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情况

中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情况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中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情况中国银行业服务贸易的进口形式以商业存在为主。截至2010年中国上市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情况见表10.4。从中资银行的角度来看,外资入股对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情况

中国银行业服务贸易的进口形式以商业存在为主。银行业服务贸易进口主要业务集中在以收取佣金、手续费为主的表外业务,包括与贸易相关的代理业务、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托管业务,随着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也更加广泛。

一、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情况

中国入世之后,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有显著增长,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由2 88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7 423亿元(见图10.10),增长了504.76%。不过,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部门总资产的份额较低,在华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2010年仅占中国银行部门总资产份额的1.85%,与2002年的1.34%相比并没有大的提升,多年来维持在2%左右的水平。外资银行在华所占资产份额并非始终不变,外资银行占国内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于2007年达到2.38%的峰值,而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外资银行海外开拓市场乏力,资产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轻,使其加速扩张,因而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回落。

img143

图10.10 2002—2010年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和总资产所占份额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3—2011年各期,第三部分统计篇。

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份额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中国全面开放银行业时间尚短,外资银行的进入需要时间的积累。其次,中国在开放之初,就已经具有资产庞大、机构众多的银行部门,中国具有较为完整的银行体系,不需要外资银行代为建立。最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要克服本土化的困难。

外资银行在华设立营业性机构的资产虽然占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例很低,但是一般认为外资银行既有进一步在中国发展的动力,也有这方面的实力。市场份额反映的是总体情况,它不能呈现出外资银行如何重新定义中国的细分市场。随着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市场将能够提供大量的增长机会,外资银行也将面临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外资银行在华设立营业性机构情况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总体上外资银行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总数仍相对较少,所占中国银行部门总机构数的份额也较小。

从2010年末的数据来看,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数达到360个(见图10.11和表10.2),相比上年增长6.51%。2010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 769家,营业网点19.6万个(2),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法人机构的9.55%,在中国银行业营业网点中占到的份额仅为0.18%。

img144

图10.11 1998—2010年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数目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9—2011年各期,第三部分统计篇。

表10.2 2010年在华外资银行业机构情况(家)

img145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第37页。

从外资(合资)在华银行类营业性机构的区位结构看,外资银行在中国东部设立的营业性机构数目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具体到城市,外资银行中国分行等的注册地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厦门、宁波等城市(见表10.3)。

表10.3 2010年外资(合资)在华银行类营业性机构注册地分布(家)

续表

img147

注:按照外资银行注册地所在城市统计;不包含独资财务公司。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11》,第四部分机构名录篇整理。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注册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外资银行金融服务的供给上来看,中国国土面积大,地理地貌复杂,在中国建立大量的营业机构不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建设,对于外资银行来讲,目前还比较困难。其次,根据对银行所提供服务的需求来看,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的金融需求较强烈,外资银行在这些地区能够相对容易地找到合适的市场。

三、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情况

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过先例,不过对象往往是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或者城市商业银行(3)。较为大规模的引入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始于2005年。自2001年入世开始,中国政府就努力提高银行业竞争力,以期在全面开放之后迎接来自别国银行的挑战。2005年,三个国有大银行的股份制改制成为中国银行业历史上浓重的一笔,引外资入股这一试图以改善股权结构、加强公司治理以提高银行业效率的方式由此拉开了大幕。截至2010年中国上市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情况见表10.4。

表10.4 截至2010年中国上市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情况(4)

img148

续表

img149

注:①表内数据为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初始数据,后有增持或减持银行股份的变动情况未在表内显示。②上市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未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资料来源:根据各银行年报、公告及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从外资银行的角度来看,入股中国商业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是外资金融机构偏好中国零售业务的策略。通过战略合作关系,外资银行可以获得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的相关情况,规避业务的限制,提前进入中国银行业,利用中资银行分支网络和广泛的客户基础,推广外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

