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持经济改革开放带动金融发展转型

支持经济改革开放带动金融发展转型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0年来,上海银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上海银行业要做好经济发展转型的后盾,争当金融增长方式转变的先锋,成为国际金融创新的平台。以国际金融中心为建设目标是上海金融改革开放的一个鲜明特点。银行业是上海金融改革的起点、重点,是中国金融开放的窗口、尖兵。

支持经济改革开放带动金融发展转型———上海银行业3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阎庆民

30年来,上海银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回顾历史,上海银行业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尖兵,是上海经济金融并步跨越的支柱,是加快建设上海四大国际市场中心的主力;其基本经验是,以经济建设为主旨稳步推进金融与银行改革,以金融国际化为方向加快银行业开放先行先试,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不断深化银行业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展望未来,上海银行业要做好经济发展转型的后盾,争当金融增长方式转变的先锋,成为国际金融创新的平台。

一、六大变化:上海银行业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尖兵

(一)银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与操作策略

关于银行改革,早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银行存在的问题:“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只是算账,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很明显,银行的功能受到限制,银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邓小平明确提出了银行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必须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根据邓小平的思想,经济要发展必须解决金融机制的作用问题,银行改革的方向是服务经济发展并推动技术革新,银行要成为“有主动权和自主权”的企业(1978年9月)。

关于金融市场开放,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11月);“要扩大对外开放,这是一个战略问题”(1983年7月);“要发展得快一点,就要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1984年6月);“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着棋活,全盘皆活”(1991年1月浦东开发开放1周年时视察上海)。根据邓小平的思想,金融开放作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而且要坚持对外开放一盘棋。

金融改革开放求大局,不急躁。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始终遵循邓小平“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通过逐步解放思想和不断转换观念,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为标志,30年中国经济与金融改革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以改革为主而开放为辅,首先着眼于经营机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慎重;同时,由于以经济改革为主而金融改革为辅,金融改革的范围小一些,步伐稳一些。在后一阶段,由于加大了经济与金融开放步伐,从而带动并深化了市场化改革与国际化改革;同时,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大、速度加快,促进并深化了经济改革,金融独立化促进了经济市场化。总体上看,相对于经济改革,受制于历史与体制原因,金融改革的范围限制更严、更集中,采取先行先试、逐步深入策略;金融开放更加慎重,开放进程采取梯度渐进策略,金融开放的速度在后一阶段明显有所加快。

(二)银行业是金融改革开放的起点与重心

根据我国的情况,金融改革首先从银行业机构改革开始。银行业改革开放作为金融改革开放起点与重心的理由或原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银行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对僵硬的、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改革当初,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中国的金融机构从50年代初期的多样性机构体系演变为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的极端格局;不仅隶属于财政部而在管理权限上不能独立,而且其业务也趋于简单化、初级化,一度被称为“会计出纳”———有存款、管“拨款”却无“贷款”。因此,银行专业化成为金融专业化的改革起点。第二,金融多元化起始于银行专业化。金融独立化与金融市场化的起点是金融多元化。由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金融市场化与金融创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与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受到限制,因此,非银行机构多元化其实是从银行专业化派生出来的。第三,金融的功能性与银行的基础性决定了银行改革的重要性。如果说,金融是经济的血液,那么银行则是金融的动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对信贷融资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大大超过其他金融需求。同时,银行业资产比重高、经济关联广、社会影响大决定了银行业改革的先行性与示范性。曾经的情况是,银行业资产最高占到金融总资产的98%左右,银行作为出纳其所提供的服务长期停留于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之上。第四,银行改革是经济开放的前提条件。邓小平理论始终把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理论上,市场经济与开放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中,单一的计划经济不可能也没有根除对外贸易。事实是,银行改革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五,银行改革对企业信用建设至关重要,夯实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十年动乱毁坏了金融信用秩序,而经济改革提速阶段(1985—1995)的10年中,企业信用秩序一度也很混乱。银行法的制定与颁布对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秩序发挥了革命性作用。

