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伦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振兴财政事业

多伦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振兴财政事业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来,多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政策、资金、人才、资源配置等多方面予以支持、扶持,使县域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步入新的阶段,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伦县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体系。
多伦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振兴财政事业_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务

内蒙古多伦县财政局 赵永斌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并逐步壮大县域经济,是振兴国民经济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可以使一个地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关系更协调、更融洽。在多伦县“十一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县域经济领域进行认真研究,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对于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现代化步伐,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下面结合我县实际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2006年和2007年全县经济发展情况

内蒙古多伦县背依草原,面向京津,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东南端,距北京直线180公里,全县总面积3773平方公里(566万亩),全县辖2乡2镇,人口10.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近几年来,多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政策、资金、人才、资源配置等多方面予以支持、扶持,使县域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步入新的阶段,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9∶44∶27,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创了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财政收入达1.54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招商引资4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21元。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亿元,达20.15亿元,增长22.8%;三次产业结构为20∶57∶23,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和,形成了工业主导经济的新局面;财政收入达2.82亿元,增长83%,又上一亿元台阶,实现超双亿元目标;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7亿元,增长64.7%;招商引资62亿元,增长40.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5元,增长2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12元,增长30.2%。

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如全县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并在2007年参合率达到96.3%,全面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启动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工程;启动实施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更好落实了“两免一补”助学政策,提高了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开展了扶贫工作,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等。

二是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核心和基础。近几年,多伦县抓住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鸡下蛋”、“借船出海”,营造“人人都是招商环境”氛围,改善投资软环境,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按照“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围绕资源优势,按照扩大总量的要求,积极引进项目和企业,加大工业经济总量。至2007年底,“讲农业大半天,讲工业不沾边”的多伦,已逐步形成工业主导经济型增长格局,促进了大唐国际、福建超大集团、香港协鑫集团、内蒙伊利集团、河北冶金公司等30余家企业相继落户;大唐化工项目动力车间已并网发电,化工项目将在明年生产甲醇、烯烃;协鑫煤矿今年全面投产;大西山风电场一期工程、多伦奶粉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小河铁矿、奥翔萤石相继达产,建成了全盟最大的铁精粉和萤石精粉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全盟第一条氟化工生产线。同时把潭源古酒、正大饲料、永白淀粉、多伦玛瑙、蒙伦纯净水等地方企业做大做强。2006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5亿元,2007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213%,实现利润5366万元,增长330%。

三是特色经济产业带初现雏形。多伦县结合本地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形成特色经济。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的规模扩张和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全面推进了工业园区建设,投入1亿元启动了化工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集聚了生产要素、形成了化工基地,至2007年底已有7家企业入驻园区,这些企业也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初步形成了超大奶牛和永白淀粉等一批农牧业龙头企业,呈现“奶牛和肉牛相结合,草业、蔬菜、马铃薯、经济作物相拥种植”的态势;旅游业跨入全盟强县行列,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水资源丰富的多伦县拥有西山湾、山西会馆国家3A和2A级景区和汇宗寺、善因寺、大渡口、榆树川等文物、草原、水乡方面的特色景区。2007年,接待游客达38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亿元。被盟委、盟行署授予“旅游工作先进县”。

四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对于加快产业集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多伦县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体系。按照“城镇东扩、跨河发展”的思路,启动东城区和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快旧城改造,努力实现“旧城防古,新城求洋”的目标。随着文化公园、湿地公园、龙泽湖公园、休闲健身广场的建成使用及龙泽、宝泉、永春、水上茗居等房地产的开发,多伦淖尔镇的整体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2007年成功进入了自治区八星级文明城镇的行列。

五是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全县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坚持“三权”不变的基本原则,即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全面开展“乡财县管”管理方式改革,已基本形成了县、乡财政“预算共编、账户统设、票据统管、采购统办、集中收付”的财政管理模式,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加强乡镇财政监督管理,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保证了乡镇工资正常足额发放,乡镇的财政困难得以缓解,取得了“挖潜、节支、堵漏、控债”的初步成效。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以及财政存在的困难

近两年,我县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县域经济整体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仍然很弱,仍存在着增收潜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及发展速度较慢的问题。

(一)财源结构单一,工业化水平低。由于我县工业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足十户,而且几个大项目正处在建设期,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还没有体现出来,工业主导地位尚不明显。就目前来看,工业化水平低,财源结构单一性的特征十分明显,造成经济增长缓慢,财政增收乏力。

