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玉米市场形势分析及展望

年玉米市场形势分析及展望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气候条件来看,2012年东北及华北黄淮两大产区玉米播种均较常年略有推迟,但降雨总体充沛,光照充足,玉米长势普遍好于2011年。全年产销区批发价格累计涨幅分别为2.2%、1.7%,涨幅同比分别回落9.1个、9.8个百分点。全年东北产区玉米价格累计涨幅比华北黄淮产区高出10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全国饲料中小麦替代玉米的数量约2500万吨,同比增加1

2012年玉米市场形势分析及展望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习银生 农业部信息中心 徐伟平

一、2012年玉米市场分析

(一)国内玉米市场分析

2012年,国内玉米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玉米生产继续稳步发展,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由于玉米种植效益相对较好,2012年农民生产积极性仍较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玉米面积比上年增加4.2%,达到约3495万公顷。其中,东北产区增加较多,主要是由于黑龙江和内蒙古部分大豆改种玉米,华北黄淮产区基本稳定。从气候条件来看,2012年东北及华北黄淮两大产区玉米播种均较常年略有推迟,但降雨总体充沛,光照充足,玉米长势普遍好于2011年。虽然多雨潮湿使东北、华北、西北等地三代粘虫暴发,8月下旬台风“布拉万”导致东北产区部分玉米倒伏,但由于灾害不是发生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并且应对措施较为得力,造成的影响总体有限。生产后期气候适宜,华北黄淮产区未出现连阴雨,东北产区未出现严重早霜危害,有利于产量形成和收获。总体看,2012年玉米再获丰收,全国玉米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到2.08亿吨,同比增长8.0%,玉米产量首次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

2.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同比涨幅明显回落

2012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走势大致可以概括为,年初在国家临储收购政策托市作用下,价格小幅下跌并逐步企稳,此后受优质饲用玉米粮源有限等因素影响,价格稳中有升,但由于深加工消费普遍低迷,饲料消费中小麦替代现象明显,玉米价格涨幅比上年明显缩小,9月后随着新玉米收获并陆续上市,出现季节性回落。全年产销区批发价格累计涨幅分别为2.2%、1.7%,涨幅同比分别回落9.1个、9.8个百分点。产区平均批发价格各月环比涨幅分别为-0.4%、-0.2%、2.4%、1.3%、0.6%、0.6%、1.4%、1.1%、0.1%、-2.9%、-1.8%、0.3%,销区平均批发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0.5%、0.8%、1.3%、1.0%、0.2%、-0.1%、0.7%、1.5%、0.4%、-2.3%、-2.1%、-0.1%。12月,产区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吨2252元,同比涨2.2%。其中,东北产区2306元/吨,同比涨9.3%;华北黄淮产区2210元/吨,同比跌0.7%。而2011年同期分别上涨11.4%、7.5%、12.9%。销区平均批发价格2539元/吨,同比涨1.7%,而2011年同期上涨11.6%。

图16 改革以来我国玉米产量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img24

图17 2000年以来国内产销区平均批发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粮网及中国粮油食品信息网等数据整理。

3.东北产区批发价格走势相对较强,与华北玉米价格形成倒挂

由于上年玉米增产,而需求不旺,2012年我国玉米供给总体充足,但饲用玉米粮源相对偏紧,主要原因是2011年玉米临近收获时,华北黄淮产区曾遭遇连阴雨天气,新产玉米质量较差,霉变率较高,部分地区霉变率高达20%,而饲料企业对玉米质量要求较高,使得南方销区和华北黄淮产区的饲料企业纷纷转向东北产区集中采购玉米,东北产区货源供应相对偏紧,价格坚挺,特别是6月以后玉米市场逐渐进入青黄不接期,东北和华北玉米持续倒挂。6~12月,东北产区每吨玉米价格分别比华北产区高出16元、2元、8元、51元、120元、88元、96元。全年东北产区玉米价格累计涨幅比华北黄淮产区高出10个百分点。