(三)上海银行业改革开放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在邓小平金融改革开放国家战略思想中,上海金融改革开放始终被置于一个特殊的层面和重要的位置。关于上海金融的定位,邓小平指出:“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关于上海金融开放的模式选择,邓小平指出,上海要“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关于上海金融开放的策略,邓小平指出,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

以国际金融中心为建设目标是上海金融改革开放的一个鲜明特点。从1990年中央作出“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共十四大报告都提出要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到2009年国务院发布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意见,这些都表明,上海金融改革开放的特殊性在于其国家金融发展战略定位思考及其金融开放总体规划布局要求。

上海金融改革开放经历了从稳步推进改革向加大加快开放的转变过程。上海在80年代是金融改革的后卫,90年代以来一直是金融改革的先锋和金融开放的尖兵。从发展阶段看,在头10年里,改革以稳定为重,在金融专业化基础上,银行企业化成为改革方向;在第二个10年里,金融法制化逐步深入,金融多元化进一步展开,对内开放加大,对外开放加快;在第三个10年里,金融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国际化改革的重头戏渐次拉开,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定位更加巩固。

银行业是上海金融改革的起点、重点,是中国金融开放的窗口、尖兵。中国人民银行对上海的信贷块块管理与规模控制始于1986年,直到1997年才结束。交通银行的区域性管理模式对于当时以条块分割为特点的信贷金融管理体制而言是一种突破。1990年以后,在浦东开发开放政策出台和外资银行管理新条例颁布后,由于外资银行数量、种类与业务呈现加快增长势头,特别是外资法人银行的大量集中,上海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历史曾经的地位,迅速成为中国的外资银行中心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主阵地。

(四)上海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六大变化

与我国经济、金融、社会各个领域一样,上海银行业30年来发生的变化同样也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因此,总结上海银行业的进步与成绩,不仅要重视纵向比较,更要重视横向比较;不仅要进行量的变化分析,更应该进行质的变化分析。30年来上海银行业在改革开放中自身的进步与成绩可以总结为六个方面:一是银行体系的结构与功能更加完善,资产规模发展很快。需要强调的是,上海银行业的优势主要不在资产总量上,而在经营结构与服务功能上。机构形态最健全,表现在包括中外资、总分行、银行类非银行类、上市与非上市、营运中心与交易平台等等多元化机构共同发展、相辅相成。2009年末上海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84万亿元,存款余额4.17万亿元,资产总额6.1万亿元。二是银行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步。一方面,大量的外资银行包括总分行、代表处落户上海;另一方面在沪中资法人银行有的开设海外分行,更多的则不断加大拓展国际银行服务合作。三是金融创新推动形成了管理水平提升、竞争能力增强与服务形象改善的多赢局面。上海银行业的“业态”最完善,本外币理财产品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市场层次深,跨度宽。四是公司治理水平与政府监管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上市银行和各家商业银行总行健全了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主要商业银行分行都建立了合规部门。上海不仅在银行业风险监管方面成绩显著,而且在银行业合规监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五是银行业金融交易市场与平台建设更加完善。199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落户上海,1996年全国同业拆借交易系统在沪成立。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银行卡中心、数据中心票据中心、资金交易中心等集聚上海。这些综合交易平台与专业交易平台极大地促进并完善了上海银行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六是银行业诚信形象及其社会责任全面彰显发扬。上海银行业机构通过持续稳定的高盈利水平而树立了国有银行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良好信用形象,通过有力化解不良资产、保持全国最低水平的不良贷款率而树立了稳健的金融风险管理信誉,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捐助、公益活动和金融教育而赢得了大众服务员的广泛好评。

二、六大贡献:银行业是上海经济金融并步跨越的支柱

银行业是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强大推手,是上海信用体系建设的骨干力量。30年来,上海银行业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上海重点产业的成长和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上海实体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要素集成,在带动金融发展、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及其全面进步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壮大。银行业在促进上海经济金融并步跨越中作出了六大贡献:一是推动了实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二是引导并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深化了金融市场分工体系,四是保值、增值了全社会包括国家、企业与居民的财富,五是引导了金融环境建设,六是推广了金融效率意识。