(二)县域经济薄弱使财政困难的局面依然存在。由于县域经济规模小,且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将主要税种作为共享税,财政收入的部分被上级财政拿走。同时社会养老金缺口、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医疗改革补助、住房制度改革等大量政策性资金需要县级财政配套。随着工资制度改革、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和加大社会保障等事关社会稳定的支出等一系列增支因素,工资性支出、行政性支出、政策性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刚性支出不断上升,财政收支的压力将逐步加大,收入的增长满足不了支出增长的需要。

(三)总体实力较弱,债务负担沉重。收入总量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财政支出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度高,多伦县目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历史债务负担沉重,受财力所限,大多债务无法在财力上多给予安排资金偿还,加上乡镇经济基础薄弱,债务消化困难,负债的压力使县财政调控乏力,加大了基层潜在风险,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

(一)全县解放思想、奋力崛起的氛围比较浓厚。经过近年来的奋斗和努力,全县上下人心思定、人心思进、人心思发展的已经形成,这些都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振兴财政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中央出台促进西部崛起的《若干意见》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三奖一补”政策,为全面振兴县乡财政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上级政府为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努力推进我县财政奋力崛起,逐步加大对我县财力性转移支付数量,盟财政继续执行县级税收收入增收奖励发展资金的政策;并大力支持我县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县财政基本支出保障能力。

(四)十七大继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五)多伦背靠草原,面向京津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将成为招商引资有力支撑点,为开发肉乳食品消费大市场,开发旅游资源,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基础。

(六)县委、县政府按照“十一五”的战略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县委、县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建成以大唐、协鑫、伊利、超大、铁矿五大园区为龙头,以县城二环路为纽带,在全盟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产业集群环线。把多伦建成“塞上江南,草原水乡”等,这些目标为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振兴财政事业的主要措施

(一)组织实施工业突破,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工业化是县域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才能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为劳动力就业提供平台,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才能拓宽财政增收渠道,缓解财政支出压力,促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因此,多伦县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工业发展规划:集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抓好煤化工和氟化工产业,抓好铁矿及延伸加工业,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建设,努力提高项目运作水平。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认真落实支农政策,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一是扩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层面。把农业由传统层面向立体多维层面扩展,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禀赋扩大农业领域的包容量。在同一产业门类上,延长产业链和开发项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二是依托市场靠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继续壮大伊利、超大、永白淀粉等龙头企业,做大奶牛、肉牛、蔬菜、马铃薯四大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三是引导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没有市场,流通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四是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要采取鼓励企业兴办绿色基地、龙头企业或与农户签订合同等多种办法,加快建立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机制,以分散风险,提高效益。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积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农村大地。加大支农力度,整合支农资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生态良好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村通”工程全面覆盖乡村的力度,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搞好广播、电视、信息覆盖工程建设,抓好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进新农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切实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整体面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倾力打造劳务产业。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必须跳出县域经济就是县内经济的思维定势,开拓视野,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克服县域经济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瓶颈性制约,形成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协调发展的格局;必须牢固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思想观念和“亲商、安商、富商”的招商理念,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开发新格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积极争取国家开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用足用活各项金融政策,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现县域经济率先突破,重点在工业,核心在项目,有了项目,发展就有了载体,突破就有了支撑,工作就有了抓手,所以必须要进一步把项目工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

(五)进一步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加强县乡财政管理。在分税制方面,要根据事权决定财权、财权决定税权的原则,合理划分县乡的主体税种和财权与税权。进一步加强县乡财政管理,继续做好“乡财县管”工作,完善各项配套措施,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农村综合改革等各项财政改革。培育新财源,增加财政收入,进一步理顺与自治区、盟的财政关系,加大对县级财政发展的财力支持,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化解乡镇债务,建立乡镇政府债务控制约束机制,使全县财政逐步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发展健康运行,实现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坚持以硬措施整治软环境,严厉打击各行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阳光操作”和“一站式”服务,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信用多伦”建设,维护重发展、讲诚信的良好形象,倾力营造规范、诚信、高效、安全的投资环境,确保项目招得来、留得住、早见效。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开拓、产品开发、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好生产中的实际困难。积极运用担保、贴息、参股等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农林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市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环保等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不断提高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七)依法增收节支,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财政困难,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要在培植壮大骨干财源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具有强劲实力的效益型财源建设体系,改善财源结构;要大力扶持支持新的财源建设项目,把“蛋糕”做大。二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要解决税赋不公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偷税漏税和变相偷漏税问题,强化征管,堵塞漏洞,真正把该收的收上来。三要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财政管理方式,建立严格的预算约束机制,落实预算外资金、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提高县级财政调控能力。推行政府采购等,堵塞漏洞,在节流上下功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