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是县域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周金堂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是我国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是国家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区域发展总体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缩小县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县域内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有利于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县域发展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推动县域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来看,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于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主攻方向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从县域经济发展态势上看,不同区域间的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0%,而县域人口超过70%,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国平均数的70%,是全国中心城区的50%;县域经济间差异性也非常大,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100个县市的平均值是最低的100个县市平均值的15倍多。在需求结构方面,内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在供给结构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生产加工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协调,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在空间结构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在要素结构方面,资源要素投入与生产率提高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资源环境硬约束持续强化;等等。这些结构性矛盾如果得不到解决,县域就难以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竞争新优势,也难以形成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把转方式和调结构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地域上,落实到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上。

江苏省如皋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成功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皋市面积1477平方公里,拥有人口145万人,是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如皋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工作主线,全方位推进农业、工业、城镇建设转型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跨越。坚持把“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三化”互动的核心工程,进一步增强区域特色优势,以农业产业、经营制度和经营主体的转型升级带动农业综合效益快速提升,大力发展项目农业,拓展规范各类合作,切实强化服务提升,确保2012年全市土地亩均产出达到4000元以上。坚持把培大育强规模经济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持续加大有效投入进程,快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信息化改造,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大“引进来”步伐,加快形成以双百亿元企业为龙头、15家数十亿元企业为支撑、100家亿元企业为依托、1200家规模企业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发展格局。以生态市创建为龙头,健全市、镇、村三级联动创建机制,以高起点科学规划引领、以高标准拆迁建设驱动、以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拉动、以高水平长效管理促进城镇转型升级,着力推动规划向现代化、建设向标准化、产业向立体化、管理向信息化转变,力争80%的村建成生态村,以城镇建设的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环境综合竞争力[1]

又如,地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腹地的肇东市也是如此,通过全方位结构调整,把省会哈尔滨与全国油城大庆之间的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肇东市带入了科学发展的新天地。肇东市着眼市情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加快市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强龙头,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企业旗舰”;建基地,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车间”;稳机制,提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活市场,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层次水平”,促进了一二产业的有效对接,达到了产业互补、工农互动的效应。肇东市牢牢抓住被纳入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和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有利契机,依托丰富的粮牧资源和工业基础优势,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产业项目为牵动、以哈大齐工业走廊项目区为载体,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全力发展新型工业,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工业化牵动市域经济发展的成功路子。肇东市立足于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优化结构、扩大供给、增加就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着力点,本着城乡互融、产业互动、功能互补的原则,通过产业融合互动,全力构筑了现代大商服、大物流体系,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如皋市和肇东市的成功实践说明,在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导向作用下,立足县情,因县制宜,把经济结构的调整作为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主体功能区区内县域经济发展,要贴近定位清晰的功能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牵引下,坚定不移地打好经济结构调整的攻坚战。

二、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是县域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在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应当看到,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于发展手段方式的改变,难免会拉大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国家要通过制度安排来缩小这种差距,主要考虑的是公共服务提供上的差距、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不管县域经济的差异性有多大,不管县域处在主体功能区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还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活在每块国土上的社会主义公民都应该享受到均等化的富裕程度和社会文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并不是使经济总量在城乡和各县平均分布,并不是简单地缩小县域生产总值的差距,而是要从人人享有小康社会幸福生活出发,使生活在不同县域的人们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为此,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增加对限制和禁止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这些地区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据有关数据显示,财政部拨付的有关转移支付数额从2009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0亿元。因此,县域必须从对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缩小县域城乡发展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致力于缩小县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谋求县域在国家经济布局中的合理地位,使国家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过程中受益更大,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夯实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河北省巨鹿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民生为先”的工作理念,牢固树立“大民生”观,坚持“欠发达县办大民生”的发展思路。巨鹿县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落实:先后投资10多亿元建设了中药材市场、家具市场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餐饮、服装等一批特色街道,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就业。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全县农民发展有基础、有经验、有技术、适合巨鹿水土的金银花、枸杞、红杏及小杂粮等高效特色种植业。依托农业特色资源优势,扶持、培育深加工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以建设“巨鹿10分钟生活圈、20分钟医疗圈和30分钟交通圈”为目标,建立城乡一体化道路交通体系、能源保障体系、信息网络体系、教育体系、文体服务体系。为提高民享水平,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低保救助”、“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制度;持续加大投入,加快县、乡、村3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就业作为各乡镇的考核指标,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2]