贡献之一:推动了实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投资对上海市GDP增长贡献非常显著。(见表1)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统计信息处对1990年以来上海固定资产投资构成要素及其相关性的研究表明,在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国内贷款、财政预算内资金及债券同GDP的线性关系最显著,表明这两类资金的增长对推动GDP增长的效果最明显;在各类贷款中,人民币短期工业贷款、人民币中长期基本建设贷款与GDP的关联度最高。1980年末上海各银行贷款余额仅为185亿元,2009年末银行业机构贷款余额为2.84万亿元。在此,必须说明的是,30年来银行贷款资金来源的变化中存贷款比重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从明显“贷存差”变为不断扩大的“存贷差”,以此保证了贷款增速提升的空间更大、更可持续。这一变化的关键是“拨款改贷款”,银行开始转向重视吸收存款。统计表明,1979年上海的各项存款不足270亿元,2009年为4.46万亿元;1976年上海的“贷存差”(贷款余额超过存款余额)为74.3亿元,1985年至1992年一直为“贷存差”;1993年存贷差仅为28亿元,1996年上升至1 365亿元,2009年达到15 536亿元。

表1 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

img63

贡献之二:信贷结构引导并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979年上海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4.0∶77.2:18.8,2009年为0.8∶39.8∶59.4;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产等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000年为40.2%,2006年上升到47.2%;2007年信息、汽车、石化、精品钢、成套设备、生物医药等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3%,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56.02%,占全市GDP的24.4%。综合表明,上海在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快速前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更加逼近。(见图1)在80年代各个专业银行信贷对上海工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在90年代商业银行信贷对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住房市场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21世纪头10年里各个中外资银行重点支持了支柱产业、重点工业、第三产业与贸易融资等。上海监管局统计信息处对2003年至2009年影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禀赋等多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论是,中资银行业贷款占比关联度高,中资银行第三产业各项贷款的关联度普遍更高,全市银行业机构五成以上贷款关联效应明显,这表明上海中资银行业的信贷投向对于支持上海的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img64

图1 上海银行业机构三次产业贷款比重变化

贡献之三:银行创新深化了金融分工。金融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工具创新与业务创新,而且包括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与环境创新。“引领中国金融创新步伐”是上海银行业改革与发展30年成就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贡献。上海银行业创新主要体现在信贷市场创新、存款工具创新、贷款机构创新、银行业务创新、理财产品创新、银行服务创新、银行文化创新等方面,其中中间业务创新是最大的亮点。创新不仅使上海银行业自身“业态”更健全更完善,机构形式不断催陈出新,产品分类日益丰富多彩,而且极大地深化了上海金融行业的分工体系。一方面,银行业机构内部分工包括银行机构分类、非银行类机构分类、营运中心分类等,越来越专业化、体系化;同时,银行业机构多元化催生了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多元化,比如货币经纪、资信评级、数据平台、金融咨询、法律顾问等专门服务机构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另一方面,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不仅拓宽了银行业市场空间、细化了银行业交易结构、提升了银行业收益水平,而且深化了金融供给、引导了金融需求。30年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上海银行业改革以创新为动力,加快银行服务创新,带动全国金融创新,不仅提升了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而且为优化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贡献之四:金融风险管理抬升了国民财富水平。上海曾经是国际金融中心,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建成国内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由于各类金融交易中心集聚,上海银行业的风险意识更强、机构条件更全、管理工具更多、理财水平更高。背靠金融交易中心和金融投资中心,上海银行业信贷体系与交易体系更健全,理财工具体系更完备,不仅全方位开展提供企业理财和居民理财服务,而且积极帮助政府理财,同时也为金融机构自身理财。稳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是上海银行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值国家资产、增进社会财富的明显优势。

