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论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如何发展县域经济_中国县域经济前沿论如何发展县域经济衣红亮县域经济是一个蕴藏希望、充满活力的经济。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着力从以循环促县域经济、重视战略理论的指导作用、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来着手。让未来的县域经济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之一。国家通过县域经济的单元性和平台性来运行国民经济和执行国家政策。

论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衣红亮

【摘 要】县域经济是一个蕴藏希望、充满活力的经济。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着力从以循环促县域经济、重视战略理论的指导作用、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来着手。让未来的县域经济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之一。

【关键词】以循环促县域经济 重视战略理论的指导作用 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一个蕴藏希望、充满活力的经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而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主体之一,也将成为国家“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亮点和热点

我国城乡的交点在县域,反过来又联动着城乡。县域经济的发展承载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对提高综合国力和推动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通过县域经济的单元性和平台性来运行国民经济和执行国家政策。中国是人口大国,要解决好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也必须以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为基础。

那么,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国内很多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出发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但多是理论上的争议,却较少适用于具体县域实情。县域经济有其特色性,这就决定了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并且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或单纯的现代经济不一样,相比之下它具有更综合化、项目化、民营化、效益化等特性。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着力抓紧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循环促县域经济

“循环”这个词在最近几年出现的频率很高,它预示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将转向循环。就中国而言,各项资源总量虽大而人均水平却很低,特别在淡水、耕地、矿产等资源的供求上的矛盾日渐突出,加之农村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日益严重,这无一不说明经济要持续发展就先得改变增长方式,即用循环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作为经济增长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其增长效率低下、排放高、对环境污染大,这无疑制约着全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与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关键是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调体系和运营机制。

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要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二、重视战略理论的指导作用

目前,在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应用上主要涉及三方面。

1.比较优势理论

这个理论原本是用来回答发展中国家如何在世界经济中发展定位的问题,现在也常被应用于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的特色性决定了对其研究的具体性,而比较就是如何把这种特色发展成为一种相对优势,再以此优势促进本地区发展。在我国,东西南北在地形和气候上都有明显差异,而且在矿藏、水资源等分布上也差异明显,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县域有其不同的发展模式。某些县域旅游资源丰富就可以壮大旅游业促经济发展,而草山丰富的县域就可以发展畜牧业,等等。可见,政府在引导本地区发展经济时就应该切实结合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用特色凸显优势,以优势促成效。

2.结构优化理论

这里主要指产业结构的优化,它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它说明要达到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应该使产业结构更加优良和更为可取。如此,可以把结构优化理论视为定向理论来考虑,和前面的比较优势理论结合起来研究效果可能更好。结构优化即产业结构优化,从整体科学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试着将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分三个层次,即某一产业内的结构优化、有选择的产业结构优化和有创新的产业结构优化。具体到某个县域经济应当在哪一个层次上进行结构优化,就应该结合本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一般而言,结构优化都是由低层向高层进行的,越低就越是基础性的优化。当然也不能绝对化,往往不同层次的发展会相伴而行,这也是战略决策水平的灵活体现。

3.市场运作理论

如果说前两个理论是从定位与定向方面来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那么这一理论就是在定位与定向基础上的实施。市场有其多变性、潜在性、客观性等特点,如何通过特定的市场运作方式来实现优势和优化才是难题。把各地区的市场分开来考虑,就必然忽略了大市场经济下的联动效应;相反,只考虑大市场而不具体结合本地市场也同样犯了孤立的错误。所以市场很难把握,各县域应该认真分析研究市场的动态,从行业、资源、金融等多方面出发,重视细分市场和预测市场,不要盲目跟风逆市场规律而行。

三、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即由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转变为先进的工业生产的社会。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一般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为60%以上,而我国城市化水平依然在40%左右,可见远达不到工业化国家水平。从根本上而言,这和我国特有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依旧是沿袭以高污染、高消耗为特点的传统工业化或根本上不存在所谓工业化,从而严重制约着经济现代化的步伐。

县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是生产大场所;同时也是消费大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已经成为各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但这种工业化要求新,只有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为标准的工业化才能有效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新型工业化通过县域经济的联动作用来间接壮大GDP总量,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的收入,同时解决了非农化就业问题,对生产、消费有极大刺激作用以及拉动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1.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此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并以此改造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发展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服务业。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有庞大的传统工业,相当一部分具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们应当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使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水平,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我们既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又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发展虚拟经济要为促进实体经济服务,并防止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

2.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施以来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是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一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要以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三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一套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及人才汇集机制。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3.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无论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是两大战略的实施,必须由两大动力推动。

(1)内部动力——改革,改革要有新突破。最为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必须推进产权的人格化和经济的自由化,必须进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必须使工业企业和相关产业具有采用信息技术的迫切欲望,必须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为此,必须进一步清除仍然存在的体制性障碍,确立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把动力建立在保护合法财产和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必须适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劳动者报酬和消费基金在GDP中的比重,消除绝对贫困,把需求的欲望和能力建立在有足够支付能力的基础上。

(2)外部动力——开放,开放要有新局面。目前,中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食品加工等行业,其中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企业销售额占这500家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达83%以上,大大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就是加入WTO所带来的外来竞争加剧。从目前看,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心已经从引进外资转变为与世界经济接轨。其中,一要通过技术改进和要素优化重组提高重要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二要完善市场竞争规则,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三要发育产权市场化和推进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四要加快与国际大资本的产权融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4.协调城乡关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反弹琵琶,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积极寻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反哺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只有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传统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等制度,才能顺利推进城镇化,农民增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农村社会进步才会有可靠的依托。应当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要推进城镇化,首先,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根据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以及城乡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培植城镇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最后,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

(2)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是否得到发展,农民是否能实现小康,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次,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化。最后,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逐步建立以集体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依托市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公民权利;不仅要靠农业发展生产力,还要调动城市资源支援农业;不仅城市要成为先进社区,农村也要成为先进社区。在国民收入分配、要素资源配置、经济建设安排等方面都应当有利于发展农业、支持农民、富裕农村,应当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农民问题,关键是怎么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如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首先,要围绕城市消费热点,大力开拓城市市场。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进入市场、瞄准市场需求、发展市场需要的绿色无公害名优特产品。其次,要围绕“三农”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农民是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当前农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我们应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的同时,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抓住拉动消费需求这个关键,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增强消费倾向,把农村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增加农村销售服务网点,建立健全农村市场营销体系。

(4)依托社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推进农村“三化”建设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的原则,才能在实践中把中央的有关“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到实处,才能做到切实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农村问题,当前重点是在政治上解决好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好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优化整合农村各类社会事业资源,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调整学校布局。

总的来说,县域经济要发展,不能只拘泥于理论,应切合当地实情。只要抓住特色、优势、市场这条主线,并且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市场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就一定能把县域经济发展好,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戴文斌.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黑龙江农业科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2008(2).

2.王曼.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8).

3.史晓庆.县域经济发展及模式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1).

4.胡家法.当代中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0.

5.唐志良.制度创新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广西师范大学,2008(5).

(作者系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心长春办事处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县域经济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