4.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出台,新玉米收购价格止跌回升

主产区玉米收获并陆续上市。从收获情况来看,2012年华北黄淮产区玉米霉变少,质量明显好于上年。从收购情况来看,总体呈回落态势。华北黄淮产区和东北产区的加工企业分别于9月上中旬和10月上中旬开始挂牌收购新玉米,东北产区开秤价与2011年基本相当,开秤后稳中趋降,华北黄淮产区由于上年同期价格处于历史高位,2012年开秤价明显低于2011年,开秤后持续回落。10月下旬,吉林、黑龙江深加工企业挂牌收购价国标三等(水分含量14%),分别为每吨2140~2160元、2080~2120元,部分企业比开秤价回落20~40元。山东深加工企业挂牌收购价为2180~2260元,比开秤价回落80~100元,同比跌100~160元。11月中旬,国家出台临时收储政策,托底作用逐步显现,收购价格开始止跌回升。到12月底,吉林、黑龙江深加工企业挂牌收购价分别为每吨2170~2250元、2050~2140元,比前期低点价分别提高60~90元,同比提高90~190元。其中,吉林长春大成公司收购价为2250元,比开秤价提高90元,比国家临时收储价高130元,同比提高190元;华北黄淮产区收购价格回升更为明显,山东深加工企业挂牌收购价为每吨2350~2500元,比前期低点价提高120~330元,同比提高20~100元。其中,山东西王集团收购价为2380元,比开秤价提高80元,同比提高40元。

5.玉米与小麦价格倒挂,消费替代显著增加

2011年5月以来,玉米与小麦价格一直倒挂,2011年底至2012年初价差一度缩小,但3月以后,小麦价格相对低迷,而玉米价格稳中有张,价差再度扩大,7月,全国玉米平均批发价格比小麦高出10.5%,8月以来由于小麦价格上涨,价差有所缩小,年底小麦价格已比玉米高出3%,但由于小麦价格持续低于玉米价格,2012年饲料中小麦替代玉米现象明显增加,部分饲料加工企业和养殖户实现了小麦全替代。河北石家庄地区许多养殖户小麦替代率达到30%,每吨饲料可减少成本20元,市场上出现了全小麦饲料,一些地方实现小麦全替代的比例近10%。河南一些饲料企业以前饲料中不用小麦,但由于价格优势,加上玉米霉变率高,2012年小麦替代率达到60%~70%,比2011年增加1倍。一些地方粮食局反映,2012年饲料加工企业从当地国有粮库运走的小麦同比增加1倍多。河南一些养殖场只对15公斤以下的仔猪喂玉米,母猪和育肥猪全部用小麦替代,小麦综合替代率达到90%。预计全年全国饲料中小麦替代玉米的数量约2500万吨,同比增加1000万吨左右。

img25

图18 2000年以来全国小麦玉米平均批发价格比价关系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粮网数据整理。

6.国外玉米一度价格优势明显,玉米进口大幅增加

2012年上半年国际玉米价格相对低迷,特别是第二季度由于美国预期玉米面积大幅增加,播种进展顺利,全球玉米供求趋于宽松,导致国际玉米价格下跌,而国内价格相对稳定,加上国际海运费走低,4~6月美国玉米到达我国南方港口的到岸税后价持续低于国内玉米价格,价格优势明显,导致2012年以来进口玉米大幅增加。累计进口玉米520.7万吨,进口额16.8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7倍、1.93倍;累计出口25.71万吨,出口额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9.4%、1.2倍;累计净进口495万吨,同比增长2.06倍。进口和净进口量均创1996年以来新高。从出口来源和去向看,主要是吉林和辽宁,分别占出口总量的53.2%、45.7%,且全部出口到朝鲜。从进口来源看,主要来自美国,占进口总量的98.7%。进口省份主要有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广西、四川,分别占进口总量的28.5%、12.5%、11.7%、9.7%、6.4%、4.7%、4.7%。

图19 1983年以来我国玉米进出口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二)国际玉米市场变化