贡献之五:银行信用管理引导了金融环境建设。十年动乱破坏了社会信用体系,改革开放前半期虽然整顿了流通秩序混乱,解决了企业独立化问题,但企业信用体系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和上海市政府的共同推动下,1988年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成立,1999年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成立,使得上海的企业信用评级、企业信用征信与个人信用联合征信都走在全国前列。90年代银行法制化与金融独立化是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强心剂。面对经济快速增长中的企业信贷风险以及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中的系统性风险传递,上海银行业机构持续加强企业信贷信用管理与个人信贷信用管理,不断提升针对性风险管理水平,企业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个人不良贷款率持续保持低位。毋庸置疑,上海银行业信贷风险在全国比较中长期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上海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环境建设相得益彰。同时表明,在沪中外资银行具有更强的信用管理意识和更严的风险管理作风,这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发挥了关键的消防作用,对上海信用环境治理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贡献之六:银行业开放确立了金融效率意识。计划经济时期缺乏金融市场意识与金融效率理念,金融改革初期阶段虽然强化了金融效益观念,但对金融效率的认识与管理不充分。随着银行业开放度的不断提升,金融机构通过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不断实践和逐步深化,牢固树立了市场化、国际化金融效率意识。上海银行业开放的最大特点,不是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否落户最早或数量最多,而是国际先进银行的发展战略、竞争意识、合作方式、创新水平、合规管理等优秀经验在上海得到更快的学习与更全面的实践。在中国银监会的全面指导和切实督促下,国际先进银行把金融效率理念与金融创新文化带到上海,使得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仅成为优先实践者,而且成为第一传播人,通过上海这个窗口使国内更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得到交流与学习的机会。特别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效率理念与金融创新文化积极引导了企业效率意识与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了经济效率,加快了市场创新。

三、四大经验:对上海银行业改革与发展30年的思考

30年来,上海银行业因为改革而飞速进步,因为持续改革而加快实现了全方位开放,因为稳健有序的改革开放而推动了金融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市场发展步步赢取新成果。国家金融改革的统一性、持续性与稳健性是上海银行业持续稳定支持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总结30年来上海银行业改革开放和发展创新的全部进程,有四方面经验值得充分肯定与重点总结。

经验之一:银行业改革要重视战略规划,加强思想指导,健全法制,选好突破口。第一,上海银行业改革的成就首先要归功于以邓小平等为首的党中央集体领导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导。在指导思想上,毋庸置疑,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中国经济崛起肯定会延后许多年;正是因为邓小平和党中央对上海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高度重视,才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决策,才为上海金融业指明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改革开放大策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我党善于学习,敢于学习,不怕挫折的勇气与决心。浦东开放20年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绩卓著这一铁的事实证明,金融要发展,战略最重要。第二,依法改革、依法经营和依法监管是上海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坚实基础。1995年颁布了中央银行法与商业银行法,2003年颁布了银行业监管法。一系列金融法律的陆续出台,完善了中国金融法律体系,确立了银行业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监管、专业化改革的制度基础。20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的正确领导和上海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上海银行业以法律为准绳,不仅在贯彻执行与宣传监督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面为全国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而且在加快健全完善属地金融法规执行体系、依法强化金融风险监管改革、依法推进信贷市场改革、依法维护银行业金融权益、依法维护健康的金融市场秩序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份高质量的答卷。第三,银行业改革开放要符合中国国情,不急于集中性全面铺摊子,宜采取分阶段重点突破策略,先解决关键问题和基础问题。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走向全方位开放经济;在不同阶段,银行业改革突破口的选择都紧密结合当时实际。80年代银行业改革主要致力于银行多元化与银行专业化,突破口是中央银行制度与宏观管理体系的建立;90年代则集中于解决银行企业化与银行商业化,建立与完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突破口是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分离;新世纪头10年主要致力于银行市场化和国际化,突破口是四大银行和主要商业银行的上市,强化银行业以及金融业监管。作为金融改革实验中心与对外开放的窗口,30年来上海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三大突破口是,建立了全国外汇市场、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以及其他金融市场,成立了中央银行上海总部,提升了上海银行业在宏观金融调控中的发言权重;强化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集聚了数量众多的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引进和推广了国际金融创新经验与模式,基本建立了人民币产品创新平台框架;集中了一大批银行业机构营运中心,奠定了上海作为国内银行业盈利中心与专业化服务标准制定中心的地位。

