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祖过粤,落籍沙贝

先祖过粤,落籍沙贝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祖籍河南开封,后迁福建莆田,先祖过粤时才落籍增城沙贝。湛若水是四十一名进士中的一名。盛产挂绿的沙贝村,是湛若水的故乡。先祖落籍沙贝落籍沙贝的湛氏始祖,是湛若水的六世祖湛露。湛氏家族,是沙贝的名门望族。湛怀德率领精锐乡兵协助官兵,乡兵善于水战,终于平息叛乱。湛怀德只有一个儿子,但有五个孙子,其中的湛江便是湛若水的祖父。
先祖过粤,落籍沙贝_湛若水

一、先祖过粤,落籍沙贝

明成化二年(1466),有个小生命在岭南的一个水乡——沙贝村诞生了。他静悄悄地来到了人世间,既没有什么星相的征兆,也没有民间神话般的传说,有的只是家人的喜悦。他,就是日后的岭南大儒、心学大师、二品高官湛若水。湛若水,初名露,字民泽。因避祖讳,二十七岁时改名雨。四十岁时才开始定名为若水,号甘泉,字元明。

富饶之乡

湛若水算是广东的新客家。祖籍河南开封,后迁福建莆田,先祖过粤时才落籍增城沙贝。

广东地处岭南。古代中国“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但在山高皇帝远的岭南地区,人们务实兼容,既“重农”,又不“抑商”,山前屋后多种植经济作物。在农村除了种稻,还养鱼、植桑、种果,进行多种经营。在唐代,有一名到岭南当官的人叫刘恂,他写了一本《岭表录异》,书中记录他在岭南所见所闻的各种奇异现象。其中说到,岭南人喜欢在稻田里养鲩鱼(学名“草鱼”),“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一举而三得。广东人又喜欢在山前屋后种果木,有岭南佳果之称的荔枝、龙眼、柚子、椰子、香蕉等早已闻名全国,颇有经济价值的甘蔗槟榔、橄榄与花木也在广东普遍种植。

增城是广东的一个县,地处广州的东郊,至今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岭南地区开发比较早的县之一。“增城”的得名,有多种说法。一说,“增城就是增加一城”。据史料记载,在汉代,岭南地域内的番禺郡领属六个县,后因人口的繁衍,至东汉末,建制进行了调整,便从原番禺县和博罗县划出部分地区,建立新县,番禺郡由六个县增加至七个县,新增的县因此名为“增城”。另一说,“增城是美好地方之意”。据《元和郡县志》所说,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是取个美名罢了。第三说,增城因增江而得名,这是《太平寰宇记》的说法。

增城,不仅历史久远,而且人杰地灵。一名姓管的县令,曾有诗形容当地的山水:

山行不知深,磷磷经石濑。

瞑色何苍然,溪流来几派。

一道道清澈的河溪,郁郁苍苍的叠峦丛林,那好山好水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哺育着一代代的硕彦名儒。

就物产而言,相传增城马鼻岭银矿在明代已有人开采。增城盛产岭南佳果荔枝,“挂绿”便是其中的极品。明代中叶,由澳门进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给它以“水果之王”的美誉。明末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有诗赞道:

爽脆如梨,浆液不见。

去壳怀之,三日不变。

增城的“挂绿”,在官方的《广东通志》上也留有形象的描绘:“挂绿,红壳上有绿线,或在肩或在腹,以增城沙贝所产为上。”水果,特别是荔枝,正是增城人获利的大宗买卖。据称,“有荔枝千株,其人与万户侯等”,是说有千株荔枝的家庭,便是大户人家了。在广东特别是增城,许多人家靠种植或贩卖荔枝、龙眼为生计。自明代以来,增城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一样,在对外贸易的驱动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墟市。湛若水的家乡沙贝,在他成长的年代已经有兴旺的集市贸易。

增城,不仅物产丰富,而且人才辈出。

据统计,自宋至清,在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时代,增城共有进士四十一名,武进士五名;举人二百六十名,武举人七十名;贡生和秀才的人数肯定比进士和举人更多,因县志没有记载,也就无法以具体数字说明。湛若水是四十一名进士中的一名。这些通过考试选拔的人,大都进入政界,一些人官位高,名声显赫。在湛若水之前,增城籍的高官即有宋代的名臣崔与之、太尉廖金凤,明代河南巡抚、刑部尚书陈道,吏部尚书张度等人。

在民间,也有各色名人。如传说中的何仙姑,原名何素女,出身贫寒,生性好学,会绣花,善作诗。后梦见白须公公,经他的点拨而成仙,升仙后能飞游罗浮山。皇帝闻讯,赠予她锦衣。传说,坐在荔枝树下补鞋的何仙姑,不小心把绿色绣线缠绕在荔枝上,于是荔枝的红壳上便留下一道绿痕,增城的“挂绿”即因此而得名。这当然只是人们为岭南名果“挂绿”而杜撰的传说罢了。

盛产挂绿的沙贝村,是湛若水的故乡。沙贝村位于增城之东,为东江的出海口。那里本是一片汪洋的古海湾,后因淤泥冲积,沧海变桑田,成了民众聚居的河涌交错、湖塘星布的水乡。滩涂上遍布沙石贝壳,故得名“沙贝村”。沙贝位于广州东面约四十多里处,算得上是珠江三角洲的一片沃土,可耕可渔。