从中资银行的角度来看,外资入股对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在经营绩效方面,外资为中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优化资本结构,并且降低了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和经营风险;内部管理方面,使中国商业银行建立高效灵活富有弹性的经营机制,快速吸收先进的经营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适应市场竞争需求,并能使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完善;此外,外资的进入会提高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和业务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外资的进入会造成优质客户的流失和大量财富外流。外资入股还会带来控制权的分散,威胁中资银行的运行稳定。外资的进入有可能威胁国家的金融安全也是各国考虑的一个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业对一个国家而言已经可以和国防媲美,所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对外资银行入股当地银行的方式和数量设置了严格的要求和限制,就是担心外资通过入股控制了关系着本国经济命脉的金融业,从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局稳定。

四、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影响

第一,外资银行所占中国贷款市场份额较小,给中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不显著。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银行部门对非金融类企业贷款总额268 459.83亿元人民币,对其他居民部门贷款57 136.94亿元人民币;而外资银行这两项数据分别为6 617.08亿元和152.87亿元(5)。计算得出2008年末外资银行商业贷款占中国银行部门份额的2.08%,所占份额较小,未对中资银行造成大的竞争压力。

第二,对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部门效率差距的预期往往被当局和理论界所夸大。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竞争压力如果建立在夸大的部门效率差距等预期基础上,实际的竞争压力效应不明显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当然,充分估计困难永远是一件好事,一方面,为了迎接挑战,政府减少对银行的金融压抑,使得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上有更大的自主性,原先由于政府指令等原因占用了大量信贷的低收益部门不能再获得这样的优惠,转而将信贷配置到更高收益的部门,从而显著提高了银行部门的效率。另一方面,竞争压力的预期使得商业银行本身也更加注重自身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净利差。

第三,外资银行的进入提高了中资银行的经营效率,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政府部门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改革、技术外溢、鲶鱼效应(6)。虽然外资银行进入给中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不显著,却推动了政府部门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改革,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银行部门自由化强化了对政府的激励,促使其消除扭曲性干预措施,并对金融机构引入适当的审慎监管和监督措施。银行部门自由化减少了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预,尤其是这些干预并不是用来解决市场不完善的。中国政府在履行开放承诺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进行银行业的改革,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改革战略,通过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加强公司治理建设、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我国银行业化解了长期积累的沉重财务包袱,体制机制逐渐完善,更加注重经营质量与科学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大部分国有大银行和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已上市发行,以公众持股的方式解决原先存在的一股独大的问题,以上市公司标准要求银行,设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监管,完善董事会、监事会职能,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银行效率低下、运行不畅的问题。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其领先的服务项目、服务方法、管理经验等,通过示范效应、企业间员工的流动等方式得到外溢,使中资银行的经营效率得到了提高。关于鲶鱼效应,我们并不认为中资银行是懒惰、不游动的沙丁鱼,况且,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最赚钱银行;不过,外资银行的进入和潜在进入(7)确实给中资银行带来了活力,这种由外部刺激引发的内部革新使得中资银行的经营效率逐步提升。

第四,关于中国银行业开放路径的选择,商业存在优于引外资入股。外资银行在面对开放的中国时,进入中国市场可以有多种选择,最主要的两种途径是建立自身分支机构和入股中资机构。建立自身分支机构对于外资银行来说耗时耗力,且需要面对监管当局的种种限制;入股中资机构符合中国政府的倾向,可直接分享中资机构的利润,避开了政策的管制和经营方式、地域上的局限,入资成本也相对较低(8)。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其全球化经营的一个战略部署,并没有充分的激励促使其向中资银行传播先进的管理方式。换句话说,外资银行并不会轻易将经营诀窍传递给中资银行。苑涛、陈夏楠(9)的研究表明,监管当局和引资的中国机构希望先进的管理方式、金融创新、健全的公司治理体制、内部监督机制随外资一起进入中资银行的初衷并没有实现。就目前的研究结论来看,外资银行更多的是竞争对手,中资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提高了盈利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抵抗风险能力;外资银行并不是中资银行的老师,哪怕外资银行大规模入股中资银行,也没有起到帮助中资银行改进效率的作用。在进一步的开放过程中,对于中国来说,鼓励外资银行以商业存在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比引资入股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