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味精制备技术

味精制备技术

时间:2022-02-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实验六 味精制备技术一、背景知识(一)味精简介味精[Sodium-2-amino-5-hydroxy-5-oxo-pentanoate]又称味素,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味精是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由粮食制成的现代调味品。纯的味精外观为一种白色晶体状粉末。实验6-1 谷氨酸发酵技术(一)实验目的谷氨酸是最先成功地利用发酵法进行生产的氨基酸。增强学生对谷氨酸生产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谷氨酸的生物合成受机体内复杂机制的调控。
味精制备技术_生物工艺学实验指

综合实验六 味精制备技术

一、背景知识

(一)味精简介

味精[Sodium(2S)-2-amino-5-hydroxy-5-oxo-pentanoate]又称味素,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成品为白色柱状结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增鲜调味品之一。

味精是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由粮食制成的现代调味品。

(二)主要成分

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晶体,在232℃时解体熔化。谷氨酸钠的水溶性很好,在100mL水中可以溶解74g谷氨酸钠。

味精于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发现并申请专利。纯的味精外观为一种白色晶体状粉末。当味精溶于水(或唾液)时,它会迅速电离为自由的钠离子和谷氨酸盐离子(谷氨酸盐离子是谷氨酸的阴离子,谷氨酸则是一种天然氨基酸)。

(三)鲜味

味精通过刺激舌头味蕾上特定的味觉受体,比如说氨基酸受体T1R1/T1R3或谷氨酸受体,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4和mgluR1)以带给人味觉感受。这种味觉被日本人定义为鲜味,但是这种日式的鲜味和中国人熟知的五味中的鲜味有明显的区别。

(四)营养成分

营养素含量(每100g)热量(大卡)268.00,碳水化合物(g)26.50,脂肪(g)0.20,蛋白质(g)40.10,硫胺素(mg)0.08,烟酸(mg)0.30,镁(mg)7.00,钙(mg)100.00,铁(mg)1.20,锌(mg)0.31,铜(mg)0.12,锰(mg)0.67,钾(mg)4.00,磷(mg)4.00,钠(mg)8160.00(因味精为谷氨酸钠,所以钠含量最高),硒(μg)0.98。

二、实验简介

本实验选用谷氨酸发酵作为实验内容,主要考虑谷氨酸发酵为典型的代谢调控发酵,对其代谢途径和机制研究得较为透彻,可以让学生们用掌握的微生物和生物化学知识来理解、解释、预测发酵后的现象;其次,32h的发酵周期比较便于教学安排;同时,从培养基配制到味精原粉制备,是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实训实验体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了解味精生产的完整工艺过程,可为学生今后从事氨基酸生产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实验6-1 谷氨酸发酵技术

(一)实验目的

谷氨酸是最先成功地利用发酵法进行生产的氨基酸。谷氨酸发酵是典型的代谢调控发酵,其代谢途径相对研究得比较清楚。因此,了解谷氨酸发酵机制,掌握其发酵工艺,将有助于对代谢调控发酵的理解,有助于对其他通风发酵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对已掌握的生化、微生物知识的融会贯通。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通风发酵的一般工艺,熟练掌握通用机械搅拌罐的设备使用。增强学生对谷氨酸生产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

目前工业上应用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棒状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散枝短杆菌、黄色短杆菌、噬氨短杆菌等。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等。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大致是:葡萄糖经糖酵解(EMP途径)和己糖磷酸支路(HMP途径)生成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酰辅酶A(乙酰Co 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α-酮戊二酸。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条件下,生成谷氨酸。当生物素缺乏时,菌种生长十分缓慢;当生物素过量时,则转为乳酸发酵。因此,一般将生物素控制在亚适量条件下,才能得到高产量的谷氨酸。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受机体内复杂机制的调控。影响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参数有很多,谷氨酸发酵过程主要受种子质量、培养基组成、温度、pH值以及供氧速率等因素控制。提取谷氨酸常用的工艺为等电点法和离子交换法。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谷氨酸生产菌可通过微生物研究所或发酵研究所选购。

2.主要设备

试管、角瓶、空培养皿、抽滤瓶、高压灭菌锅、摇床、培养箱、显微镜、10L发酵罐及控制系统、螺杆式空压机(500t/M5n)、蠕动泵、水环式真空泵、恒温摇床、净化工作台、蒸汽发生器(45k W)、配料桶(10L)、搅拌机(50r/min)、旋转式蒸发器、生化培养箱等。

