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政治侏儒向政治大国转变的外交战略

从政治侏儒向政治大国转变的外交战略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从政治侏儒向政治大国转变的外交战略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由于国内政治、经济、防务的需要,采取“亲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上依附于美国被称作“政治侏儒”。随着日本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表明了要做政治大国的强烈愿望,并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为成为政治大国创造条件,日本外交战略进入一个走向政治大国的新阶段。

三、从政治侏儒向政治大国转变的外交战略

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由于国内政治、经济、防务的需要,采取“亲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上依附于美国被称作“政治侏儒”。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对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急剧增加,日本迫切希望能自主地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及外交往来。尤其是1956年12月日本加入联合国以后,国民的自信和自主意识开始增强,强烈要求改变对美“一边倒”政策。随着日本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表明了要做政治大国的强烈愿望,并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为成为政治大国创造条件,日本外交战略进入一个走向政治大国的新阶段。

1.战后初期“亲美一边倒”的政治侏儒外交战略

战后初期,日本被美国独家占领,丧失了外交权,一切外交活动和对外交涉均需通过美国占领军当局来办理。在外无国权、内无实力的境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就是重返国际社会。政治上,日本要想早日结束美国的占领,摆脱在世界上的孤立地位,就必须重返国际社会。经济上,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其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严重依赖国外,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以军事手段进行资源与市场的掠夺了,这就决定着日本必须尽快以其他方式恢复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日本政府认为,没有美国的支持,日本就无法重返国际社会。因此,日本采取“亲美一边倒”的对外战略,成了美国庇荫下的“政治侏儒”,企图用在战略上支持美国的办法来换取美国对它重返国际社会的支持。而美国20世纪40年代末对日战略的变化则使日本实现重返国际社会的战略目标有了可能。

(1)日本在战后初期为了实现重返国际社会的战略目标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全盘接受美国在日本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②配合美国的“冷战”与“遏制”政策,参加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物资禁运,并且积极支持美国的侵朝战争。③不顾前苏联、中国等国家的反对,于1951年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和约。④为了适应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布局,在1951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和《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使驻日美军进一步合法化,并组建日本防卫力量,分担美国在远东的防务。⑤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在美国的操纵下,日本政府和蒋介石集团于1952年4月28日签订了“和约”。同年5月14日,日本国会不顾社会党、共产党的反对,强行通过了该“和约”。8月5日,“和约”生效。⑥积极谋求恢复同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为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进一步明确把“重返国际舞台”作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从1954年12月至1957年2月的鸠山、石桥几届政府在以日美结盟为基础的前提下,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其近邻——中国和前苏联的交往。1955年4月,日本经济审议厅厅长官高崎达之助借万隆会议之机,会见了中国总理周恩来。日中两国先后签订了《日中民间渔业协定》和《日中贸易协定》,两国民间贸易文化交往明显增多。1955年6月,日苏两国特使就恢复邦交开始举行谈判。1956年10月,鸠山首相访问前苏联,双方签署了《日苏联合宣言》,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日苏邦交恢复后,日本得以顺利地参加联合国,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在此期间,日本还先后同缅甸、菲律宾等国就战争赔款问题达成协议。

日本在政治上争取重返国际社会的同时,也为重返国际经济社会四处活动。1952年4月,日本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是它重返国际经济社会的第一步。1955年9月,在美国的竭力支持下,日本又参加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这样,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制订的重返国际社会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这对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从被动外交走向主动外交

(1)新日美安全条约的签订和与美对等关系的建立。日本谋求外交上的自立并非是要摆脱美国,而是谋求与美国建立对等的联盟关系。既与美国保持密切关系,又不受美国束缚,从而有利于日本提高国际地位,在亚洲乃至世界上获取更多的利益。1960年1月,日美签订《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即“新日美安全条约”,代替了旧的《日美安全条约》。根据新条约,日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保障方面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两国形成“平等伙伴关系”。新条约删除了驻日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内乱的“内乱条款”和不经美国同意日本则不得向第三国提供军事基地的条款,从而使日本政府基本上恢复了对国家的统治权,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新条约中还明确了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义务,确定了发生紧急情况时,驻日美军更换装备时以及在日本领土以外进行军事行动时,两国随时协商的制度。新条约使日美经济与军事合作得到加强。1964年春,日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与美国、西欧待遇相同,并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入了先进国家行列。1969年11月,日美双方就归还冲绳问题达成协议;1972年5月15日,协议正式生效,冲绳在历时27年的美国管辖后归还日本。