1.国际价格大幅波动,同比总体明显上涨

2012年,国际玉米价格剧烈波动。第一季度由于南美因干旱影响玉米产量,而消费继续增长,全球玉米供给趋紧。加上美元汇率走低,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国际玉米价格呈振荡回升态势。进入第二季度以后,北美玉米进入播种期,由于美国预期玉米面积大幅增加,播种进度明显快于常年,加上美国燃料乙醇生产放缓,饲用小麦替代玉米现象增加,导致美国玉米库存高于市场预期。同时,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元汇率走高,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导致国际玉米价格下跌。第三季度,美国中西部玉米带遭遇59年来最严重的旱灾,玉米生长受到严重影响,长势优良率同比急剧下降,导致国际价格大幅攀升,并在8月创出历史新高,9月后由于美国玉米出口和消费状况不佳,加上南美玉米产量预期增加,国际价格又振荡回落。1~12月,美国墨西哥湾2号黄玉米平均离岸价各月环比涨幅分别为5.1%、3.9%、1.2%、-4.1%、-0.2%、-4.0%、26.3%、0.2%、-1.9%、-1.5%、0.6%、-1.4%;芝加哥期货平均价格各月环比涨幅分别为5.5%、1.0%、1.8%、-2.7%、-3.8%、-3.4%、25.6%、9.7%、-4.8%、-2.5%、-1.7%、-2.3%。12月,美国墨西哥湾2号黄玉米平均离岸价为318.7美元/吨,同比涨23.3%;芝加哥期货平均价格284.3美元/吨,同比涨20.6%。

img27

图20 近年来国际玉米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2.国际供求关系进一步趋紧,库存大幅减少

由于美国预期玉米面积大幅增加,2012年以来国际玉米供求关系一度趋于宽松,5~6月美国农业部连续调高全球玉米产量预期,库存随之增加,全球玉米产不足需局面趋于缓解。据美国农业部6月农作物供需报告,预计2012/13年度全球玉米总产将达到创纪录的9.5亿吨,较2011年度增产8.8%;期末库存增加到1.58亿吨,比2011年度大幅增长20.6%,库存消费比为16.9%,比2011年度增加2个百分点。但7月后美国玉米带的严重旱灾使其玉米产量预期连续大幅下调,加上欧洲和加拿大等地也相继发生旱灾,全球玉米供求形势再度趋紧。12月,美国农业部预计,2012/13年度全球玉米总产8.49亿吨,较6月下调了1.01亿吨,较2011年度减产3.7%。总消费量8.63亿吨,较6月下调6087万吨,比2011年度减少1.7%。贸易量9125万吨,较6月下调1407万吨,较2011年度减少19.0%。期末库存将下降到1.18亿吨,较6月下调3813万吨,较2011年度减少10.8%,库存消费比10.2%,比2011年度下降1.3个百分点。

表6 美国农业部2012年12月全球及美国玉米供需平衡预测 单位:百万吨

img28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网站。

二、影响玉米市场的主要因素

影响2012年国内玉米市场的主要因素有:

1.供给明显增加改善了玉米供求关系

2011年,在政策、市场、气候等各方面条件均有利的情况下,我国玉米生产获得了历史性丰收,面积、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到334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9%;单产达到5.74吨/公顷,比上年增加5.2%,总产达1.93亿吨,比上年增长8.2%。2012年我国玉米又创历史新高,市场供应压力加大。同时,玉米进口超500万吨,为1996年来最高水平。玉米产量和进口均明显增加有利于改善供求关系趋紧状况,有效抑制了玉米价格涨幅。

2.玉米消费低迷抑制价格上涨

我国玉米消费主要包括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但从2012年情况来看,这两方面的消费需求都较为低迷,其中,工业消费需求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饲用消费需求明显受到抑制。从饲料消费来看,2012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滑,猪粮比价不断走低,养殖效益大幅下降。据农业部监测,2012年5~7月生猪养殖普遍处于亏损状态,8月后养殖效益逐步回升,但猪价同比仍大幅下降。到12月底,全国猪肉平均价格同比下跌6.4%。养殖风险加大,抑制了玉米饲料消费需求增长,加上小麦替代现象显著增加,进一步减少了玉米饲料消费。