经验之二:银行业开放要遵循全国一盘棋原则,建好国际金融风险防火墙,重视区域差别,采取梯度推进策略。30年改革开放历史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稳步推进经济金融改革开放、实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做法是正确的、可行的、有效的。事实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银行业开放度低、区域小,90年代后也仅集中于上海、深圳、大连等少数东部沿海城市,即使在加入WTO后也有三年(2002—2005)的过渡期,其后才全面加大金融开放、实行银行业全方位开放。很明显,渐进开放策略不仅考虑到国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市场培育的长期性以及中外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与综合竞争能力的差距较大,而且考虑到沿海与内地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高低落差以及梯度开放对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与危机蔓延的防火墙缓释功能。上海银行业加快开放始于1990年国务院浦东开发开放政策出台之后,在初期侧重于少数国际先进银行的引进,在机构准入方面重视其经营管理综合水平,在业务准入方面逐步放开,在产品创新方面强调风险隔离。总而言之,浦东开发开放奠定了上海银行业在中国金融市场一体化中的信贷市场对内开放中心的地位,强化了上海银行业在中外资银行业务合作、市场竞争、创新互动中的窗口功能,确立了上海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桥梁地位。

经验之三:银行业创新与监管要坚持风险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兼顾流动性、效益性与社会性。创新监管是上海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经验中最有说服力的经验之一。上海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特点不仅在于产品创新更多、更有速度,服务创新更新、更有宽度,工具创新更基础性、更有深度,业务创新更高级、更有力度;关键在于,上海银行业理念创新更先进,机制创新更灵活,制度创新的防火墙更厚,环境创新更具有发展效应。针对金融中心市场条件下的市场供求规模大、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复杂以及社会舆论对银行业服务细化的企盼更强的新形势,银行业金融创新管理与创新监管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30年来上海银行业创新监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监管侧重于信贷业务从专业化向多样化、商业化的合规性监管,在经营机制创新与管理体制创新方面进行监管探索;后期则主要围绕中间业务创新、理财工具创新、负债业务创新、高级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加快建设市场化创新监管体系,探索国际化创新监管模式。特别是中国银监会成立以来,上海在银行业创新监管方面迈出了领先全国的一步。上海银行业创新监管不仅重视创新业务合规性监管、创新产品风险监管、创新工具风险监管以及创新流程监管,而且特别强调风险为本、服务至上的创新理念监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创新管理中把安全性、效益性与流动性“三性”管理同服务提升、市场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声誉风险管理力度。

经验之四:银行业发展要根植于实体经济增长,确保经济金融平衡发展和并步跨越,努力实现宏观均衡、产业优化、风险防范与社会责任的统一。经济金融平衡发展是银行业稳健经营的重要条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合理结构是银行业拓展市场空间的良好环境。数百年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和数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过程反复表明,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基础”,金融产业发展不能超越实体产业的“实际”,金融市场规律是经济周期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30年来上海经济在每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每一个关键的增长阶段和每一个重大的建设项目中都离不开金融的身影,处处有银行支持,时时有信贷服务。众所周知,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特殊优势是助推上海经济快速发展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毋庸置疑,30年来上海经济发展体系与金融发展体系共同实现了伟大的并步跨越,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上海银行业做到了全心全意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不断深化金融创新,持续维护社会责任,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寻求发展,在为企业、居民、产业与市场的金融服务中探索创新;而与此同时,上海银行业金融体系自身同样得到飞速的发展和壮大,获得了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上海银行业信贷服务的六个做法是,一是信贷服务重视规模、速度、监督和指导的“四位一体”,信贷投放均衡与市场供求均衡相协调;二是信贷创新不仅适应企业产品创新的要求,而且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咨询与帮助;三是在依法维护国家信贷资产安全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加强金融宣传,高度重视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四是大力推动金融信息化并且高度重视IT系统与工具风险监管,兼顾金融电子化的效率管理与风险管理;五是把创新作为调整信贷结构的动力,通过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缓释金融脱媒对信贷需求的消减效应;六是通过鼓励银团贷款、异地贷款、并购贷款和国际信贷服务合作而缓和银行信贷在属地机构间的激烈竞争压力,加大延伸银行业信贷服务空间和市场深度,不断增大银行业中心的辐射功能。