(2)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增强日本的独立性与自立性。经济外交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直至60年代日本外交的一大特色。经济外交这一口号最早见于1957年日本首次发表的《外交蓝皮书》中。在《外交蓝皮书》中,日本将经济外交作为国家的中心战略,提出日本要提高日本国民的生活,发展经济,“惟一的办法是以和平的经济力量向外发展”。当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生产与工业原料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由于日本在国际贸易中受到欧美国家的种种排挤和限制,日本面临的生产与销售市场之间的矛盾也十分尖锐。如何扩大出口,确保日本经济发展有稳定的资源,成为日本统治集团的当务之急。

日本推行经济外交首先以亚洲为目标,以东南亚为重点。这既是出于获取资源与市场的目的,也体现了日本意欲提高在亚洲的国际地位,取得“亚洲盟主”资格的用心。20世纪50年代,日本打入东南亚的主要手段是战争赔偿。通过战争赔偿,既缓和了东南亚人民的反日情绪,又通过赔偿计划所提供的技术和经济援助,确保日本将该地区作为稳定的原料基地和出口市场。20世纪60年代,日本通过援助、赊销和“私人投资开发”等形式,扩大了它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势力。1963~1974年间,日本同东盟5国之间的贸易额从12.26亿美元增加到133.68亿美元,1978年达到186.43亿美元,超过了美国。

日本还将目光转向欧洲。1962年11月,首相池田勇人历访欧洲7国,这是日本第一次脱离对美外交的需要,独立开展的自立的欧洲外交。在这次访问中,池田首次提出了“三大支柱”论,即北美、西欧和日本是“自由世界”的三大支柱,加强三方的合作关系,将是世界和平的基础。池田还提出应该“加强同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合作”,“在欧洲和日本之间铺设一条与日本和美国一样的通道”。1963年3月,日本与英国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同年4月与法国签订了《日法通商条约》,并同其他欧共体成员国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通过这些活动,日本逐步打入了欧洲市场。

(3)推行多边自立外交,开创日本外交新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变化,由于长期推行霸权政策,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在与苏争夺中从战略攻势变为战略守势,而前苏联则步步紧逼。同时,西欧、中国、第三世界力量有较大发展。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72年7月,田中角荣上台之后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田中内阁修正了历届内阁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战略。

多边自主外交的核心是改变盲目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地制订日本的对外战略,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多边往来,发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经济大国作用。主要内容有:①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日本政府认为,由于美国实力地位的衰落和国际威望的下降,美国将“更多地寄希望于经济大国日本”。日本要在政治上“发挥美国难以发挥的特殊作用”,军事上“分担责任”,经济上维持协调,缓和矛盾,充当“对等的真正合作者”。②进一步强化日欧间对话,加强日欧关系。1971年9月,裕仁天皇和皇后访问西欧七国。1973年9月底10月初,田中角荣首相访问法国、英国、联邦德国。1975年,田中邀请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日,三木首相应邀参加在法国朗布依埃举行的第一次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法国总理希拉克、欧共体委员会委员长詹金斯、联邦德国总统谢尔和外长根舍、总理施密特先后应邀访日。1974年7月,欧共体在东京设立驻日欧共体委员会办事处。1976年,日本在布鲁塞尔设立驻欧共体大使,开始了日欧(指欧共体)双边外交关系。1978年7月,福田首相访问欧共体总部布鲁塞尔,指出日本和西欧是“同舟之客”。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欧贸易摩擦不断激化,日本通过加强政治对话的方法减轻贸易摩擦在日欧关系中的分量。③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日、美、中三角关系。多边自主外交的首要课题是恢复日中邦交,谋求同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关系。1972年田中首相访华,签署日中《联合声明》,恢复日中邦交关系。1978年8月,福田首相来华签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同年两国还签订了长期贸易协定。④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日本改变了过去一味追随美国中东政策的态度,制定了“新中东政策”,加强同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对话,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承认“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支持和平解决中东问题。在东南亚,为了消除东盟国家的恐日心理,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与其对话,设法列席和参加东盟首脑会议,并于1977年提出了“福田主义”三原则,即“不做军事大国”;同东盟国家建立“心心相印”的信任关系;“为东南亚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日本还加强了与拉美、非洲的经济合作关系,中南美洲成为日本新的原料供应地。

总之,20世纪70年代,无论是田中内阁推行的“多边自主外交”,还是福田内阁的以日美合作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无论是恢复日中邦交,还是扩大同东南亚、拉美的联系,参加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都显示了日本外交自主性的进一步增强,表明了日本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已经开始从双边性或区域性格局向全球性扩大。

