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战略思考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战略思考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刘 宏 张馨予摘 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强国。最后本文基于中国与贸易强国存在的差距给出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政策建议。其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学者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

刘 宏 张馨予

摘 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强国。本文首先陈述了中国成为贸易强国的事实,然后总结了世界贸易强国的特征。通过对中国贸易发展现状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对比,发现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在经济发展、贸易结构和自主品牌等方面均存在差距。最后本文基于中国与贸易强国存在的差距给出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大国;贸易强国;贸易结构;自主品牌;技术创新

一、文献综述

“战略”一词原是军事用语,其含义是指导战争的谋略。在我国《辞海》中,战略一词被解释为“泛指重大、带有全局性和决定全局的计谋”。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内容,是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目标及其实现手段所做的战略性决策。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1)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在类型上的选择;(2)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战略调整;(3)关于国家竞争优势的讨论;(4)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首先,关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类型的选择,唐海燕(1993)提出,长期以来,中国理论界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上,一直只是在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两种战略类型之间做非此即彼的理论推论。事实上,还存在着一种把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的平衡发展外贸战略。李俊江(2000)认为,中国应实行平行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他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状况属于一般内需型、接近于中级结构、低水平发展的大国经济。单纯的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不适应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他主张中国应实行平行发展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该战略融合了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基本要素。刘力(1999)提出了“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即以比较优势、国内市场为依托,以适度保护为辅助,全面对外开放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其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学者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尹翔硕(2001)认为,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方向就只能是从高干预的、接近中性的出口导向战略转向低干预的出口导向战略。在进口保护方面,中国的许多非关税措施要大量削减和取消,关税要大幅度降低;在出口鼓励方面,许多不利于公平竞争的优惠措施也要逐步减少和取消。由于采取低干预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国内市场和产业的贸易保护必然受到很大制约,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保护的可能了,应当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具体条款,“合法地”进行保护。王允贵(2002)认为,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应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它强调政府对结构转变的积极干预,强调零干预型贸易政策与抵消型贸易政策在产业分类基础上的混和,贸易奖励制度总体上是中性的。陈家勤(2003)提出了经济增长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其内涵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抓住加入WTO和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再次,近年来,学者对于竞争优势的关注逐渐提高,并将其考虑到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中。霍建国(2004)对中国实施国家竞争优势战略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认为中国应该实施国家竞争优势战略。熊连庆(2005)认为,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之下,中国应该选择竞争优势战略作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最后,学者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条论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问题。张鸿(2006)提出,现阶段中国的合理选择是实行适度保护下的自由贸易战略。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及所处的环境,为了使中国在实现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中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转型的思路并不是简单地在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中两者择一,而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进行有效的组合。适度保护下的自由贸易战略是指一国政府在保证国内市场总体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根据本国的利益和总体发展目标的需要,以促进本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为目标,以专项法规的定向约束和管理体系的特别设计为手段,以培养国内部分高端产业、企业为目的,在不断开放国内大市场的同时,实现对特定领域的局部性保护。适度保护下的自由贸易战略需要一定的贸易保护政策作为支撑,但是这种保护必须建立在开放的前提下,贸易保护是在开放基础上的保护,并且要与WTO规则相吻合。李计广、张汉林、桑百川(2008)提出“中性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主张该战略的目标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并追求多重目标,通过国际规范的而非扭曲的对外贸易政策措施和工具来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继续为中国的出口贸易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加快制定并实施进口贸易战略,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二、中国成为贸易大国的现实

(一)国际贸易总额及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贸易总量逐年走高。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55亿元人民币,仅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8%,在世界贸易中排名第32位。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47109.6亿元,在世界贸易中排名第2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图1 1978~20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

数据来源:中国2010统计年鉴

(二)国际贸易市场多样化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时,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六个国家和地区——日本、美国、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和德国。在这些主要贸易对象中,除了中国香港外,美国和日本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其贸易量是韩国的两倍多,是德国的三倍多。如今,我国对这些传统市场出口的占比下降,对新兴市场,如俄罗斯、印度等的占比上升,出口增幅较大,我国国际贸易正向多元化发展。