3.主要材料

淀粉、葡萄糖、蛋白胨、牛肉膏、琼脂、尿素、玉米浆、糖蜜、氯化钠、硫酸镁、磷酸氢二钾、硫酸亚铁、硫酸锰、消泡剂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工艺流程

图1-6-1 味精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2.实验步骤

(1)菌种制备

菌种扩培顺序:斜面菌种→一级种子→二级种子。

①斜面种子的制备。

斜面培养基配方:葡萄糖0.1%,蛋白胨1%,牛肉膏1.0%,氯化钠0.5%,琼脂2.0%,pH 7.0。

操作:按上述配方配制斜面培养基,加热,将融化的培养基分装到已消毒的空试管中,装量约为1/5,0.1MPa,30min灭菌,冷却至45℃摊成斜面。

检查:将制备好的斜面培养基37℃恒温培养24h,检查无菌后备用。

接种:将试管原种上的菌苔接种到新制斜面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h,制成斜面菌种。

②一级种子制备。

培养基配方:葡萄糖2.5%,尿素0.5%,硫酸镁0.04%,磷酸氢二钾0.1%,玉米浆2.5%~3.3%,硫酸亚铁、硫酸锰各2×10-6(0.0002%),pH 7.0。

操作:用1000mL三角瓶装200mL培养基,8层纱布封口,0.1MPa灭菌30min,冷却后接入1/3支斜面菌苔,置摇床上30~32℃,转速170~190r/min培养12h。

一级种子质量标准:种龄12h,A(560nm吸光度净增值)>0.5,RG(残糖)0.5%以下,pH 6.4±0.1。

③二级种子的制备。

培养基配方:葡萄糖2.5%,尿素0.34%,磷酸氢二钾0.16%,糖蜜1.16%,硫酸镁0.043%,消泡剂0.086mL/L,硫酸亚铁、硫酸锰各2×10-6(0.0002%),pH 7.0。

操作:配制方法同一级种子,0.1MPa灭菌10min,冷却后接种,接种量为10%(200mL培养基中接入一级菌种20mL),摇床培养7~8h;

二级种子的质量标准:种龄7~8h,pH 7.2,A560≥0.6,无菌检查:阴性,噬菌体检查:阴性。

④合并种子。

将每5瓶二级种子在无菌条件下合并在1000mL的抽滤瓶内(抽滤瓶先经0.1MPa 30min,空消),放入冰箱待用。

(2)噬菌体的检测

用试验样和敏感菌浇双层平板,在菌体生长过程中,如样品中有噬菌体,由于噬菌体的溶菌作用,会在平皿上留下透明的斑点(噬菌斑),通过噬菌斑的计数,即可评估噬菌体的污染程度。

①培养基配制。

底层平板培养基:葡萄糖0.1%,蛋白胨1%,牛肉膏1.0%,氯化钠0.5%,琼脂2.0%,pH 7.0。

上层平板培养基:葡萄糖0.1%,蛋白胨1%,牛肉膏1.0%,氯化钠0.5%,琼脂0.7%,pH 7.0。

底层平板培养基和上层平板培养基分装2个三角瓶,纱布牛皮纸封口后0.1MPa灭菌30min。

②倒平板。

底层培养基溶解后倒平板,冷却凝固备用。

样品采集:如要测定无菌空气中的噬菌体样,可将上述底层平皿暴露在排气口30min。如测定液体样,则在上述底层平皿中加入适当稀释的样品1mL(无菌操作)。

取0.1mL谷氨酸生产菌菌液,加入上述已加样的底层平板上,后加5mL融化后冷却到45℃左右的上层培养基,混合均匀。待上层培养基冷却凝固后,放入培养箱37℃培养24h。

③计数。

观察并计数平板培养基上的噬菌斑,按照样品的稀释度(液体样品)或空气流量及暴露时间(气体样)计算污染的噬菌体浓度。

④计算。

(3)大肠杆菌(谷氨酸脱羧酶)酶粉的制备

谷氨酸脱羧酶是目前测定谷氨酸所必需的工具酶,酶法测定具有专一性高、反应灵敏等特点,较少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①菌种的培养。

先将菌种E.coli-TS在传代培养基上接种培养24h。

斜面培养基配方:牛肉膏1.0%,蛋白胨1.0%,NaCl 0.5%,琼脂1.7%,用50%氨水调pH 7.2,0.1MPa灭菌30min,摆成斜面。

②一级种子培养。

培养基配方:牛肉膏5.0%,蛋白胨1.0%,磷酸二氢钾0.25%(分消),用50%氨水调pH 7.1,用1000mL三角瓶装200mL,0.1MPa灭菌20min。

