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改革开放,自觉推动宁夏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坚持改革开放,自觉推动宁夏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坚持改革开放,自觉推动宁夏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改革开放要求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一)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经济发展呈现出资源消耗增加快,利用效率低的大问题一是能源消费增长较快。黄河干流宁夏段水污染防治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成绩。

第五节 坚持改革开放,自觉推动宁夏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改革开放要求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经济发展呈现出资源消耗增加快,利用效率低的大问题

一是能源消费增长较快。1980~2006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能源消费总量增幅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06年710亿元,年均增幅15.08%,比全国低0.67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由320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775.2万吨标准煤,年均增幅8.33%,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吨标准煤下降到3.9吨标准煤,但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年均降幅仅为全国的65%。

二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大。1980~2006年,全国以年均增长5.35%的能源消费支持了年均15.75%的经济增长,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4。而宁夏以年均增长8.33%的能源消费支持了年均15.08%的经济增长,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5,显示经济增长以大量消耗能源为支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

三是万元产值能耗较高。2006年,宁夏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为9.58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2.70吨标准煤高2.4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3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分别高9.12、17.7、13倍,即使是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全区的万元产值能耗也是印度的5.1倍。

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所占比例由1980年的73.4%上升到2006年的87.7%,提高了14.3个百分点;原油消费所占比例由1980年的3.8%,上升到2000年的13.2%,之后又下降到2006年7.7%;1980年宁夏尚无实用天然气,但是到了2006年天然气的消耗量占到了整个能源消费结构的3.8%;1993年之前,水电消耗基本上在30%以上,之后的九年内均处于10%~18%的比例,2003起水电的消耗下降幅度较大,降到了2%以下。这种能源消费结构与宁夏缺油多煤、近年周边地区天然气输入和依托煤炭资源发展的能源重化工工业有直接关系。

(二)水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低

宁夏是全国6个严重缺水省区之一,人均可用水资源量960m3,远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定的1750m3的用水紧张线。2006年,全区取水量为77.629亿m3,其中取地下水5.043亿m3,取当地地表水0.866亿m3,引扬黄河水71.720亿m3。工业用水量3.469亿m3,占总用水量的4.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大约19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水平,比美国2000年的规划指标低约58个百分点。

从用水行业看,农业是用水大户,2006年用水量为72.30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93.1%,其次是工业,占4.5%。工业和农业用水从2000以来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我区提出建立节水型生活,在政策的引导下,一些工业重点用水大户提高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川区12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用水量减少。其他领域的用水量均呈增长态势。

宁夏工业主要耗水行业为电力冶金、石化、造纸等。2003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用水量较大的行业分别是:火电用水量1.45亿m3,占工业用水量的41.7%;冶金行业用水4349万m3,占12.5%;石化行业用水4922万m3,占14.1%;造纸用水5240万m3,占15.1%,其他工业行业用水0.575亿m3,占16.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4m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

以上事实,充分表明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再不能走资源浪费的老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摆在宁夏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大事。

二、改革开放推动了宁夏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且受三大沙漠包围,自然条件恶劣,人口超载,经济落后,加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及一些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城乡人居环境差,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较为严重。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宁夏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和新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处理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迈向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征途中,宁夏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治理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关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探索

第一,认识上有所提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宁夏在环境保护方面也经历了由先污染、后治理到边污染、边治理再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过程。十七大召开以来,宁夏有关部门精心组织、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大力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行为,不但推动了各级政府对环境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环境意识,由此促进了宁夏环保事业发展的进程。

第二,措施不断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近些年来,宁夏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包括建设节水型社会、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绿化、全区封山禁牧和退牧还草、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少生快富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灌区生态防护林建设、中部干旱带风沙区沙漠化土地的综合整治、加强湿地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对水体、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防治,2007年,自治区政府向社会公开承诺办好12件环境保护方面的实事,包括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排水沟治理等等。