四、八大关系:上海银行业应是金融发展转型的先锋

经过30年艰苦探索和飞跃发展,当前上海银行业的经济增长基础与产业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环境建设正在加深结构性、制度性改革。在新时期新阶段,上海经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对上海银行业提出了更新的改革开放要求、更难的发展创新挑战。展望未来,上海银行业发展必须加快转换改革开放战略新视觉,正确处理信贷增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产品创新与诚信服务的关系、风险管理与经营特色的关系、经济转型与银行转型的关系、金融开放与经济开放的关系、银行盈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属地信贷与区域金融的关系以及金融脱媒与综合经营的关系等八大关系。上海银行业必须大力探索发展新思路与创新新策略,在引领高端金融服务、引领产业金融服务、引领国际金融服务、引领低碳金融服务、引领总部金融服务、引领和谐金融服务等方面,勇敢担当金融产业结构升级与增长方式转换的先锋责任。

(一)经济新环境、金融新趋势与信贷新挑战

当前,影响上海银行业发展进程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上海经济与中国经济增速从快速基调向持续稳定基调的变化,将在总体上降低银行业信贷平均增速,从而粗放式、高增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模式将发生调整。二是未来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可能更强、更加复杂,对信贷周期的多重干扰以及系统性风险的交叉影响将严重挑战银行业的宏观经济调控适应能力,均衡信贷投放管理将受到严格考核。三是“两个中心”国家战略要求上海着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银行业信贷重心将向此位移。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对上海银行业提出了建设辐射国内外广大区域的、开放性信贷市场的新要求。四是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将要求银行业信贷的重化工业倾斜取向转为提升节能减排信贷、降低“两高一资”信贷的新取向。其中,由于国家确立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确立了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因此,上海银行业信贷策略与重心必须及时、有效作出调整。五是企业集团规模扩张及其直接筹融资比重的上升将使得银行业信贷重心在加强支持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重点建设工程的同时,提升资金池管理与风险投资顾问等更高级、更细化、更综合的服务集成。

影响银行业信贷运行的市场因素主要有六个。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全面深入贯彻金融法制化原则,加强法律合规性建设、政策合规性建设和公司治理建设。二是金融市场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深、加快。一方面,金融脱媒对银行业信贷市场的冲击将会明显加大;同时,资本市场监管对上市银行的政策性限制以及透明度要求将会更加严格、细致。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升值周期将进一步促进经营差异化。三是金融国际化的全面深化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信贷竞争与合作、中间业务拓展、风险管理新标准、银行文化对接等机遇与挑战。四是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技能。其中,“教训管理”(主要是指对金融体系不诚信、银行监管不作为、信贷服务的对外均衡与宏观均衡意识差、金融创新的野蛮冲动及其道德风险等的综合治理)尤其不能松懈。五是在全面实施、深入贯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中,上海银行业要更加高效、更加扎实地建设亚洲区域性的国际银行中心,全面提升上海银行业服务全国经济增长的能力与水平,切实确立上海信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地位。六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先进银行信贷标准对上海银行业的考验。“赤道原则”的全面推广将金融风险评价同环境风险评价、社会责任评价与政治影响评价结合起来,无疑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信贷产品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重化工业信贷倾斜模式和能源信贷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正确把握银行业改革开放八大关系的操作要点

