全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机制。要制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司法监督的具体制度,健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个案监督的启动机制和监督流程,防止以监督之名行干扰司法独立之实,切实提升监督实效。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实施监督,尊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其次,健全司法内部监督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审级监督和检察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依法纠正错误。健全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良性互动机制,使三者把忠于宪法和法律、维护司法公正、捍卫公平正义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工作中相互独立、彼此尊重、积极合作、互相监督,共同为推动法治进步而努力。建立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和人民调解员交叉遴选机制,解决司法监督的专业性、社会性问题。再次,深化司法公开。一要建立健全司法公开的专门制度,明确司法公开的主体、客体、内容以及司法公开的原则、程序等。二要全面落实司法公开原则。三要建立健全公众开放日、旁听庭审、庭审直播、裁判文书上网等制度,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司法。四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暂行办法》,落实好裁判文书公开的各项规定。

(二)健全司法绩效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中“维稳”与“维权”的关系一直不顺,维稳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司法内部绩效评价的终极指标。各级司法机关要遵循司法规律,清理规范绩效评价体系。一要围绕提升案件质量,清理规范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的相关考核机制,如上诉率、抗诉率、上访率、调解率等考核指标体系。二要加强司法动态管理。围绕公正、质量和效率,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规律的案件质量管理制度。

(三)健全司法职业人员遴选机制

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司法统一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官、检察官的整体素质及专业化程度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基层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历年来司法考试通过率较低,通过司法考试后愿意留在司法机关的人也很少,造成基层法官、检察官人才紧缺。司法职业化与精英化是司法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和法律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当前,要重点落实法官、检察官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逐步建立从律师队伍中选拔法官、检察官的机制,提升司法队伍职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的配套制度。

五、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是赋予民主制度和民主形式的精神要素。只有人心思法、人心思治,才能形成推动法治进步的强大力量,为此,曲靖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中,必须努力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一)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的原则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受到法律约束,即法治是治“官”限“权”。从制度文明来看,治“官”限“权”,一要靠健全完善的法制体系,二要靠领导干部对法律的信仰、尊崇和敬畏。因此,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干部民主法制意识,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坚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1.培养领导干部坚定的法治信仰

依法治国的精义是依法治“官”与依法治“民”的有机统一。要培养领导干部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在领导干部心中树立起用权的红线、底线,明确违法应当支付的代价,用法律责任警示权力的拥有者,做到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严惩。要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强化民主意识,通过协商民主落实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推进基层民主法治,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治理水平。

2.健全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机制和依法履职考核机制

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和教育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升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使学习法律、运用法律、遵守法律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其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健全完善集体学法、任前法律知识考核、法律知识年度考核、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审核等制度,通过刚性机制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进行监督,把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情况进行指标量化,纳入干部考评体系,将法治建设实绩与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挂钩,作为对领导干部提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教育

1.充实普法教育内容

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普法教育必须更加注重法律价值理念的教育,强调介绍、传播法的价值与作用、法律权利与义务、现代法治意识等基本理念和主要内涵,引导和强化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合理性、合法性的认同,树立平等自由、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法治观念。在此基础上,把法律的刚性约束与道德的柔性约束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等道德观念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2.创新普法教育载体

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法律需求,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调解矛盾纠纷。要根据不同对象确定普法重点,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要把普法宣传与“四城联创”结合起来,与产业建设、作风建设等重大任务结合起来,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