章丘市是山东省会济南市辖属的县级市。章丘市把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到民生优先上,落实到富民惠民行动上,细化到解决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上,提出全面建设富裕章丘、和谐章丘、幸福章丘,以实际行动和“真金白银”切实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其主要做法有:一是促进群众增收。2004年,章丘市率先在山东省免除农业税及附加,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项惠农补贴6亿元。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0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0138元。二是完善社会保障。累计投入社保资金10.3亿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7%;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各级财政投入1.2亿元,农村14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领到基础养老金,同时将2.2万名非从业城镇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三是优先发展教育。2005年,率先在山东省免除义务教育杂费,先后投资9亿元,对80多处农村中小学校重新进行了改造提升,完成东山小学、福泰小学、三职专、六中、二实中等8所学校新建、改迁建,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新增校舍面积20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四是保障群众健康。投资5亿多元,完成市医院综合病房楼、120急救指挥中心、儿童医院建设和18处乡镇卫生院改扩建、646个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认真落实6项公共卫生项目,甲型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

巨鹿县和章丘市围绕改善民生、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壮大县域经济的做法告诉我们,发展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为了人民,只有坚持保障民生不动摇,坚持因县制宜,围绕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大办民生,发展才有持久的活力和生机,才能真正为建设富裕县市、和谐县市、幸福县市不断夯实基础,开辟广阔前景。

三、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由于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以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少县域内,加速推进工业化,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保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仍然同保护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产生着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实践中,不少县沿用“追赶型”的经济发展策略,不计资源成本、环境和生态成本,重复走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使资源消耗过度,环境生态破坏代价巨大。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区中,不少县市未来经济发展,仍沿用传统的发展手段或者是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致使一些县市的发展是畸形的、不科学的,特别是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县域,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已经大大超出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陷入了越开发、越破坏、越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推进县域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必须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和协调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为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腾出更多的空间,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事实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先破坏后恢复的弊端,使当代人的发展不损害后代人利益。

按照重点生态区发展的要求,地处海南省南部内陆五指山南麓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做得比较好的。保亭县是海南省生态涵养保护区,也是海南省低碳生态发展示范县,担负着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重任。保亭县立足优势区位,利用资源禀赋条件,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坚持生态立县理念,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注重资源节约,追求环境友好,提高生活品质,走出了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的低碳发展路子,县域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保亭县的主要做法有:加大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全面落实林业保护措施,切实抓好“两保”工作,丰富森林资源;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减少了能源性消耗。按照“不破坏环境、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实施重点监控和治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重拳出击,加大整治力度,加强河流、水库等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严厉打击毁林采砂不法行为;实施旅游精品线沿途村庄和主要景区(点)生态环境的“百村整治”工程,按旅游文化、景观文化和民族文化来改造,成为保亭农耕文化的承载线、黎苗文化的展示线、绿色生态旅游的体验线。

地处洱海源头的云南省洱源县,坚持以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为重要举措,抓住关键推动生态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经济上,洱源县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努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新六大工程”和生态文明试点县七大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湿地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系统和洱海流域20个百村整治等工程,认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倡导低碳生活,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形成具有洱源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丰富的水力、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小水电开发、风电以及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步伐,实施好大唐罗坪山风电场项目和华能马鞍山风电场项目,抓紧做好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前期准备工作,打造生态工业新亮点;按照“旅游活县”的要求,突出“水乡、温泉、民俗、生态”主题,加快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对现有旅游区旅游产品的改造提升,提高景区景点的服务管理水平,推动洱源旅游业健康、协调、快速、持续发展,打响温泉之乡品牌,使旅游业成为拉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生态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兴产业[3]

保亭县和洱源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例子告诉我们,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县制宜,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县域经济;坚持生态立县,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决贯彻执行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做足做好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的发展篇,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发展循环经济,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有助于全国范围的“两型”社会建设。

