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梅县绿色经济崛起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梅县绿色经济崛起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梅县绿色经济崛起_中国县域经济前沿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梅县绿色经济崛起肖济邦近年来,梅县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到梅县投资开发,推进景区、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梅县绿色经济崛起

肖济邦

近年来,梅县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009年,梅县抓住省委汪洋书记挂点联系梅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难得历史机遇,提出了“培育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的新战略和“当好梅州绿色崛起排头兵、建设广东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县”的新目标,将全县划分为“四大板块”推进建设。两年来,我们运用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按照市委、市政府推动绿色崛起的决策部署,狠抓工作落实,加快发展步伐,开创了全县和谐发展的新局面。2010年,全年GDP实现12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以上;人均GDP为22798元,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41.35亿元,增长3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跨两个亿元台阶,达7.58亿元,在全省山区5市30个县(市)中排名第三,增长38.14%;税收达13.83亿元,增长22.2%;实际利用外资3750万美元,增长8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3亿美元,增长7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15亿元,比增1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43元,增长26.6%。

一、功能划分

按照生态成带、功能成团、产业成块、园区成型的方向,以“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思路,突出比较优势、区域优势,梅县将全县区域功能划分为“四大板块”推进建设,发展框架是“北拓、中优、南聚、西专”。

1.东部、北部现代绿色产业板块

东部、北部以雁洋镇为中心,包括雁洋、丙村、城东、石扇、白渡、松口、桃尧、隆文、松源9个镇,重点实施龙头带动的“北拓战略”,以中心镇、龙头企业和品牌的带动辐射,做大做强新型工业,提升生态旅游业,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把雁洋镇打造成全市绿色现代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是依托梅雁、宝丽华、华银、超华、卡莱、BPW车轴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集群布局;依托雁南飞、雁鸣湖等4个国家AAAA级景区的辐射带动,大力推进东部北部旅游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依托石扇金柚专业镇、雁洋茶叶生产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形成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中部文化商贸物流与总部经济板块

中部以县城为中心,包括程江、新城办、扶大高管会、西阳、南口5个镇,重点实施产业优化与结构升级的“中优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稳步提升中心城镇文化、商贸、物流、酒店餐饮和房地产经济,大力发展“高、精、特、新”的高新技术产品,积极发展城区总部经济,重视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构建高端产业竞争优势,构筑文化教育、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房地产、酒店餐饮等各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3.南部园区经济板块

南部以畲江镇为中心,包括畲江、水车、梅南3个镇,重点实施产业集聚辐射带动的“南聚战略”,主要是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大力提升编织工艺、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与园区产业配套的商贸服务、信息、物流、仓储、房地产、文化休闲等各业集聚发展,着力发展园区经济,构建南部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形成现代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与专业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4.西部现代农业产业板块

西部以梅西镇为中心,包括梅西、大坪、石坑3个镇,重点实施农业特色明显的“西专战略”,主要是通过建设万亩银杏、万亩脐橙、万亩油茶、万头猪场等一批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园区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培育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将该区建成绿色农业基地、生态养殖基地、特色水果生产基地、名贵树种生态林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基地,成为全县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发展举措

梅县以城区拓展、工业带动、农业转型、商旅提升、聚集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中心城镇和产业园区的开发带动,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绿色产业

(1)壮大工业支柱产业。梅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支柱企业为重点,以大项目为“抓手”,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梅雁铜箔二期、华银生物医药产业园、超华覆铜板项目、美国卡莱深圳布吉总厂和德国BPW车轴自动调整臂生产项目搬迁等一批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抓好荷树园电厂三期等一批新项目立项建设,力争尽早动工;储备一批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尽早立项建设。加强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开发、引进和转化利用工作,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加工贸易的优化升级,提升对外合作水平,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全县电力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建材、编织工艺、矿业七大产业做大做强,力争2011年“七大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以优势产业的集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2)推进农业产业化。梅县围绕建设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优质名茶、优质安全果蔬、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坚持走集约发展、循环发展、多元发展的路子,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大力推广超级稻良种等农科技术,扩大金柚、蔬菜、茶叶、南药、烤烟、禽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种养规模,提升金柚等主导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安全质量体系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农民组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至2011年,力争全县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超过250家,带动农户8万户,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5%以上,合作组织达到80个以上,带动农户4万户以上。

(3)发展旅游先锋产业。梅县依托生态优势,整合发展客家、名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景区品位,进一步唱响“中国旅游强县”品牌。把发展乡村游作为全县旅游的新亮点,加快南口侨乡村、水车茶山村等一批特色乡村游景点的开发建设。积极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到梅县投资开发,推进景区、高星级酒店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努力把雁洋镇建成“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把雁南飞打造成高端游客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力争2011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40亿元,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提高,以旅游兴促百业兴。