先祖落籍沙贝

落籍沙贝的湛氏始祖,是湛若水的六世祖(一说七世祖)湛露。元朝大德年间,湛露在德庆路总管府任治中,官衔为七品。大德五年(1301),湛露离任回福建,路过沙贝村,对这一片水乡甚有好感。于是,他说服家人,在此定居下来。湛露娶邝氏为妻,有长子世忠,次子晚丁。

湛氏家族,是沙贝的名门望族。在湛若水为高官之前,他的祖辈已为自己的家族和家乡争得“义士之家”、“义士之乡”的美誉。

湛露的次子晚丁,曾任县主簿,是一名管理文书的九品小官,而他的儿子怀德却成长为“保境元帅”。

湛怀德生于元末乱世,当时群雄割据,盗贼扰民,百姓饱受兵匪之祸。为排除民众的困扰,生性刚毅的湛怀德,主张联合邻村的大姓共同抵御兵匪。经过一番努力,湛、谢、麦三姓联盟结义,推湛怀德为盟主。在他的带领下,民众实行武装自卫,保卫家乡,收效显著,当地官员何真授予他“保境元帅”的称号。明代初年,何真归顺于明之后,官方仍让湛怀德统领当地的乡兵,继续维护地方治安。

洪武十四年(1381),广东境内出现叛乱,朝廷派南雄侯赵庸平乱,官兵在水战中屡战屡败。湛怀德率领精锐乡兵协助官兵,乡兵善于水战,终于平息叛乱。湛怀德既有战功,本应封官,但他无意进入官场,赵庸封他为“义士”,死后被朝廷表彰为“护国保境义士”。为纪念他的功绩与精神,新塘建“义士祠”,该祠至今完好,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祠中陈列湛怀德护国保境的英雄史迹,义士祠成为当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湛氏家族为“义士之家”。

湛怀德只有一个儿子,但有五个孙子,其中的湛江便是湛若水的祖父。据族谱记载,湛江生性好静,淡泊功名,力耕在田野,采樵在山林,游乐于山水,植桑养鱼,自给自足。湛江号瞧林,与当时广东的名士丘、陈献章等人结交。学术界一般认为,湛若水后来师从陈献章,同湛江与陈的交情有关。湛若水的父亲湛瑛,性格耿直,以农耕为主业。湛若水便是出生在一个由他的祖父湛江经营出来的殷实之家,家中拥有田产、鱼塘,在当地小有名气。

致力家乡发展

湛若水生活于明代中叶。广东位于五岭之南,南海之滨,明朝廷所采取的措施对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大为有利,如广东单独设省,省界地域扩大,又密切广东与中原的联系;明太祖的屯田垦荒政策,对广东扩大耕地面积起了促进作用。

明中叶以来,广东的社会经济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渐高,出现了“桑基鱼塘”和“果基鱼塘”这样新的生产模式,形成良性循环的、高效率的商品化的生态农业。与此同时,商品丰富,商业繁荣,墟镇崛起。湛若水的家乡沙贝村(今增城新塘),便是当时商品经济颇为活跃的墟镇。

湛若水的家乡新塘,自然条件好,阳光充足,气候适宜各种作物生长,物产十分丰富。当地特产中尤以荔枝为最。说起增城荔枝,“挂绿”与“怀枝”均属佳品。挂绿是每年运往京师的贡品,是百姓难以得尝的岭南佳果。“怀枝”则有一段故事。据《增城县志》记载,湛若水从南京回祖籍地福建凤亭探亲,在品尝当地的荔枝时,发现品种比增城的好,于是把荔枝核悄悄地藏在衣袖里带回来,在沙贝种植,故沙贝四望岗一带所产荔枝称“怀枝”,即尚书湛若水怀里藏着带回的种子所种植的荔枝。直至当今,在海外还有人打着“正宗新塘四望岗怀枝”的牌子,以招徕顾客。事实上,当年四望岗的怀枝,已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被侵华日军所砍伐,当今人们所品尝到的怀枝,已不再是当年湛若水所引进的优良品种了。诚然,“四望岗荔枝”已经成为品牌,后人打上这一牌子,还可以招徕顾客。

据史料记载,新塘的得名及其发展都得力于湛若水。据说,湛若水在南京任职期间,十分关心家乡建设,对沙贝的滩涂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是把河道挖深加宽,以石垒起堤坝,形成宽阔的河面,像一口新筑的大池塘,故有“新塘”之名。湛若水辞官回乡之后,虽定居广州,但据说他还劝说亲友在新塘建房,并从事商业活动,沙贝墟也因此兴旺起来。直至当今,湛氏宗亲在新塘的人口中还占有极大的比例。新塘还成立了湛氏宗亲组织,而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湛氏后人,也常回到新塘寻根问祖,祭拜先人。

在新塘,还保留着湛若水和他的父辈、祖辈的墓地。湛若水的墓,坚实而壮观,方形的围墙,据说是用石灰掺沙子和糯米加蜜糖的浆水做成,比花岗岩还坚固,令盗墓者难以下手,盗墓时只好砸烂墓碑,以进入墓室。墓前宽阔的墓道,长达一里,墓道两旁的石人和石马,均按真实大小一比一制作。二十世纪末,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利的乡亲,曾一度在他的墓地边上开了养鸡场,墓地和墓道都受到一定的破坏。后经湛氏后人与专家学者的呼吁,地方政府重新下文,强调对湛若水及其亲属的墓地均应加以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