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促进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关于促进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因此,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转变宁夏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2010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宁夏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必然选择目前,宁夏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已经难以为继,在粗放的增长方式下,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
关于促进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_科技创新探索之

22.关于促进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一、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一论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朝着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34.56亿元,增长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总产量达到340万吨,连续六年增产,创历史新高。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宁夏区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市场竞争加剧。因此,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转变宁夏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2010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宁夏经济工作的主旋律。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准确体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且还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注重数量扩张又注重质量提高;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当前的实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举措

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既要加速建设,又要满足老百姓消费结构升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迫切需要建设规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群众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要求相适应。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必然选择

目前,宁夏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已经难以为继,在粗放的增长方式下,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环境质量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的严峻局面。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局面只会继续延续。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衍生出现大量社会经济问题,如缩小城乡差距、优化经济结构、消除分配不公、消灭贫困、减少失业、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人口老龄化等,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以解决。

二、宁夏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尚未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和技术支撑能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三产业弱

总体上看,宁夏产业层次比较低,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产业优势不突出,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高投入—高消耗—资源型”特征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严重偏低(2009年为9.1%),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比重低。规模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比重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img62

图1 宁夏三次产业比重构成变化(%)

从宁夏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看,2009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9.53%、50.97%和39.51%,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6.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了9.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2.72个百分点。

1.第二产业发展强劲一三产业偏弱

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化来看,除第二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1.16%,上升到2009年50.97%,9年增加了9.81%,第一、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萎缩,分别由2000年的15.60%、43.23%,降至2009年的9.53%和39.51%。

2.工业内部呈现出制造业和采掘业加快发展的态势

制造业是宁夏着力发展的重点行业,在所有行业中不仅增加值所占比例高,而且自2005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采掘业虽然在第二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但是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态势,由2004年占所有行业增加值的5.2%快速上升到2008年接近9%。

3.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金融、公共管理社会组织、房地产、教育、信息、计算机和软件等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下降。特别是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科技、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及服务业外包等发展滞后。这说明,伴随着第二产业重点行业的快速发展,宁夏第三产业行业发展的配套能力并没有大幅提升。

4.农业的弱质性没有根本改变

宁夏农业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集中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体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低,支撑作用不强,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低,产业链条短,缺乏强势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投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等。

(二)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协调投资拉动明显

从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需求的增长情况来看,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宁夏多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投资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走低。1985~2001年,消费需求一直是宁夏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是,从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来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而投资需求的作用则处于上升状态,直到2002年,投资需求最终超过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八五”末期以来,宁夏投资率从1995年的49.2%上升到2007年的73.6%,消费率则从1995年的65.5%下降到2007年的59.4%。与全国情况差异较大的是,净流出(指宁夏与宁夏以外的经济交流总和)对宁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为负,近年来保持在50%左右;而净出口对全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为正。

三大需求结构说明,制约宁夏发展的根本问题不在于需求不足,而在于经济系统的供给能力不足,与全国的供给能力充足、产能过剩明显恰好相反。宁夏既有与全国类似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增长的情况,也有独特的区情,也就是地区经济的生产能力不足,即直接面向消费者产品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这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宁夏净流出(指宁夏与宁夏以外的经济交流总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为负,这是以重化工为主工业结构的必然结果。宁夏产品流出是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终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足20%,而且以日用品和农副产品为主,附加值低,而流入区内的产品附加值高,也就是说宁夏消费了大量的外来产品,其消费主要拉动了其他省区的经济增长。从全区出口产品结构来看,高度依赖于初级资源加工产品出口,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是宁夏对外贸易的典型特征。从出口产品的数量和结构来看,硅铁、增炭剂、石墨制品、活性炭、金属镁、碳化硅等初级资源类加工产品占出口总量的98%左右。这些出口产品加工深度低、附加值低、创汇能力差,属于工业生产的资源性上游产品,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和世界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因此,出口产品单一和出口附加值低,应引起宁夏对外贸易管理部门高度重视。

(三)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采和粗加工附加价值低

宁夏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属于资源加工型,工业内部结构较为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从工业总产值构成来看,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煤炭采选、石油加工及炼焦、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纺织业等传统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直接面向居民的消费品生产比重低,约占20%,高技术产业比重仍然较低。