(4)大力招商引资。梅县全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全力配合抓好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确保园区建设无障碍施工,确保园区范围内社会稳定。积极做好产业对接、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工作,开展全方位招商。立足产业互连、要素互融、设施共享、信息共用,认真抓好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争取把所有符合条件的招商引资项目都引入园区落户,着力发展与园区工业相配套的产业发展。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不断扩大引资规模,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促进全县“双转移”工作。

2.加快城镇与园区建设,推进协调发展

(1)统筹城乡规划。梅县积极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按照区域功能划分,及时修订完善规划修编,完成新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县城部分详细规划修编以及上级下达的圩镇和村庄规划任务。突出客家特色,加强县城重点地区和地段景观设计。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综合调控作用,完善规划公众参与制度,推行阳光规划。

(2)完善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梅县围绕增强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新县城道路、排污、医院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积极引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开发新县城房地产和在城区设立总部,提升城市品位,拉动新县城建设的发展步伐,吸引更多的人进城居住,带旺人流物流。大力推进以中心城镇为主线的城镇群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力争3~5年内使新县城人口达到12万人以上。

(3)推进“四大板块”建设。梅县积极探索土地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争取多方支持,广泛筹集土地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协调东部北部现代绿色产业板块、中部文化商贸物流与总部经济板块、南部园区经济板块、西部现代农业产业板块的建设。充分发挥“四大板块”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各板块之间在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交流和组合,逐步实现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使其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3.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家园

(1)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梅县继续实施绿色通道、林分改造、自然保护区等工程,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健全森林资源管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林政管理,坚决杜绝乱砍滥伐;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监测指挥系统、火警监控系统和专业扑火队伍,有效控制森林火灾发生;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切实保护森林资源;积极开展生态镇(村)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人居环境建设。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我们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严格把好新上项目环保关,加大源头控制污染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实行清洁生产,搞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经济和生态保护相互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增进。加强城镇美化、绿化、亮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垃圾卫生填埋处理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3)节约集约用地。我们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使土地集中、节约与集约使用。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4.推进文化教育建设,打造人文秀区

(1)弘扬客家文化。梅县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积极创作体现客家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加快西阳林风眠艺术园建设,把南口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亚洲国际青少年影像活动基地”、“国际动画教育聪明动漫大师创作基地”,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重视培养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抓好文物和古村落、古民居、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申报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积极开展文化先进镇创建活动。

(2)积极创建教育强县。我们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努力减少城乡基础教育在资源配置、师资分配、教育经费投入三方面的差距,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抓好特色艺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确保在2011年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县。

5.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名城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们严厉打击“两抢两盗”等违法犯罪活动,巩固深化公安“三基”和警务信息化建设,在重要公共场所、主要街道和交通干道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形成全面覆盖、全天候监控网络。加强群防群治,突出维护基层稳定,控制管理好社会面。扎实推进安全文明小区建设。

(2)畅通信访渠道。我们严格实施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深入开展领导定期接访、下访和包案制度,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发挥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作用,构建基层信访、调解、综治相结合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

(3)确保安全生产。我们围绕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完善县、镇、村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着力构建安全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政府应急管理职能,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应急机制,积极开展平安镇创建活动。

6.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社会民生

(1)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梅县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工作,扩大保险的覆盖范围。从2009年起由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全面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断扩大覆盖面。规划建设一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努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快实现全民医保,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2)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梅县建立救灾救济机制,做到全县低保户应保尽保,不断提高困难群体低保救助水平和“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农房统保制度,继续为全县农村12.4万户农房实行免费统保。创新扶贫工作和老区发展思路,做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力争3年内帮扶全县73个贫困村、4000户以上的贫困户实现脱贫。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和老龄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整体水平。

(3)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梅县建设新城人民医院,加强镇村和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开展创建“广东省卫生镇”(县城)工作。大力推进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水平,对全县白内障患者、重症精神病人实行免费治疗。开展出生缺陷预防服务活动,为全县政策内生育的怀孕待产妇女免费提供口服量营养素。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创“两无”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

(4)大力促进和扩大就业。梅县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和创新职教合作新模式,加强县技工学校和镇级劳动保障站建设,强化劳动力就业和培训工作,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市区、县城、中心镇转移,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力争至2012年,全县新增转移本县劳动力7.5万人,非农就业比重达到70%。

(5)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梅县加快建设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惠及国计民生的水利、交通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3年内投入7.7亿元,用于沿梅江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城乡防灾减灾、小流域综合治理、灌区改造、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小农水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4亿元,用于国、省、县道公路和乡村道路改造以及桥梁建设;投入4.5亿元,用于电网改造建设。

三、组织保障

1.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全县上下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的共识上来,协调各方、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2.加强领导,分工负责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本地本单位科学发展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落实工作分工负责制,建立工作督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有效实施。

3.健全体制,科学考核

梅县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科学考核评价,并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奖惩的重要依据。

4.改进作风,狠抓落实

我们积极推动作风转变,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机关作风的督查,提高机关工作效能,推行乡镇干部驻村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作落实机制,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实行定人、定责、定岗,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作者系原广东省梅县县委常委,现任梅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