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开放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面对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的局面,“十二五”时期,我国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县域必须面对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必须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县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4]

广东省增城市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实施很有针对性的市域小范围内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市辖的1616平方公里土地上,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优化发展的居住与文化产业区、限制开发的生态产业区。南部区位好,工业基础好,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城市配套完善,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是山区,生态环境好,定位为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和生态产业区。南部工业园区以新塘、石滩、中新为重点,增城按照“今日中心镇,明天卫星城”的发展理念,既筑巢引凤,又腾笼换鸟,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引进广州本田、广本研发中心、福耀玻璃等一批优质项目,形成汽车、摩托车、牛仔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中部,以增城市区为重点,按照建设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城区为目标,以珠三角为依托,着力建设广州东部城市副中心和山水文化宜居城市:以荔湖湿地公园为核心,以增江一河两岸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科教研发、文化创意、会议休闲和运动健康产业。在北部,限制开发不是限制发展,以派潭、小楼、正果三镇为重点,整合1000平方公里,以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会议休闲、都市农业等生态产业[5]。增城市的实践证明,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以不平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坚持三区互动互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南部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既发展了先进制造业,又带旺了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中部抓城市环境建设,为南部营造了一流的生活环境,也为北部生态旅游业提供了载体;北部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中南部地区营造一流的生态环境,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新疆哈巴河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到2010年底,哈巴河县共有个体工商户2186户,从业人员3131人,注册资金5141万元;私营企业93家,从业人员1413人,注册资金30876.16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哈巴河县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6]

增城市、哈巴河县的成功实践表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改革开放的大势,必须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指引下,认真做好本县市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细化、具体化文章,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并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切实解决好县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引导支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力度,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创造条件,使不同区域内处于不同功能定位的县市能因地制宜、择业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五、坚持把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在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过程当中,具有不同功能定位的县市要结合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金融体制创新,促进县域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7]。特别是处于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区的县市,要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具体实际,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像云南省云县那样发展高效农业,在“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上有新的作为。云南省云县属于全国经济欠发达的县区之一,传统农业广种薄收、粗放耕作,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商品价值低、经济效益差。为此,云县确定了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发展高效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中,云县培育了146万亩核桃,将成为云县冷凉山区的经济支柱,并着手实施的8万亩咖啡和5万亩澳洲坚果也将成为云县低热河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澜沧江谷地和南汀河流域的坝区,农民发展咖啡的积极性高涨,沿江、沿河经济走廊的发展势头看好。云县将围绕“转型发展看农业,跨越发展看工业”的思路,优化产业规划布局调整,遵循有进有退、有长有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规模化发展核桃产业,集约化发展甘蔗产业,精细化发展烤烟产业,专业化发展茶叶产业,标准化发展咖啡、澳洲坚果、南药等产业,小区化发展畜牧养殖业,走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之路[8]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像江苏省新沂市那样,着力提升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江苏省新沂市在科技创新上下工夫,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一是培育新兴产业。立足现实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环保、服务外包五大新兴产业集聚升级。依托东陇海科技创业园和北软淮海运营中心,大力发展云计算、软件运营服务、软件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和互联网应用技术,依托徐连客运专线建设,高起点建设现代服务业样板区。二是推进自主创新。深入实施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切实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让更多的“新沂制造”转变为“新沂创造”。按照“硬性建站点,柔性设中心”的思路,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2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和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带动作用,以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市场占有率。三是引进高端人才。深入实施“双百双高”引才计划和“钟吾英才”集聚计划,放大“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大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打造苏北智慧城市[9]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像四川省双流县那样,鼓励金融体制创新,促进县域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四川省双流县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解决“三农”问题入手,确立“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金融体制创新,带动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积累了新经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长远性、关键性工作,对于深化城乡统筹、破解“三农”问题意义十分重大。双流县总结推广兴隆瓦窑村、万安东林社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试点经验,扎实推进规划区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确保在规划区内所有村(涉农社区)全面推广、规划区外各镇各选择一个村(涉农社区)开展试点。规范完善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和流转机制,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运用转化,力争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农村房屋联建、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融资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着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化融资,积极采取信托、股权租赁、BOT、BT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完善国有公司运营机制,壮大国有公司实力,创新多元化融资模式,提高融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国有公司运行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稳步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农村小额贷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金融网点、开发多种农村金融产品、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

