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创办企业或与当地资本合营企业,涉及生产要素诸如资本货品、管理技术的直接卷入,投资者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拥有直接控制的权力。国际直接投资是现代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由此,进行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美国规定拥有外国企业股权达10%以上者,即算直接投资。因此,东道国的金融条件也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要考虑因素。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创办企业或与当地资本合营企业,涉及生产要素诸如资本货品、管理技术的直接卷入,投资者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拥有直接控制的权力。它和国际间接投资相区别的特征在于投资者直接与企业的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相联系。

国际直接投资是现代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兴起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趋势共同推动的必然结果。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刻,使很多技术已不能通过产品这一形式来进行转移,也无法以专利的形式来保护。大规模的生产国际化趋势需要大批熟练工人和专业管理人员协同合作,共同组织生产过程。由此,进行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

1.在国外创办新企业,包括独资开办新工厂或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和同东道国联合创办合资式合营企业,主要包括独资企业、股份制合资企业和合同制合资企业。

独资企业是指外国投资者提供全部资金,创办或购买企业,独立经营并获取全部利润的国际直接投资形式。独资企业一般所需投资量大,风险也较大。投资者之所以选择独资,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最大的自主经营管理权,以克服合资企业下管理方法、目标市场等不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其新技术和占有技术领域内的国际领先地位,不愿和东道国分享技术,形成潜在竞争者。所以,从全球竞争战略的角度,许多跨国公司宁愿冒风险,不惜大量投资在国外建造自己的专有设施(生产基地、研究开发中心和销售网络等),而不愿合资。

股份制合资企业是指外国投资者和东道国投资者共同投资。合资双方根据所在国法律规定按其资本份额比例(股份)共同组成董事会。董事会负责任命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利润按双方投资份额分配。外国投资者采用股份制合资企业的国际投资形式可以减少投资成本和降低风险,也可以通过合资加强与东道国的合作。但股份制合资企业容易受市场状况、生产技术发展、双方的战略目标以及政治气候等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

合同制合资企业是指跨国投资者按照合同投入资本并获取一定利益,但不以持有股份为主要目的,生产活动主要由当地企业负责。定单生产、合作制造、合作研究开发、合作销售等都可以归纳为合同制合资企业。合同制合资企业的优点是比较灵活,容易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其主要缺点是,由于双方的合作关系难以长期化,短期行为的倾向比较严重。

2.控制外国企业的股权,这里是指购买外国企业的股票并达到一定比例,从而拥有对该企业控制的权利。在国际投资的股份购买行为上,直接投资与有价证券(非直接)投资的区别集中在控制权的问题上。至于控股率达到多少才算直接投资,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美国规定拥有外国企业股权达10%以上者,即算直接投资。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拥有25%以上的股权定为直接投资。

3.以利润进行再投资,是指投资者把通过直接投资所获得利润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于对原企业的追加投资。随着国际投资的深入发展,海外利润再投资已越来越成为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有时,子公司完全是在东道国借取创办企业的金融资本,只是再加上它的商标牌号、经营准则,以及较少属于有形资产的其他一些资产而已。这个子公司一旦成为获利的企业,它就可以通过内部利润再投资和新借入资金来发展了。而母公司最终会积累起一笔数额庞大的股份资本,同时把每年利润的一部分送回国内。

二、影响直接投资的基本因素

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除了政治文化因素以外,经济因素可以归纳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大方面。

宏观因素主要是指投资输入国的生产要素成本,市场规模和特性,外资政策以及汇率稳定与否。生产要素成本是指资金、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劳动力价格因素是促使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广泛投资于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动力。资金要素价格则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东道国的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以及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因此,东道国的金融条件也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要考虑因素。

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大小和特性,是决定能否吸引直接投资的另一重要因素。市场规模大,消费层次高,投资项目容易有良好的销售和增长前景,对直接投资有较大吸引力。如美国国内市场不仅规模大,而且层次高,是吸引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是众多跨国公司争相抢滩的重要原因。又如瑞士和瑞典虽然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消费水平却比较高,因此,这两个国家都吸引了许多世界驰名的跨国公司。事实上,正是由于消费市场结构的差距,使得经济落后国家无法从数量和质量上容纳和消化发达国家的大量投资。相反,国民收入高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结构相对接近,为外国资本的流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政府的外资政策影响和制约国际投资行为。资本输出国的贸易政策、税收政策反垄断法,影响资本的流出和投资者的投资战略。如美国严格的反垄断法迫使美国工业公司到国外寻求新市场。从资本输入国这方面来讲,政府对外国企业税收、信贷、外汇管理和所有权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法令,以及政府政策的稳定性,是影响外国投资者的重要因素。良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在税收、融资、外汇管理和关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是吸引外国投资者的有效手段。