从工业消费来看,受宏观经济影响,2012年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等宏观经济环境影响,2012年以来,玉米深加工业普遍经营状况不佳,下游产品需求减少,销售不畅,价格下滑,企业持续亏损,限产停产现象大量增加,玉米用量明显下降,部分淀粉和酒精企业产量只有常年的1/3,经营相对较好的企业开工率也只有70%左右,一些业内人士认为2012年酒精行业玉米用量同比下降了10%~20%。2012年全国玉米淀粉和食用酒精平均批发价格分别为3174元/吨、6215元/吨,同比分别下降了2.3%和7.5%,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下滑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明显抑制了玉米工业消费用量。

img29

图21 2009年以来全国食用酒精和玉米淀粉平均批发价格走势

注:食用酒精数据来源于中华粮网,淀粉数据来源于中国玉米市场网。

3.国家继续加强对玉米深加工调控政策

2012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部分玉米深加工产品增值税税率问题的公告》,决定自5月1日起,将玉米浆、玉米皮、玉米纤维和玉米蛋白粉不列入初级农产品范畴,也不属于免税饲料的范围,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比原税率高出4个百分点。4月,财政部决定调整生物燃料乙醇财政补贴政策,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补助标准为500元/吨,比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补助标准低250元/吨,中粮生化等企业比上年平均补助标准下调了700多元/吨。国家财税政策调整使得处于低谷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营更为艰难,进一步抑制了玉米深加工业的消费需求。

4.成本刚性增长对价格形成支撑

近年来,国内玉米生产成本持续刚性增长,不仅影响农民种植收益,而且使得玉米价格底部不断抬高,从而推动国内市场价格易涨难跌。根据国家发改委成本收益调查资料,2000~2010年,国内玉米农户销售价格由每50千克42.81元提高到93.62元,上涨50.81元,同期国内玉米成本由每50千克43.72元上升到67.89元,增加24.17元,占价格涨幅的47.6%,表明玉米价格上涨中接近一半是由于成本上升推动的。2012年,玉米生产成本继续上升,据实地调查,河北、河南等地每亩玉米物质费用增加25~30元,人工费每亩增加20~30元,每500克玉米生产成本较上年增加0.05~0.06元。东北产区因防治虫灾及抵御台风等需要,农药、人工等费用增加较多,成本上升将更加明显。

5.政策性收购启动奠定价格底部

2011年12月中旬,国家决定在东北三省一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国标三等玉米每500克临时收储挂牌收购价分别为:辽宁、内蒙古均为1.00元,吉林为0.99元,黑龙江为0.98元,并实行敞开收购,收购期截止到4月30日。临储政策的出台对市场形成了底部支撑,稳定了市场预期,对国内价格逐步止跌企稳回升起到了关键作用。2012年11月中旬,国家决定继续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国标三等玉米每500克临时收储价格平均提高0.06元,与往年相比,2012年托市收购政策提前1个月出台,因此政策效果更为明显,使得新玉米价格在短期内止跌回升。

6.华北黄淮产区优质玉米减少助推价格上涨

2011年华北黄淮产区玉米收获上市后,当地低温阴雨天气较常年偏多,造成新产玉米降水困难,上市延迟,质量降低,一些地区玉米不完善粒和霉变粒明显增加,不少玉米不适宜饲料加工。由于优质饲用玉米供应较为紧张,造成南方饲料企业甚至不少华北黄淮主产区的饲料企业提前到东北产区采购玉米,成为3月后价格上升的重要诱发因素,也是2012年东北玉米价格走势相对较强的主要原因。例如,黄淮地区作为传统的玉米主产区,2012年以来,当地不少饲料企业和养猪场由于本地缺乏适用的饲料玉米,不得不到东北和内蒙古采购玉米,连运输成本在内,价格高达2600元/吨,比当地玉米采购成本高出300~400元/吨。