冷却后接种,1支斜面接一瓶一级种。接种后在摇床上36℃培养24h。摇床转速为170r/min。

③发酵培养基。

培养基配方:牛肉膏2.0%,蛋白胨1.5%,葡萄糖0.1%,玉米浆粉0.1%,磷酸二氢钾0.25%(分消),用50%氨水调pH 7.1。1000mL三角瓶装200mL,0.1MPa灭菌20min。冷却后接种,接种量5%,培养方式同上。

④收集菌体。

将摇瓶中的发酵液收集后,用冷却离心机离心,收集菌体,菌体用蒸馏水洗两次。

⑤制备冷冻干粉。

将菌体用少量蒸馏水制成菌悬液,加入10倍体积的冷冻丙酮(-18℃),搅拌均匀,真空抽滤,将滤下的菌体再用5倍冷冻丙酮搅拌均匀,真空抽滤。

将菌体加入5倍体积的冷冻乙醚(-18℃)脱水,抽滤后将菌粉放在干燥器内,放入冰箱,2d后将菌粉过筛,测定酶活性。

(4)谷氨酸发酵培养基的配制

按工艺要求配制发酵培养基,10L发酵罐定容7L,50L发酵罐定容35L,实际配料时,定容到预定体积的75%左右(即10L发酵罐定容7.5L),另25%容积为蒸汽冷凝水和种子液预留。

①发酵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3%,硫酸镁0.06%,磷酸氢二钾0.1%,糖蜜0.3%,MnSO4和FeSO4各2×10-6,氢氧化钾0.04%,玉米浆粉0.125%,消泡剂0.01%,pH 7.0。实罐灭菌温度为115℃,30min。

②流加液制备:尿素配成质量分数为40%的溶液,装在1000mL的三角瓶中,每一瓶装800mL。分消备用。

③装料:打开罐盖上的加料口,将培养基原液加入发酵罐内。拧紧加料口螺母(注意:不要拧得太紧,否则会损坏密封圈)。

(5)实消

为了减少冷凝水的产生,实消开始时,先打开进夹套的蒸汽阀和夹套排水阀,并开启搅拌。当温度升到90℃时,关闭夹套进气阀,开启进发酵罐内的蒸汽阀进行直接加热,继续升温至工艺要求;升温过程需匀速搅动培养基,使培养基均匀升温,同时有利于降低灭菌时的噪音;灭菌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罐压,并控制在0.08MPa之内,严禁超压。罐压的控制通过调节排气阀来实现。

注意在升温过程中不要开温控仪开关,否则当上、下限设定值设定在培养温度时,冷却水管中会自动通冷却水,不仅会影响升温速度、浪费蒸汽,更重要的是会引起蒸汽冷凝水过多,产生培养液浓度变化。实消时间一般为5min。实消结束后,关闭进气阀,用冷却水进行冷却。

当蒸汽阀门关闭以及通冷却水后,发酵罐的罐压将迅速下降,当罐内压力降至0.03MPa时,必须开启空气进气阀,使无菌空气进入发酵罐内,使罐压保持在0.03~0.05MPa;当罐温降至70℃以下时,调节搅拌电机的调速器,慢速搅拌培养基,加快冷却速度;同时可稍开空气进气阀,调节排气阀,使罐压保持在(0.03~0.05)MPa。

加初尿素:发酵液冷却至40℃左右时,通过蠕动泵加第一次尿素,添加量为0.6%~1.0%(添加量按菌种的脲酶活性大小和菌体同化能力的大小而定)。

(6)接种

①火焰封口法。先缓慢将罐压降低到0.01MPa,关小进、排气阀,在接种口上绕上酒精棉点燃,用钳子逐步打开罐顶接种口,并将盖放置在有75%酒精的培养皿内,防止污染。将二级种子液在火焰封口下倒入发酵罐内,盖上接种阀,旋紧。

②压差接种法。操作步骤:第一步,将罐顶流加口在火焰封口下连接到装有菌种的抽滤瓶侧口管道上;第二步,将发酵罐压力加大到0.1MPa,打开流加口阀,使发酵罐和菌种瓶的压力平衡后,关闭流加阀;第三步,打开发酵罐排气阀,使发酵罐压力下降到(0.01~0.02)MPa(不能降为0),关闭排气阀,使发酵罐和菌种瓶间形成压力差;第四步,打开流加口阀,依靠压力差将菌种液压入发酵罐;第五步,重复第二步到第四步的操作,直到将所有菌种都压入发酵罐为止。注意:由于抽滤瓶带压作业,为安全起见,要选用优质的抽滤瓶,并在瓶外加上帆布瓶套,防止意外砸瓶伤人。