汇率因素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虽然不如对国际间接投资重要,但汇率稳定仍是影响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外国直接投资的企业,其财务核算都以东道国的货币计价,所以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汇率变动直接影响着对外投资价值的确定、股权及收益的确定。这类风险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东道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对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价值的变化,生产经营变化,以及产品价格变化,需要变化等的影响程度。

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微观因素主要是指东道国的行业利润率,项目的资本收益率和风险率以及投资者本身的特点。利润率是任何投资者首先关心的问题,但是,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利润率不是一个国家的平均利润率,而是该国的某一行业(部门)的行业利润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其所在的工业的特点分不开。它并没有在所有的工业领域出现,而是相对集中在某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复杂型的工业。因此,东道国这些行业的利润率是影响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并不把它们的全部资本投到平均利润率高的发展中国家去获取高额利润,反而把大部分直接投资投到了发达国家。

资本增值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源泉,因此,投资者最终的注意力将集中在微观的项目本身的资本收益率和风险上,即每投资一单位资本所能产出的效益以及其中的风险。这两点也是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必备内容之一。由于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原理,一般投资者会在资本收益率和风险率之间选择合适的平衡点,以尽可能地追逐高利润低风险的经营项目。

国际直接投资是一种跨国界的投资行为,其风险较之国内投资更大,且涉及因素非常复杂、繁多。在影响国际投资的诸多风险因素中,投资环境对国际投资风险起决定性影响。国际投资环境包括潜在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政治环境是指东道国政局的稳定性以及各种政策是否有利于外国投资者。东道国政府对投资方的态度直接影响政府对投资企业的政策措施。比如政府需要保护本国工业,会对外方企业实行限量生产、增加税收等政策。如果政府鼓励该行业的外商投资就会实行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优惠政策。东道国政局的稳定性非常重要,不正常的政府换届会引起各项政策的变化,甚至可能出现对投资者实行资金封锁,禁止将资金汇出以至于没收外国企业资产的风险。一国政局越动荡,在该国的投资风险越大。经济环境是指东道国现实和潜在的经济状况。一国经济状况的好坏对外资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有时,激烈的经济变动会促使东道国采取保护措施限制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以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评价一国经济环境的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标志着经济发展速度,高增长率是企业增长的良好前提。高利率会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低利率能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对商品的需求。汇率对进出口贸易影响巨大。通货膨胀率通过对消费者购买力的影响,影响对商品的需求。此外国际投资的经济环境分析还应考虑东道国政府的财政预算情况,对外贸易平衡情况,对外出口依赖程度以及失业率等。国际投资的自然环境是指东道国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交通、气候等自然和物理的所谓硬环境。不便的交通,恶劣的环境,如水灾、台风、地震等会令投资者望而生畏,给实业投资造成困难。因此,自然环境也是直接投资者考虑的现实因素之一。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理论

1.马克思列宁关于资本输出的论断。马克思指出资本过剩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而过剩资本是资本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资本输出则是过剩资本的一条必要的出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最终导致国内垄断。在垄断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一方面生产和资本积累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这就必然造成生产过剩。在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的情况下,一部分积累起来的资本,会由于找不到有利可图的场所,而成为过剩资本。所谓“资本过剩,实质上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的过剩”。可见,资本输出到国外,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已经绝对不能使用,而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资本输出理论。列宁认为,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发展,加速了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积累,也加速了过剩资本的形成。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一种新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使资本输出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生产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西方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海默—金德尔伯格:垄断优势论。1960年,海默在他的论文中第一次论证了国际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金融资产投资,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领域。海默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不仅仅是简单的资产交易过程,它包括非金融和无形资产的转移,是跨国公司使用和发挥其内在组织优势的过程。他的基本论点是: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以垄断资本集团独占为中心内容的“垄断优势”是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急剧上升的关键所在。金德尔伯格强调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他认为,企业不以出口或技术转让的形式获取利润而在外国投资经营,承受其生产组织成本,其原因在于市场结构,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比如技术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造成买卖双方交易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交易成本。这样,就使拥有垄断技术的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可能,并且成为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重要补充。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拥有其垄断优势。这些垄断优势可以是:①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制;②对原材料来源的垄断;③规模经济优势;④对销售渠道的控制;⑤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等。具有某些垄断优势是开展国际直接投资必要的主观条件。而当国际投资环境又具备赚取超额利润的因素时,就能使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成为现实。这些因素是:①某些部门的不完全竞争足以证实其垄断优势的存在;②在国外生产销售比在国内生产然后出口更为有利;③利用技术优势转换为产品优势比转让技术专利权更为有利。