第三,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明显。自2000年以来,宁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黄河干流宁夏段水污染防治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成绩。由九五末的“五类”“劣五类”,提高到了2006年的“三类”“四类”。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了29.0%,化学需氧量稳定控制在国家三类水质标准以内。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空气污染指数2006年比九五末下降21%。同年,国家重点考核城市银川、石嘴山市二级及以上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分别达到88.2%和75.1%。比“九五”末分别提高24.2和26.1个百分点。全区声环境质量和辐射环境质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了进步。中国社会当前一般采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评价生态环境,宁夏EQI从19.96提高到32.6,比“九五”末提高一个级别,即由“差”(条件较恶劣,人类生存环境恶劣)上升到“较差”(植被覆盖度较差,严重干旱少雨,物种较少,存在明显制约人类生存因素)。其中植被恢复和污染控制对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贡献较大。

(二)宁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黄河干流水质达标情况不稳定,区内几条主要排水沟大部分时段水质仍然呈五类或劣五类,影响了黄河水质的持续改善。饮用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侵占和污染城乡水源地的事件常有发生,农村水源污染严重,综合治理机制尚未形成。

第二,结构性污染问题依旧突出并有所发展。宁夏大多数工业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污染治理问题多。同时,历史形成的产业高耗能、强排放的特征明显示,结构性污染和行业性污染突出。工业废水主要集中在造纸、化工及食品加工业,排放量占总量的79.41%;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主要集中在电力、化工、非金属和金属冶炼等行业,排放量占总量的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洗选业、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及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排放量超过总量的80%。按照自治区“十一五”规划,上述产业还将得到规模更大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会日益加巨。

第三,工业园区环保规划滞后,区域环境治理亟待加强。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是一大进步,但是,也有一些市县政府对企业集中聚集在工业园区而产生的区域性污染防治认识不足,研究不够,缺乏长远规划。很大一部分工业园区环保规划滞后,环保设施不能同步配套建设,直接排污的现象时有发生,随之而来的区域环境治理形势严峻。

第四,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上,认识还存在着差距。有些地区“重项目,轻环保”,未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整体规划当中,“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落后生产方式在一些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牺牲环境质量,换取一时GDP的增长,仍是一部分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部分企业负责人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制度。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建成了治理设施,但受利益驱动,偷排、暗排现象严重,不能确保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第五,环境保护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环境保护优惠政策、制度的制定还比较滞后,“违法成本低,守法、执法成本高”的两高一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环境保护的公平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一些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环境管理还不够到位。环境监管还缺乏相应的手段,监管设施的运行不够稳定、准确,甚至有失实的情况。环境监管的能力建设与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差距,多数县没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保力量比较薄弱,环境执法、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努力加快宁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实现宁夏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加强生态建设,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因此,必须立足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加快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下定决心,全力推进。一是在抓特色、上规模、抓科技、创品牌上下功夫,在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上下功夫,在加强政策配套、加大资金投入和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下工夫,力争2008年新增设施农业30万亩,使之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抓住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的机遇,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二)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应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抓住机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打赢工业结构调整这场硬仗。一是把宁东(太阳山)基地建设作为重要依托,以抓好项目为牵引,以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方向,着力推进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二是把引导调整社会投资方向作为重要手段,积极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特色农业、装备制造业的配套产业、煤化工产品的深加工产业,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的配套和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形成具有宁夏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把培育重点骨干企业作为重要举措,全力推动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竞争力。四是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坚决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三)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目前,宁夏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但发展潜力巨大。应在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像抓工业一样抓好服务业发展,力争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特色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旅游业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在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2007年,科技部批准在宁夏林科所建设国家种苗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宁夏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为宁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措施,大胆使用创新人才,积极支持创新实践,努力在全区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多晶硅、太阳能发电、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实施一批重点科技专项,力争取得较多的创新成果。

(五)加快城镇化步伐

城镇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依托。应按照布局合理、统筹城乡、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主导产业发展,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促进黄河沿岸各城镇实现功能对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产业配套、协调发展,促进城镇规模结构合理化、布局集群化、土地利用集约化、面貌特色化。同时,更加关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的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力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六)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应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二是继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化解乡镇债务,加快地方金融发展,搞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水权转换,推进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四是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强重要商品生产、供应和市场调控,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七)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落脚点。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促进和扩大就业、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不断推进幸福宁夏、文明宁夏、法治宁夏、平安宁夏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