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郯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郯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郯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刘育才[1]摘要:本文从政策的引导、管理机制的健全、市场要素的培养、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发展郯城县域经济。抓好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途径。例如郯城县把发展已有银杏产业作为重要内容,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把银杏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带动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

郯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刘育才[1]

摘要:本文从政策的引导、管理机制的健全、市场要素的培养、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发展郯城县域经济。

关键词:县域经济 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化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协调发展

1.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把握时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国家扶助县域经济发展,根本性的措施是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保障性的制度环境和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以缓解和减轻城市经济对县域资源的吮吸和榨取,提升县域经济自身的“造血”机能。首先,需要从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除城乡分割的歧视性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县镇行政管理及公务员薪酬制度等方面,县域应该与城市接轨,逐步实现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其次,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和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土地资本化,赋予农民土地经营产权,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再次,需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和信贷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上对县域经济倾斜,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级财政的自给能力和发展能力。最后,国家在交通、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需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这既能迅速改善县域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又能直接推动县域经济的腾飞。

2.健全管理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健全管理机制,重点建立激励机制、对各职能部门包括垂直管理部门的评价机制、责任驱动机制等,努力提高各部门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健全县域经济的科学考核机制,要着重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考评体系和办法,选择既注重速度又反映结构与效益的可行的考核指标,使之真正成为能够真实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科学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效果的重要依据,并通过考核,达到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3.培育市场要素,强化市场功能

在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随时要面对内外两个资源、两个生产要素、两个市场,这既需要立足县域实际,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又要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发展经过了一定阶段达到某种“平衡状态”而缺少发展动力的情况下,外部因素的进入能够有效打破县域经济发展因“平衡”而“胶着”的状态,给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实力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立足特色,大力抓好农业产业化。抓好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途径。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三农”,推进特色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打造区域农业发展的高地。例如郯城县把发展已有银杏产业作为重要内容,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把银杏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带动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2.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新兴行业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为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把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大力发展工业。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与其相关的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围绕“农”字做文章,大力发展“近农”工业,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例如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要改变加工业层次比较低,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的状况,要自主创新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发展和壮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相关的产业,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3.加大民营经济扶持力度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目前,郯城县内拥有纺织服装、食品糖果、卫生纸品、草柳编制、银杏制品等12个特色产业1500余家民营企业,既有发展民营经济的群众基础,也有资本积累的有利条件。应坚持“发展民营,活在民间”的理念,把吸引民间资本、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大投入的重点来抓,按照“扶持、服务、引导、规范”的原则,继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充分释放民营经济的潜力,充分激发民间资本的内在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在未来发展中,郯城县要围绕化工、造纸、服装、糖果、银杏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六个优势产业,加强项目、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启动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三、加大投融资力度,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1.增加财政收入,培植稳固财源

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省市两级财政每年应在预算内安排一部分专项贴息资金,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培植县市骨干和支柱财源;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在财政资金投放上适当优先;挤出部分财力帮助困难较大的县市消化部分财政赤字挂账;加大对县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财政保运转确有困难的地区,实行资金调度余额管理办法,允许县乡合理调用除扶贫、社保、救灾、国债资金以外的部分专款保基本工资发放;逐步完善和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改进资金使用方式、扩大财政政策运作空间,引导和启动社会资金的综合投入。及时了解上级财政政策,准确把握财政动态,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各项建设资金,为县域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积极抓好项目论证和对接,尽可能多地策划提报一批规模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争取并用好上级资金。

2.利用现有资源,大力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利用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寻找与发达地区的互补性,主动对接,参与经济合作分工,扩大招商引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切实优化招商环境,搞活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务求招商实效。积极推行项目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和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效率。

3.深化金融改革,解决融资难题

一是规范社会信用,构建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大力改善县域信用环境,推进县域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需的基础环节,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二是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三是发挥基层央行在促进县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调控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的甚至存在很大悬殊,这就需要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实行区别对待,适当赋予央行分支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四、整合土地资源,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建设用地难题

1.合理调整城乡建设用地比例

积极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把释放现有村庄用地作为未来破解土地供求矛盾的突破口。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有序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在遵循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相对集中、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下,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加强空心村治理,真正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协调。根据我国国情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实际,为了抑制城乡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张,应适时下调城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应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并解除对城市建设容积率绿地率的不合理限制,对容积率设最低限,鼓励向空中、地下发展,对绿地率设高限,避免出现大绿地。制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标准,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程度。

2.节约土地资源,对闲置的建设用地进行二次利用

积极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对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的规划安排,加大旧城和城中村的改造力度,加快城市旧城区产业用地结构的调整。通过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利用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积极鼓励工业企业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加大对闲置和空闲土地的处置力度,灵活采取限期开发、依法改变用途、安排临时使用、等价置换、签订交换协议、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等多途径进行盘活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引导土地立体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朱舜.县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王怀岳.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张素荣,刘景芳.发展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J].经济论坛,2004(19).

【注释】

[1]刘育才(1985—),男,山东郯城人。中国海洋大学2011级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