(2)市场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学者巴克莱和卡森发展并应用于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外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经验等)交易的低效率。跨国公司通过其有效的组织手段,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企业内部的供需关系——市场内部化,使中间产品在公司内部自由流动,提高了交易效率。

市场内部化理论强调生产过程中中间产品市场的非完全性。这里中间产品的涵义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原材料、资本、半成品等,还包括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知识、技术、技术诀窍、生产与管理经验、市场声誉等等。市场内部化使买卖双方对这些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有准确认识,避免因交易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高交易成本。内部化贸易还可以减少贸易壁垒的影响,可以通过“转移价格”使税收支出最小化。巴克莱等认为,正是市场内部化的动机,促使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3)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抽象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三个最基本要素:①所有权优势;②位置优势;③市场内部化优势,这就是所谓的OLI模式。所有权优势包括对有价值资产的拥有,如对原材料或生产技术的垄断;有效的行政管理能力等。位置优势是指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价格结构和质量,通讯和交通设施状况也不一样。市场内部化优势是指为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而保持的组织管理上的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不完全的市场内部化,以减低交易成本。

邓宁归纳出外国直接投资两个基本必要条件:①国外生产成本比国内生产成本要低;②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比当地企业低。当跨国公司具备三大优势,又符合这两个基本条件时就倾向于国际直接投资生产。

(4)小岛清: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小岛清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系统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论的主要内容是: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以比较成本、比较利润率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指导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核心。他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贸易的发展保持其市场份额。而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则应当利用其标准化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来开拓对外直接投资。

小岛清认为美国的直接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就是说美国从事直接投资的企业正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把生产基地移到国外,导致出口被直接投资所替代,贸易恶化。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重视比较优势原则,是“贸易创造”的。日本企业在国外投资,一般均为国内生产已丧失比较优势的部门,而东道国则有劳动成本、资源等比较优势。因此,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补充日本比较优势的一种手段。总之,小岛清认为垄断优势并不是进行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直接投资也应遵循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原则。

四、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由于涉及到资本、专利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国际转移,因此对经济发展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1.国际直接投资加速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而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规模的直接投资带动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转移和结合,使一国的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各国资本的相互渗透,不仅加深了彼此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而且导致了国际化分工的深化。

2.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如前所述,直接投资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必然会带动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促进国际贸易。另一方面,投资接受国由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还能利用跨国公司的销售网络使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生产国际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3.从外资引进国角度考虑,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东道国获得一种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同时通过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生产、增加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加速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尤为突出。

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如果投资项目是出口导向型的,由于产品的主要市场在国外,会引导国际收支向改善方向发展。如果投资项目是进口替代型的,由于长期进口初级投入品,而成品的销售在国内,可能会引致国际收支的恶化。而外资企业生产替代进口的产品,以减少外汇支付,则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

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也有消极影响。因为国际直接投资必然以东道国主权的部分丧失为代价。跨国公司的活动使一国经济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的干扰。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将控制在外国投资者手中,从而影响到本国经济政策的实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还有资源被廉价开发、工业布局和结构难以合理化、受到国际剥削等问题。

4.从资本输出国的角度看,国际直接投资的利益是不言而喻的,它为国内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带来了丰厚的海外投资利润。它能使投资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而利用他国的比较利益。然而,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的影响也有不利的一面。如前面理论中所提到的直接投资可能会由于优势输出,而阻碍母国的出口贸易发展,从而使母国的国际收支受到不利影响。又如国际直接投资的过度发展会造成母国产业的空心化,对母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