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发展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发展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也体会到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知识点,如果老师一开始就对同学们所认为的“DVD机所有权属于甲所有”直接进行否定,然后将善意取得这一法律条文搬出来,这不仅直接抑制了课堂上的活跃气氛,学生难以提起劲来进行疑问、探究,思维得不到训练,也对学生巩固知识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发展

茂名市第十三中学 黎瑞富

一、背景介绍

2009年5月19日,我要在八年级(8)班上人教版八年级的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七课《财产属于谁》一课,该班学生在平时课堂上不太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准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案例描述

在学习“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这一内容时,我利用课本的情景引导学生探究,然后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我要求分小组讨论,同学们将自己的观点大胆表达出来。我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观点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活动中学生积极讨论,争相发言,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我的引导下,这节课令学生有极大的满足感,充满了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自豪感。自这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也高起来了。我也体会到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性。下面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情景:

首先我利用设疑自然导入本课时的教学: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财产归属不明确的情况,什么情况下财产的归属不明确呢?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应怎样去维权。

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的情景,老师引导学生思考DVD机的所有权应该属于谁?

(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互相讨论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 DVD机当然应该属于甲所有啦。(有个别同学还在沉思当中)

如我所料,学生都认为DVD机的所有权是甲所有,丙应当归还甲。

我笑了笑,又问:同学们还有其他不同看法的吗?

(我特意看了看刚才没有回答的那几个学生,他们想说点什么却又没有说出口),于是我鼓励他们说,谁有不同意见的请发表自己意见。

生1:我认为应该属于丙所有。

这时学生有一些骚动了:怎么会属于丙呢?明明是属于甲啊!

我笑了笑,正想说出答案来,忽然一个念头闪过:何不妨顺着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将错就错,听一听他们的理由呢?于是我反问道:“对,可是那DVD机的所有权为什么应该是甲的呢?”

学生热情很高,反应很快,同一时间都将自己的理由脱口而出,几乎没有时间让我个别提问,我只能等他们将答案说完再个别重新提问。

生2:因为DVD机本来就是甲用1080元买回来的。

生3:因为乙是趁DVD机主人出国不知情的情况下卖给丙的,不能算数。

生4:因为甲买机时是用1080元,而丙用650元就买到了,价钱相差太远了,不能算数。

生5:因为DVD机是甲用钱买回来的,甲只是让乙替他保管,而不是让乙替他卖了,乙对DVD机没有处分的权利,他不能也无权这么做,一个对物品没有占有权、处分权的人凭什么把别人让他保管的物品给卖了呢?所以丙与乙之间的交易是无效的。

……

我指出:对,甲通过与他认为的DVD机所有人(店家)通过买卖取得了所有权,受法律保护,那么丙也是通过与他认为的DVD机所有人乙买了DVD机,就不受法律保护吗?

生9:受法律保护。

生10(平时调皮却不失机灵)马上说道:不对呀,好像有矛盾喔,甲对DVD机拥有所有权,丙要归还于甲,可丙对DVD机又是合法拥有其所有权,这岂不是矛盾了吗?

我微微一笑,学生纷纷议论,疑问道:对喔,那到底该属于谁的呢?

我正想揭开谜底,这时,一位一直在旁只听不言又深受父亲(律师职业)的影响而对法律深感兴趣的学生站了起来,不紧不慢地说:“我想这应该适用《物权法》中一种叫做善意取得的情况,所谓善意取得是指无处分权的人将物体转让给第三人,不过这第三人一定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取得的,物体的原所有人就不能要求第三人返还了。”

对于这出乎意料的收获,我及时地给予了这位学生充分的肯定与表扬,虽然他说的不是很专业,但大概意思都能讲清楚了,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同学们恍然大悟:那也就是说DVD机的所有权应该是属于丙的啰。

……(讨论仍然在继续)

最后我进行了总结。

三、教学反思

本案例在教学中采用了“将错就错”这样的一种逆向逻辑思维来解疑释疑,先是顺着学生的“错”逐步发展下去,用学生“错误”的理解去推理其他的知识,从而得出一个前后矛盾的结论,让学生在自相矛盾中认清错误,认清原因。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教师处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而对自己的预设作修改。以下是我对本案例的一些体会:

(1)教学策略要灵活运用。世界上没有万能的教学策略,只有最适合的教学策略,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策略应随着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学生气氛、教学环境等不同而灵活使用。要想将知识在讲授过程中变活,变得有趣、有激情,能让学生在情感、思考与好奇中掌握,就应该选取最适当的教学方式,如果千篇一律用讲授、讨论的方法,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难以活跃起来。本课中“DVD机的所有权应该属于谁所有?”这一知识点,如果老师一开始就对同学们所认为的“DVD机所有权属于甲所有”直接进行否定,然后将善意取得这一法律条文搬出来,这不仅直接抑制了课堂上的活跃气氛,学生难以提起劲来进行疑问、探究,思维得不到训练,也对学生巩固知识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开拓思维。自主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取能力,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追疑的空间。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少给学生自主发言的机会,有时有些知识点触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想继续探讨下去,结果教师却要为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听而不管,导致学生的灵感之苗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继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兴趣、能力,甚至勇气。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所思所想是没有标准与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不应该将预先设定的答案作为唯一标准,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而应引导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分析,探究出更多的“答案”。

(3)这种师生之间共同探究的教学改变了一向以来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学习,不是命令学生去做什么,而是提供一种支持性的、民主性的、大家畅所欲言的环境,以保持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使师生之间在平等、民主、和谐、自由的气氛中对话、交流、合作,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探究潜能、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之间,师生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实质性的教学,就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只要我们树立了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发现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潜能的学习主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