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资源开采和粗加工。资源开发利用呈现单一依赖煤炭资源开采的不均衡倾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大量依赖初级煤炭等矿产资源产品出口的出口导向。从近年来主要能源产量结构来看,2000年以来,煤炭产量所占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原油、天然气、水电等其他能源类产品,而且其比重仍在逐年提高,2007年达到98.8%,几乎相当于全区所有能源产量的总和。这种能源开发利用的单一化,不仅表明宁夏资源综合协调开发利用能力差,也不利于地区工业优化协调推进。

(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弱劳动者素质低

在宁夏经济增长中,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性要素投入过大,科学技术新成果新技术应用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资源利用效率过低,拼消耗、拼资源、拼劳动力特征明显,技术创新要素拉动作用很弱。2008年,全国科技进步(创新能力)监测结果为:宁夏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分别是40.62(全国排18位)、科技进步环境指数53.01(全国排12位)、科技活动投入指数2.31(全国排16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29.00(全国排21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33.26(全国排2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45.19(全国排26位)。由此可见,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很弱。

1.生产性资本要素投入成本比较大

近年来,在拉动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要素投入中,资本、劳动投入贡献率合计占到60.7%,比全国高5个百分点左右。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作用不强,粗放增长的程度较为严重。

2.资源能源消耗严重产出效率下降

近几年,宁夏工业生产每吨能源(标准煤)消耗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和每千瓦小时电力消耗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同时,每亿元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费量和电力消费量下降速度也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资源、电力消费产出效率呈下降趋势,体现了工业产出的高资源高能耗特点。

3.重点行业能源消费与产出不协调

从重点行业能源消耗与工业增加值对比情况来看,制造业的电力消耗比例远远高于其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电力利用效率大大降低;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的原煤消耗比例也远高于其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原煤利用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宁夏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以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要始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使宁夏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走具有宁夏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科学规划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应适度调整经济结构,到“十二五”末,第一、二、三次产业构成调整为8∶50∶42,产业结构优化取得较大进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以上;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提升取得重大进展,沿黄城市带和经济圈建设取得新突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经济格局;培育成长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优势骨干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著名品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水平有较大提高,宁夏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西部省(区)较前列,为建设创新型宁夏奠定坚实基础。

(二)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的关键所在。

1.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提升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型宁夏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支持和激励企业建立并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健全研发机构、扩大创新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建设,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2.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从宁夏企业实际出发,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制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划,精心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到2015年,宁夏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宁夏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到“十二五”末,宁夏科技型企业达到300家。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充分发挥试点企业的引导示范作用,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3.加快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以宁夏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载体,运用市场机制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引导能源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领域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以共性技术和重要标准为纽带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到2015年,培育和构建3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加快培养一大批产业技术创新人才

制定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和稳定人才相关政策,加快培养一大批产业技术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企业(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到2010年,新培育和认定企业科技创新团队30个,使宁夏规模以上企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全覆盖。要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鼓励并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办学,建立技术人才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定向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国内外人才合作交流,聘请高水平的海外专家和人才团队与产业技术联盟开展合作,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继续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组织区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秀科技人员以科技特派员身份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提高创新能力。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联合提出的科研项目,宁夏科技计划优先支持。

(三)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围绕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碳化硅、造纸、化肥、水泥、钢丝绳、金属锰等高耗能产业,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能降耗为核心,以调整产品结构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大力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强力推行企业信息化管理,促进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大幅度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生产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到2015年,电石产品吨电耗降至3200千瓦时以下,铁合金吨电耗降至8500千瓦时以下,碳化硅吨电耗降至6000千瓦时以下。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高耗能产业制造和管理水平,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率从目前的15%~20%,提高到30%,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以上。

(四)提高优势特色产业技术支撑能力

1.努力提高煤电转换联产技术水平

以宁东煤田高效开采和煤电转化为重点,大力开展煤炭安全生产、厚煤层高产高效开采、高回收率煤炭开采、煤矿废水回收利用、燃煤电厂污染控制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电网高压送电、互联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等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着力提高宁夏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到2015年,把宁东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西电东送”火电基地,使宁夏煤炭开采技术、电网高压送电技术、电网稳定控制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持续提高煤化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

