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控制与防范

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控制与防范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监测关注指标的选取。(二)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监测指标的使用随着人民币从区域化到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人民币面临的主要风险,即货币政策约束风险、财政政策约束风险和经济金融冲击风险会悄然增加。在进行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研究时,可根据这三类风险的特征进行相关指标的跟踪和监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选用M2作为监控重点,短期兼顾M1,同时将两者差额作为辅助观测指标。货币国际化条件中,政治因素不可忽视。

(一)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监测

为监测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避免大规模的经济动荡甚至发生衰退,可酌情选择某些与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相关性较高的经济指标作为检测对象,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情况进行动态监测,配合一系列经济金融政策措施的使用,规避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监测关注指标的选取。首先对经济金融风险进行量化,然后根据往年数据中成功预警的频率,选择某些经济金融运行指标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假设关注指标的时间序列是按照某种规律而变化,那么如果实际数据违背规律,则应视为异常变动情况,随即发出预警。选取关注指标应遵循的原则:①明确性,指标体系涵盖的指标应做到概念明确,计算范围清晰;②相关性,选择与人民币国际化风险衡量紧密关联又意义重要的指标;③可比性,既在统计数据、时间、范围等方面可比,又应和国际惯例接轨,得到的数据在国际上可进行比对;④灵动性,指标的微动能直接反映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风险程度的波动;⑤互补性,各指标能相连互补,能全面反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风险程度的变化。

基于此,借鉴亚洲开发银行的早期预警系统模型,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监测中应包含的主要关注指标有:

·经济总量指标:本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当年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货币供应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平均增长率、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平均增长率,以及M2与M1两者的差额;

·货币境外流通规模指标:货币供应量减除国内需求;

·人民币汇率指标: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人民币与主要货币的实际汇率,人民币与主要货币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偏离均衡汇率的幅度;

·财政收支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财政支出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财政赤字指标:财政赤字的规模、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经常项目逆差指标: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利率指标:国内外名义利率,国内外实际利率;

·外债规模指标: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

(二)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监测指标的使用

随着人民币从区域化到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人民币面临的主要风险,即货币政策约束风险、财政政策约束风险和经济金融冲击风险会悄然增加。在进行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研究时,可根据这三类风险的特征进行相关指标的跟踪和监测。

1.货币政策约束风险监测指标

货币国际化会加大货币发行国央行对本国货币存量的统计难度,影响央行对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掌控能力,弱化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执行效果。从监测指标选择的明确性、相关性角度考虑,M2作为广义货币,反映的是整体经济社会购买力,可较好体现货币供给的变化,是判断货币政策效果的良好指标。M1作为现实的购买力,与零售业物价密切相关,且波动比较平缓,是短期监测的主要指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选用M2作为监控重点,短期兼顾M1,同时将两者差额作为辅助观测指标。此外,在开放经济和货币国际化情况下,人民币的需求分为居民需求和非居民需求。在衡量货币供应量时要兼顾非居民的货币需求量,并对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进行合理测定。

2.财政政策约束风险监测指标

政府财政基本不出现大规模、不可持续的赤字,是国际化货币币值稳定的基本特征。因此,财政赤字规模及其扩张趋势可作为衡量财政政策约束风险程度的指标。此外,还应监测:①财政收入弹性系数和财政支出弹性系数。两者分别反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变化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变化的影响程度,可作为分析国家财政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参考依据。②财政赤字占GNP比重。该指标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面的稳定程度和国家使用财政政策的空间。财政赤字占GNP比重变化也应作为衡量风险的预警指标之一。③财政支出中军方开支和经济援助支出的比重。货币国际化条件中,政治因素不可忽视。通过提高军事实力和对外提供经济援助来提升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以此巩固和提升货币的国际化地位是货币发行国的常用手段。通过此数据可考察国家军费开支和经济援助支出增长的水平与保持国家财政收支可控性之间的关系。

3.经济金融冲击风险监测指标

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对本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产大规模流出流入逆转对国内消费、投资、国际收支和金融体系稳定等方面产生的冲击。因此,可把以下四项指标综合起来考虑,用来衡量人民币国际化后将会面临的经济金融冲击风险程度。

一是国内资产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一旦国内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就会引发大量资金快速涌入国内,迅速抬升国内资产价格水平。一旦出现短期资产收益率与中长期资产收益率“倒挂”现象,就会预示着资产价格泡沫即将破裂,大量资金将从国内撤离,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陡增。

二是经常项目逆差水平。作为国际化货币,人民币的供应不仅要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需要。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衡量,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以后,我国的国际收支状态将会保持一定的经常项目逆差。根据国际标准,经常项目的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要低于5%,否则随着该数值的增大,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将会大幅下降。