一是正确把握均衡信贷投放的节奏。由于信贷投放是影响市场运行波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投资安排、行业发展规划与市场调控节奏的掌控都产生影响或抑制,因此,均衡信贷投放有利于促进信贷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与银行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而强化银行业经营的微观目标与宏观目标的协调一致性则要从操作机制上解决问题。

二是强化金融体系诚信管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全球传播的一个深刻教训是,金融恶意创新的极端后果使得金融市场脱离了银行诚信服务的本质轨道,金融体系与银行体系受到严重道德风险的怀疑与责难。总结国内金融市场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从舆论评价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反省诸多投诉与法律案件的发生,我们必须端正对产品创新与诚信服务的关系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上海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必须正视金融体系创新与优化产品创新的诚信原则与服务本质,从思想上强化金融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态度。

三是通过机制改革与管理创新解决经营同构问题。30年来,上海银行业在经营范围、创新领域、服务空间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但是在创新深度、管理水平、市场细化等方面其差异化明显不足,竞争与合作结构欠深化。因此,我们要在机构细分、市场细分、产品细分等方面,通过改革管理机制、调整创新策略并加强监管指导,加快调整低水平经营结构,全面转换重复性创新模式,大力促进差异化发展。

四是银行业发展模式转换要充分适应宏观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要求。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与增长方式转换在总体上对银行业提出了经营要有新战略、创新要有新思路、服务要有新举措的更严格要求。毋庸置疑,由于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增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金融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换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而银行业是首当其冲的。银行业转型的意义在于,只有加快银行自身发展与经营转型,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支持市场投资,促进产业升级。

五是积极应对金融双向开放中的竞争与合作问题,不断提升对外均衡管理能力。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全球化的方向是基本不变的,WTO将会不断促进和深化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上海金融市场将在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对外开放与金融对内开放中长期扮演先锋角色。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强化双向开放条件下的跨市场风险防范意识、合规性竞争意识与战略性合作意识,加强锻炼并不断提升全方位市场开放中的对外均衡管理能力、区域统筹管理能力与宏观均衡管理能力。

六是持续推动银行业先进文化责任体系建设。银行业“先进责任”应包括市场诚信服务环境引导责任、银行创新文化环境推广责任、金融可持续增长环境维护责任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环境促进责任。具体到工作抓手,应主要围绕“加强金融资信管理”、“强化金融创新责任建设”、“全力推动低碳银行建设”、“不断加大支持‘三农’、小企业、社区与其他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等展开。

七是牢固树立银行业宏微观发展统筹思想观念。长期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习惯于属地经营、条块管理、业务分类、账户独立、产品区分等传统方式,对于交易账户、资产证券化、衍生工具、扁平化改革、矩阵式管理、流程再造等新工具、新趋势还需要加大学习精通,战略规划意识与发展统筹能力还需要加强锻炼提升。新时期新阶段,面对上海金融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创新的更高要求,需要不断学习和运用科学发展统筹思想。为此,要在科学统筹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关系、银行类产品与非银行类产品关系、跨行业信贷与跨区域信贷关系、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关系、项目信贷业务与资金交易业务关系、分业经营与综合经营关系等方面加强实践、探索与总结。要紧密结合开放中的新问题、创新中的新难题、改革中的新矛盾、经营中的新趋势等,不断增强银行业产业发展统筹、市场发展统筹、金融创新统筹和风险管理统筹等意识。

八是积极应对金融边界改革的风险与冲击。一方面,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现象是金融市场深化变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其结果是挤压和缩小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当前业务空间,传统的银行边界不断受到冲击和分割。另一方面,由于中长期国家金融发展战略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与国际化改革,“综合经营”的渐进展开则表明,银行机构的市场边界有了新的变化与增长。上海银行业始终处在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中心阵地,不仅有信息话语权的优势与市场体系健全的优势,而且有国家战略定位要求与先行先试创新的要求,为此必须始终坚持行业视野与区域视野的结合,始终坚持国家视野与国际视野的结合,高度注重宏观思维与开放思维的结合,在大力发展非信贷金融业务、深化银行服务创新战略上做大文章。

