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质”的提高。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全面更广泛,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搞好结构调整并提高发展质量。

第三节 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既是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探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进程。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67%的速度快速增长,投入产出效益也逐步提高,但总体上经济发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扩张规模来实现

我国的投资率(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水平,大大高于欧美国家20%左右的水平,投资效率逐渐降低。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亿元、1.6亿元、4.5亿元和5.0亿元。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日本高4.43倍,比印度高1.65倍。

(二)技术进步主要依赖引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在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中,要素投入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60%以上,技术进步的贡献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企业满足于通过购买新技术、新设备,获得低附加值的短期效益,而不是自主进行技术开发。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四位,但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我们可以从3个85%看出中国贸易增长方式的粗放型: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占55%以上,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5%以上;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商品中,贴牌生产的产品占85%以上;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投资企业占了85%。这种进出口格局凸现了中国贸易结构问题,表现出我国在世界分工中的弱势地位,在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

(三)资源消耗大,对外依存度提高

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200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27000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同时在资源方面付出了更大代价。全国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耗量达到了3.88亿吨,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了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石油消耗了3亿多吨,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由199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

(四)经济发展以环境恶化为代价

据测算,在上世纪整个9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至少有3%~7%的部分是以牺牲自身生存环境(自然资源和环境)取得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7%。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排放了2600多万吨二氧化硫,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还在延续。资源的高消耗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全国七大水系38%的断面属五类及劣五类水质,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全国近一半的城镇水源地水质不符合原水标准,农村尚有近3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二、加快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强调投入少、消耗少、没污染、质量好、效益高的经济增长。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质”的提高。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全面更广泛,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搞好结构调整并提高发展质量。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惯性较大,仅仅依靠一般的市场调节手段和政府调控管制不足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进行发展观念上的深刻反思,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归根到底要以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为前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动力上向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转变,既要使人民群众成为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又要让其成为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受益者。

(二)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据统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持续下降。从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5年的55%,其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由1992年的55.1%下降到2005年的40.3%。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提高消费率,扩大内需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必须坚持把扩大消费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要形成这种新格局,必须着力扩大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此,一要继续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其消费需求。二要深化城市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特别是完善城市医疗保险体制,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加快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步伐,逐步在农村建立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问题,从各个方面减轻城乡居民的社会负担,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条件。三要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扩大旅游、文化、休闲、健身等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三)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一是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优势产业,着力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在提高产业附加值上下工夫。二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产业成长壮大。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新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创造转变。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加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率先发展。发展服务业,首先要围绕现有产业来延伸,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互动发展,增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其次要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品市场服务业等。

(四)坚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格局,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已成为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一要广泛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二要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三要引导合理消费,提倡健康文明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完善法律法规,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合理消费,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耗产品和服务,通过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有效的环境保护,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保证条件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理念、方式与手段紧密相关。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眼于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一是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二是健全行政决策机制。要着力解决政府在指导经济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性较大,民主化程度不够,责任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三是改进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监督体系。考核体系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体系,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应改变以经济总量和速度指标为中心的考核方法,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城乡就业增长等列入考核内容。要研究制定落实这些指标的统计监测方法和考核办法。同时要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强化责任追究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