以煤基甲醇二甲醚、烯烃、焦化、电石等产品链为重点,大力开展煤气化、大型煤基甲醇生产、煤制烯烃催化剂、焦炉气和电石炉尾气耦合制甲醇、CO2回收利用、烯烃产品链延伸等技术研究,着力提高宁夏煤化工自主研发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逐步建立支撑宁夏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为高水平建设宁东煤化工基地提供科技支撑。到2015年,使宁夏煤化工总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3.不断取得新材料技术研发的新突破

以稀有金属材料、铝镁材料、碳基材料和光伏材料为重点,大力开展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绿色锂电池正极材料、高比容铌粉应用、高技术碳化硅陶瓷制品、镁合金、铝材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稳固宁夏在钽、铌、铍等稀有金属材料方面的领先地位,强化铝镁材料、碳基材料和光伏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到2015年,使宁夏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50亿元,产业竞争能力大为增强。

4.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风电装备、数控机床、大型煤矿机械、大型铸件、智能仪表、特种轴承、特种变压器、汽车和大马力拖拉机整机产品,重点开展新产品研制和数字化制造,加速推进2.4兆瓦及以上功率的大型风机的研制和本地化制造,推进龙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中心、大型水轮机叶片等重大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加快数控机床、机床功能部件及机床铸件新产品研发,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力争使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铸件、轴承等主要零部件在区内配套率达到80%以上。

5.做大做优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以羊绒、枸杞、乳制品、清真牛羊肉马铃薯淀粉加工为重点,大力开展新产品研发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力争在高支羊绒纱、羊绒染色,以及乳制品、清真牛羊肉安全监测和全过程质量控制、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档次,增强产业增值能力。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全区特色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6.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加速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与产品,着力提高宁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力争到201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出口创汇10亿美元。

7.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

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建立一批公共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推进产业配套、技术开发,推进企业间的技术协作,提高产业集群的专业化配套能力。大力推进企业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到2015年,使全区煤炭、电力、机床、石化、重型机械等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率从目前的15%~20%,提高到30%,使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PDM(产品数据管理)、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ERP(企业资源管理)的应用普及率大大提升,规模以上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以上。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三大示范区”

以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节水型灌区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粮食和其他特色农产品的优质、高效生产。重点发展枸杞、牛羊肉、奶业、设施蔬菜、果业、酿酒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并尽快实现集约化、设施化生产。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以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研究建立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旱作农业发展新机制,探索旱作农业发展新途径,培育适合干旱区种植的饲料新作物,重点发展滩羊及抗旱性特色农产品。大力示范推广以集雨补灌、覆膜保墒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建设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黄土丘陵生态农业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养、产业开发”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注重生态环境修复,重点发展草畜产业和马铃薯产业。

2.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品种

利用细胞融合、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加快培育特色专用的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新品种。加快推进脱毒种苗快繁、生物疫苗、胚胎移植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支持引进和培育一批畜禽、林木花卉新品种,加快新品种适应性研究和优质繁育技术开发,建立工厂化快速繁育技术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

3.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技术与效率

围绕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大农机补贴实施力度,采用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农机加工企业,加快推广配套农产品生产各阶段的农业机械,实现不同区域的播种、覆膜、施肥、植保、节水补灌和采挖、收割、拣选、包装等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培养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和标准化生产。在产业带建立一批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示范带动农产品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和农业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4.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把农产品入市质量关。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尽快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实行标准化生产,全力推动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提高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95%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地认证,农产品合格检测达到98%以上。创建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品牌。

5.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技术体系

围绕建立国家西部生态屏障,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重点抓好“六个百万亩生态林建设工程”、防沙治沙省域示范区建设、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工程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围绕“黄河金岸”绿色长城循环生态经济圈建设,开发建立森林、沙漠、湿地、果园、花卉等一体化的经济文化旅游型生态体系,支撑都市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保障绿洲农业生态安全。大力推进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推进生态型草畜产业和特色植物开发。加大野生植物资源培植与植被修复、旱地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综合配套技术成果和治理模式的推广应用。建立一批生态环境监测站、科研试验基地和植物园,加快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评价体系。