3.政治大国外交

(1)“政治大国”目标。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时,佐藤内阁就曾提出“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号,因条件不具备而被搁置。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中,美国处于守势,为了对抗前苏联,美国要求日本在亚太地区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国内的“大国意识”明显提高,日本领导集团顺势提出走向政治大国的战略。

1978年,大平正芳提出日本应“负担起全球主义的责任”,为解决亚太地区的“经济问题起模范作用”。之后,日本历届内阁都表示了日本要做政治大国的意愿。根据日本历届政府的言行,其政治大国目标的基本含义包括:①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日、美、欧体制为基点,作为西方阵营的重要一员在国际上发挥作用。②立足于亚太,以亚太合作为杠杆,确立日本在亚太的主导地位。③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积极扩大在国际社会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影响。④积极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机构中发挥作用,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⑤在综合安全保障的原则框架内,适度增强军事力量。总之,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目标就是提高日本在国际上的政治外交地位,使日本从经济大国迅速成长为政治大国,迎接21世纪“以日本为中心的太平洋时代”的到来。

(2)向政治大国战略目标迈进的具体措施。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政治上,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1983年1月,中曾根在施政演说中明确阐述了他的“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意在清除战败国意识,扫除国内与政治大国目标相悖的各种障碍。在此基础上,中曾根内阁对日美关系以及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予以重新定位,突破了包括防卫预算、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禁区”,并大力实施了行政、财政和教育改革。从而在一开始就给日本的政治大国目标蒙上一层阴影。

经济上和科技上,努力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以增强对国际事务的支配能力。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始终将经济放在重要地位,同时提出“科技立国”方针,使日本在世界高科技中处于领先地位,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实现政治大国的目的。并且以雄厚的日元资本为后盾,增强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逐步使日元发挥与美元相同的作用。

军事上,放弃了战后实行多年的“重经济、轻武装”的“军事小国”路线,开始大力扩充军事力量。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从1980年的22 300亿日元增加到1987年的35 174亿日元,提高了57.8%,平均年增长率为7%,并且突破了1976年11月三木内阁时期做出的防卫费用总额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的规定,达到1.004%。此后防卫费又连续3年突破国民生产总值1%,1990年成为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军费大国。同时,日本逐步调整了防卫战略思想,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从单独防卫转向集体防卫,由“内地持久战”转为“海边歼敌”、“洋上歼敌”。在1981年的《防卫白皮书》中日本改变了战略,首次提出了“前沿防御战略”,主张“一旦有敌来犯”,就要做到“歼敌于海上”。1987年《防卫白皮书》又第一次提出“洋上防空”设想,再次突破“禁区”,增强支援美国作战的功能。

外交上,从政治大国目标出发构筑日本对外关系,树立新的国际形象。日本从一个地区国家、政治小国走向国际国家、政治大国,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承认。因此,日本要协调好与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关系。①以日美关系为外交基轴,坚持“西方一员”的立场,加强日欧关系,以平衡日美欧三角关系,确立日、美、欧三极体制。通过积极支援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协调战略,实现与欧美大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的目的,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分享国际权益。②继续稳定发展日中之间的“成熟关系”。1983年,日中两国领导人确立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四项原则。1984年,两国建立了“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1988年8月,竹下首相访华,修复了因中曾根内阁推行“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给中日关系造成的裂痕,扩大了两国经济合作领域。1989年6月,北京政治风波后,日本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打破对华制裁,恢复了第三期对华贷款,并于1991年8月实现海部首相访华。③加强与东盟国家关系,促进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1980年,大平首相正式提出“环太平洋合作构想”。1981年1月,铃木首相将东盟5国列为上任后首次出访的对象,1982年又提出“太平洋团结”五原则,要将太平洋建成和平、自由、多样、互惠和开放的海洋。1983年,中曾根访问东盟国家。1987年,竹下内阁提出建立“东亚经济圈”,作为实现全面亚太合作的第一步。④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重新树立国际形象。一是积极扩大经济援助。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一方面将对外援助置于支持美国抗衡前苏联的战略格局中,另一方面运用手中大量剩余资金,不断扩大政府开发援助,为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服务。二是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积极与第三世界国家及欧洲国家协调合作。在越南入侵柬埔寨问题上,日本支持东盟国家的立场,采取与东盟配合的政策。在中东、中美洲、南部非洲和阿富汗等热点地区,日本都采取了同第三世界国家趋于一致的立场。此类行动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