三、贸易大国同贸易强国的区别

(一)贸易大国与强国的区别

贸易大国主要是就贸易规模而言,是从数量的角度考察对外贸易,而贸易强国不仅看重贸易的量,而且更加强调贸易质的发展。一国开展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获得最大经济福利。几百年来,各种国际贸易理论都在说明对外贸易存在的原因以及一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共同的结论是通过对外贸易,一国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对外贸易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获得经济福利的形式或手段而已。我国的发展目标也是成为贸易强国,而成为贸易大国只是中间的必经过程。

(二)贸易强国的特征

在2010年4月18日的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报告会上,商务部首次发布《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这个目标分两步走:在2020年前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 在2030年前后,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

关于贸易强国的定义,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一般而言,贸易强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贸易强国不能单纯地就贸易谈贸易,一国或地区贸易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国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经济上不强的国家很难成为贸易上的强国。综合世界贸易的相关数据,以公认的贸易强国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的贸易特征为参考,总结贸易强国应具有以下特征:(1)经济大国;(2)货物贸易规模大,服务贸易发达,对世界贸易影响力强;(3)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优势明显;(4)掌握出口商品的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销售渠道,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和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强。

四、中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

(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中国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878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还处于低水平。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14美元,世界排名89位。近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均总收入稳步增长,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相比,仍不及其十分之一,差距十分明显。见图2。

(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依靠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均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从贸易规模来看,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严重不平衡。通过图3和图4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在快速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中国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在2006年到2010年分别为9.38%、9.57%、9.28%、9.67%、10.90%,而同期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8.59%、15.85%、15.97%、21.19%、19.03%,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图2 2007~2009年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

图3 2005~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2010统计年鉴

图4 2005~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对比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低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关系。相对于国民收入水平而言,中国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60%,美国201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76.9%,而中国仅为43%,2001年至2010年该比重一直徘徊在40%左右。中国服务业发展的落后直接导致中国服务出口缺乏竞争力,从而造成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于货物贸易。

(三)对外贸易结构层次低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量中各种商品的比例关系。按照通用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1],贸易商品是根据产业门类并结合加工程度来分类的。从国际贸易商品的分类来看,制成品[SITC的(5)类~(8)类商品]的技术含量高于初级产品[SITC的(0)类~(4)类]。在制成品中,深加工产品[主要指SITC的(7)类~(8)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又普遍高于原料型的制成品[指SITC的(5)类产品]。

(四)货物贸易结构

从商品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一特点与美国等贸易强国相同。进一步分析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可以发现,2009年,中国工业制成品中,最主要的出口产品是机械及运输设备,其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53%,其次是杂项和轻纺织产品、橡胶制品、矿业产品及其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是第7类,属于中高科技类产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大宗出口的产品中轻纺织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以及杂项制品基本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从动态变化来看,中国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迅速上升,轻纺织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逐渐下降。

图5 1990~2009年中国出口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整体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主体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重在逐年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化学及有关产品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占的比重一直不足8%,且从2000年开始逐渐下滑,而在美国、欧盟等贸易大国中这一比重一直在12%以上,且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五)服务贸易结构

从服务贸易整体结构来看,运输和旅游在中国服务贸易中占据了主体地位,这两种贸易的比重超过中国服务贸易的一半。旅游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运输,其他商业服务的比例一共不到服务贸易总量的一半。从变化趋势来看,旅游服务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运输的比重在小幅上升,其他商业服务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咨询服务,涨幅比较明显。

图6 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7 2001~2010年中国出口制成品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反映出我国的服务贸易以消费性服务为主,服务贸易依赖于旅游业和运输业,生产性服务不够发达。从出口产品类型来看,中国出口服务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服务的科技含量低,服务领域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服务业,如旅游、远洋运输、工程承包等,我国的金融、保险、咨询、建筑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缓慢。当前,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仍然是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薄弱,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服务领域,竞争力十分有限。

图8 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出口)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

图9 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结构(进口)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

图10 2001~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变化(出口)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

图11 2001~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变化(进口)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