(六)超前部署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经济基础,挖掘潜在优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以及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1.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体系

大力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煤层气开发、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力争在多晶硅生产、风机核心部件制造、煤制烯烃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确立技术发展优势,推动产业迅速做大做强。着力推进“太阳能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宁夏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宁夏风电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到2015年,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全区新能源发电占全区电力装机容量的14%,产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大大降低,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2.加大生物制药技术与产品研发力度

以抗生素原料药、谷氨酸、L-乳酸为重点,大力开展生物育种、生物发酵、高效分离提纯工艺技术研究,以及水资源重复利用和高、低浓度废水综合利用等技术研究,着力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力争在产品衍生物和新型抗生素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大幅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到2015年,力争使全区生物发酵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总发酵能力达到20万立方米,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开发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突破一批重点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技术,建立国家优质中药材基地和生物制药产业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以计算机网络和软件产品为重点,结合宁夏信息化工程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应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开发,以及嵌入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应用,着力推进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推进动漫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到2015年,使银川开发区软件园发展成为西北重要的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和动漫基地,开发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软件产品,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达到5.2亿元,软件出口额达840万美元。服务外包收入达到3900万元人民币。

4.科学规划持久发展沙产业

充分利用宁夏沙漠光热资源,在具备条件的毛乌素沙地治理区、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治理区、引黄灌区腹部沙地治理区和中部干旱带沙化土地治理区,开发以沙漠设施农业、沙生经济林、沙区硒砂瓜、沙料建材业、沙区新能源和沙漠旅游业为主业的沙区生态产业。加快建立一批研发推广机构和产业示范区或基地,形成一支研发能力较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使宁夏成为全国沙产业发展的重点示范区,提升防沙治沙省域示范区建设水平。

5.超前部署研发低碳经济支撑技术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综合措施,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研究确定宁夏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加大节能、提高能效、清洁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加强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新技术推广,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使我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西部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七)加速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其他工业园区建设

高水平建设宁东煤化工基地,培育大企业、发展新产业、促进新转变。创新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优越的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二次创业,着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形成产业集群,把银川高新区打造成为宁夏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大力支持银川高新区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使其成为银川高新区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区。到2015年,银川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形成过百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灵武羊绒工业园区、贺兰得胜工业园区、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等应优先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八)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

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是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举措和着力点。明确不同主体未来投资方向是调整宁夏区投资结构的前提。政府投资和债券融资,应优先投向科技、教育、农业、交通、生态治理、改善民生等领域。政府要引导市场化投资方向,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将经济发展成果分享到百姓,切实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应重点投向市场化领域,尤其是以宁东(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为支撑的能源化工、新材料、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清真产品生产等产业。继续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大职业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宁夏劳动密集型经济实现大繁荣大发展。瞄准国有大企业和东部发达地区,积极招商引资。大规模、全方位、多领域引进国内外投资者进入农副产品加工和清真产品生产加工领域,通过放宽投资限制、优化投资环境等方式,将农副产品加工和清真产品加工领域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减弱自治区经济对重化工业的依赖性。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推行家电、农机具、摩托车等下乡。挖掘需求潜能,逐步扩大和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实行本地自主创新产品政府定向采购,择机增加原材料储备,不断拓展生产性消费。通过观光游、娱乐游、红色游、探险游、产业游等发展,带动消费升级,推动宁夏现代服务业发展。

在加大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大中小户型同建、高中低价位配套,落实各项购买住房优惠政策,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全面优化消费环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非法广告等不法行为,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振市场和消费者信心。

(九)切实落实支持自主创新政策

近年来,国家、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围绕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决定》《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意见》等,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在现阶段特别要强调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150%加计扣除、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使用自主创新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收等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费政策。同时,加大对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

(2010年1月20日)  

〔本文改写为《关于促进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与建议》,刊于《宁夏经济》2010年2期27~32页;改写为《宁夏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刊于《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3期66~6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