(三)银行业引领上海金融发展转型的六个抓手

银行业的特殊地位及其在国民经济增长周期与宏观货币调控体系中的重要影响决定了其作为金融发展转型先锋的不可推卸责任。新时期新阶段,上海银行业要紧紧抓住私人银行业务、产业金融服务、国际信贷合作、低碳银行信贷、总部金融服务、公共金融辅导等六个创新发展重点,坚持低碳低资、绿色环保、集约高效、和谐人性的发展方针,着力提升理财定价能力,着力完善产业银行服务平台,着力开拓国际信贷市场,着力建设低碳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做强总部财务顾问,着力扶持弱小金融群体。

第一,以私人银行业务为突破口,打造高端理财中心,优化中间业务结构,着力推动上海银行业服务高级化。30年来,银行业金融服务大众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则尖锐地提出了金融服务高级化的要求。虽然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理财工具的加快创新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银行服务趋同现象却表明,在高端理财方面,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还相当弱。伴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以私人银行业务创新为突破口,上海银行业将在推进金融服务高级化、优化经营与收益结构、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全力争取多赢。为此,要在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与信息系统改造等方面进行攻坚。

第二,以产业信贷创新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现代化产业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上海银行业要紧密围绕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上海九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两个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要求,加快建立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体系为重点的银行业信贷服务与金融创新体系,要在推动上海和长三角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加大转变银行业自身发展模式,要在推动产业经济结构现代化的同时优化行业信贷结构与金融创新结构,要加大“产、学、研、融”互动体系建设(比如以建立具有上海特点的产业金融服务与创新实验室为突破口)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产业的高水平融合与“双赢”发展。

第三,要以国际信贷服务创新合作为突破口,积极拓展建立稳定扩大的国际中间业务市场,探索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新天地和发展新空间。由于有众多的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上海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走出去”就不仅有学习的优势,而且有合作的榜样。2010年开始,由于部分中资商业银行率先开始履行巴塞尔协议原则要求,加之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所接受,中国银行业接轨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宽度将出现加速变化,进入全球信贷竞争市场的力度将逐步增大,为此上海银行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勇于探索和总结银行业国际化的道路与模式,总结经验以利推广。

第四,以发展低碳信贷市场为抓手,积极探索建立上海碳金融服务体系与标准。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面贯彻国家新能源政策及其调控要求,主动学习和遵循赤道原则及其信贷标准,充分发挥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定价优势、工具创新优势与行业管理优势,勇于探索低碳信贷与风险管理新领域,积极尝试低碳金融服务标准创新,科学统筹传统信贷增速与低碳信贷比重,正确处理信贷成本与社会贡献的关系。

第五,以集团资金池管理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上海银行业要全力打造亚太总部经济财务顾问中心。30年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经历了政策性金融阶段、商业金融阶段,目前正在转向新金融阶段。新金融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非信贷工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集团资金池管理属于高级财务顾问业务,它不仅对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基础设施环境与政府政策的容忍度和优惠措施也有严格要求。上海的总部经济地位与上海作为中外银行集聚中心、金融交易中心特别是资本市场中心的地位是相互匹配、相互依赖的。总部经济考验上海银行业的非信贷服务水平和结构性金融创新能力,必须交出一份高水平答卷。

第六,以公共金融辅导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上海银行业要在消除弱势群体金融服务非均等化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先探索薄弱金融扶助中心的发展道路与成长模式,建设上海特点的大众金融关怀文化市场。银行业不仅要有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栋梁的豪情壮志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顾问的高远理想,而且要有作为大众理财与投资咨询专家的诚信与谦让,要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福利企盼同心同德,要为探索建立让人民更放心、使人民更满意的“两型社会”金融服务体系发热发光。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