三、2013年市场展望

1.2013年生产有望继续稳定发展

由于玉米种植效益较好,与大豆等作物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我国玉米面积连续九年增加。预计2013年我国玉米面积有望继续保持稳中略增的态势。同时,随着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机械收获等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户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玉米生产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如果气候正常,2013年玉米生产有望继续获得丰收。

2.国内玉米价格稳中有升的可能性较大

供给方面,由于近几年我国玉米连续增产,进口明显增加,国内供求关系趋紧的状况已得到缓解,市场供应将较为充足,同时新产玉米质量普遍较好,饲料行业的原料供给将有保障。需求方面,2013年玉米消费需求总体将呈增长态势,一方面,国内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的态势,经济增速有望回升,玉米深加工业可能逐步走出低谷,玉米工业消费有望恢复增长。另一方面,养殖业可能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对玉米的饲用消费需求有望稳中有增,同时小麦最低收购价明显提高,价格倒挂逐渐消退,小麦替代玉米的现象将减少,也会相应增加玉米饲用需求。此外,随着国内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影响显现,国内通胀预期可能再度加强。加上成本推动因素,综合分析,2013年国内玉米价格稳中有升的可能性比较大,涨幅或将大于2012年,但小于2011年。

图22 2005年以来国内外玉米到达我国南方港口价格对比

数据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3.玉米进口将有所减少

目前,国外玉米到达我国港口的税后价比国内玉米价格高出200元/吨左右,按照这种比价,后期将很难再签订新的进口订单,进口量将有所下降。但国际玉米价格波动频繁且振荡幅度较大,从国际玉米期货来看,远期合约有走低的趋势,2013年国内外玉米比价关系或许会发生变化,不排除到时我国再次签订玉米进口订单的可能,但由于当前我国玉米供应充足,加上我国增加进口将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明显上涨,因此,预计2013年玉米进口量可能有所减少。

四、有关政策建议

1.认真落实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由于玉米丰收,而玉米消费相对低迷,尽管国家出台了临时收储政策,但新玉米大量上市后,市场供给压力仍将较大。建议认真落实国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农民收益,防止出现“卖粮难”和价格异常波动。同时,2012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中新玉米水分扣除标准提高到了1∶1.65,由于东北新玉米水分较高,扣水标准提高使农户实际售价相应降低了约50元/吨,建议今后制定临时收储政策时充分考虑新玉米水分因素,进一步完善扣水标准,保障农民得到的实惠不打折扣。

2.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和调控

农资价格上涨降低了种粮收益,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一些农民反映,现在种田省事了,但化肥太贵,机械作业价格太高,且年年在涨,希望国家的补贴能多一点,化肥价格降一点,粮食价格涨一点。建议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加强调控,稳定价格。同时,进一步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大补贴力度,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3.大力扶持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展

当前,种粮大户、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正在蓬勃发展,成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有的合作社通过土壤深松,免耕直播,单粒播种,统一购置农资,实行土地托管,使单产明显提高,深受农民欢迎。一些地方非农就业机会多,土地流转规模迅速增加,种粮大户大量涌现,通过合作社托管经营的面积也不断扩大。但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在融资贷款、粮食仓储、灌溉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却几乎没有得到国家扶持。建议加大扶持力度,在今后的农业政策中充分考虑他们的诉求,重点扶持多种规模经营持续健康发展。

4.继续严格控制深加工业过度发展

目前玉米深加工业虽然处于低谷,但产能较大,一旦经济增速加快,企业效益好转,深加工产能就很可能集中释放,因此,应继续坚持玉米深加工业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原则,坚持饲料优先。严格控制产能过剩、缺少市场销路的酒精类项目,以及柠檬酸赖氨酸味精等项目和出口导向型产品,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项目,不再增加生产企业数量,对已批准生产的四家企业也要严格控制生产规模。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标准,逐步淘汰一些生产规模小、产品层次低、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企业,引导玉米加工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