六、坚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举措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过程中,各县市要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根据扩大内需的战略发展导向,正确处理好扩大消费规模和优化消费结构、不同收入群体消费之间、扩大消费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种关系,为实现消费又好又快发展、多层次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经验,开辟新途径。为此,“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以消费增长拉动并主导经济发展[10]。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投资出口对GDP的影响呈下降趋势,消费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正处在提升消费率的历史拐点。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例如,2008年,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比,巴西消费率是80.9%,印度是67.1%,俄罗斯是63.7%,我国大约落后于这三个国家15~30个百分点。推动经济发展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大方面,由此,人们也往往把消费、投资和出口看作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出口满足的是国外需求,只有居民消费需求才是我们所讲的国内最终需求。

县域内广大农村的消费潜力巨大,要从提高县域农村居民收入入手,增强扩大农村消费的针对性,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从现实看,农村生存性的消费需求支出开始降到45%左右,发展性的消费支出开始提升到50%以上,消费潜力开始逐步释放,这将对形成消费主导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扩大内需,尤其是广大县域农村的消费能力,必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县域要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大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扶贫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11]

根据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消费率在65%左右,其中居民消费率在50%左右比较合适。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消费尤其是国内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8年的48.6%,其中居民消费率由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7年的35%,为历史最低水平。与此相对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由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7年的39.4%。与其他国家的消费率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不足。1993~2004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8.4%,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3.5%,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81.2%,而我国这一时期的年均消费率不到60%。从中长期经济发展来看,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而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12]。县市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融入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中,必须做好通过扩大消费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章。

通过扩大内需、振兴县域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少县做过积极的探索。例如,地处鄂西北的远安县是湖北省38个山区县市之一,人口不足20万人,不沿江,不沿线(铁路线),不是对外开放县。远安县政府认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消费就没有投入,没有消费就没有流通。从2010年开始,全县每年用于民生的支出不低于财政支出的40%,为民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13]。湖北省巴东县在“十一五”期间抢抓扩内需机遇,争取到位扩内需项目资金近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综合性经济指标实现了预期目标[14]。远安县和巴东县的例子说明,扩大内需战略是行之有效的。通过扩大消费来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供给和消费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创新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刺激和促进消费增长。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消费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应当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2.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博鳌论坛讲话,2010年4月10日.

3.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EB/OL].中国网,2007年9月11日.

4.吴季松.新经济学理论系统及其实践体系[J].新华文摘,2010(2).

5.胡锦涛.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2003年3月10日.

6.迟福林.我国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EB/OL].中国证券网,2009年12月28日.

7.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N].经济日报,2010年11月26日.

8.迟福林.“十二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与重点[J].新华文摘,2011(3)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科技日报,2011年03月17日.

10.五中全会前瞻之五: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EB/OL].人民网,2010年10月14日.

11.周金堂.国家背景下的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县域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注释】

[1]陈惠娟.全方位转型升级 聚合力跨江争强[EB/OL].人民网,2010年4月1日.

[2]王素平.贫困县发展应坚持“民生为先”[EB/OL].人民网,2010年12月1日.

[3]许云川.抓住关键推进生态建设[N].云南日报,2011年5月12日.

[4]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N].经济日报,2010年11月26日.

[5]且看增城科学发展[N].中国青年报,2009年10月10日.

[6]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EB/OL].天山网,2011年7月21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科技日报,2011年3月17日.

[8]杨世吉.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EB/OL].新华网,2011年9月15日.

[9]陈德荣.以转方式为主线发展县域经济[N].人民日报,2011年9月16日.

[10]迟福林.“十二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与重点.新华文摘,2011(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科技日报,2011年3月17日.

[12]五中全会前瞻之五: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EB/OL].人民网,2010年10月14日.

[13]周建.打造山区经济强县新路径[N].湖北日报,2011年11月9日.

[14]向大甲等.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EB/OL].巴东县政府网,2011年5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