③流加接种法。操作步骤:实罐消毒时在流加口上套上相应口径的80~100cm长的蠕动泵专用硅胶管,并在另一头用8层纱布包扎。在实消时一起消毒;接种时,将纱布解除,迅速将硅胶管插入菌种瓶中,瓶口仍用纱布封口;用蠕动泵将菌种液压入发酵罐。

(7)发酵过程的控制

①发酵过程的温度控制。谷氨酸发酵0~12h为长菌期,最适温度在30~32℃,发酵12h后,进入产酸期,控制温度为34~36℃。由于发酵期代谢活跃,发酵罐要注意冷却,防止温度过高引起发酵迟缓。

②发酵过程中的pH控制。发酵过程中产物的积累导致pH下降,而氮源的流加(氨水、尿素)导致pH升高,发酵中,当pH降到7.0~7.1时,应及时流加氮源。

长菌期(0~12h)控制pH≤8.2(由尿素流加量、风量和搅拌转速来调节)。

产酸期(12h以后)控制pH在7.1~7.2。

控制pH的手段主要有:控制风量和控制流加氮源。

放罐:达到放罐标准后,及时放罐。

放罐标准:残糖在1%以下且糖耗缓慢(<0.15%/h)或残糖<0.5%。

(8)发酵过程的分析

发酵过程中,按表1-6-1频次测定、记录下列指标:pH,通风量,还原糖,A560、温度(1次/h);谷氨酸(1次/4h),发酵12h起。

表1-6-1 谷氨酸发酵实验操作记录

(9)谷氨酸提取与精制

①谷氨酸等电提取流程。

图1-6-2 谷氨酸等电提取流程

②等电操作。

将放罐的发酵液先测定放罐体积、pH、谷氨酸含量和温度,开始搅拌。若放罐的发酵液温度高,应先将发酵液冷却到25~30℃,消除泡沫后开始调pH。用盐酸调pH 5.0(视发酵液的谷氨酸含量高低而定);

当pH达到4.5时,应放慢加酸速度,在此期间应注意观察晶核形成的情况,若观察到有晶核形成,应停止加酸,搅拌育晶2~4h。若发酵不正常,产酸低于4%,虽调pH到4.0,仍无晶核出现,遇到这种情况,可适当将pH降至3.5~3.8;

搅拌2h,以利于晶核形成,或者适当加一点晶种刺激起晶;

搅拌育晶2h后,继续缓慢加酸,耗时4~6h,调pH至3.0~3.2,停酸复查pH,搅拌2h后开大冷却水降温,使温度尽可能低;

达到等电点pH后,继续搅拌16h以上,停止搅拌静置沉淀4h,关闭冷却水,吸去上层菌液,至近谷氨酸层面时,用真空将谷氨酸表层之菌体和细谷氨酸抽到另一容器里回收。取出底部谷氨酸,离心甩干。

③谷氨酸钠的精制流程。(图1-6-3)

图1-6-3 谷氨酸钠的精制流程

④谷氨酸钠的精制操作。

湿谷氨酸:水∶纯碱∶活性炭=1∶2∶(0.3~0.34)∶0.01,T=60℃,pH=6.4(用试纸测);在不锈钢桶内加入清水及活性炭升温到65℃,开动搅拌(60r/min);投入谷氨酸;缓慢、逐步加入碳酸钠中和到pH 6.4(试纸),调整中和液浓度至21~23Be;加热至65℃,继续搅拌。

⑤谷氨酸钠的浓缩结晶。

将澄清的脱色液(18~20Be/35℃)加入旋转式蒸发器(加料小于1/2),真空度要求在80k Pa以上,温度小于70℃,浓缩至34~34.5Be/80℃,升温到80℃放料。放料后冷却,搅拌2~3h后开冷却水温度,降温到比室温高15℃。

分离:抽滤(工业滤布作介质)。

烘干:鼓风干燥箱(温度小于60℃)干燥,即可得到味精原粉。

(五)实验注意事项

1.菌种的污染,势必导致发酵的失败,轻者产酸量下降,严重的不积累产物,因此,在菌种制备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树立牢固的无菌概念,工作力求细致、到位。

2.空消允许蒸汽直接进入发酵罐,但同时必须注意要将夹套接通大气,防止高温产生的高压将夹套挤破。蒸汽温度高,当心烫伤

参考文献

[1]陈卓贤,沈春明,陈国良.味精生产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0.

[2]吴根福.发酵工程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坚.发酵工程实验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李艳.发酵工业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5]孙俊良.发酵工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编者:蒋新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