三是本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货币国际化是本国整体经济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经济规模决定了一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潜在实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进行宏观经济形势监测和经济走势分析的最基础性指标,可以客观反映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是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是债务规模,即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短期债务占外汇储备的比例。一国债务规模尤其是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是由资本外逃引发金融危机的先兆。回顾亚洲金融危机时,尽管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极低,分别为2%和3%,但这些国家仍然发生了金融危机,究其原因就是这两个国家用以调节逆差的短期借款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高达177%和203%,短期借款占其银行向私人部门贷款的25%,对其货币供应量分别构成了146%和141%的冲击,因此通过监测债务规模的大小和比重对于识别风险大小是有必要的。

由于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监测指标中,不同指标在衡量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方面所反映和体现的侧重点不同,在运用时,需将这些指标与政治、经济、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目标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从而适时主动地采取有针对性的经济调控手段进行调整干预,防止或控制风险发生对我国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防范和应对

做好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防范工作至关重要,应从风险发生前和风险发生后两个方面分别做好应对。

1.风险发生前的防范手段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既要求我国具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实力,又要求国内金融体系建设、金融监管能力提升、汇率制度建设和国际收支结构优化等多个方面加以完善,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外均衡,从而切实增强抗御各类风险考验的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国内金融体系建设。一是全面快速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切实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能力,化解融资结构性矛盾,实现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二是大力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一个大国的主权货币是最有条件发展成为储备货币的,人民币应向国际储备货币的方向努力,这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所在。但这有赖于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建立一个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其中首先应做的是尽快建设完善的人民币债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境外滞留人民币的大量回流,除了成熟的股票市场外,还需要开放的人民币债券市场来支撑。如果没有开放的债券市场或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不大,人民币国际化的规模就很难做大,国际化很可能在小货币的地位上止步,人民币就不会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只有境内外巨大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和金融市场才能支撑得住人民币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三是积极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主体,提升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应该指出,政府对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制是导致金融市场欠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显著的存贷款利差的存在使得中国商业银行能够坐享其成,缺乏进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激励。创新能力是金融机构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人民币国际化后对我国的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力度促进金融机构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升。四是尽快建设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层次分明、功能各异、开放发达的国际化金融中心,满足人民币国际化后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

(2)提升金融监管能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风险的传导也将更加迅速。有效的金融监管可有效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协调供求双方、增强市场信心,实现市场的高效率运行。同时,合理的监管机构组织结构和制度可以进一步提升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因此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积极进行监管体制改革,明确职责和职能地位,创新监管模式,增强监管手段和能力,促进金融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3)确保汇率政策有效性。一是要完善汇率制度,增加汇率弹性,减少投机资金大规模跨境流动对汇率的冲击;二是要加大我国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能力。将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的主交易市场建立在国内,特别是人民币期权、期货等衍生工具交易市场,并培育我国自己的外汇投资机构,使其成为维护人民币货币稳定的主要市场力量。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内外经济的均衡。作为国际化货币的主权国家,我国的经常项目将很可能不再保持顺差,取而代之的是一定规模的逆差。因此,在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应积极促进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和贸易结构的合理调整,保持国际收支项目和结构上的合理匹配与平衡。

(5)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和配合。通过与世界主要国际化货币国家央行在货币政策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建立多层次的国家间货币合作机制和危机应对合作办法,共同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的系统性风险,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的出现。

2.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发生后的应对策略

亚洲金融危机事例说明,在金融危机面前,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虽然可以暂时地抑制资本外流,但是也很有可能引发国内实体经济的衰退。因此,一旦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发生,最优应对策略是采取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辅以短期暂时的资本控制举措遏制资本大规模流出。具体安排如下:

(1)保持基础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当由于大规模资本涌入引发流动性大幅增加时,根据不同资本的流动期限,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期限不同的债券进行回购,及时吸收因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增量。通过央行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来紧缩国内信贷规模,降低商业银行放贷意愿,防止国内经济出现过度膨胀。

(2)实施合理的利率政策,适度提高利率水平。尽管高利率是有效防止货币替代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率攀升、提升本币真实收益率的效果,但是若长期使用会抑制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引发产出和就业率下滑,影响经济发展,甚至会引起经济低迷乃至衰退,因此在使用前要充分进行有效的权衡。

(3)协调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巩固国际货币的地位。要从目前使用宽松财政政策的常态中,有意识地建立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来化解扩张性财政支出对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降低对社会总需求的消极影响。控制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张,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水平,促进国际化货币地位的稳定。

(4)采取选择性的外汇管制,有效防止短期投机资金跨境流动。针对短期性、投机性资金跨境流动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依法对没有实际交易背景和虚报出口交易额的外汇流入进行查处,控制短期投机性资金的流动速度和规模。

参考书目:

1.聂利君:《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

2.张岸元:《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和实施路径初探》,《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9期。

3.郑木清:《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复旦学报》,1995年第2期。

4.王大树、房飞:《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及防范的思考》,《金融与经济》,2012年第4期。

5.邱晟晏:《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设计及政策建议》,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思考题:

1.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美元、欧元等货币国际化进程有何差异?

2.我国应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

[2]不含港澳台等境外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