(六)高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是指反映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005~2007年一路走高,在2007年甚至接近80%,2008~2010年中国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但通过与其他国家对比来看,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远远高于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而且,还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比印度、墨西哥这些发展中国家都高。过高的外贸依存度首先易激发其他国家与中国的经贸矛盾,招致反倾销调查,从而导致出口受阻,恶化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其次,高外贸依存度会加大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风险。当世界经济发生剧烈波动或者国际政治出现重大事件时,中国经济将受到难以预测的打击,甚至影响我国独立决策的能力。

图12 2005~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七)制造业大国,品牌小国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中国制造”闻名

全球。但同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称霸的“中国制造”,也陷入了反倾销的泥潭。据商务部数据显示,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累计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国外贸易救济690余起,涉案金额约400亿美元。其中,来自美国的约100起,欧盟发起的70余起。中国已连续16年(1995~20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2006~20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制造”的另一致命弱点就是缺乏自主品牌。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1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美国有239家上榜企业,法国有43家,日本拥有41家,英国有39家,而中国仅有21家。

图13 2007~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国际对比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国际统计年鉴

五、中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要想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们首先要实现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两条腿走路,即在大力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更要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当今,世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的时代。服务贸易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同时还能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发展服务贸易,第一,从政策上来看,政府应紧随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减少限制,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开放领域,鼓励创新,采取有效的服务政策;第二,在行业方面,政府应鼓励并大力发展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第三,从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方面看,应注重发展人力资本,重视国内服务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全面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能力。

(二)运用科技兴贸战略,发展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

科技兴贸战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我国现阶段出口的产品还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轻工业品等,出口商品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通过分析发现,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对于我国贸易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少,其主导地位正在逐步被取代,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供给方面看,由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现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像印度等这些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和我国相似的比较优势,产品结构也十分相似,因而,初级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越来越多,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而从需求方面看,各国的经济都在发展,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上对于无个性、无特色和无差异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需求会逐渐减少。激烈的竞争和不断萎缩的市场需求必然会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使本来就以“薄利多销”为宗旨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雪上加霜。另外,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力价格必然会升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便会随之逐渐消失。

因此,培育竞争优势,发展比较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势在必行。一方面,对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传统行业,我们应继续扩大其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现有的优势。同时,应逐步取消对于这些行业的出口鼓励政策,让其价格真实反映产品的成本。这样,既能减少对资源的侵占和浪费,提高我国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也可以向企业变相施加自主创新的压力,促使企业效益的增长逐步由投入推动转向效率推动。让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这些传统行业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应积极投入研发资本,提倡科技创新,将出口鼓励的重点逐步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提高由知识、管理、人力资本、企业家精神等要素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低层次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转化为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培育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将是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任务。

(三)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企业国际经营能力

自主品牌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的生命线。我国大多企业都采用贴牌生产,形成了对外国品牌的依赖,缺乏自主品牌使我国贸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首先,缺乏自主品牌,我国获得的贸易利得有限。从国际市场的价值链看,生产环节创造的增加值只占30%,剩下的70%全部来自于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品牌产品的增值效应更加明显。其次,缺乏自主品牌,还导致贸易摩擦的产生,严重阻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再次,缺乏自主品牌,制约企业技术的提升。因此,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培育和创建自主品牌,改变“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现状,这是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

(四)完善我国贸易促进体系

政府支持是一国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与各国的贸易摩擦也会不断增多,我国的对外贸易将面临更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建立既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贸易促进体系,才能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丽.《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泽星.《中国贸易业绩指数报告(2001~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冯金华.《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竞争优势——贸易、效率和适度自由化》.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洪涛,朱振荣.《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首届贸易强国论坛”论文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5]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6]兰宜生.《中国的大国贸易政策修正》.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8]孙晓程,张亚洲,范晓楠.推进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对策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 (02)

[9]杨圣明.十二五规划与贸易强国战略.时代经贸,2011(02)

【注释】

[1]按照联合国秘书处1974年修订版本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这10大类商品分别为:(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饮料及烟类,(2)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动植物油脂及蜡,(5)未命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主要按照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其中(0)~(4)类为初级产品,(5)~(8)类为制成品,(9)类为未分类的其他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